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题--3.1水循环(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题--3.1水循环(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0:3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题
第三章第一节 水循环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某城市的生态树池示意图,生态树池的标高一般比路面略低。据此完成1~2题。
1.生态树池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是(  )
A.降低地下水的水位
B.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C.减轻城市内涝问题
D.加重地下水的污染
2.生态树池建成后会使(  )
A.蒸发量增加 B.下渗量减少
C.降水量减少 D.地表径流增加
[2023辽宁辽阳期中]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物质循环之一,可以促进地球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下图为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所指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和③ B.③和⑥
C.④和⑧ D.①和⑦
4.图示水循环环节中,输送水量最大的是(  )
A.② B.③
C.⑥ D.⑦
[2023江苏徐州期中]绿色屋顶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某研究小组为研究不同降雨条件下植被对绿色屋顶径流的调控效益而设计了实验(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5~7题。
5.该实验中排水孔出水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表径流
C.下渗 D.地下径流
6.实验中若降低植被覆盖率,产生的结果是(  )
A.大塑料壶收集的雨水变少
B.植被蒸腾损耗的水量变多
C.导流槽中雨水汇集的速度加快
D.导流槽径流达峰值的时刻推迟
7.绿色屋顶被广泛应用后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区的蒸腾量
B.加剧城区大气污染
C.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D.增加洪涝发生概率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福建宁德期中]沟垄集雨技术通过满足作物根区水分需求来提高作物产量。下图为沟垄集雨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若要提高沟内的集雨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垄高 B.增加垄宽
C.降低垄高 D.减少垄宽
9.某干旱地区通过在垄上覆盖薄膜来增加沟内集雨量,其原理是(  )
A.加快垄上雨水汇入
B.增大垄上集雨面积
C.减少垄上水分蒸发
D.减少垄上雨水下渗
流域水循环的“自然—社会”二元演变是近年来水问题和水危机的本质原因,实现缺水地区供用水、水环境、水生态安全必须依靠以流域水循环为基础的水资源科学调控。读我国某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虚线为流域边界),完成10~11题。
10.图中甲、乙环节分别是(  )
A.修建水库、大气降水
B.地表径流、人工降水
C.跨流域调水、水汽输送
D.开采地下水、水汽输送
11.我国在该流域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其原因可能是(  )
A.全年降水量稀少
B.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C.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D.流域内各地水资源开发过度
地头水柜是在山脚下的旱地旁,用砂石、水泥建造的蓄水池。如今,地头水柜已广泛分布在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田间地头,不但解决了当地粮食生产问题,还可让农民在池边种菜、池内养鱼,被当地居民形象地称为“母亲水柜”。图1为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一位农民正在修建地头水柜引水渠景观,图2示意该地头水柜剖面。据此完成12~13题。
图1
图2
12.修建地头水柜主要是因为当地(  )
A.降水稀少
B.地下径流丰富
C.地表水下渗严重
D.蒸发旺盛
13.图中甲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蓄水量 B.减缓流速
C.沉积泥沙 D.节省石料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鹿特丹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北海沿岸,城市中约90%区域低于海平面,频繁的暴雨导致该城市内涝严重。当地设计了具有下沉空间的“水广场”。平时,广场是人们休憩、运动的公共场所。降雨时,雨水经净水系统过滤后,收集并储存在广场里,直到可以被排至附近的水体。
鹿特丹“水广场”
(1)简述鹿特丹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
(2)说明“水广场”在鹿特丹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在下图中绘制该区域的水循环过程。
参考答案
第三章 第一节 水循环
1.C 2.A 解析 第1题,生态树池的标高一般比路面略低,利于地表水下渗,减轻城市内涝,C正确;下渗增多,地下水的水位上升,A错误;不可能解决城市的缺水问题,B错误;下渗过程中,水体得到净化,不会加重地下水的污染,D错误。第2题,生态树池建成后,蒸发量增加,A正确;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下渗量增加,B错误;降水量可能增加,但是不可能减少,C错误;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D错误。
3.A 4.A 解析 第3题,①是地表径流,②是海水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④是陆地降水,⑤是地下径流,⑥是海上降水,⑦是蒸腾,⑧是下渗。“百川东到海”是指地表径流流入海洋,所指的水循环环节是①;“何时复西归”是指水汽输送,所指的水循环环节是③。故选A。第4题,②是海水蒸发,③和⑥的水汽量加起来等于②,④是陆地降水,⑦是蒸腾,④⑦均小于②。图示水循环环节中,输送水量最大的是②,A正确。故选A。
5.D 6.C 7.C 解析 第5题,降水之后,一部分水分下渗,被土壤、植被吸收,土壤饱和以后,多余的水分会从排水孔流出,这部分水属于地下径流,所以该实验中排水孔出水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地下径流,D正确。第6题,植被覆盖率降低,植被的调蓄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增加,由溢流口流出的水量增多,大塑料壶中收集的雨水会变多,A错误;植被对降水有截留作用,植被覆盖率降低,截留作用下降,植被蒸腾损耗的水量可能会减少,B错;植被覆盖率降低,植被的调蓄作用减弱,下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由溢流口流出的水量增多,会导致导流槽中雨水汇集的速度加快,且导流槽中径流峰值出现时刻提前,C正确,D错误。故选C。第7题,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则会增加城区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增加城区的蒸腾量,A错误;植被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的作用,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会缓解城区大气污染,B错误;植被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若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将绿色屋顶广泛应用于城市中,会减少城区的地表径流,减少洪涝发生概率,D错误。故选C。
8.B 9.D 解析 第8题,由材料可知,垄面是集雨面,沟区是种植区,垄面越宽,沟区越窄,种植区集雨量越大,增加垄宽可以增加集雨量,B正确。故选B。第9题,垄上覆膜可减少集雨面雨水下渗,增加流入沟内的雨水量,集雨效果好且不需减少太多的种植面积,D正确;干旱地区降水少,对加快垄上雨水汇入影响不大,A错误;垄上覆盖薄膜不能增大集雨面积,B错误;垄上覆盖薄膜可减少垄上水分蒸发,但不是其主要目的,C错误。故选D。
10.C 11.C 解析 第10题,甲表示从区域外向区域内输水,属于跨流域调水(注意图中虚线为流域边界);乙是指区域外的高空水汽输送到区域内高空,属于水汽输送。C正确,故选C。第11题,由图中的渤海、黄河可知该流域为海河流域,该区域为京津冀地区,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用水紧张,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C正确;该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并不稀少,A错误;区域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关键在于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流域内并非各地的水资源均开发过度(如海河流域西部、北部水资源相对丰富),D错。故选C。
12.C 13.C 解析 第12题,地头水柜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较丰富,A错误。地下径流丰富与修建蓄水池关系不大,B错误。地头水柜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田间地头较为常见的蓄水池,西南地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导致当地地表水资源比较紧张,所以修建地头水柜主要是因为喀斯特地区地表水下渗严重,C正确。蒸发旺盛会导致地头水柜的水分损失更多,与题干矛盾,D错误。故选C。第13题,图2显示,甲范围小,蓄水量少,所以不是用于增加蓄水量,A错误。甲处落差较大,流速较大,且减缓流速对蓄水没意义,B错误。进水口在甲的上方,主要作用应是沉积泥沙,提高蓄水池水质,C正确。甲位于集水区和蓄水池之间,会增加石料用量,并不能节省石料,D错误。故选C。
14.答案 (1)多暴雨、降雨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城市路面硬化,下渗量小。
(2)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减轻城市内涝;有净水系统,可以改善城市水质;可以构建城市景观,建设宜居的公共空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部气候。
(3)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鹿特丹多暴雨,降雨集中,汇水速度快;鹿特丹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路面硬化,下渗量小。第(2)题,由材料可知,“水广场”可以收集雨水,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减轻城市内涝;有净水系统,可以改善城市水质;广场是人们休憩、运动的场所,可以构建城市景观;水的比热容大,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部气候。第(3)题,“水广场”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到城市的上空,再形成降水,通过径流到“水广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