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4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4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5 22:24:13

文档简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教材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在教材中属于“关注科学”单元。我们的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它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科学。本来语文和科学就是相通的,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思维方式本身就十分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我们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法推荐
课堂教学中,当积极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法探讨
在这堂课中,当充分地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与他们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创作。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
1.分四人一组,各组发白纸一张,选定组长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
2.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
3.课前预习,比如自学生字词、找出成语、熟悉课文内容等。
4.准备大作本。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活跃一下气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 课堂:由课前的歌曲提问: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什么?进而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在老人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
师:有3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答案。看来生活中事物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2.“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三、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 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第二题
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四、创造火花
(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动一动手,来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材料: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 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五、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目的:反思学习过程,学有所得
1.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六、写作实践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是: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学生写作,后交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七、奇思妙想
(作为机动内容---时间多,当堂交流;时间少,作为作业)
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 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
课件19张PPT。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本节要点】
1.议论文的一般知识
2.议论文的一般论证思路。☆温故知新☆ 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汲取(jí):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锲(qiè)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课堂探讨☆ 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 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课堂探讨☆ 本文的论证思路 议论文一般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思路证明论点的。本文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1. 本文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 ①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7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8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②引证法: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课堂提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0 分)
低碳与城市生活(张华)
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②丹麦哥本哈根市是城市绿色能源和绿色出行的典范,市民摒弃汽车,习惯用自行车或地铁等环保方式出行。哥本哈根以其风力发电出名,城市内共有5600座风车,为丹麦提供了l0%的发电量。 ③瑞典马尔默是“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住宅区供暖空调利用海水和地下水能量,市内交通重点在于推广使用自行车,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将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地带连接在一起,便利出行。马尔默已成为世界上不多的100%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市镇。
④加拿大温哥华鼓励采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连垃圾压实机都采用太阳能为动力。温哥华限制建私人停车场,且停车库与住宅分开销售,以此鼓励居民多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⑤由此可见,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⑥与低碳生活友好的电力来源可以是当地的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并且选择高效用电设备。???
⑦人类活动需要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也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汽车的燃油只有13%用于牵引,另外87%被发动机本身、等红绿灯或者塞车所损耗。同样,选择交通工具也非常重要,乘坐出租车碳的排放量是坐公共汽车的7倍,是乘地铁的14倍。由此看来,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更有利于减排。
⑧城市建筑能耗占城市用电的三分之一,建筑采暖空调、照明、办公设备等用电量大。工作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和少开灯,夏季空调温度不要太低而冬季供暖室内温度不要太高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将减少建筑用能。
⑨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城市居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答案】第①段内容或第⑨段内容。(意近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可以从开头、结尾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从开头“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或结尾“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城市居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选文②③④段运用 ?????????????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3分)【答案】事例论证(1分)?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意近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作用围绕中心论点来分析。②③④通过“丹麦哥本哈根市、瑞典马尔默是“明日之城”、加拿大温哥华”等事例论证了“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这一观点。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课堂提高☆ 两种真诚
王 正
创作应当首先听命于谁?是应首先听命于领导,还是听命于读者和自己的心灵?
原中国文联主席曹禺先生曾有过深深的失落。他在后半生本应写出超越原有水平的作品,登上新的高峰,然而竟没有。平心而论,当时领导曹禺先生的领导,是真诚地叫他写好的。比如写《王昭君》,领导确是叫他写好这位民族团结的伟大女性的。这个要求一点不错。曹禺先生也真诚地接受并玩命地付诸实践。但这两种真诚结的果子却有些苦涩:在《王昭君》民族团结的伟大形象中,少了点具体的人生悲剧,一般扭曲了个别,就很难像《雷雨》《日出》那样让人们感动。作为领导,不论他懂不懂创作规律,大概都会这样要求的,这其实是社会层面的现实意识。而如何去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事了。
对作家来说,有两条道:一条是真诚地把领导的要求往形象上贴,往形象里塞,下劲地充当工具;一条是只管真实地表达个别形象,只去追求审美的自由。前者冷落了审美,越真诚越糟糕;后者是在审美中张扬,越真诚越出色。到头来,领导那个意图却会从审美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审美规律有这个能耐。白了说,叫歪打正着,无心插柳柳成荫;文了说,叫不用之用。有一些作家坏就坏在太听话了,或者叫不会用作家听话的法子,心甘情愿去委屈创作的审美规律。
我以为,领导要大度一点,我领导我该领导的,你尽管写你的;作家也明智一点,你尽管领导你的,我写我该写的。两者在这样的层面上契合,审美规律就能给领导和作家在作品客观的社会性上找到一个结合点。在规律面前,创作其实是作家们自己的事。楚顷襄王没领导屈原怎样写,《离骚》不是写出来了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也不是乾隆领导出来的。如果沙皇把托尔斯泰领导一下,硬要他去谴责“不道德”的安娜·卡列尼娜……那世界文学史上该少了多少光彩?古今中外,其实没有任何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单单是“领导”出来的,是太听话听出来的。 就作家角度而言,要改掉太听话的毛病,不是说说就能奏效的。这只能随着物质、精神、利益的羁绊一天天松脱才能慢慢有起色。领导身上的某些体制特色的消褪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谁也性急不得。有了这点悟性,违心的惧怕和幼稚的真诚就会少一点,对审美的干扰就会少一点,作家们也不至于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答案】作家在遵循创作规律的前提下,首先应真诚地听命于读者和自己的心灵。?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分析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来考虑,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答案】开篇提出创作应当首先听命于谁的问题;其次,分析优秀作家后期出不了好作品的原因;最后提出如何找到“领导”和 “创作”的最佳契合点,从而催生伟大的艺术作品。(每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即可。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