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秦腔》 课件(24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秦腔》 课件(24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2 22:5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第7课 秦腔
1.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
2.品读文章的语言,理解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3.理解作者所传达出的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
1.作者介绍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长篇小说有《商州》《州河》《浮躁》《废都》
《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是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倾向于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2.写作背景
此文创作于1983年。秦腔是一种广泛流行于陕西及西北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在西北这块土地上,秦腔已经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人民生命的五大要素。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作者对秦腔和秦川之地人民生活都饱含热爱,创作了不少具有浓郁陕西地方特色的散文,此文即是其一。
3.了解秦腔
又名秦声, 也称“乱弹”,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铡美案》(节选)
部分 段落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文章结构
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1-3)
(4-9)
(10)
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能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1.从文中来看,秦地、秦人、秦腔的特点各是什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八百里秦川,辽阔厚重,广漠旷远。
秦地:
民性敦厚、直率,勤劳质朴,能吃大苦,敢爱敢恨,能享大乐。
秦人:
大喊大叫,高亢激越,雄浑奔放,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秦腔:
他们之间的联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辽阔厚重,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人,给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一方水土一方人形成一种文化。秦地的辽阔厚重,与秦人的直率豪放、秦腔的激越奔放形成一种高度的内在统一。这样的秦地,这样的秦人,才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秦腔特点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①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
②评论说得委婉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③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
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
(正面表现)
(侧面)
3.找出第一部分(1-3段)中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通过与文人、都市人“渺小、有限和虚弱”的情感的对比,突出秦腔的厚重、真实和雄壮有力。
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4.课文主体部分从哪些方面写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和痴迷?
秦腔地位
演出悲喜
观众痴迷
演出前奏
排演热情
演出精彩
5.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文章主体部分(4-9段)的六段,每一段都有场面描写。以小组为单位,试赏析文章的场面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点面结合;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提示:
排演热情
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①动作描写,写出秦腔表演动作灵活多变、场面热闹。②以家庭为例,写在秦腔面前人人平等,进一步表明秦川人热爱秦腔的程度之深。③以冬夏两季排演的艰辛,通过细节衬托人们对秦腔的热爱。④语言描写表现秦川人的真性情。⑤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之深。
主要内容:描绘排演秦腔时无论寒暑,不分老幼,乐此不疲的热情场面。
演出前奏
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①巧用繁笔,有力烘托秦川人“板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搭建好的戏台,表现秦川人对秦腔的重视和喜爱。②细致描摹开演前人们的活动,细致的描摹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征,也有力的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惟妙惟肖的统一。③点的描绘,侧面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对戏剧内容的喜爱,而且也有对秦腔本身的喜爱。
主要内容:描绘观众引颈期待,热闹非凡的场面。
演出精彩
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表现秦腔演员表演技艺的高超。①正面描写:女的角色,步伐如同水上漂,腰身肩头一身戏;男的角色,摇帽翎单双结合动静结合,技艺精妙;亮相高叫,声如炸雷,摄人魂魄。②侧面描写:观众叫好声不绝,观众体验到震颤、舒爽的感觉,观众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
主要内容:描绘演员技艺精妙观众入戏动情的场面。
观众痴迷
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重点描写两类观众来进行侧面烘托。选择这两类观众来写,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主要内容:描绘观众冬夏不减兴致,老幼各得其乐的场面。
演出悲喜
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点的描绘,通过以秦腔演出现场相亲、爷爷带孙子看秦腔的喜中之悲、老汉在演出场地捡拾钱物、嘴馋孩子趁演出各家锁门之际偷摘瓜果等事例,表现秦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紧紧扭结在一起。
主要内容:描绘秦腔演出给生活带来悲喜的场面。
秦腔地位
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侧面描写进行烘托。秦腔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不容许客人对秦腔不敬,秦腔演员与国家领导人一样被人崇敬,名角的父母也会得到人们的礼让和尊重,侮辱秦腔会招来麻烦或被教训,“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这些足以说明秦腔在秦川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主要内容:描绘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神圣崇高的地位的场面。
6.《秦腔》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地方剧种?还有其他的思想内涵吗?
《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秦腔
(1-3)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4-9)秦川人对秦腔的热爱
戏班排演
看戏演戏
演出悲喜剧
(10)秦腔承载秦川人的喜怒哀乐
秦川人的命运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