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2.3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2.3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5:1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
第二章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个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城镇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镇人口增加
B.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镇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①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②城镇人口向郊区转移,城镇人口比重降低 ③大城市规模得到控制 ④大城市不断涌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下面甲、乙两图,完成3~4题。
3.甲图中直接反映出来的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  )
A.非农业人口增加
B.中心商务区服务范围扩大
C.城镇规模扩大
D.城镇等级提高
4.据乙图推断,该城镇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
A.温室效应
B.交通拥堵
C.城市内涝
D.住房紧张
(2023·云南文山期末)长江流域是我国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和城镇密集,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下图为长江流域某地区的城镇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可直接观察到该地区城镇化过程中(  )
A.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B.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
6.下列关于今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策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B.建设布局合理现代化小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C.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D.持续扩大特大城市规模,建设超级城市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即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的模式。
材料二 见下图。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为测定镇区人口集聚程度及其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将镇区总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水平”,将某一时期内某区域的镇区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两个时段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柱状分布。据此完成8~9题。
8.推测M最可能是(  )
A.辽宁 B.上海
C.湖南 D.安徽
9.图示时间段内,关于重庆与陕西城化贡献率的推测,正确的是(  )
A.重庆一直高于陕西
B.陕西一直高于重庆
C.2000—200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
D.2010—201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  )
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镇人口数量
11.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镇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城市拥堵是城市发展中的顽疾,“拥堵延时指数”是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畅通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拼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上下学、旅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图甲表示我国部分城市“拥堵延时指数”,图乙为北京工作日拼车潜力路程分布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由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
A.一线城市明显比二、三线城市拥堵
B.人口越多的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越高
C.北京“拥堵延时指数”约为2.25小时
D.上海“拥堵延时指数”较低,与道路建设改善有关
13.拼车的优点有环保、节能、缓堵等。以北京为例,可推断(  )
A.拼车潜力路程大部分集中在2~6千米的中短程
B.拼车等待时间是拼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C.拼车潜力与拼车距离呈负相关
D.拼车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
(2023·四川成都期中)下图为城镇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人口流动示意图,箭头表示人口流动方向。据此完成14~16题。
14.三幅示意图所代表的城镇化进程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15.第②幅图所代表城镇化阶段出现的典型现象是(  )
A.城镇化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16.针对第③幅图所代表的现象,可行的措施有(  )
①扩大城区规模 ②美化城市环境 ③优化城区产业结构 ④完善城区基础设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示意我国沿海某城市地域的变化过程。
材料二 近年来,此沿海城市市区一直饱受交通拥堵之苦。下面是该城市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一些资料:①该城市的私家车拥有量以每年5.6%的速度递增,该城市69.7%的居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市区内机动车、非机动车相互抢道,致使交通拥堵,城市空气污染严重。②汽车道路行驶时速在50~60千米时,道路利用率很高;以时速20千米左右的速度行驶时,耗油量大,占道面积最多。而该城市市区汽车道路行驶时速一般在19.2千米左右。③由于涉及文物的保护,市区(特别是老城区)的许多道路很难拓宽。④市政府畅通工程听证会现场讨论内容如下图所示。
(1)从材料一所示图中A→C的变化可看出,该城市地域在面积上的变化是    。
(2)从材料一所示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城镇化过程中,一般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    ,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        产业转移,        扩大。
(4)若材料一所示图中城市地处我国东南部,那么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工厂应分布在该城市        方向的郊外。
(5)如何缓解该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请你献计献策。
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1~2.1.C 2.D 第1题,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是城镇化的结果,不是标志。第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镇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城镇发展迅速,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4.3.C 4.C 第3题,由甲图可知,从阶段Ⅰ到阶段Ⅱ,该地区的城镇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可知城镇规模在扩大。故选C项。第4题,由乙图可知,在降水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与郊区相比,城镇中心雨水下渗少,地表径流量大,容易形成城市内涝。温室效应、交通拥堵和住房紧张在乙图中没有体现。故选C项。
5~6.5.B 6.D 第5题,结合图示直接判断城镇用地面积增加,B项正确。第6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使其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建设布局合理现代化小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促使城市结构合理发展。A、B、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持续扩大特大城市规模,建设超级城市,使得城市结构发展不合理,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7.答案 (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
(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等。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提示“入托难”“房价高”“堵车”“就医难”,可分析得出答案。第(2)题,“城市病”的产生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素有关。第(3)题,抓住材料一中“生态城市”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
8~9.8.B 9.D 第8题,结合材料并读图可知,M的镇化贡献率在2000—2005年为负值,说明镇区人口增长为负值,应为我国的大城市周边地区,随着大城市经济发展,周边镇区人口向城区迁入;图中M的镇化贡献率在2010—2015年为正值,说明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使得周边地区的镇区人口增长速度增快。综上所述,M最可能是上海。第9题,结合材料并读图可知,2000—2005年重庆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高于陕西;2010—2015年,重庆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低于陕西。推测重庆的城化贡献率在2000—2005年低于陕西,2010—2015年高于陕西。
10~11.10.C 11.C 第10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在不同年份的斜率(倾斜程度)可以判断,不同年份英国和美国城镇化速度互有快慢,A项错。英国城镇化水平达到80%先于美国,B项错。1970年后中国城镇化曲线斜率大于美国,可以判断我国城镇化进程在1970年后快于美国,C项对。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项错。故选C项。第11题,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会使城市用地紧张,土地价格上涨,C项对。
12~13.12.D 13.A 第12题,“拥堵延时指数”是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畅通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拥堵延时指数”较低,推断与道路建设改善有关。第13题,拼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上下学、旅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以北京为例,拼车潜力路程大部分集中在2~6千米的中短程。
14~16.14.A 15.B 16.D 第14题,①阶段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中心和郊区,是最早的城镇化阶段;②阶段人口由城市中心和乡村流向郊区,是郊区城市化阶段,是城市加速发展阶段;③人口由城市中心和郊区迁向乡村,是逆城市化阶段,是城镇化的后期阶段,故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③,A项正确。第15题,②阶段人口由城市中心和乡村流向郊区,是郊区城市化阶段,B项正确。第16题,③阶段人口由城市中心和郊区迁向乡村,是逆城市化阶段,是城镇化的后期阶段,主要是城市中心出现城市病导致,解决的措施有:治理环境,美化环境;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完善城市的交通等基础设施,D项正确。
17.答案 (1)增大
(2)沿海城市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
(3)上升 第二、第三 城镇规模
(4)东北或西南
(5)①公交优先;②重视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提高交通的管理水平;③错开出行高峰;④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⑤对市中心的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⑥正确引导私家车的发展,并辅以差别化调控;⑦关注步行街和自行车车道的建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