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们的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2.研讨本文的说明方法。
3.搜集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以便了解科学的飞速发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励学生对未来的探索。
教学重点
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教学难点
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教学课类型
自读课
教学方法
提示简评法
主要教具
电脑、电视
学法指导
阅读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了解又有多少呢?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就清仔细阅读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看看我们的地球》一文。
2.作者介绍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字仲揆,湖北黄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了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运用力学观点来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将各种构造形迹看作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为探索地质自然现象提供了新方法,为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开辟了新途径,开创了地质科学的新局面,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他的理论为我国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贡献。例如他运用地质力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他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察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出了方向。李四光曾留学日本、英国,曾前往法国、德国和瑞士等地考察。1949年以前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地质部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并思考:从文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提示:地球有哪些部分组成?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哪部分?
明确:地球有气圈、水圈、石圈组成。主要介绍了主体石圈。
二、整体感知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
明确:课文从石圈的位置、性质、形成以及人类对石圈的探索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文章先由地球的气圈、水圈引出课文的说明对象——石圈,接着介绍石圈的位置、性质及形成;有石圈的形成,引出人们从古到今对石圈的最上层的开发利用;由此又引出如何解决石圈最上层可利用的各种矿物质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由解决的办法又引出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由此又引出如何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由此又引出要揭开有关地球起源之谜,最后,展望开发利用其他天体的美好前景。
三、合作探究
1.思考: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质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又该怎样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怎样才能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明确:作者认为要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资源日渐减少的问题有两种办法:
(1)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合作者们共同努力,往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料。
(2)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
作者认为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的办法是:
(1)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2)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和通过远距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等,得到有关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来进行比较研究,间接地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2.提问: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明确:
(1)举例子:“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放热的放射性矿物,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等。”运用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最近几十年来,从石圈中不断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
(2)列数字:“大约每往下降33米,温度就升高1℃。”通过数字准确地说明了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增高。
(3)作比较:“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不过十几公里。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12,000多公里呢!”通过列数字、作比较说明当时我们对地球的了解非常有限。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交流现代人们对地球的开发资料。
六、板书设计
看看我们的地球
李四光
气圈 水圈 石圈
课件17张PPT。第十二课 看看我们的地球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中国地质大学第一任校长。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小时候的故事。播放李四光成长故事视频返回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李四光及相关信息。
2、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及说明方法。
3、搜集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以便了解科学的飞速发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励学生对未来的探索。整体感知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
规规矩矩( ) 驯服( )
灼热( ) 消耗( )jǔxùn fúzhuó rèhào 一定的标准、法则。顺从。 存在于地球内部的热能。状态词,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规规矩矩:
驯服:
地热:
灼热:理清文章层次,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1-2)说明石圈的位置、性质及形成。
(2-12)具体说明人类对石圈的探索及开发利用。
(13-17)展望开发利用其他天体的美好前景。返回1、文章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
2、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一部分?研读课文1、地球有哪些部分组成?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哪部分? 地球有气圈、水圈、石圈组成。主要介绍了主体石圈。2、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 课文从石圈的位置、性质、形成以及人类对石圈的探索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 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质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 作者认为要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资源日渐减少的问题有两种办法:
(1)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合作者们共同努力,往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料。
(2)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4、怎样才能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1)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2)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和通过远距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等,得到有关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来进行比较研究,间接地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作比较:
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还不过十几公里。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一万二千多公里呢!
2、举例子:
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发热的放射性物质,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加以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3、列数字:
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增高,大约每下降33米,温度就升高摄氏一度课文小结 本文作者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说明了石圈的位置、种类、形成,以及对石圈的开发、利用,并展望了开发利用其它天体的美好前景,号召青少年创造新纪录。退出布置作业 1.完成优教通基础练习;
2.和同学们交流你是如何在生活中从自我做起,节约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