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情感相融 共奏“爱”的赞歌
——《燕子专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本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温馨而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途经瑞士境内时,由于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车站,并用装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鸟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环保主题。它通过燕子的特殊经历,唤起人们对动物、对整个大自然的爱。
【设计理念】
文章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整个事件的每个情节,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让学生以语言为凭借,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品味,进入意境,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在《燕子专列》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语言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实践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让语言和情感携手共奏出一曲“爱”的赞歌,让阅读教学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使学生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在品读重点词句的过程中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以及它们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回顾复习,质疑激趣
㈠、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将继续登上《燕子专列》,去品味这感人的故事。
㈡、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人们在火车站为燕子送行)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要专列送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出答案。
二、情境渲染,感受燕子面临的麻烦
㈠、学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濒临死亡”自由读这句子,并问你读懂了什么?
原来是因为燕子遇到了麻烦。那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呢?(板书:麻烦)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㈡、出示句子:“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这一处讲了多个原因,大家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你具体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呢?(学生默读句子,体会重点词语)
1、冷。“气温骤降,风雪不止”
“骤然”就是突然,这样的突变天气使燕子措手不及。感受到燕子很可怜,大家心里很焦急,要为燕子选择另一条飞回北方的路。
指导朗读“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同学们能想象得到当地气温的冷吗?(课件展示:寒风飞雪的场景)听!寒风像狮子一样在狂吼,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我们都受不了,何况是燕子?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天气的冷吗?
2、饿。“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
大自然里的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的。没有了昆虫,燕子什么吃的都没有,真让人担心呀!
3、累。“长途跋涉”
燕子一路上要飞越大海、高山、沙漠,行程五千多里,每天基本上要飞一百多公里,此时的燕子肯定没一点力气了。
指导朗读“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濒临死亡”读出累的感觉。
4、死。“濒临死亡”
“濒临死亡”就是快要死了。你仿佛看见燕子怎么样了?感受到燕子在死亡线上挣扎,成千上万只燕子生命即将结束,我们应该马上采取救助行动,要不我们的燕子就等不及了。
㈢、寒冷极了、疲劳极了、饥饿极了的燕子正濒临死亡(播放寒风呼呼的声音),谁再来读读?追问:你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㈣燕子的生命受到了危险,此时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呀?
(设计意图:情景的渲染,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拯救燕子的欲望和兴趣,为下一步解读人为燕子付出真爱做铺垫。)
三、深入细读,感悟瑞士人民付出的“爱”
是呀,同学们和瑞士的人民想到一块儿去了!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读第3、4两段,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划上横线,反复阅读、体会,并把自己觉得重要的词语做上记号,加上批注。
(以下环节,以学定教,随机生成,学生交流哪处,就顺势细读哪处。)
㈠感悟政府的了不起
板书:政府
1、组织交流,出示句子:“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把它们送到火车站。”
⑴“呼吁”是什么意思?这不,瑞士政府委托同学们向瑞士人民发出呼吁呢?同学们先准备。(要求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⑵学生代表政府呼吁,教师随机指导。
亲爱的居民们:
大家好,现在播报一个重要新闻。近来,有成千上万的燕子途径我国境内。由于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们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现在,它们也许正躺在雪地里奄奄一息,也许正钻在岩缝里瑟瑟发抖……燕子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怎忍心看它们死去?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去救一救这些可怜的燕子吧!
2、当时的政府就是这样通过广播和电视呼吁全国人民奉献爱心。有了政府的重视,才有了这史无前例的燕子专列,此时你想对瑞士政府说些什么呢?
3、多么了不起的政府呀!难道你们不想赞赏一下吗?(读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模拟的情景中,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把刚才的语言像“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内化运用,而且语言中自然地流露了对燕子的担心、关爱之情。)
㈡、感悟居民奉献的爱心
板书:居民们
1、组织交流,出示句子:“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寻找冻僵的燕子。”
⑴ 点拨一:理解“纷纷”
①居民们纷纷走出了家门。你们仿佛看见了哪些人?
②老师引读:
我仿佛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拄着拐杖,冒着……(读)
我仿佛又看到精神百倍的年轻人,冲在前头,冒着……(读)
我仿佛还看到像我们一般年纪大的孩子们,不甘示弱,冒着……(读)
③小结:那么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都纷纷(给“纷纷”加重点号)走出家门,他们多么在乎燕子呀,他们冒着……(读)
⑵点拨二:理解“四处寻找”
①也许会到哪里去寻找呢?
②小结:是呀,他们就是这样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加重点号“四处寻找”)
⑶点拨三:理解“冒着、顶着、踏着”
①这寻找的过程容易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②读着这些词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居民们在寻找燕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但是这样的艰难阻止了人们拯救燕子的决心吗?这样的困难挡住了人们寻找燕子的步伐吗?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水本无华,相荡乃涟漪”。学生抓重点词句去阅读思考,去交流解决,去有感情朗读,去领悟表达。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引导。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整齐美,还感受到了所有居民不畏严寒,拯救燕子的决心。)
㈢感悟贝蒂付出的真情
板书:贝蒂
1、组织交流,出示句子: “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一点也不在乎。”
⑴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小贝蒂不在乎的是什么,在乎的又是什么呢?
⑵你们看,(播放媒体:小贝蒂的一个画面)小贝蒂是怎么在乎这些小生命的,看看她的神情,请你们说说贝蒂找到冻僵的燕子后说些什么呢?
2、她是那么珍爱这些小生命啊!小贝蒂不在乎自己,却在乎燕子的寒冷,饥饿与疲劳,这是一份献给小燕子的多么大的爱心啊!谁再来读读?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在彭湃,内心的激情在涌动。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口头表达来倾吐贝蒂内心对燕子那份可贵的爱。)
四、总结全文,沐浴“爱”
师:从政府的呼吁到人们的寻找,最后把燕子送上专列,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瑞士人民对燕子的在乎。这种对燕子的在乎,其实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啊!(师边说边书“爱”字)同学们,“爱”是人类最神奇的语言!它能让人和动物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让我们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
㈠此时,你觉得列车内载着的只是燕子吗?还载着什么呢?
㈡假如你就是被救的小燕子,望着前来送行的人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四、 拓展延伸,回味“爱”
师:这列爱心专列,这个爱心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1990年发生在瑞士的事。当我们走下专列,回首我国的历史长河,人和动物之间不知演绎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其中我国也有一个相似的、真实的故事。(师放视频《丹顶鹤的故事》)
㈠看了这个故事后,你觉得故事中的女孩和小贝蒂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
㈡总结: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被小贝蒂和《丹顶鹤的故事》中的女孩深深感动了。老师也相信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往后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鸟,爱护所有的生灵,尊重所有的生命!
五、小小练笔 抒写“爱”
小练笔:我想对贝蒂说句话。(可以是对贝蒂行为的赞赏,可以表达对贝蒂是否在恶劣天气中被冻坏的关心,也可以是自己从贝蒂身上得到的启示……学生可以围绕有关《燕子专列》的任何内容与贝蒂对话。)
【板书设计】
6、燕子专列
政 府
居民们 爱 (燕子图)麻烦
贝 蒂
【相关链接】
瑞士全国面积为4.13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0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25%,是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山国”。可是,瑞士的国土治理是世界公认的。凡到过瑞士的人,都会概括地称道瑞士全国就是一个大花园或大公园。能达到这个地步,固然与国家的气候、水力资源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这个国家能够因地制宜地建设和保护自己的家园。
在瑞士,随处可见人与麻雀、鸽子同食,相处融融,互不侵犯。在伯尔尼大街,成群的鸽子在地面上、草坪上自由自在地驻足,没人吆喝,更无人驱赶。鸽子也不怕人。汽车、自行车过来,它们也只是像人一样稍稍错开让路,然后依然觅食寻欢。这个现象最起码说明:瑞士人爱鸟,长期保护这些生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去干涉它们的自由。这样,久而久之,飞鸟们也就视人类为朋友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