《草船借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4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给重点字词注音
諕(xià) 玠(jiè) 擂鼓(léi) 丞相(chéng)
翎毛(líng) 弓弩(nǔ) 幔(màn) 酌酒(zhuó)
妒忌(dù) 半晌(shǎng)
2.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3.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4.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5.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2):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为难诸葛亮,以达到杀害孔明的目的。本部分为事情的起因。
第二部分(3-4):写周瑜派鲁肃探听孔明造箭的消息,孔明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船和六百余名军士。
第三部分(5-6):写孔明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第四部分(7-8):写孔明总结借箭成功的原因及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确实足智多谋,具有非凡才干。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课堂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合作探究
(二)学习二至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A、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B、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书: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A、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七)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为何借
周瑜------------以箭害人----------------------嫉妒
三天时间、不给材料、立军令状
怎样借
诸葛亮--------以箭服人------------------------斗智
借天时、借地利、借人心
结果-----------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课件18张PPT。二十三 草船借箭第五单元 课文导入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播放影视片段:草船借箭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布置作业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三国演义》;理解并掌握生字、生词。
2.理清叙述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其性格特征。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计谋、有度量、有胆略。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整体感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他经历了元末社会动乱,曾参加农民起义。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著作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创作背景字音字形諕 玠 擂鼓 丞相 翎毛 弓弩 幔 酌酒 妒忌 半晌 xiàjièléichénglíngmànzhuóshǎngnǔdù词义解释比及:
风流罪过:
措办:
隐讳:
死而无怨:
支吾:等到。因风雅之事而犯的罪过,文中指随便寻些理由使自己犯错误。筹划办理。 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 即使死了,也毫不怨恨。形容心甘情愿。 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欣然而至:
推却:
效劳:
虚实:
允诺:
神机妙算:高兴地来到军营中。 推辞,推脱。 出力服务。 消息。答应并承诺。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研读课文文章结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1-2):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来为难诸葛亮,以达到杀害孔明的目的。本部分为事情的起因。(3-4):写周瑜派鲁肃探听孔明造箭的消息,孔明要鲁肃瞒着周瑜借给他二十条船和六百余名军士。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5-6):写孔明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具体经过。 (7-8):写孔明总结借箭成功的原因及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确实足智多谋,具有非凡才干。重难点解析1、周瑜要杀孔明的原因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计谋?由此可以看出周瑜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孔明的聪明智慧对周瑜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对东吴构成了威胁,加之周瑜心胸狭窄,便决意杀掉孔明。周瑜设下圈套,然后步步紧逼,让孔明立下“军令状“,而后暗自设障,意欲置孔明于死地。由此可以看出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性格特点。2、第三段中,你能体会“吾别有妙用”中的“妙”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3、诸葛亮为何料曹操在重雾中不敢出兵? 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多疑,用兵谨慎,不敢轻易出兵,只会放箭压阵。4、孔明如何化解了周瑜对他的杀机?从中可以看出孔明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哪些能够体现孔明智慧的故事?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认识。 孔明善观天象,知三日内有雾,于是想到了“借箭”一计,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化解了周瑜对他的杀机。从中可以看出孔明是个足智多谋、忠肝义胆的智慧之人。 5、试分析文中鲁肃这个人物形象。 鲁肃是一个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大智大勇的形象。没有鲁肃,周瑜与孔明便难通消息,孔明借箭将成空想!瞒着周瑜帮孔明准备借篱所需物品,看似鲁肃不明孔明心意,其实全为孙刘联合大局考虑。周瑜要杀孔明以求东吴未来发展,鲁肃作为东吴重臣岂会不知,只是鲁肃更看重跟前来之不易的联盟,在他跟中,东吴现在的安全更重要。为了维护联合,他在周瑜、诸葛亮之间充当了一个中庸者,调解着二人势必要激化的矛盾,保护着那位只身入吴谋求联合的刘备使者,所以鲁肃种种忠厚善良的表现之下是为东吴求稳定的深思熟虑,可谓大智大勇。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余支箭丽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余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 ,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布置作业1.完成优教通《草船借箭》基础练习。
2.根据你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从中找出你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写一段300字左右的介绍文。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