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第一章测评(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第一章测评(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4:2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
第一章测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需求,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读图,完成1~2题。
1.该流域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
B.海拔3 550~3 650米处的人口稠密
C.距河8~10千米分布人口最多
D.海拔4 500米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2.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
A.巴西高原 B.非洲南部
C.青藏高原 D.北美大草原
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读图,完成3~5题。
3.该地区人口分布(  )
A.平原多,高原少 B.北方多,南方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内陆多,沿海少
4.影响该地区南部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矿产 D.经济
5.影响该地区北部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植被 D.地形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完成6~8题。
6.四大地理区域中,人口稀疏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影响③地区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源 B.热量
C.地形 D.交通
8.影响④地区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源 B.农业
C.地形 D.光照
下表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分布表。读表,完成9~10题。
>700 400~ 700 100~400 10~100 10 以下
省级 行政区 (部分) 江苏 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广东 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 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 青海、 西藏
9.江苏面积不大,却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其主要的原因不是(  )
A.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
B.工业、商业贸易繁荣
C.地处经济发达地区
D.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充分
10.新疆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却不能大量增加人口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低
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养太多人口
C.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2023·天津模拟)在中国跨区域人口流动中,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成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而中西部地区以人口流出为主。近年来,人口回流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城镇化中的新现象。下图为江西某县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近年来,从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回流的人口多属于主动回流,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
B.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
C.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D.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12.影响该县大部分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城乡距离 ②产业基础 ③气候舒适度 ④教育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人口分布适宜度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数值越大,协调程度越高(数值范围:0~100)。图1是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思路示意图,图中P点表示该地区人口集聚度。图2是有待协调地区的人口分布适宜度结构图。读图,完成13~14题。
图1
图2
13.图2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为(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平原
14.图2所示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地势起伏大 B.水资源短缺
C.石漠化严重 D.冻土广布
下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据此完成15~16题。
地区 可承载人 口/万人
长江中下 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地区 10 000 1 000 4
15.青海、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小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青海、西藏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矿产资源 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 ④气候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共52分)
17.(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秘鲁是世界矿产出口大国,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分布在中部的安第斯山区。下图为秘鲁人口和矿产分布示意图。
(1)描述秘鲁人口分布特点。
(2)甲地区人口稀少,试分析原因。
(3)乙地区人口稠密,试分析原因。
(4)秘鲁为人口净迁出国,试分析原因。
18.(14分)读我国某年人口分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黑河—腾冲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
地区 面积比例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
东部地区 43.7% 94.4% 222人/km2
西部地区 56.3% 5.6% 9人/km2
(1)黑河、腾冲分属哪两个省级行政区     、   。(写简称)
(2)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               。
(3)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入手,分析我国人口分布这一现状存在的合理性。
(4)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
1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1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 560万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本地农民工11 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 959万人,下降2.7%。
材料二 下表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表。
比较特征 第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个人 情况 文化特征、家庭背景 小学和初中学历为主;多子女家庭 初中及以上为主;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
就业 情况 打工主要目的、工作期望、劳动供给决策 为家庭,求生存,能挣到比种田多的钱即可;绝对收入比较少 为自己,追求生活质量;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工作
城市 适应性 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外界的联系、生活方式 较弱,多以同乡为主要交往对象;以口信、书信为主,信息量少,频率低,速度慢;与传统农民接近 较强,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融入城市;以电话、网络为主,信息量大,频率高,速度快;与现代市民接近
(1)据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首要动因的异同点。
(2)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原因。
(3)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对城镇化的影响。
第一章测评
1~2.1.B 2.C 第1题,图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海拔3 550~3 650米处的人口总数累积频率曲线斜率最大,说明人口稠密,B项正确;距河1~2千米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海拔4 500米以上人口总数累积频率变化较小,说明人口密度变化小。第2题,海拔3 500~4 100米,人口总数累积频率增长快,人口密度较大;海拔4 100米以上人口总数累积频率增长慢,人口密度较小。青藏高原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而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地区,气温较低,人口稀少,符合题意,C项正确;巴西高原、非洲南部和北美大草原海拔相对较低。
3~5.3.C 4.D 5.A 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主要位于巴西。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西北内陆人口稀少;北部平原地区人口稀少。C项正确。第4题,南部地区气候条件优越,海陆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稠密,D项正确。第5题,北部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少,A项正确。
6~8.6.D 7.A 8.C 第6题,考查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差,人口稀少;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人口稀少。③是西北地区,④是青藏地区,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是北方地区,②是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不符合题意,A、B、C三项错误。第7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③是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降水少,水资源短缺,人口主要分布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山麓、绿洲地区,这些地区人口相对稠密,而沙漠地区及高海拔地区人口稀少,故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A项正确。热量、地形、交通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B、C、D三项错误。第8题,由第6题分析可知,④是我国的青藏地区,海拔高,高寒的自然环境导致人口稀少,人口密度低,青藏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带,因此,地形是影响④地区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C项正确。
9~10.9.D 10.A 第9题,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因此人口密度大,A项不符合题意。江苏属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业、商业贸易繁荣,因此人口密度大,B、C两项不符合题意。江苏产业规模大,需要的矿产资源量大,但当地矿产资源储量有限,矿产资源紧张,因此矿产资源丰富不是江苏人口密度大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第10题,新疆深居内陆,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低,因此新疆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却不能大量增加人口,A正确。
11~12.11.C 12.A 第11题,人口主动回流,是受到回流地的吸引,与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关系不大,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加上城市消费水平、物价水平、住房压力大,于是人口不断地主动回流,C项正确。第12题,回流人口主要选择在县城定居,一般外出务工的多为农村人口,县城距离农村相对较近,方便照顾家人,①正确;相对而言,县城的产业基础条件较好,就业机会较多,对当地回流人口吸引力较强,市区的产业基础也好,但市区生活成本较县城高,且离农村较远,②正确;气候舒适度、教育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③④错误。A项正确。
13~14.13.D 14.B 第13题,结合材料读图可知,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度和人居环境适宜度都很高,说明该地区地形、气候等条件适宜人类生活,故该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是平原,D项正确。第14题,读图2可知,该地区水土资源适应度较低,说明该地区人口和水土资源协调程度低,其原因可能是人口众多,需水量大,造成水资源短缺,B项正确。
15~16.15.A 16.D 第15题,结合表中内容和青海、西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青海、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小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第16题,青藏高原河谷地带地势平坦,河漫滩土壤肥沃,气温相对较高,水资源相对充足,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
17.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衡;大致以安第斯山脉为界,东部人口稀少,西部人口稠密。
(2)甲地区位于亚马孙平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雨林广布,开发难度大;地处内陆,对外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
(3)乙地区位于首都附近,经济较为发达;地处西部沿海,交通便利;渔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与外界联系方便。
(4)秘鲁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收入低,就业机会少,人口压力大。
18.答案 (1)黑 滇(云)
(2)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3)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可养育的人口多;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可养育的人口少。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4)注意保护环境,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注意保护资源,不要盲目开采资源,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统筹考虑西部资源、劳动力与东部资本、技术的结合方式,在东部技术、资本西移的同时,可以考虑西部部分劳动力、人口的东迁,以减轻西部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19.答案 (1)相同点:都是为了寻求更多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
不同点: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生活困难等。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等。
(2)我国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工流入地区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就业机会都优于流出地区。
(3)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解析 第(1)题,结合表中信息可知,第一代农民工主要来自多子女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故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是农村的推力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多出生在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为追求生活质量而进城务工,主要是城市的拉力导致。但两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都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第(2)题,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城乡差距、收入、就业等方面分析。第(3)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为城市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提升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