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商周时期,殷人认为天帝“立子生商”,西周统治者形成了“以德配天”的天命思维,对天由“祭”转化为“礼”。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A.天命观由兴起走向衰落B.开始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C.治国思维凸显人文理念D.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2.西汉初期,受秦律影响,汉律规定妻子对家庭财产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到了西汉中期,汉律将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视为“盗窃”,并作为休妻的一项原则。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开始面向基层渗透B.法律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C.家庭私有财产受到保护D.汉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3.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于“潘、邓、黄、谢”四大家族,这反映出当时
A.门阀影响地方官的选用B.南渡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C.江南经济有进一步发展D.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成熟
4.敦煌遗书《唐户部格残卷》载,垂拱元年(685年)敕令:“诸蕃商胡,若有驰逐,任于内地兴易”,其籍贯属于安西、北庭等州府者,“验有公文,听于本贯以东来往。”该敕令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中外贸易往来频繁B.丝绸之路全面繁荣
D.商贸政策有限开放C.抑商政策逐步废弛
5.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提倡在先秦两汉古文基础上,写“词必已出”“文以载道”的新散文。这场运动持续到宋代,历时二百多年。这场古文运动
A.恢复儒学正统地位B.有利知识阶层壮大
C.强调表达真情实感D.满足封建统治要求
6.南宋灭亡后,江南士人在鄙视和屈辱中求生存。画家王冕浪迹天涯。他的存世代表作《墨梅图》(图1),追求纯净内敛但不娇弱、柔韧素雅但不过于朴素、色彩艳丽但不娇艳炫耀的艺术效果,蕴含着道家和禅宗意识的超然境界。据此可知,《墨梅图》
A.体现了文人画的世俗倾向
B.反映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C.弘扬了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D.拓展了艺术作品的生存空间
7.元朝改造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迁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以便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
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B.北方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D.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8.清朝统治者鼓励官员“直言”,不断督促监察官员多所建白,强调“国家设立都御史科道官,以建白为专责”,但科道官员“往往心怀畏惧”,“奏疏寥寥”,“建白甚少”。这主要是由于清代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监察机构机能的削弱
C.奏折制度的广泛推行D.文字狱强化思想控制
9.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法使葛罗宣称愿在“海口助中国剿贼,所有该国停泊各港口之船只兵丁,悉听调遣”。江苏巡抚薛焕主张攻入南京后所获财物,“以五成分赏中外兵勇,以中国二成、外国三成为断”。这造成当时
A.帝国主义改变了对华侵略方式
B.南方督抚开始谋划“东南互保”
C.太平天国政权的形势危急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0.1871年,在围绕琉球引发中日外交争端中,日本反对清政府对琉球继续使用“中国”国号,清政府认为“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最终,双方妥协,在汉文文本中用“中国”,而日文文本中用“大清国”。据此可知
A.日本阴谋削弱中国B.东亚宗藩体系瓦解
C.清朝外交观近代化D.中日国力对比逆转
11.1915年,袁世凯政府仿照英国《济贫法》制定《游民习艺所章程》,收容贫苦无依者。1943年,国民党政府借鉴德国《社会救济法》,将社会上极度贫困群体与灾民作为优先照顾的对象。但是,这些做法都收效甚微,出现这一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A.传统文化缺乏慈善救助观念B.西方经验脱离中国发展需要
C.二战造成中国政治局势动荡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
12.1920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成立。1921年7月,阮啸仙、杨匏安等广东籍青年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广东与北京、上海成为当时党团组织活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三大中心。这
A.为国民大革命奠定政治基础B.使党团组织实现思想和组织统一
C.使广东革命斗争进入新时期D.为开辟革命新道路提供实践基础
13.1923年底,陈独秀撰文指出,“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都是无产阶级开始表现他的社会势力以前,小资产阶级之重要的国民运动,其中所得的教训是,这些运动都是小资产阶级独唱的舞台,也就是屡次失败之根本原因”。这说明陈独秀
A.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B.主张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C.反思了国民大革命失败原因D.意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14.“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战线……”这首创作于八十多年前的《延安颂》诞生后,迅速在边区广为传唱并远播大江南北。这首歌的流传
A.揭露了日本并吞华北的阴谋B.打击了国民政府的投降政策
C.利于激发爱国青年抗日热情D.表明全国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15.新中国成立前,科、教、文、卫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增强了文化科教实力B.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
C.注重了意识形态教育D.适应了经济改革需要
16.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现象,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可见,深圳特区的建设
A.揭开了改革开放序幕B.得益于市场机制的探索
C.带动了内地同步发展D.开创出引进外资之先河
17.在古代雅典,陪审员在任职之前需要统一发誓,其誓词的内容主要包括:依据城邦法律和公民大会法令进行公正的判决;禁止出现损害“雅典民众”的行为。在此基础上,誓词还列出入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对陪审员的这些规定
A.有利于捍卫民主政体B.保证了民众的参政权
C.旨在维护社会公正性D.简化了民主运作程序
18.英国13世纪初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如果国王因某个事项,譬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额外征收税赋,必须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这表明《大宪章》
A.促成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B.注重维护臣民的私有财产
C.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D.形成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19.13世纪末,欧洲行会成员的入会费上涨到最高点,会员资格仅在已属于行会的富裕家庭中间流转,成为由父传子、子传孙的职位,许多低收入者无法入会,而那些被带到城市中的农民则沦落为行会外的雇佣阶层。这一现象
A.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B.保证了工匠技艺的传承
C.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行会控制力下降
20.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了罕见的艺术与科技活动相联系的境况。艺术家求真写实,以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界的空间关系、光影特征以及再现的秘密。这反映出
A.理性主义影响了艺术风格B.思想解放推动艺术的革新
C.艺术创作摆脱了宗教束缚D.西方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
21.对比17世纪与19世纪中期欧洲男装的变化,这主要源于
A.科技进步B.思想解放C.工业革命D.流行风尚
22.1950年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美国移民局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当时甚至连拍广告的“童模”也要签署一份“宣誓书”,保证自己忠诚于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工钱。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危机影响了政府决策B.冷战中心逐渐转移到国内
C.资产阶级代议制全面异化D.国内政策受国际局势影响
23.2008年至2017年间,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12%提升到23%,贸易总额占比从11%升至16%,对外投资占比从7%提高到12%。2017年金砖国家经济增
速为5.6%,高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4.5%,高于发达经济体的2%。金砖国家经济的发展
A.推动了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B.逐步构建起国际经济新秩序
C.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D.加快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
24.2023年3月,在中国的斡旋之下,断交了7年的沙特和伊朗两国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美国则公开表示,沙特与伊朗之所以会谈判,是因为内部压力,而不是外部的因素。这表明
A.美国失去了在中东地区的霸权基础B.大国博弈竞争影响国际关系
C.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民族矛盾的和解D.全球命运共同体已深入人心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初继承明朝制度,邮驿组织是政府专用的通信机构,只传官书不传民信。民众通信需求,只能通过同乡亲友、民间信客、商帮会馆等方式来满足,这些方式无系统的带寄时间与组织,难以形成持续安全的递信体系。嘉道年间,东南沿海出现了专门负责民间书信传递的民信局,后逐渐向内陆扩展。其中重庆的“麻乡约民信局”是内地规模最大的民信局。大部分民信局功能仍以带运货物与汇兑银钱为主,同时带运信件。各信局均有自身服务之区域,逾出此区者,则与他信局交换递送,以确保其作为商业组织的最大利润。
——摘编自刘广生《中国古代邮驿史》等
材料二
晚清至民国邮政大事记(节选)
1842年,英国在上海开办邮局,称为“客邮”,粘贴英国邮票,收寄中外邮件。
1878年,由海关试办邮政,称寄信局,开始使用印有云龙图案的邮票,时称大龙邮票。
1897年,创办大清邮政,由总税务司管理,各海关寄信局统一改名为邮政局。
1902年,大清邮政局大幅降低邮费,扩展邮路,经营信函、包裹、汇兑、报纸寄递等业务。
1913年,北洋政府彻底废除驿站制度,所有公文归邮局递送。
1914年,中国加入万国邮会。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邮政为“主权所在”,要求撤除客邮,获得列强同意。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取缔全国民信局,全国邮政事务由南京邮攻总局管理。
1935年,最后一家民信局——重庆“麻乡约”民信局完全停业,其通信任务由邮政局承担。
——摘编自姜希河《中国邮政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中期邮驿事业发展的特征并简析其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至民国邮政事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十六国时期几位帝王的事迹。
——根据崔鸿(北魏)《十六国春秋》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你发现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阐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结论明确。)
选考题,请考生从27、28、29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内蒙古地广人稀,建国初,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单调。1957年,自治区工作组调研,决定建立小型文化工作队。6月,由九名农牧民、两辆马车、四件乐器组成的第一支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嫩芽”)在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报幕员兼歌手,马头琴师还能跳顶碗舞。他们演出不受场地、舞台的限制,哪怕只有一个牧民,他们也随时随地演出。《顶碗舞》《筷子舞》等节目都是自行创作、主要取材于农牧民生活。除了演出,队员们还宣传政策、修理家电,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几十年来,乌兰牧骑已发展为75支,培养出拉苏荣、金花、德德玛等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草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摘编自内蒙古人民政府网《我们的乌兰牧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乌兰牧骑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乌兰牧骑发展的影响。(7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失地,决定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叙利亚等10国集结兵力约47万人,坦克3300辆,作战飞机约880架,另有大量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埃、叙为达成进攻突然性,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战术伪装欺骗措施:两国官员频繁出访国外,高谈和平,把开战日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和犹太教赎罪日。1973年10月6日,埃、叙分别在南线和北线同时向以军突然发起进攻。战争期间,在西奈半岛双方几千辆坦克进行决战,坦克与步、炮协同作战,以军使用直升机发射“小牛”“百舌鸟”空地导弹和“白星眼”电视制导炸弹等武器参战。在美苏斡旋下,埃、叙、以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于1979年3月签署和平和约。
——摘编自于江欣《兵戈相见——五次中东战争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7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亨利·基辛格(1923年~2023年),犹太人,美国前国务卿。为躲避纳粹迫害,基辛格一家移民美国。1944年,他随美军赴欧洲战场,后来作为美军代表管理德国城市。1947年,出于赏识基辛格的理论功底和世界视野,哈佛大学教授艾略特推荐他就读哈佛大学,基辛格先后获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直至担任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的高光时刻是1971年秘密访华,促成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卸任国务卿后,他仍活跃于世界舞台上。九十高龄,他每天仍工作15小时左右。去世前,他还出版专著,关注人工智能。他的百岁人生,经历了纳粹、大萧条、二战、冷战、越战、苏联解体等世界格局的激烈震荡。基辛格在国际关系中注重追求大国平衡,他的外交侧重国家利益而非道德情感,不囿于意识形态。
——摘编自[美]沃尔特·艾萨克森著《基辛格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基辛格成为著名外交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影响。(7分)
高三期末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24小题,共48分)
25(1)特征:①清初,邮驿体制以官方为主体,官民分立、民间递信体系落后;
②清朝中期,民间邮递迅速发展,出现专门的经营组织
③民信局从沿海到内陆发展
④民信局业务功能多样
⑤民信局具有地域性、垄断性;(每点2分,答出3点,共6分)
成因:①前代官民分立的邮驿制度传统的影响;
②清初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③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的影响;
④清朝中期工商业发展促进社会流动,民众的信息传递需求扩大。
(每点2分,答出3点,共6分)
(2)变化:①从外国涉足、邮政半殖民地化到中国收回邮政主权;
②从官民分立到政府统一管理经营邮政业务;
③邮政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日益专业化;
④使用邮票、废除驿站、把寄信局、民信局改称邮政局,邮政事业走向现代化;
⑤加入万国邮会,中国邮政走向国际化;
(每点2分,答出3点,共6分,4点7分)
影响:①推动中国邮政事业发展;
②便利了物资和信息的传递,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④推动了民众观念的更新;(每点2分,答出3点,共6分)
26.本题12分
示例:
现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帝王使用汉族姓名、年号、国号等;(3分)阐述: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居中原,与汉族接触频繁,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帝王使用了汉族姓名、年号、国号。(3分)同时,北方各民族政权混战、竞争,为了强化自身的正统地位,一些少数民族帝王使用了汉族姓名、年号、国号。(3分)
结论:少数民族帝王使用汉族姓名、年号、国号现象,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意识的增强,折射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3分)
答案:(参考)
现象:也可以概括一些少数民族帝王多出生神秘、相貌独特、能力超凡等认同五帝颛顼、舜、禹等为祖先;
阐述:也可以从传统史书描写帝王的套路化、程式化倾向角度,进行分析。
结论:可以得出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正统观念加强;
27.(1)原因:①内蒙古经济文化落后,群众文化需求强烈;
②党和政府对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视;
③基层群众对乌兰牧骑的支持;
④乌兰牧骑队员一专多能、紧密联系群众;
⑤乌兰牧骑节目、工作贴近基层群众需要;(每点2分,答出4点,共8分)
(2)影响:
①满足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②推动了内蒙古基层文化发展;
③培养了一批基层文艺人才;
④扩大了党在基层的影响;
⑤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工作、民族自治积累了经验;
(每点2分,答出3点,共6分,4点7分)
28.(1)特点:①参战国家多、国际战争②战场范围小、兵力密度大;
③作战方式以坦克战为主、多兵种协同作战
④大量使用导弹、电子战,高科技局部战争(每点2分,答出4点,共8分)
(2)影响:
①引发了1973年石油危机;
②给中东人民带来极大痛苦。
③没有解决中东问题;
④客观上推动了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趋势;
⑤推动了美苏对话,有利于美苏关系缓和;
(每点2分,答出3点,共6分,4点7分)
29.(1)原因:①基辛格才华出众;
②基辛格务实、理性的外交思想;
③基辛格长寿、勤勉好学、丰富的人生阅历;
④艾略特、尼克松对基辛格赏识、重用;
⑤美国外交强国环境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4点,共8分)
(2)影响:①为尼克松访华奠定基础;
②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③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缓和。
④缓解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
⑤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⑥提高了基辛格国际地位、扩大了基辛格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3点,共6分,4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