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题
第五章测评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2023山东济南第三中学期末]下面为中国两个小朋友的通话内容,明明说:“我的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真没意思。”贝贝说:“我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那就从我的家乡运些树苗去栽吧。”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的影响
B.河流的影响
C.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D.距海远近不同
2.下列树种最有可能是明明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A.椰树 B.樟树
C.茶树 D.桦树
3.分析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具有哪些特征( )
A.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B.终年常绿,多革质叶片
C.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
D.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便于储水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A.喜光、喜湿 B.喜阴、喜湿
C.耐寒、喜旱 D.喜热、耐旱
5.调查发现,近年来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光照更加充足
C.降水逐渐变少
D.水土流失加重
[2023山东淄博实验中学期末]冬季清晨,有市民在某地泥土里,看到一根一根类似冰棍的东西,仿佛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在地理学中,该物质被称为“地冰花”(下图),也称“霜柱”。在寒冷的冬夜,温暖的土壤缝隙中向上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枝条有粗有细,宛似雪地金针菇。据此完成6~7题。
6.产生“地冰花”的土壤( )
A.土质黏重,含水量大
B.土质松散,含水量较大
C.温度高于气温,水汽含量少
D.温度低于气温,水汽含量大
7.“地冰花”最有可能分布于( )
A.浙南地区 B.华北平原
C.三江平原 D.宁夏平原
下图是两种典型植被类型的景观图。据此完成8~9题。
甲
乙
8.图中甲、乙两种典型植被分别是( )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B.针叶林、温带草原
C.落叶阔叶林、热带草原
D.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
9.下列关于乙图植被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发叶,秋冬落叶
B.降水少,树叶缩小为针状
C.湿季时郁郁葱葱,干季时一片凋零
D.乔木多蜡质叶片
科学家在黄土高原某地考察,研究土壤剖面发现最上面是黄土,中间土壤发红,最下面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下图为黄土高原地区某沟谷剖面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的地理环境是( )
A.荒漠 B.水乡
C.森林 D.草原
11.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
A.炎热干燥 B.温暖湿润
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
原始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土壤贫瘠。由于人类活动的开发,某热带雨林地区“刀耕火种”普遍盛行,土地退化严重。烧荒后的土地,有的开垦为耕地,有的因反复烧荒退化成荒草坡。栽种一两年后休耕几年, 恢复地力,形成次生林,再进行新一轮砍烧种植。 (注:以原始自然土壤养分为100%)据此完成12~13题。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退率(%)
项目 有机质 有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次生林 2.06 0.83 7.61 5.45
耕地 33.44 39.83 0.37 -53.92
荒草坡 48.96 48.87 93.48 52.78
12.造成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量
C.气候 D.地形
13.“刀耕火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现为( )
A.刚刚烧荒后的土壤,养分含量低
B.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大
C.荒草坡土地,土壤养分减幅最大
D.耕地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草地总生物量包括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其中地下生物量分为活根和死根生物量。活根生物量比例可作为草地退化与否的敏感性指标。下图为三江源地区某草地生物量分配构成图,Ⅰ、Ⅱ、Ⅲ代表退化程度不同的三种草地,其中极度退化的天然草地被称为黑土滩。读图,完成14~16题。
14.导致三种草地地上生物量低于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原因是( )
A.强风 B.低温
C.干旱 D.过度放牧
15.黑土滩、退化的人工草地、未退化的天然草地分别对应图中的( )
A.Ⅰ、Ⅱ、Ⅲ B.Ⅱ、Ⅲ、Ⅰ
C.Ⅱ、Ⅰ、Ⅲ D.Ⅲ、Ⅱ、Ⅰ
16.针对黑土滩的治理,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
①设置围栏禁牧 ②禁捕食草动物 ③设置草方格沙障 ④补播草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0分)下图是全球植被、气候地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森林分布的极端界限条件大约是年平均气温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 毫米以上。(2分)
(2)在年平均气温20 ℃的条件下,若年平均降水量从0毫米到1 500 毫米,地面植被依次是什么 (4分)
(3)森林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从全球范围看,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
18.(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37°37'N,101°19'E),简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7 ℃,年降水量小于600毫米,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土壤中二氧化碳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
图1
图2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4分)
(2)结合图1,说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6分)
(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的影响。(4分)
19.(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纳马夸兰位于非洲南部(图1),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地区,是世界上最具生态价值的地区之一。这块干旱的土地上生长有约3 000种植物,绝大多数从未在其他地方发现。其中有1 000多种多肉植物(图2),这种植物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种肥厚多汁,储存着大量水分,旱季依靠体内储藏的水分维持生命。近年,多肉植物作为观赏植物被我国大量引进。
图1
图2
(1)分析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丰富的自然原因。(8分)
(2)说明我国从外国大量进口多肉植物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6分)
20.(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有“世界最纯净岛屿”之称,是著名的“苹果之岛”。塔斯马尼亚岛上植被茂密,土壤肥沃,果蝇少,苹果生长环境绝佳,苹果园和农场多分布于谷地排水较好地带。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研究显示,近几年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层厚度不断变薄,对苹果的生长开始产生不利的影响。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位置。
(1)比较M、N两地土层厚度及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原因。(4分)
(2)从土壤的角度,说明塔斯马尼亚岛苹果质优的原因。(4分)
(3)分析该岛土层变薄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3分)
(4)为减缓岛屿上土层变薄的趋势,简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3分)
参考答案
第五章测评
1.C 2.D 3.B 解析 第1题,河流不会影响植被是否落叶,B错误。冬季植被是否落叶,影响最大的要素是热量,我国南方地区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较多,热量条件好,植被常绿;北方地区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较少,热量条件差,冬季植被会落叶,所以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与地形、距海远近关系不大,C正确,A、D错误。故选C。第2题,明明家乡的植被为落叶林,椰树、樟树和茶树都是常绿植被,只有桦树为落叶植被。故选D。第3题,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属于落叶阔叶林的特点,A错误;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其特点是四季常绿,叶片多革质,有光泽,无绒毛,B正确;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属于针叶林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亚寒带,C错误;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便于储水,属于热带较干旱地区的树种特点,D错误。故选B。
4.B 5.A 解析 第4题,根据不同坡向森林植被所占的百分比可知,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时所占比重最大,说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B对。第5题,近年来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说明高海拔处气温升高,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A对。
6.B 7.A 解析 第6题,“地冰花”由土壤缝隙中的水汽在土层温度下降时凝结成冰后体积膨胀,从泥土里“长”出来而成,说明产生“地冰花”的土壤需要土质松散,含水量较大。故选B。第7题,气温在0 ℃以下时,土壤向上蒸发的水汽会凝结成冰花,随着水汽的不断蒸发,“地冰花”也不断向上生长,就像从地里长出来一样,形成霜柱。其形成对于气温、湿度、土壤质地都有要求,除了气温在0 ℃以下,还需要潮湿、松软的土壤。在潮湿的浙南地区,在低于0 ℃的松软的地面且土壤中水分较多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地冰花”,故A正确。华北平原冬季干燥,土壤质地较硬,水汽不足且难以钻出地表,不能形成“地冰花”,故B错误。三江平原沼泽广布,地表水多,气温低,易形成冻土,故C错误。宁夏平原接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且较干燥,土壤缝隙水分少,一般不会形成“地冰花”,故D错误。
8.C 9.C 解析 第8题,由图片中景观直接观察得出,甲图中落叶满地,是典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乙图中有稀树草原和长颈鹿,是热带草原的典型景观,其典型植被是热带草原。C正确。第9题,由上题可知,该地典型植被是热带草原,植被的特点是湿季时郁郁葱葱,干季时一片凋零, C正确。
10.B 11.B 解析 第10题,结合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最上面是黄土,中间土壤发红,最下面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且图中有流水沉积物, 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的地理环境流水作用较强,应为水乡,B正确。第11题,红壤是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植被下的土壤,呈红色,其主要特征是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B正确。
12.C 13.C 解析 第12题,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导致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快速分解,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比较贫瘠。第13题,刚刚烧荒后的土壤,可以开垦为耕地,表明养分含量较高,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次生林的养分衰退率比较低,表明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不大,B错误;表中数据显示,荒草坡土壤养分衰退率最大,即土壤养分减幅最大,C正确;据表可知,耕地速效磷衰退率较低,表明含量较高;速效钾衰退率为负值,表明含量增加,D错误。
14.B 15.C 16.D 解析 第14题,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广布,生物死亡后在地上被微生物分解的速度比地下快,所以地上生物量比地下生物量少,B正确。第15题,据材料可知,活根生物量比例可作为草地退化与否的敏感性指标。极度退化的天然草地被称为黑土滩,图中Ⅱ活根生物量最少,所以应为黑土滩;因为人工草地退化前比天然草地植株密度大,所以退化的人工草地死根生物量比未退化的天然草地多,活根生物量比未退化的天然草地少,则Ⅰ为退化的人工草地,Ⅲ为未退化的天然草地。第16题,根据材料可知,黑土滩为极度退化的天然草地,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治理黑土滩应合理放牧,实行圈养,种植牧草,①④正确;禁捕食草动物,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泛滥成灾,引发生态失衡,②错误;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力,截留水分,③错误。故选D。
17.答案 (1)-6 400
(2)半沙漠、多刺灌木、草地、林地。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释放O2,吸收CO2,减轻温室效应) 。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横坐标代表年平均降水量,纵坐标代表年平均气温,故可判断森林分布的极端界限条件大约是年平均气温-6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00 毫米以上。第(2)题,读图可知,在年平均气温20 ℃的条件下,若年平均降水量从0毫米到1 500 毫米,地面植被依次是半沙漠、多刺灌木、草地、林地。第(3)题,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全球范围看,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释放O2,吸收CO2,减轻温室效应)。
18.答案 (1)该地区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全年降水较少,土壤的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大,14:00后逐渐减小;最大值出现在14:00前后,最小值出现在6:00前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地表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减少;导致土壤中二氧化碳释放速率降低。
19.答案 (1)受沿岸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利于植物吸收水分;旱季较长,抑制其他物种的生长;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利于储水,以维持旱季的生长(多肉植物的耐旱习性适应当地旱季较长的环境);有短暂雨季,多肉植物在雨季吸收水分;区域内地势起伏大,气候条件差异大,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的生长(或生长环境多样性,或水热条件多样);该区域跨纬度较大,范围较广。
(2)可能加剧多肉植物原产地的荒漠化;原产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改变);由于国内广泛种植,可能导致生物入侵现象,破坏原生态环境;引进过程中可能造成病虫害在我国的传播。
解析 第(1)题,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丰富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等角度结合多肉植物的生长习性具体分析。第(2)题,我国从外国大量进口多肉植物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要从对原产地及我国的影响分别分析。
20.答案 (1)差异: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M地土壤肥力高于N地。
原因: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土层厚度大,土壤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地低,且M地位于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土壤更肥沃。
(2)土壤有机质丰富,施用的化肥少;谷地排水较好,适宜苹果生长;水源和空气洁净,病虫害少,施加农药少,对土壤的污染小,苹果品质高。
(3)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使苹果产量减少;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流失,可能导致苹果品质下降。
(4)保护岛上植被,减轻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树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等;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保护土壤生态的意识;等等。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土层厚度大,土壤肥力较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地低,且M地位于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茂盛,有机质来源丰富,因此M地土壤肥力高于N地。第(2)题,主要从土壤有机质含量、排水、土壤污染等方面分析。第(3)题,土层逐渐变薄,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使苹果产量减少;再加上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不断流失,因此可能导致苹果品质下降。第(4)题,为了减缓岛屿上土层变薄的趋势,应针对土层变薄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是加强植被保护,控制苹果树种植的规模和密度,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对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相关的宣传和教育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