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题--第6章测评(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题--第6章测评(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4:1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题
第六章测评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
A.干旱
B.洪涝
C.台风
D.冰雹
2.为减轻图中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
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
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3~4题。
3.图中灾害类型是(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4.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具有突发性
[2023山东菏泽郓城一中期末]某地理小组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古乡沟进行研学时发现,该区域上游有6条冰川,沟谷内有较厚的松散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下图示意古乡沟流域。据此完成5~6题。
5.该流域夏秋季节最易发生(  )
A.滑坡
B.泥石流
C.地震
D.干旱
6.在此类灾害的防灾减灾中,可以(  )
A.利用遥感模拟灾害的动态过程
B.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获取灾区卫星影像
C.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灾害的损失评估
D.通过遥感精确定位受灾人员
[2023江苏泰州期末]雷暴不仅是一种自然灾害,也是一种融“声、光、电”为一体的独特自然景观。图1为我国某地雷暴景观图,图2为我国不同地区平均雷暴日数(单位:天)。据此完成7~8题。
图1
图2
7.下列不属于雷暴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不稳定的大气 B.充足的水汽
C.抬升触发机制 D.丰富的冰晶
8.追逐雷暴的最佳“外景地”是(  )
A.内蒙古 B.湖北 C.福建 D.广东
夏特古道跨越新疆天山南北,全长120千米,海拔均在2 500米之上,是丝绸之路上一条著名的古隘道。《大唐西域记》描述此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下图为夏特古道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旅游爱好者普遍选择春秋季徒步穿越夏特古道,主要是为了避开(  )
①洪水切断古道 ②野生动物袭击 ③高温酷暑天气 ④风雪严寒天气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0.《大唐西域记》中所说的“灾祸”,最可能是(  )
A.雪崩 B.地震 C.洪涝 D.泥石流
[2023山东潍坊期末]2022年12月12—14日,内蒙古自治区自西向东经历了一次强冷空气天气过程,中部偏南地区、东北部偏西地区受灾严重,大风、低温等灾害导致温室大棚内作物生长缓慢和受冻。据此完成11~12题。 
11.应对此次强冷空气活动当地农民可采取的措施有 (  )
①制定抗灾救灾应急预案 ②固定温室周边飘浮物 ③养殖户可备足饲料饲草 ④提高对灾害的预报预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大风过后当地农民会及时清理棚上灰尘杂屑,主要目的是(  )
A.减小大棚压力 B.提高空气环境质量
C.防止损坏棚膜 D.增强棚内太阳辐射
2021年7月17日河南省郑州等地出现了持续性强降水天气,暴雨引发的洪涝和次生灾害造成河南省灾情严重,面对突发的险情,国家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各种预案和救援。据此完成13~14题。
13.灾情发生后,监测灾情和确定灾害发生地点分别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遥感技术
C.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14.当个人面对洪水时,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在室内时,要躲在地下室等待救援
B.被洪水包围时,要设法尽快寻求救援
C.离家之前,要关闭煤气阀、电源等
D.突遇山洪时,要尽快向较高的地方转移
地理信息系统为干旱区划分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下图为山东省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气温和干旱等级分区分布图,其中数值越大,越利于干旱的形成。据此完成15~16题。
15.山东省干旱等级相对较高的两个区是(  )
A.a、b B.b、e C.c、f D.a、d
16.干旱会引起植物原生质脱水,进而使植物长势不健康。要想获取植物的受灾情况,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虚拟现实技术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某年11月新疆阿勒泰地区普降特大暴雪,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该地暴雪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原因。(4分)
(2)概括图中自然灾害的类型。(4分)
(3)该地自然灾害在成因上具有关联性,简要分析原因。(4分)
(4)任选该地一种自然灾害,说出应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2分)
18.(12分)[2023重庆长寿川维中学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东部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受海洋水汽和下垫面的共同影响产生。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单位面积50年一遇洪峰流量等值线图。
(1)请分析甲地洪涝灾害比周边地区严重的原因。(4分)
(2)请从下垫面的角度分析乙、丙两地洪涝灾害形成的差异。(4分)
(3)从海洋水汽输送的角度,分析丙岛东部易发洪涝灾害的原因。(4分)
19.(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有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单位:次)分布图。
(1)图中A地干旱灾害严重,试分析该地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其原因。(6分)
(2)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与成灾强度都呈上升趋势,试分析其人为原因。(4分)
(3)简要说明我国目前减轻旱灾的主要措施。(4分)
20.(12分)[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2022年12月27日,青藏高原北部某地(下图)发生里氏4.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1)分析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地震频发地区的主要原因;并从气候、地形两方面分析这次地震发生后,震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条件。(6分)
(2)简述该震区实施抗震救灾应采取的措施。(6分)
参考答案
第六章测评
1.A 2.B 解析 第1题,选项给出的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干旱。故选A。第2题,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可减少旱涝灾害的损失,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可减少灾害损失。我国东部季风区多旱涝灾害,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不现实。故选B。
3.C 4.D 解析 第3题,图中灾害类型是滑坡,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从图中可看出该地位于山区,且公路被大量泥沙掩埋,应为滑坡所致。干旱不会导致泥沙垮塌,掩埋公路。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形成的特殊洪流,需有水流挟带泥沙、石块以及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从图中看出此地没有水流,且不是发生在山区沟谷中。从图中可看出,该公路没有发生地面沉降。故C正确。第4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区,A错误;滑坡多发生于我国夏季,B错误;滑坡的成因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如人类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C错误;滑坡具有突发性,D正确。
5.B 6.C 解析 第5题,结合材料和图分析,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该处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势起伏大,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多,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水能丰富,且中游沟谷狭窄,巨大的水能冲击堆积物,容易形成泥石流,西南地区亦是我国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因此B正确。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不符合沟谷内有较厚的松散堆积物的特征,A错误。地震主要是内力作用引起,与季节关系不大,C错误。该地夏秋季节多雨,不易发生干旱灾害,D错误。故选B。第6题,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模拟灾害的动态过程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错误。获取灾区影像信息需要利用遥感,B错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灾害损失评估,C正确。精确定位受灾人员需要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错误。故选C。
7.D 8.A 解析 第7题,根据雷暴景观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雷暴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大气极不稳定,A正确;要形成大量的云需要大量的水汽抬升降温,B、C正确;是否存在丰富的冰晶影响并不大,D错误。本题选择不属于的形成条件,故选D。第8题,内蒙古夏季高温,降水较多,易形成雷暴;地形平坦开阔,视野好,易观测及预判雷暴移动方向;地广人稀,无阻挡,可快速追踪;湿度低,能见度高,故适合追逐雷暴,A正确。湖北和福建以低山丘陵为主,不够平坦开阔;广东珠三角地区城镇化水平高,高楼林立,人口密度大,其余地区地形崎岖,不适合追逐雷暴,B、C、D错误。故选A。
9.A 10.A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夏特古道沿天山山麓的河流分布,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为河流汛期,洪水切断古道,无法通行。由材料可知该地冬季气候恶劣。①④正确,故选A。第10 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冬季,该地多大风,“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表明大喊会引发雪崩。故选A。
11.C 12.D 第11题,为应对强冷空气,农民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后可以固定温室周边飘浮物,而牲畜养殖户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备足饲料饲草,防止发生雪灾后牲畜因缺少饲料被饿死。制定抗灾救灾应急预案应由政府部门完成,提高对灾害的预报预警应由气象部门完成。第12题,大风带来的灰尘杂屑覆盖于大棚之上会阻挡进入棚内的太阳辐射,降低大棚的增温效果,所以农民清理棚上的灰尘杂屑是为了增强棚内的太阳辐射。
13.A 14.A 解析 第1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遥感技术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功能是监测,监测灾情用到了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是导航和定位,确定灾害发生地点用到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A正确。第1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被洪水包围时,要设法尽快寻求救援;离家之前,要关闭煤气阀、电源等;突遇山洪时,要尽快向较高的地方转移;在室内时,要尽量待在地势高的地方等待救援。故选A。
15.D 16.B 解析 第15题,由材料信息可知,干旱等级相对较高的区域在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气温叠加后数值是较大的,a、d符合题意,D正确。第16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遥感技术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功能是监测,可以对农业区作物长势进行监测,所以要想获取植物的受灾情况,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B正确。
17.答案 (1)主要分布在山区。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遇山地抬升,形成降雪。
(2)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
(3)阿勒泰地区由于强冷空气频繁入侵,形成特大暴雪;春季气温快速回升,出现雪崩、融雪性洪水,随即又引发了滑坡、泥石流灾害。
(4)暴雪:启动救灾应急预案;调运御寒衣物,疏通交通。融雪性洪水:疏浚河道,提前谋划春季储水工程,化雪害为水利。滑坡、泥石流:监测易发地段,紧急转移安置居民。(任选其一即可)
解析 第(1)题,阿尔泰山和天山的降雪是由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受山地抬升,遇冷凝结形成的。第(2)题,图中显示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和地质灾害。第(3)题,气温降低形成降雪,气温快速回升后积雪融化形成洪水,洪水泛滥引发地质灾害。第(4)题,三种类型的灾害选其一即可。
18.答案 (1)夏季风(东南风)从海洋吹来,带来大量的水汽,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多地形雨。
(2)乙地位于华北平原,夏季排水不畅;丙地位于台湾山脉的东坡,多地形雨。
(3)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也经常受台风(热带气旋)的影响;冬季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输送的水汽多,降水多。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和材料可知,甲地位于季风气候区,该地夏季东南风从海洋上吹来,带来大量的水汽;此外该地位于长白山南麓地带,受地形阻挡,水汽在该地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第(2)题,从下垫面角度,乙地位于华北平原,该地地形平坦,夏季降水集中,排水不畅;丙地位于台湾山脉的东坡,该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第(3)题,从海洋水汽输送的角度,丙岛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此外该岛地势中间高,两边低,因此东部多地形雨;该地位于西北太平洋,为热带气旋多发区,台风带来丰沛水汽;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从海洋上来,输送水汽多,降水多。
19.答案 (1)春季。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用水量大,雨带尚未到达。
(2)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弱;人口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用水量大增。
(3)调整农业结构;培育、种植耐旱作物;进行水利建设;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 第(1)题,A地位于华北地区,其春旱现象严重,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农业用水量大,降水少。第(2)题,造成我国干旱加剧的人为原因应从用水量大和破坏植被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农业结构、农作物类型、农业技术、植树等方面分析。
20.答案 (1)青藏高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碰撞运动使地壳运动活跃。气候: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地形地势: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
(2)预防类: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加强预报,及时预警;制定防震减灾的应急方案等。治理类:加固山体,防止滑坡等次生灾害;及时救援等。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板块碰撞运动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导致地震频发。图示震区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开展工作对体力消耗较大。根据等高线可知,该地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救灾设施和物资等难以快速到达。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震区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余震多。同时,地震易引发滑坡等次生灾害。第(2)题,抗震救灾措施一方面是做好预防工作。如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自救意识;发展科技,加强预报,及时预警;制定防震减灾的应急方案等。另一方面是治理类措施,主要是采取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防止滑坡等,利用先进技术及时救援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