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孟子是邹国人,游说的却是魏惠王和齐宣王。荀子是赵国人,却在齐国的稷下做首席访问学者(祭酒),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礼遇,他还打破儒生不入秦的传统,给秦王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材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
A.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B.礼乐制走向崩溃
C.儒家思想备受推崇 D.士阶层流动频繁
2.汉代,许多儒家学者跻身朝廷,担任公卿要职,如叔孙通制定朝仪,整饬汉初朝仪的混乱局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一些儒家学者身在朝廷却敢于匡扶正义,搏击浊流,颇受时人称道。材料现象反映出,汉代
A.社会观念的开放 B.法家思想被摒弃
C.儒学影响力提升 D.思想局面的暗沉
3.山西省右玉县西北部墓葬遗址中出土了魏晋时期的铜镜残片(图1)和五铢钱(图3)。 它们与东汉中原的同类器物,如图2、图4有很大相似之处。这反映了
A.中原文化影响周边民族 B.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C.游牧民族继承汉族正统 D.民族文化交往交融的加深
4.唐初,在高宗时做到宰相的十一人中,明经擢第者二人——裴炎、张文瓘,二人均为将级官吏子弟;进士及第的有九人,其中真正寒士出身且父祖也没有官位的,只有郭正一、朝周二人。这一现象体现出,唐初
A.科举取士发展较快 B.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
C.士族影响并未消退 D.科举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外,还有若干军事征伐型行省的设置,如征交趾行省、征缅行省等,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行省就被废除了。这说明元朝行省
A.兼有政治和经济双重功能 B.设置灵活且适应元朝统治需求
C.有利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 D.废立与否取决于战争是否需要
6.四堡位于闽西山区,是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据表1所示材料可被认定的史实是
表1
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 邊城县史料
“(南宋)方夷吾所编《集要方》予则之临汀”(宋时四堡属于长汀) [宋]陈日华《经验方]
明万历八年(1580年),邹学圣辞官回四堡,带回了苏杭的雕版印 刷术,之后创办书坊,“镌经史以利后人” 《范阳邹氏族谱》
“长汀四堡乡皆以书籍为业,家有藏版,岁一刷印,贩行远近,虽未必及建安盛行,而经生应用興籍,以及课艺应试之文一一皆备” 杨澜《临汀汇考》
A.四堡在宋代已出现雕版印刷 B.四堡印刷业推动了当地书院的兴盛
C.四堡刻书业在明代发展迅速 D.四堡书籍通过族商形式占领了市场
7.明成祖重用宦官,有了“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明英宗后,皇帝多息政。宦官触角随着国家官僚系统延伸,政治、军事、经济各领域都有涉及。上述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破坏 B.宦官掌握决策权
C.国家官僚体系崩溃 D.君主专制的强化
8.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黄河日益为患”的情况,主张在新疆监行省,利用那里的闲旷土地,组织“京师游食非土著之民”以及各地愿意应募的百姓和“江西、福建两省种烟草之奸民”,前往“以耕以牧,得长其子孙”。这表明龚自珍主张
A.增进南北方经济交流 B.垦荒拓耕解决人地矛盾
C.强化新疆的国防地位 D.发展农业维护疆域完整
9.1864年,奕沂奏请朝廷批准印刷《万国公法》,他提道:“该外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间有可采之处。”1865 年年初,清廷印刷了 300册《万国公法》,并将其分发给各省督抚,供他们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突破了“中体西用”观念 B.被迫完全摒弃夷夏观念
C.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D.逐渐接受近代外交观念
10.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建福新面粉公司;到1919 年,福新与荣氏兄弟创办的茂兴面粉公司共有8个厂,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一战期间出口量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
A.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工业中心 B.民族企业获得一定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对外贸易出现繁荣局面
11.1919年5月 19 日,甘肃女学生邓春兰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要求北大解除女禁,并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男女教育平等,后来她成为甘肃省第一个女大学生。自此,各大高校开始招收女学生。据此可知,当时
A.西方思想影响社会变革 B.男女地位实现平等
C.五四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D.教育革命全面开展
12.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定进口关税暂行条例》,宣布关税自主;同年5月,设立财政部,明确规定了包括关税在内的一切税务要归该部管辖。这些措施
A.扫除了民营经济发展障碍 B.表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C.有利于收回国家经济主权 D.使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13.1942 年至 1948年,《文化先锋》由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创办发行。其中“建国历详解”栏目专门介绍刊物发表的当天或临近日期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据此可知,该栏目的设置
表2
事件类型 文本叙述
关于孙中山生平 孙中山伦敦蒙难纪念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等
其他革命先烈的生平 朱执信先生殉国纪念日、黄克强先生殉国纪念日等
抗战期间的大事 防空节、淞沪抗战纪念日等
文艺节日 美术节、诗歌节等
A.意在增强人民对国家的认同 B.利于客观记录历史事实
C.唤醒了民众的民主革命意识 D.反映了国共关系的恶化
14.1956年,中共八大实行差额选举和自由批评等做法,提出了民主党派与中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方针。会后,各民主党派还对本党的纲领作了新的修改。这些都表明
A.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初步建立 B.共产党与民主党同心追求民主
C.群众参与政治监督日益制度化 D.人民当家作主是新中国的本质
15.从1972年到1978年12月中旬,《人民日报》中涉及美国的报道共有590多条。其中,“美帝国主义”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与美国相关的讽刺漫画也彻底消失,对美国国内人民生活、科学技术的报道开始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的结束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媒体关注点的转移
16.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会。这次大会
A.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B.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心任务之一
C.阐明了中国梦的本质是民族复兴
D. 提出“五位一体”发展的总布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静江府城(位于今桂林市)在西南边陲的作用由唐至北宋初年的平定叛乱扩展为宋朝管控广南西路、平定叛乱、抵抗越南入侵、阻挡蒙古军队“斡腹之谋”等多种军事作用,其政治职能在两宋时期逐渐从军事职能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静江府城逐渐成长为地方行政中心,后来集广南西路赋税钱谷、刑法、市易、水利等行政权力于一身;其对内开始辐射整个广南西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与整个宋朝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对外沟通西南地区与国外的经济贸易。两宋时期,静江府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教育事业,依靠桂林山水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西山水文化名扬海内,后又通过文人墨客的诗词、碑刻和佛寺、道观的修建,赋予了广西山水更多的文化意境。
材料二
两宋时期,静江府城由单一的军事性城镇发展为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身的多职能复合城市,其城市职能演变过程中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与静江府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也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两宋时期大量人口南移、国内外整体战略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两宋时期社会整体发展密切相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聂定《宋代静江府城职能演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静江府城在两宋的发展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静江府城职能变化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明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新陈代谢过程,其间有量交、渐交,也有质变、突变。如果说,古代中华文明大都处在量变、渐变之中,那么近代中华文明则不断发生质变、突变。 18世纪、19世纪之交,西方资本主义咄咄逼人地向东方拓展,而中国却以其悠久历史铸成的惯性与自尊,力图维系封闭格局,因此冲突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将这一冲突以血与火的形式彰显于世。 中国战败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商品、炮舰、鸦片和不平等条约将中华民族裹扶进世界统一市场,中华文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在与异质文明即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灵与肉、笔与剑的交锋中,中华文明才实现从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型。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
围绕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近代史的相关历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现代化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探索和实践,是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建立了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1931年11月,全国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地制止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强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11个省建立了大小15 块革命根据地,人口约1500万。 工农民主政权在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
材料二
“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现代化进行的第二次探索和实践,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基本的制度架构。陕甘宁边区是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0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政权体系。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地方政府,它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1945年7月,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共建立了民选县政府709个,专员公署 104
个,边区政府4个,行政公署24个。抗日民主政权是按照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政权模式,“根据地内很好地推行各阶层联合的民主政治,推行“三三制”等,具有全国性和新中国雏形的政治意义,足以影响与推动全国,特别是战后的民主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荣渠《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华苏维埃政权相比,抗日民主政权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调整产业结构,遵循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安排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原则,编制了“一五”计划,从而确保了在保障农业、轻重工业都有大幅发展的情况下,改变了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的局面。 “从全国社会总产值的构成来看,1957年总产值达到1606亿元,比1952年增长70.9%。其中,农业产值537亿元,增长了24.8%,所占比重下降为33.4%;工业产值704亿元,增长1倍多,所占比重上升到43.8%。”
——摘编自林捷燕、《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材料二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精神的直接结果,就是1992—1993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增长。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农业增长3.7%,工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9.2%。1993年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1 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农业增长4%,工业增长24%,第三产业增长9.3%。基础工业继续稳定快速增长,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速度协调,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摘编自陈国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简史:1949—199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6分)高一期末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1.D2.C3.A4.C5.B6.A7.D8.B9.D10.B11.C12.C13.A14.B
15.C16.B
17.(1)发展特征:城市职能趋于多元化;辐射范围广;与其他区域联系加强。(6分)
(2)原因: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理学、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的发展;移民迁入;地方行政体制
变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示例
论题: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2分)
闸述: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
地主阶级开明派,初步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们编写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
著作,使国人开始了解世界。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发
起了一场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
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外交、教育和国防的近代化。甲午中日
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变法运
动,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
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8分》
综上所述,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机的道路,极
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西方的历程。(2分)
阐述:中国近代化是在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和发展的。地主阶级洋务
派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建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海军等,以
巩固清政府统治,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
展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近代化运动由此开始。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
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徒有虚
名,北洋政府对内专制、对外卖国。基于对辛亥革命的痛苦反思,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
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8分)
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思考和
探索民族复兴中华的路径,是一个由浅入深、艰难曲折但前途光明的历程。(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24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