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单元作业设计(含答案)2023-2024学年度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单元作业设计(含答案)2023-2024学年度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13 10:3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作业设计
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 一) 课前作业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 体 内 容 题目 木板上拴着两根皮筋,拨动一根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根皮筋保持 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 动,还会发出声音吗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学生互评
评价 内容 乐于思考,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本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组装实验器材和设计实验步骤等实验操作中 逐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了同学们 对声音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振动有感性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同时,通过弦振动产生的不同音调、不同响度的声音等为后面第二节和第三 节教学内容也提供感性的认识,并且提供了生活经验和素材。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并引导学生今后多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二) 课堂作业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 体 内 容 题目 利用身边的物体使其发出一些声音,仔细观察看到的现象,思考用什 么方法发出声音。
(1) (3) (2) (4)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教师
评价 内容 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关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保持学习物 理的热情。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发出声音,通过观察和思考,尝试分析声音的产生原因, 感受产生的声音是不同的。使物理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体会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同时为本节课声音的产生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 体 内 容 题目 演示实验: 1.将塑料袋包好手机扎紧袋口后,将其放入装满沙子的玻璃槽,用另一部 手机拨打袋中的手机,耳朵贴在玻璃槽外侧听,能否听见铃声? 2.将塑料袋包好手机扎紧袋口后,将其放入装满水的玻璃槽,用另一部手 机拨打袋中的手机,耳朵贴在玻璃槽外侧听,能否听见铃声? 3.将塑料袋包好手机扎紧袋口后,将其放入空的玻璃槽,用另一部手机拨 打袋中的手机,耳朵贴在玻璃槽外侧听,能否听见铃声?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学生、教师
评价 内容 能积极参与,乐于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现 象; □优秀 □良好 □合格
学生具有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结论的 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学生通过手机放入沙和水还有空气中,都听见了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固体液 体还有气体都能传声。设计问题和课堂实验,学生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 表述、动手操作、发现并总结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三) 课后作业
题量 6 题 完成时间 8 分钟
题 目 必 做 1.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 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 2.二胡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的,军号是靠_________振动发声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4.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 走了好久还走不到,“望山跑死马”。距离有多远呢?不妨请“应声阿哥” 来帮个忙:对着高山喊,听一下回声,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 估计出距离了。如果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 10s后听到回声,那么 我们可以断定 ( ) 。 A.高山距我们 1 700m B.高山距我们 3 400m C.高山距我们 170 m D.高山距我们 340m 5.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 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喉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 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以防止( ) A.听小骨损坏 B.听觉神经损坏 C.鼓膜被震破 D.以上都不对 6.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 (2) 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 (3)此实验说明了: 。
选 做 7.知识延伸 鱼洗盆 古代的科学技术是那样让人骄傲,一些古代的器物,到现在我们的 科技都无法复制,对世界来说它仍是一个谜。 在古代有这么一个东西令国外人都感到不解,那就是阴阳鱼洗盆, 上世纪,世界各国科学家都曾慕名而来,亲自领略阴阳鱼洗盆的神秘。 这种器物在先秦时期已被普遍使用,而能喷水的铜质鱼洗大约出现在 唐代。 当用手摩擦鱼洗双耳时,鱼洗周壁产生对称振动,鱼洗里的水发生相 应的谐和振动,形成美丽浪花和喷射飞溅的水珠。同时鱼洗盆壁的有规则 圆柱形铜板振动会发出嗡嗡声响。喷水鱼洗使不可见的振动转化为可见的
振动。
(1) 文中“当用手摩擦鱼洗双耳时,鱼洗周壁产生对称振动,鱼洗里的 水发生相应的谐和振动,形成美丽浪花和喷射飞溅的水珠。同时鱼洗盆壁 的有规则圆柱形铜板振动会发出嗡嗡声响。 ”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 喷水鱼洗使不可见的振动转化为可见的振动。用到了什么物理方 法?
答案 1. 弹开 振动 2.弦 空气柱 3.A 4.A 5.C 6. (1) 声音逐渐变小 (2) 声音逐渐变大 (3) 真空不能传声 7. (1) 振动 (2) 转换法 把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教师批改,学生自评
评价 内容 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引导学生关注听力,观察生活中的 物理现象。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本节是第二章第 1 节, 内容较多且特别重要。通过第 1 题和第 2 题考察声音 的产生,第 3 题和第 4 题考察声音的传播,第 5 题考查人耳怎样听见声音,并提 醒学生们注意保护听力及保护听力的方法,第 6 题为真空不能传声实验的巩固, 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为必做题。 第 7 题为原创题,背景为古代的鱼洗盆,它对了解和研究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体会古人的智慧。通过阅读发展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 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相关现象的意识。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四) 课后实践作业——制作:土电话
实 验 步 骤 材料:纸杯两个、棉线、废弃签字笔芯、小刀、牙签、胶带 制作过程: ①两个纸杯用废弃签字笔芯在纸筒底部中央扎一个小洞,方便线穿过即可; ②把 3m 长棉线的两头各穿入两个纸筒的两个小洞; ③把牙签的两头折去,留下中间一小段;
图 1 图 2 图 3
④将穿入纸杯的棉线拉出来,并将棉线拴在牙签棒的中央处; ⑤固定牙签棒:轻轻往纸杯底部方向拉棉线,让牙签棒伏贴于杯子底部,然后用 胶带把牙签棒固定在杯子底部。即成功做成土电话。 制作过程如图 1、图 2、图 3 所示。 活动设计: 活动一:两人面对面站立,相距 3 米。一人小声说一句话 (如:今天天气真好) , 另一人听声音。能否听到声音?是否清晰? 活动二:两人协作,将棉线拉直 (但也不要用太大力,防止损坏器材) 。一人对 着杯口用同样大小的声音说一句话 (如:今天天气真好) ,另一人将杯口贴着耳 朵听。能否听到声音?如果能,说明了什么?与活动一作比较,清晰度如何?说 明了什么? 活动三:使用土电话过程中,如果用手捏住棉线,还能否听到声音?说明了什么? 活动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学生交流、学生自评、教师评价
评价 内容 能按步骤完成并独立制作;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 析。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学会利用身边常见材料制作简单实验器材,树立废弃品再利用意识,经历探 究过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第 2 课时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 一) 课前作业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 体 内 容 题目 利用身边的物体发出点声音,说说它的发声体是什么?你觉得声音有哪些 区别?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评价 内容 乐于思考,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语言总结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本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对区分声音有初步的认识,课堂上再理论分析,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物理,提升自主探索的意识,便 于树立物理观念。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二) 课堂作业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1 分钟
具 体 内 容 题目 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发生明显变化的声音的特征量是________,这说明该特征量跟发声体振动
的________有关。
答案 音调,频率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教师
评价 内容 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思维方式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析法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主动尝试探究,倡导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 课后作业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5 分钟
题 目 必 做 1.某一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一分钟内振动了 300 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音调 (选填“高”或“低”)。 2.要使小提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低,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 A.将这根弦拉紧 B.增加弦发声部分的长度 C.缩短弦发声部分的长度 D.弹拨相同长度更细的弦线 3.如图所示,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 频率最高的是( )
选 做 4.声音和乐器 排萧 排萧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在中国、南 美洲、欧洲、非洲古代都有发现,用若干 长短不同的木管或竹管连接起来,直接用 口吹,每个管发出一个音,通过连续吹不 同的管展现旋律。 古希腊神话中牧神潘经常表现为吹奏排萧的形象,因此称这种乐器为 “潘笛” 。中国古代的排萧共有两排,每个音有两个同样长短的管子,排 列顺序为低-高-低,因此如同两个翅膀、或燕子的尾巴,所以也被称为“凤 尾萧” 。历代的管数和长度均不相同, 自清代方按律编管。 在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中,排箫被列为竹类乐器。它是把长短不等的竹 管排成一列,用绳子、竹蓖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如果竹管长短一致, 则在管中采取堵腊 (深浅不同) 而得到高低有别的乐音。故排箫有无底、 封底两种,分别叫作“洞箫”和“底箫”。从最初的 3 管籥起,管数有 10、 13、16、20、21,直到最多的 24 管,每管只发一音。 排箫的声音类似箫,婉转柔美,余韵深长,但比箫更为质朴,更具原 始风味。其发音也比箫更清脆、圆实,更具空漠的效果,音量不很大,但 其穿透力和共鸣性均很强,听其吹奏,其音犹如从肺腑的底部滚沸震荡而 出,特别适宜于演奏深婉、柔美的抒情乐曲。在管乐器中,排箫虽和箫同 类,但仍有独具的特色和能力。在现代,有人亦用排箫来演奏通俗歌曲或 轻音乐,效果亦很好。 排萧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明晰的穿透力,排萧的乐声仿佛如从远处飘 至,但仍清晰可闻,舒缓而悠扬。 (1) 文中“排萧是一种古老的乐器,用若干长短不同的木管或竹管连接 起来,直接用口吹,每个管发出一个音。 ”这里的“直接用口吹”,说明
了吹奏排箫时发声体是什么? (2) 文中“它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排成一列,用绳子、竹蓖片编起来或 用木框镶起来。如果竹管长短一致,则在管中采取堵腊 (深浅不同) 而得 到高低有别的乐音。 ”说明了排箫的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3) 你所知道的管乐器还有哪些呢?
答案 1.5、低 2.B 3.B 4. (1) 空气柱 (2) 排箫的音调与空气柱的长短有关 (3) 横笛、葫芦丝、唢呐等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教师批改,学生自评
评价 内容 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间的关联,关注中 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依托课本的脉络设计作业,阐述知识点的关联,巩固新知。突出书本知识的 重点,突破难点。明确音调高低由频率决定,知道不同声音的发声体,学会认识 和分析波形图,了解生活中的弦乐器和管乐器,激起学习物理的乐趣,认识掌握 物理知识的价值。搭建学科间桥梁,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和重视历史文化的社会责 任意识。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三) 课后实践作业
具 体 内 容 声音与音乐 ——用“水瓶琴”演奏音乐 活动准备: 1.8 只相同的玻璃水杯、烧杯和水、小木棒、胶头滴管 2.用手机下载“Sonic Tools”或“调音器”手机声音软件。 3.将 8 只相同的水杯每间隔一小段距离并排放置,倒入不等量的水,如下 图。
活动探究: 探究一:用小木棒敲击杯口,利用声音软件记录声音,观察显示的频率, 对照音符频率表。用胶头滴管取走杯中或向杯中加水,使发出的声音符合 各音符对应的频率。 音符频率对应表(单位:Hz)低音 DO262低音 RE294低音 M330低音 FA349低音 SO392低音 LA440低音 SI494中音 DO523
思考: 1.思考发声体是什么? 2.思考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探究二:利用制作好的水瓶琴弹奏一首简单的音乐,并把记录下来以便与 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小结: 说说你本次实践活动的收获。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教师主评,学生互评
评价 内容 学生活动的动手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运用新知的能力和语言总结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巩固声音与频率的关系;通过设计小实验的形式,享受动手制作的过程,通 过实验和观察,形成从物理和音乐两个视角认识声音的意识,尝试综合运用多学 科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动手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声 音软件“看到”声音的不同,让手机软件为我们服务,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物理学 习中来。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第 3 课时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续)
( 一) 课前作业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6 分钟
具 体 内 容 题目 1.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家里的碗、盆,并录制视频,听声音的大小; 2.敲击家里的不同物体,并录制视频,听声音的变化。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评价 内容 乐于思考,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本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对声音的响度和音色有感性认识,课堂上再理 论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本题再设计课堂作业,一题多用,学生的 参与度更高,并引导学生今后多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二) 课堂作业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具 体 内 容 题目 课堂展示 1.请一位同学播放用不同大小的力敲碗和盆的视频,比较声音的响度。
用较大的力敲击时 用较小的力敲击时
用较大的力敲击时 用较小的力敲击时
2. 请同学播放敲击不同物体的声音,其他同学猜一猜可能是哪种物体发 出的声音。
塑料杯 碗 铁盆 玻璃杯 书桌 玻璃门
答案 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公布答案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学生、教师
评价 内容 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关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保持学习物 理的热情。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第 1 题通过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相同的物体,响度不同,让学生认识到响度 与振幅的关系;第 2 题通过敲击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让学生认识到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 这两题从学生的课前实践活动中获得,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兴趣会更浓厚,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更能说明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处处留 心皆学问。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三) 课后作业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6 分钟
题 必 1.“新冠病毒”疫情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很大影响,为了保护自己与他人,我 们出门必须要戴口罩。当你戴上口罩之后与人交谈时,他人听到你的声音 ( ) A. 音调变低 B.音调变高 C.响度变小 D.响度变大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的特性是指音调、响度和频率
目 做 B.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 C. 高声呼叫中的“高”,是指声音音调的大小 D. 响度的大小取绝于振动的快慢 3.如图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 是 ,响度相同的是 .
选 做 4.声音和信息传递 为什么打电话时说话声音大对方反而听不清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 些人在打电话时,唯恐别人听不到,特意提高说话的音量。尤其是一些老 年人。其实,这样做反而让对方听不清。 打电话时,电话中的送话器和受话器承担着“声音互变”的功能。正 常打电话时,送话器和受话器中的振动膜振动合拍,能较好地实现声电之 间的转化。 当高声打电话时,作用于送话器振动膜上的压力增大,当超过一定的限度 时,送话器的振动膜就不能正常地随声波振动,产生的话音信号会变形, 对方受话器接收到的声音不但没有增大,反而会失真。 而且,当高声作用于人的耳朵时,耳内会产生一种附加的泛音,也会 导致听不清。所以,高声打电话是没有必要的。 (1) 文中“高声打电话时,作用于送话器振动膜上的压力增大,当超过 一定的限度时,送话器的振动膜就不能正常地随声波振动,产生的话音信 号会变形,对方受话器接收到的声音不但没有增大,反而会失真。”这里 的“失真”指的是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发生了改变; (2) 当高声作用于人的耳朵时,耳内会产生一种附加的泛音,也会导致 听不清,这里的“高”指的是 。
答案 1.C 2.B 3.甲乙 乙丙 4. (1) 音色 (2) 响度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教师批改,学生自评
评价 内容 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中的物理 现象;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因为本节是上一节的后续,所以通过前 3 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区分音 调、响度和音色,并能用波形比较乐音的特征。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层 次学生的需求,其中选做题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阅读素养。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第 4 课时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 一) 课前作业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10 分钟
具 体 内 容 题目 请同学们上网了解和学习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发现历史,它们的应用和危 害,形成文字材料,再结合你学习到的这些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地震来临 时我们如何展开自救?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学生互评
评价 内容 乐于思考,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本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上网调查,对超声波和次声波有个清醒的认识,课堂 上再理论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并引导学生学 以致用,从物理走向生活。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二) 课堂作业——声音与建筑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具 体 内 容 题 目 1. 同学们肯定喜欢到电院影去观看最新的电影,电影的特效和声音让我们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让我们在电 影世界里学到很多新的知识,那么同学们了解电影院是如何处理噪声的 吗?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手机拍照记录它的构造,它的装修设计,并配上文 字说出它这样处理分别有什么样的作用?是从哪个环节去消除噪声的
(1) 如上图所示,电影院的房顶墙壁为什么是凹凸不平的? (2) 如下图所示,电影院的座椅都是覆盖棉布的,地面都铺了厚厚的地
毯,这些有什么作用?
答案 (1) 凹凸不平是为了减少声音的反射,吸收噪声。 (2) 棉布和地毯有很多小孔,它们对噪声有很好的吸收作用。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教师
评价 内容 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关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保持学习物 理的热情。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噪声是如何控制的,分别有哪些途 径。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建筑学中的应用,明白电影院,国家大剧院是如何减弱声 音的反射,减弱噪声的,让学生用物理和跨学科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 体 内 容 题目 2.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 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 6 秒后接到回波信号。已知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传播 1530 米,海洋的深度是 米。
答案 学生展示,多媒体展示答案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学生、教师
评价 内容 学生能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自己的解题 思路; □优秀 □良好 □合格
学生解题规范性的培养;明确物理计算 步骤的重要性。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让学生认识到回声在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在生活中 的应用。明确解题的思路和步骤,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班级学习兴 趣更浓厚。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 课后作业
题量 5 题 完成时间 10 分钟
1.蝴蝶每秒钟振翅 5-6 次,蜜蜂每秒钟振翅 300-400 次.当它们从你身边 飞过时,凭听觉 ( ) A .能感觉到蝴蝶飞过 B .能感觉到蜜蜂飞过
题 目 必 做 C .都能感觉到它们飞过 D .都不能感觉到它们飞过 2.我们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一场大雪过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你会 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上面的描述, 你认为在会堂、剧院四壁和屋顶都用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 要是为了 ( ) A. 减弱声波的反射 B. 增强声波的反射 C. 增强声音的响度 D. 装饰的美观些 3.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超声波排出人体内的结石是在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B. 医院利用次声波检查胎儿在母体内是否正常发育 C. 在空气中超声波传播的速度比次声波快 D. 即使增大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响度,人耳也不能听到 4.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优雅六安”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 禁止汽车鸣笛是从 减弱噪声;城区街道上安装了如图所示的噪 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 。
选 做 5.知识延伸 落雪无声却有声 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不过,雪花落水 真的发生声波。 首先要说明的是,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 50 千赫到 200 千赫之 间,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 常烦躁。然而,请不要想当然,这些声音不是雪花与水面撞击发出的,而 是…… 还是让我们先读一段故事吧。 事情发生在冷战时期,当时美国海军要监视前苏联潜水艇的活动,他 们发现,在下雨的时候,水下声纳工作效果不好,常有噪声干扰,甚至干 脆无法监听。 他们把这个问题交给华盛顿大学声学物理实验室的克拉姆教授,克拉 姆又找到普罗斯佩勒提教授,后者在声学界颇有名望,是个奇才。普罗斯 佩勒提猜想,这些声音不该是雨滴撞击水面发出,而应是含在雨滴中的气 泡振动发出的。他们把这个想法告诉其他科学家,大多数人都摇头。然而 克拉姆有这些摇头科学家没有的一个设备:一个每秒可拍摄 1000 张照片 的高速水下摄影机。利用这台摄影机,他确实在下雨时发现水中产生气泡,
这些气泡还在不断地收缩、膨胀、振动。他还发现,大气泡振动产生低频 声波,小气泡振动产生高频声波。 有些人还告诉他们,渔民也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纳也常常侦听 不到鱼群。一开始,他们也不信,因为雪花中含有 90%以上的水,空气 不多。但是,他们不是简单否认,而是要用实验来验证。在一个风雪的夜 晚,他们在一个汽车旅馆的游泳池找到了证据,雪花落水时也产生气泡, 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从而发出声波。其实,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 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 (或主要不是) 来自石块及 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 阅读短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人正常听到的声音频率在_______到________Hz 之间;而雪花落水 发 出 的 声 波 频 率 在 ________ 到 ____________Hz 之 间 , 因 而 它 属于 _________ (选填“超声波” 、“次声波”) 。 (2) 雪花落水发出的声音对人来讲不是噪音,若站在鲸鱼的角度看是否 属于噪音 为什么? (3) 科学家们发现,不论是雪花落水,还是雨滴落水发出的声音都能被 鱼听到,说明___________能传播声音。
答案 1. B 2.A 3.D 4.声源处 响度 5. (1) 20 20000 50000 200000 超声波 (2) 是噪声,因为声音干扰鲸鱼休息了,变得烦躁 (3) 液体
作 业 评 价 评价 主体 教师批改,学生自评
评价 内容 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中的 物理现象;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本节的主要主内容是学习噪声的控制,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对 主干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回声的计算涉及数学和物理建模,有益于科学思维的 培养。最后一题是阅读题,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提取有用信息,运用已学知 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检测内容 声音与环境 题量 15 题 完成时间 30 分钟
一、填空题 1.在 2021 年东京奥运会女子射击 10 米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队夺得金牌,中国国歌响 彻会场。国歌声是由扬声器纸盆 产生的,通过 传播进入人耳。射 击过程中,运动员佩戴耳塞是从 减弱噪声。 2.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 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声音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选择在凌晨且 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避免 干扰,通过一根实心铁管判断地下水管哪有 漏点,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 二、选择题 3.下列有关声的产生和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C.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的快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4.一个同学向一 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约 1.5s 后听到回声 (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 传播速度为 340m/s) ,那么这口井的深度大约是 ( ) A.255m B.510m C.340m D.680m 5.如图是人、狗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小红周末到马戏团看表演,发现马戏团的 训狗员手拿一个指挥棒,向狗发出表演信号,狗按他的指令做出很多动作,但观众 却什么也听不到。则指挥棒发出的声音可能是 ( ) A.声音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B.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响度太大 D.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第 5 题图 第 6 题图 6.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 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则可听到钢尺发出声音不同的是 (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7.我国已顺利进行“神舟”7 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 宇航员翟志刚在太空舱中可以跟刘海明、景海鹏直接对话,但翟志刚在飞船外作业 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 (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不在人耳听觉范围之内 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8.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大弦”、 “小弦”指的是琵琶中最粗的和最细的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大弦”和“小弦” 会影响声音的 (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没有影响 9.每年的九月十八日,我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提醒我们:勿忘国耻,爱我中华。警 报声总是会传的很远,这主要是受声音哪个因素的影响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10. “古人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核心价值观,其实 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广播里 传来的亲切话语,我们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是习近平主席的声音,这应用了声音特 征中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1.图中有关声的应用,分析正确的是 ( ) 图 A 图 B 图 C 图 D A.是摩托车的消音器,其作用是在接收处减弱噪声 B.是手按在小提琴上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色 C.是王亚平空中授课现场,其信息是靠真空传声的 D.是倒车雷达,其原理与蝙蝠在夜间正常飞行的原理相同 12.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种刷牙方式 既干净又舒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耳能听到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 B.该现象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小于 20000Hz D.它和蝴蝶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都属于超声波 13.武汉是英雄之城魅力之城,武汉市不但地铁、轻轨多条线路陆续开通,而且建成 的城市快速通道给我们出行都带来了方便,轻轨、快速通道在紧邻居民区的地方, 大都安了封闭的屏障,降低噪声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 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 A.睡眠时戴防噪耳塞 B.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C.市区内严禁车辆鸣笛 D.会场内将手机调成无声状态 三、解答题 1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 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 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 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 由此我们不难知 道古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 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 20Hz, 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 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问题: (1) 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② 。 (2) 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 (3)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 左右,声具有 。
答 案 一、填空题 1.振动 空气 人耳处 2.噪声 信息 二.选择题 3.B 4.A 5.A 6.D 7.B 8.B 9.B 10.C 11.D 12.B 13.B 三.解答题 14. (1) ①超声 ②音调 (2) 次声波 (3) 20Hz 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