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学习目标
梳理全书框架,感知《经典常谈》主要内容。
01
以《经典常谈》为舟,激发经典阅读的兴趣。
02
学习并运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进行有兴趣、有目的、有方法、有专题的阅读。
03
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绿》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作品简介
作者希冀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叶圣陶曾说。我们读《经典常谈》,切不可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这类“不能叫学生得到真实的受用”的知识,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读〈经典常谈)》)。同学们读了(经典常谈》"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正是朱自清在书中寄寓的殷切希望。
他人评价
吴小如(著名书法家、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功夫,虽说一点一滴、一瓶一钵,却朴实无夸,极其切实。再加上一副冲淡爽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这本《经典常谈》就是我这话一个确切的明证。
钱伯城(古典文学研究家、编审):
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产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这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十三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作者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以亲切自然、切实浅明的语言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这些经典作品。
十三篇包括《<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与《文第十三》。
内容概览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第一部分
经书:《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第二部分
史书:《战国策》《史记》《汉书》。
第三部分
诸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全书六个部分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第四部分
辞赋:《楚辞》(主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远游》《招魂》)和汉赋。
第五部分
诗:主要有《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三曹诗,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李商隐、杜牧、苏轼、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诸家诗作。
第六部分
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昭明太子编的《文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唐宋佛典、语录、传奇和话本,明清章回小说。
本书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作者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作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堪称楷式。
读法指导
阅读课本“读书方法指导”,圈出“选择性阅读”的三个关键词。
浏览
目录
兴趣选择
目的选择
那么,我们运用“选择性阅读”阅读这本《经典常谈》时,具体怎么读呢?
浏览“扫”读
拿到新书后,第一时间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
很多书新增了再版序言,序言中大都会简要介绍本书内容和阅读方法,交给你阅读本书的“钥匙”,你也不妨认真看看这些序言,从中获取阅读“捷径”。
兴趣“引”读
本书共计13篇,不必遵循图书的顺序依序阅读,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
在读某个章节的过程中,会触发新的兴趣点、关切点,再找相关章节深入读下去。
如果你对自己的姓氏很感兴趣,可以先从“说文解字”读起。
如果你喜欢诗词,可以先从“诗经”开始读起。
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可以先从“史记”读起。
以此类推,这样读一章带动另一张如同滚雪球,逐步扩大阅读范围,有滋有味地读几章。
按需“点”读
可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需要,选准探究点,直奔主题,选点阅读。这样阅读,目标明确,收获可感。
比如,学过课文《<庄子>二则》,可以读一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通过课内外衔接来深入探究古典文学。
比如,你对太极八卦有疑问,不妨去读一读《<周易>第二》,了解一起典籍的内容,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又比如,你对自己的姓名用字的写法很好奇,不妨去读一读《<说文解字>第一》,甚至去看看《说文解字》一书,一定会有所收获。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哪里不懂画哪里,哪里有想法写哪里,随读随想随记,简单有效。
圈点“批”读
表格“比”读
设计一些表,把《尚书》《春秋》《诗经》等费脑壳的古籍,把辞赋、诗、文等练脑筋的文学样式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不同价值归纳整理好,提炼的都是精华,传统文化学习的营养价值就更高了。
对每一篇介绍的典籍,用思维导图画出他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对典籍的由来观点,价值一目了然。
思维“导”读
liyongqiang
李永强
同学“赛”读
以说促读、以写促读,都是鼓励深入阅读经典名著的好方法。
可以举行经典阅读交流活动,大家分别上台,说一说你阅读最多、感受最深的经典名著,从而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还可以根据一定的话题和场景,不拘形式,主动向朋友、向家人介绍你眼中的某一部或几部经典,在“说”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提升阅读的兴趣和成就感。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学会选择性阅读,读好《经典常谈》。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虽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大路上去。”
艺术特色
1.在风格上,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
理论书、学术书一般不大讲究文字的艺术性,有的甚至晦涩难懂。本书文字讲究,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风格。其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外,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2.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
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十三篇可分两大板块: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前九篇的“点面结合”,有多种表现:有的是一部书一门学问,如《说文解字》与文字学;有的是一部书一种生活风俗,如三《礼》
与“生活的艺术”;有的是一部书一段历史,如《战国策》与战国策士;等等。后四篇的“点线结合”,基本上是一种文体一部历史:“诸子”是一部子学史,“辞赋”是一部从《楚辞》到汉赋的辞赋史,“诗”是一部从乐府、古诗到唐宋诗的诗歌史,“文”则几乎是一部从卦爻辞到白话文的散文通史。因此,本书虽非“国学概论”,但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
3.在表述上,全书导入生动,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经典常谈》的每一篇,基本上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如《<周易>第二》:“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这是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习俗或风俗入手的。这些现象或许人们每天都经历着,但不一定清楚它们产生的来源、变化和出现的理论依据,看了作者的介绍,自然能够引起读者去了解一下经典的兴趣。
叙述脉络清楚,如对《尚书》的介绍:作者首先从“《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说到《尚书》主要内容及其形式,以及《尚书》的成书过程及书名的含义;着重介绍《尚书》流传过程中的种种遭遇,特别是“今文”和“古文”之争;最后又介绍了作者所见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今文尚书》也有真伪之分。
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就中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也取法《楚辞》,借古人及神仙抒写自己的怀抱,为后世所宗。郭璞是东晋初的人。跟着就流行了一派玄言诗。孙绰、许询是领袖。他们作诗,只是融化老、庄的文句,抽象说理,所以钟嵘说像“道德论”。这种诗千篇一律,没有“我”;《兰亭集诗》各人所作四言、五言各一首,都是一个味儿,正是好例。但在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个
精彩选读
精彩片段
大诗人。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作了几回小官,觉得作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的躬耕免祸的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他从现实生活里体验得来的,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诗也不妨说理,但须有理趣,他的诗能够作到这一步。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
——节选自《诗第十二》
要点批注
朱自清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里所反映的躬耕免祸的哲学皆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得来,故与空说玄理不同,显得亲切有味,而同时代的孙绰、许询等人畏避现实,所写玄言诗只是一味融化老、庄文句,抽象说理,其中无“我”。历来研究陶渊明诗歌的文章、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像朱自清这样要言不颅、鞭辟入里的识见,实在不可多得。
课下作业
专
题
探
究
全班共同阅读《经典常谈》,然后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也可以另外选择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
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
这本书介细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出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谈你对经典的新认识。
专
题
探
究
专题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朱自洁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人研诗,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细你研读的经典。
专
题
探
究
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替结品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李永强
板书设计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国语附)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四书第七
经典常谈
选择阅读
浏览“扫”读
兴趣“引”读
按需“点”读
表格“比”读
思维“导”读
圈点“批”读
同学“赛”读
自主阅读推荐
朱光潜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其《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史的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作者简介
这十二封信以中学生为对象,以其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为话题,叙述其意见,字里行间无处不充满着作者的忠告。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他没有高高在上,面目严肃地进行道德说教,只亲切地娓娓道来,却达到“传道授业解惑”之效,令人豁然开朗、心境澄明。
内容概览
乔斯坦·贾德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挪威著名作家。1952年生。他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代表作品为《苏菲的世界》。
作者简介
《苏菲的世界》以一封封神秘的信件为线索,以对话为主要形式,叙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即将满15岁的女孩苏菲在哲学家艾伯特·诺克斯的引导下,打开了哲学世界的大门,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哲学史,不断地思考世界与人生,发现了存在于哲学书内外的虚实交错的世界。小说情节离奇而曲折,让读者在了解西方哲学史的同时,带着好奇心不断地进行哲学性思考,探索世界与生命的奥秘。
内容概览
人物介绍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主要任务
人物介绍
苏菲
一个活力十足又充满好奇的14岁女孩。为人友善但不善于交际;比较挑剔,对她爱的人也是如此;坚持自己的看法。
艾伯特
理想的哲学家的代表。从不急于判断,仔细思考自己所做的事;出色的老师,引导苏菲独立思考问题。
席德
艾勃特少校的女儿。独立,爱沉思,富有同情心;深思熟虑,有时相信直觉甚于理智。
艾勃特
席德的父亲。有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幽默并关心世界,为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