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题--第4章测评(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题--第4章测评(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4:1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题
第四章测评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下图为某种地貌发育过程图。读图,完成1~2题。
1.按地貌的发育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甲→丁→乙→丙
2.该地貌景观的特点是(  )
①多溶洞、峰林 ②地表崎岖不平 ③岩石呈深红色 ④西北地区广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3江西抚州七校期中]可溶性的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坝子地貌形成作用最接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地农业集中在坝子上,坝子较其他喀斯特地貌区发展种植业的优势是(  )
A.地势平坦 B.降水丰富
C.地下水丰富 D.热量充足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完成5~6题。
5.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2023山东青岛即墨期中]河流水下泥沙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多个被河流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下图示意某河漫滩剖面。据此完成7~9题。
7.河漫滩多分布在(  )
①河流上游 ②河流下游 ③河流凸岸 ④河流凹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图中河漫滩逐渐被废弃,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河流 (  )
A.改道逐渐西移 B.水流速度减慢
C.搬运作用增强 D.溯源侵蚀加剧
9.下列河段河漫滩平原发育较好的是(  )
A.横断山区的怒江段
B.松嫩平原的松花江段
C.江南丘陵的湘江段
D.黄土高原晋陕间的黄河段
下面两图为河北昌黎海岸沙丘带位置示意图及景观图,该沙丘带地处渤海西岸,由多列沙丘组成,沙丘带宽为1—3千米,沿海岸线延伸约45千米,由滦河口向北逐渐变窄,沙丘高度一般为20—40米。几百年来沙丘位置总体稳定,但主沙丘链有向内陆迁移的趋势。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海岸沙丘带的成因及东西两侧的坡度推理,正确的是(  )
A.海浪堆积 东陡西缓
B.海浪堆积 东缓西陡
C.风力堆积 东陡西缓
D.风力堆积 东缓西陡
11.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对海岸沙丘带的影响是(  )
A.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
B.沙丘拓宽、增高
C.沙丘西移速度变缓
D.沙丘不受其影响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了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逐渐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2~14题。
12.据图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13.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
14.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  )
A.自东南向西北流
B.自西北向东南流
C.自西南向东北流
D.自东北向西南流
16.某摄影爱好者想拍摄一张P村庄的全景图,最合适的地点是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3分)下图为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某校地理小组在2022年夏季对该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拟在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中选一处建火情瞭望台,最佳的位置应选在哪一处 (1分)
(2)沿①—A—②一线,坡度有何变化特点 判断依据是什么 (4分)
(3)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哪个村 说明你的理由。(4分)
(4)突然的一场暴雨使位于a处的小强迷了路,请你给他想出一个独自走出密林的好办法。(2分)
(5)野外考察的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请简述理由。(2分)
18.(16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P处的地貌类型。(2分)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4分)
(3)分析图中从出山口处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4分)
(4)该地区冲积扇上古村落较多,试分析原因。(6分)
19.(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一组风沙地貌景观图。
材料二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冰川,冬春季节河谷地带盛行强劲的西风。中游宽阔的河谷水流分汊呈辫状,出现心滩、沙洲广布以及沙丘连绵起伏等奇特的景象。
(1)判断材料一中甲、乙、丙、丁地貌的名称。(4分)
(2)分析材料二中沙洲的形成过程。(4分)
(3)分析材料二中沙丘的形成过程。(4分)
20.[2023江西抚州七校期中](11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2年10月3日,青岛知名地标性景观之一——“石老人”海蚀柱坍塌,引起人们对海岸地貌的关注。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带地区海浪侵蚀或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下图为我国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示意图。
(1)描述甲地貌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分)
(2)简述乙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
(3)推测丙地貌的过去与未来。(3分)
参考答案
第四章测评
1.B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图示过程表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其发育的顺序: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下渗(乙);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下渗和溶蚀(丙);地下水到达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进一步溶蚀形成溶洞(丁);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甲)。第2题,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是地表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地表多峰丛和峰林,①②正确;丹霞地貌的岩石呈深红色,③错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高温多雨的西南地区,④错误。
3.D 4.A 解析 第3题,坝子是可溶性石灰岩受侵蚀形成的溶蚀洼地。①为溶洞中的石笋,②为溶洞中的石柱,③为溶洞中的石钟乳,均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堆积地貌;④为地下暗河,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蚀地貌,与坝子形成作用最为接近。故选D。第4题,坝子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蚀洼地,由于地势平坦,利于耕作,是喀斯特地貌区的主要农业种植区,A正确;坝子与其他喀斯特地貌区降水差异小;其他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水也很丰富;西南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均较充足,B、C、D排除。故选A。
5.D 6.C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①显示有高大的山脉、幽深的峡谷,与江南丘陵地形特征不符合;②显示的是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③显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④显示有低矮的丘陵,以及河流、小船等,符合江南丘陵的景观特征。故选D。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③描绘的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因而其形成原因为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故选C。
7.C 8.A 9.B 解析 第7题,河漫滩由水下泥沙堆积体发育形成,河流上游水流速度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堆积作用较弱,难以发育河漫滩,①错误;河流下游水流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容易形成河漫滩,②正确;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容易形成河漫滩,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第8题,河流东岸发育河漫滩,说明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堆积岸,河道逐渐向西移动,可能导致东岸河漫滩被废弃,A正确;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淤积作用增强,会使河漫滩发育规模更大,B错误;搬运作用增强会使河漫滩规模减小,而不是废弃,C错误;河流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上游及源头地区,而河漫滩主要发育在中下游,D错误。故选A。第9题,丘陵、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堆积作用弱,不利于河漫滩平原发育,A、C错误;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水流缓慢,有利于河漫滩平原发育,B正确;黄土高原晋陕之间的黄河段穿行于峡谷中,不利于河漫滩平原发育,D错误。故选B。
10.D 11.C 解析 第10题,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由材料“主沙丘链有向内陆迁移的趋势”可推测出,该地主导风向为由海洋向陆地吹的东风;沙丘一般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因此东侧缓,西侧陡。故D正确。第11题,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可削弱来自海洋的东风,使沙丘西移速度变缓,C正确。
12.C 13.B 14.C 解析 第12题,据图可知,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作用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C正确。第13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可以减小风速,利于沙子堆积,B正确。第14题,该地区降水少,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适宜营造常绿阔叶林,①错误。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②正确。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③正确。沙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④错误。C正确。
15.A 16.C 解析 第15题,读图,沿河流发现河流与等高线相交,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判断出河流的流向,然后再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断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为南方,面向北方,右为东,左为西,所以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自东南流向西北,故选A。第16题,如果想要拍摄P村庄的全景图,需要在能够看到P村庄全貌的地点。甲地位于河谷地带,与P村庄之间存在山脊,所以不能看到村庄的全貌,A错;乙地的东侧为山顶,会阻挡到P村庄的视线,B错;丙地位于山脊,地势高,周围没有障碍阻挡,可以看到P村庄的全貌,C正确;丁地位于山脊,但是其左侧有个山脊存在,会影响看到P村庄的全貌,D错误。
17.答案 (1)③处。
(2)呈陡—缓—陡的变化。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3)F村。地势较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
(4)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
(5)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不易遭受洪水灾害;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危险少。
解析 第(1)题,火情瞭望台需要建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一般选择在高海拔且受地形阻挡视线少的地区。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都属于山峰,海拔都相对较高,但③处海拔最高,受周围地形阻挡最少,且在图中相对位于中部地区,观测范围最大,所以最佳的位置应选在③处。第(2)题,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坡度,①处附近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A处附近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过了A处之后,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坡度变陡,所以沿①—A—②一线,坡度呈陡—缓—陡的变化。第(3)题,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F村,主要原因是根据等高线判断,F村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量大。第(4)题,a处为河流附近,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在森林中迷路,最好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第(5)题,本次野外考察的时间在夏季,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是因为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不易遭受洪水灾害;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危险少。
18.答案 (1)冲积扇。
(2)特点:A、B所在地区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C、D所在地区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河流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下游段以堆积作用为主。
(3)特点: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成因:当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逐渐堆积,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先堆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堆积。
(4)靠近河流,具备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古村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气候条件优越,利于农业生产。
解析 第(1)题,P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第(2)题,A、B位于河流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等高线向河流上游方向凸出;C、D位于河流下游段,主要受堆积作用影响,等高线向河流下游方向凸出。第(3)题,由于河流流速降低,泥沙逐渐堆积,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先堆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堆积。第(4)题,古村落是在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优越、农副产品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
19.答案 (1)甲是风蚀蘑菇,乙是风蚀柱,丙是雅丹,丁是风蚀城堡。
(2)流域内的山地由于冰川侵蚀、风化作用,覆盖有一层厚厚的风化壳(岩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雨季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把泥沙带到雅鲁藏布江,在中游宽阔的河谷中,河流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
(3)在冬半年少雨季节,河谷中泥沙沉积物出露水面,在强劲的西风影响下泥沙被搬运;随着风力减弱,泥沙在河流沿岸和山坡上沉积,形成沙丘景观。
20.答案 (1)特征:甲是海浪堆积形成的沙滩地貌,滩面广阔;由砾石、沙粒等颗粒物质组成;颗粒物大小分选性较好。影响:沙滩为人类旅游活动提供空间和资源;沙滩中的沙子为人类生产提供原料。
(2)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或陡崖,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形成海蚀穴;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3)过去:丙地貌为海蚀柱,是海蚀拱桥受海浪侵蚀顶部坍塌形成。未来:受海浪进一步侵蚀,进一步发生坍塌,变细、变矮,直至消失。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甲处为基岩海岸地貌中的沙滩地貌,是附近海蚀崖坍塌后的碎石在海水搬运的过程中,积聚堆积而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由砾石、沙粒等颗粒物组成的,颗粒物沉积的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沙滩可以为人们的旅游和休闲活动提供场所和旅游资源;沙滩中的沙子可以为人们的生产活动提供原料等。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为海蚀拱桥。其形成过程是向海洋中伸出的岩石或者陡崖,其两侧受波浪、海流等的强烈冲蚀,在两侧形成海蚀穴,随着波浪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地为海蚀柱地貌。海蚀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蚀形成的海蚀拱桥在长期的海浪侵蚀作用下,发生崩坍而形成的与海岸分离、矗立在海上的岩柱。海蚀柱下部经侵蚀变细,形成形似蘑菇的海蚀柱,即海蚀蘑菇石,并且受到海水侵蚀还会继续变细、变矮,甚至出现坍塌,最终消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