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级高二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最初的“鼎”是一种陶制的烹饪器具,在一些地方是用来煮肉以及贮藏肉类的。
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青铜鼎出现了。青铜鼎被用于重大场合上作为旌功记绩的礼器。商周时期,等级制度严格,人们崇尚神明,祭祀成为了沟通人神的重要环节,因此统治者推出“鼎”这一礼器,青铜鼎就这样成为了礼器之首。除了祭祀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或者大臣在重要的典礼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造青铜鼎,用来记载盛况 。这种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流传。
那么为什么青铜鼎又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呢 《史记·封神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又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传说黄帝一统天下后,曾铸鼎荆山;而大禹曾经收九牧之金铸造九鼎,用来象征着九州,成为传国重器。从“大禹造九鼎”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以及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的意义。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在商周时期,工匠在青铜器上雕纹;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改用印纹。印纹通过一种花纹模具,能够多次连续使用,节省工作时间又能够创造出精美统一的艺术图案,是古代工艺的一大进步。在装饰的纹样当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此外还有目羽纹、绳索纹,这些纹路都是由前朝各种野兽纹路的变形演变而成。随着各地区之间的不断交流,各种铸造方式如失蜡法、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进步,让青铜鼎的铸造技术更加成熟;从青铜鼎表面花纹的精良,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而在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出现,铁制工具逐渐产生,这给了青铜器的装饰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铁制工具可以在青铜器上刻画精致的纹路, 从印纹到划纹的发展,使此时的青铜鼎更加精妙华美。青铜鼎上的纹路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青铜鼎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承载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也凝聚了民族的力量与精神。它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是举世无双的瑰宝。
(摘编自一更历史《细说青铜鼎的功能及艺术特色》)
材料二: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往往用“杖”象征权力,而中国上古却把权力寄寓在普普通通的炊器或食器上。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它是用普通人不易得到的珍贵的材料制作的。青铜是当时产量不多的、极珍贵的原材料。第二,这些食器和炊器是祭祀用的礼器。古代中国人事死如事生,鬼神祭祀, 不仅食品讲究,器皿也是十分华贵,多用青铜制作。古人特别重视祭祀,春秋时人言“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样祭祀用的礼器,价值也会倍增。第三,鼎鼐等食器等于现代的饭锅,谁占有了用天下九州贡献的青铜制造的饭锅,自然也就象征性地掌握了天下人的饭碗,古代治国,“食”有极重要的地位。《尚书·洪范》中谈到治国“八政”第一个就是“食”。孔子说为政三要,为兵、食、信。食物在中国的确也成为实现社会有效控制的手段。西方的权杖象征着武器,君王要领兵和外邦作战;中国权力象征的鼎是大家长实现统治和控制的工具。
流传至今的能够大体上确定为夏代的铜器极少,鼎就更少。商代的青铜炊器、食器、饮具流传后世和出土的极多,许多著名的大鼎都出自商代。商代铜器的精美,后世也罕有其匹。商代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的风格与出土的原始时代陶器的器形和纹饰迥然不同。原始陶器虽然制作粗糙,但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一概是轻盈活泼、开朗欢快,充满稚气。而商代的铜器造型凝重、肃穆,纹饰图案狰狞恐怖,令人感到神秘莫测,这就是当时权力本质的体现。这些图案不少是被夸张了的动物或怪物的头像,多为双目凸出,血脉贲张,锯齿獠牙,血盆大口,这种虽然是处在静态但却充满了动感的图案似乎蕴涵着一股巨大的力量,时时准备暴发出凶猛的怒吼和迅疾的腾跃搏击。恐怖的形象对被统治者、被压迫者的精神自然而然形成一种重压、一种威慑力量;而食具的拥有者,便和器物所体现的力量和威严融为一体, 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可见,食具逐渐变成祭祖的器具,祭器又变成重器,还与它们的造型、图案有关。正因为它们要起象征权力重器的作用,才有如此的造型。
(摘编自王学泰《鼎的文化演进》)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最早的鼎是陶制的,是一种实用工具。当青铜鼎在重大场合被当作礼器使用后,它就被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也具有了更多功能。
B.我国最早的鼎是黄帝采集首山的铜铸造而成的。从此“鼎”字也被赋予了尊贵的内涵,鼎也成了权力的象征。
C. 我国的青铜鼎承载了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研究青铜鼎的功能与艺术,其实也是在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
D. 商代是我国青铜器比较盛行的时代,一是体现在流传后世和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很多,二是体现在其工艺的精美。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上冶铁技术的出现要晚于青铜铸造技术,但冶铁技术的出现可以有助于青铜器变得更加精美。
B. 西方用“杖”来象征权力,而中国上古用鼎这种食器来象征权力,可见古代西方和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
C. 材料二引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是国家重大事务,从而体现青铜鼎的重要意义
D. 青铜鼎有作为祭祀礼器的功能,也有作为权力象征的功能,两则材料都认为这两种功能是相互作用的。
3.下列选项中的四个成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是(3分)
A. 拔山扛鼎 B. 钟鸣鼎食 C. 革故鼎新 D. 问鼎中原
4.1995年10月21日,为庆贺联合国成立50周年,我国向联合国赠送一尊名为“世纪宝鼎”的青铜巨鼎。此举意义深远,请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写到了青铜鼎的纹饰,但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腊梅
路遥
她呆呆地立在窗前,叹了一口气,过来在水瓶里取出那枝腊梅花, 久久地看着,两颗泪珠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挂在了脸蛋上。生活啊,生活,你把人逼到了这样一种地步!记得半年前,她冯玉琴还在那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劳动。当然,生活是苦一些,一年半载,见点白面星儿都难。可是,精神是自由的、畅快的。她和她幼年时一起长大的康庄哥一块出山劳动,一块谈天说地,生活有一股子说不出的甜味。现在,整天白米白面、肉上肉下,但她觉得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不痛快。
她记得,是那件意外的事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如此的变化。
那天,吴所长来到了他们村, 说是什么部有个领导人要来这地区检查工作,她亲自出动来他们这里寻找当地出的一些土特产。结果发现她长得漂亮。于是,她就和他们那里出的土特产一起被吴所长带回了这个城市。所长说地区招待所是全地区的门面,非得要相貌好的姑娘来当服务员。当时,她自己对这事倒也不是那么热心。这也不是说不愿意来城里工作,而主要是觉得利用自己的“好相貌”来参加工作,心里感到很不美气。但她亲爱的康庄哥竭力支持她来。他对她说:“咱高中毕业,大学考不上,又没靠山和后门,什么出路也没了。你好不容易碰上这么个机会,千万不敢耽搁了。”康庄哥的话说动了她的心,她就来了,可是不久,她就明白了,所长这么热心地把她带来当服务员,并不单是要拿她的“好相貌”来为这个地区“撑门面”,而是给她的儿子找媳妇哩!
尽管她和康庄哥从来也没说出过“我爱你”,但他们心里明白他们的事情。再说,话说回来,即使没有康庄,她也不会爱所长的儿子的。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享受不了这种荣华富贵。她要是跟了地委书记的儿子,她将是这个家庭和她丈夫的奴隶——尽管物质上她一生可能会富有,但精神上她肯定将会是一个奴隶。抛开这些不说,她也根本不喜欢所长的儿子——别看他爸是地委书记!可是这母子俩却不歇心,甚至专门把地委书记拉来看了她一回。所长还给旁人话言话语说,她的合同期到年度就要满了,能不能转正还是个问题。所长说她“很急”,因为地委最近有了“新精神”,说马上要精简一批合同工哩。她知道这是所长捎话给她听,威胁她哩。
窗外已经听见风的吼叫声了,雪粒像沙子似的敲打着玻璃窗。她仍然站在灯前,脸上挂着两颗亮晶晶的泪珠,出神地看着那一枝金黄色的、放着凛冽清香的腊梅花。
突然,她听见几声轻轻的敲门声,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站起来去开门。随着打开的门板,风雪裹进了一个人。她定眼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这竟然是她想着和盼着的康庄哥啊!
这的确是康庄,她看见他带着很不自然的笑容站在她的面前,两只手互相局促地搓着。原来很削瘦的他,现在居然脸盘胖胖的,有点城里人说的发福的样子。头发也理得整整齐齐,似乎比原来也黑亮了一些。身上穿着一身深蓝色的涤卡衣服,新倒是很新,但上面似乎沾着许多油腻,显得很污脏。
“琴,自从你和地委书记的儿子订婚后,你们所长就打发人把我从村里叫上来,给我找了这么个工作,所长说是你吩咐他们一定要照顾一下我……”
“骗人!骗人!这完全是骗人!”她没等他说完,便发疯似的喊起来。
“这我很快就知道了,你们实际上还并没订婚哩。”康庄平静地接着说,“可我反复想了,不论怎样,归根结底,你是不可能和我结合了,你那么漂亮,现在又有工作,又被人家地委书记的儿子看上了,我是个平民老百姓,怎能争过人家呢 所以后来也就向现实低了头, 彻底低了头。唉!不管怎么说,我现在也算吃上公家一碗饭了。炊事员听起来不高雅,可工资不少,连补贴下来, 一月七十多块钱哩……”
过了一会儿, 康庄抬起头,带着一种哭音拉调,说:“好琴哩!我思来想去,咱可再不能回咱那穷山沟啊!我再过一个月就要转正哩!说心里话,好不容易吃上公家这碗饭,我撂不下这工作!实说,我爱你着哩!但一想回去就要受一辈子苦,撑不下来啊……”
“咦 这寒冬腊月还有开花的东西哩 水瓶里插的那是什么花 还没见过哩!像年画上画的梅花嘛!叫我看这是真的还是纸做的假花……”这个乡巴佬说着便带着惊异而稀罕的神色,向桌子这边走来。
她听见他走近了,猛一转身, 大声吼道:“别动!你的手,脏!”
他没有看她,像一截木桩似的钉在那里。半天,他才笨拙地转过身子, 跌跌撞撞摸到门口,走了。门外传来一声深深的叹息,扑踏扑踏的脚步声渐渐地消失在黑暗的雪夜里……
现在,她坐在椅子里,目光静静地盯着桌子上的那枝腊梅花,思绪像洪水一样在脑子里奔涌起来,她此刻明白了吴所长所说的“世界上还有更强大的力量”是什么了。她谛听着窗外猛烈的暴风雪的吼叫声,心里想:“这严酷的暴风雪不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吗 它把世界上多少生机勃勃的绿色的生命都杀死了!但是,它奈何不得梅花啊!亲爱的腊梅花,你就是在这样的时候,金灿灿地开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城里的物质条件虽然比农村更加优渥,但冯玉琴却更加喜欢农村的自由自在,这表现出她率性淳朴的性格特点。
B.康庄强调自己是爱冯玉琴的,但最后还是自主选择了放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虚伪人性的批判。
C.文章写了康庄谈及冯玉琴订婚传言时情绪平静,写了他带着哭音的真诚表白,又写了他对自己即将失去转正机会的叹息,引人深思。
D.作者塑造康庄的外在形象比塑造冯玉琴外在形象更细致,比如城里人的“发福”,新的蓝色涤卡衣服“似乎沾着许多油腻,显得很污脏”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路遥语言专注人物内心,文中冯玉琴与康庄的对话,虽短小却有力,且所指对象不同,态度明确。
B. 本文语言平实质朴且委婉含蓄,如“门外传来的一声深深的叹息”,是康庄对两人爱情的结束的发声。“别动!你的手,脏!”是冯玉琴对两人爱情结束的发声。
C. 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暴风雪”“生机勃勃的绿色”“金灿灿”的“腊梅”都饱含深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D.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一对年轻恋人不同的爱情抉择,并采用插叙的方式让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8. 窗前那枝腊梅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 路遥逝世30周年时,澎湃新闻评价说:“路遥的现实主义中包裹着浪漫主义。”请结合这篇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共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 小题。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 无害于人。百姓何苦尔,而文学何忧也 ”
文学曰:“昔文帝之时, 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且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失者也。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夫李梅实多者,来年为之衰;新谷熟而旧谷为之亏。自天地不能两盈,而况于人事乎 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吴起长兵攻取,楚人搔动,相与泣悼王。其后楚日以危,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恶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也 今商鞅之册任于内,吴起之兵用于外,行者勤于路,居者匮于室, 老母号泣,怨女叹息;文学虽欲无忧,其可得也 ”
大夫曰:“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春秋》曰:‘末言尔,祭仲亡也。’夫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绍其功。周道之成,周公之力也。虽有裨谌之草创,无子产①之润色,有文、武之规矩,而无周、吕②之凿枘,则功业不成。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
(选自《盐铁论③·非鞅》有删改)
[注]①裨谌、子产郑国大夫。②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周、吕:周公和姜子牙。③《盐铁论》:西汉桓宽据“盐铁会议”而撰述之史书。是一部对话体书籍。双方参加辩论的人物分别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主的朝堂一方,和以贤良文学(有德之士和儒生)为主的民间一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3 处不给分。(3分)
不A从B地C出D一E取F之G民H间I谓J之K百L倍M此N计O之P失Q者R也
11.下列对文中划线并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反,通“返”,意思是“返回”。文中“反裘”指的是为了背柴把皮衣送回去。
B.“居者匮于室”中“于”意思是“在”。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于”意思并不相同。
C.隳,文中意思是毁坏,与“隳名城”(《过秦论》)中的“隳”字含义相同。
D. 凿,榫眼。枘,榫头。比如说“方凿圆枘”。文中“凿枘”连用比喻互相配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夫一方认为,商君在秦国制定的朝廷内和朝廷外的政策都很合适,既注重法制建设又注重政治教化,又实施强有力的经济政策。
B. 大夫一方是赞成盐铁官营的,他们认为盐铁官营可以帮助老百姓解决急需的问题,还可以让军费开支充足,对国家有益,对民众无害。
C.文学一方认为,天地也不能做到两全其美,就像李子梅子今年果实结得多,来年肯定结得少,新谷成熟时候,旧谷就要减少很多了。
D. 文学一方认为,商鞅和吴起分别搞乱了秦国和楚国,削弱了两个国家的实力,使国家财物耗尽,丢失国土,所以不能实行他们的政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4分)
(2)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4分)
(二) 文言文断句(本题共 3 小题, 共3分)
14.下列文言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A.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B.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C.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5.下列文言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分)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A.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B.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C.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D.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16.下列文言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分)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A.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B.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C.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D. 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
(三) 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辛弃疾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 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璧。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 坐中人物三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 长庚应伴残月。
【注】①此词是辛弃疾闲居铅山瓢泉时的感兴之作,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而自抒怀抱。②轩冕,古时指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可用来指代官员的官位极爵或功名。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往今来,功名究竟为何物 诗歌开篇发问,表现了对宦途功名的困惑和思考。
B.“重城愁万里”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这与高适的“玉箸应啼别离后”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词善于用典,如借司马相如与妻卓氏当垆卖酒的典故,抒发自己的失意之情。
D.“可惜蒙头雪”用暗喻手法写白发丛生,这与苏东坡“可怜白发生”写法不同。
18.有人评价本词“无处不悲”,但这一评语并不合理,请结合诗歌举例说明不合理的原因。(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9.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小人当道,正直之士受排挤的社会现实。
(3)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凄凉与悲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 小题,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先秦儒家思想奠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周游列国,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宣扬儒家精神,晚年回到鲁国笔耕不辍地整理古籍、教育士人,为文化传承做出巨大贡献。这种弦歌不辍、( )的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记忆,成为民族精神的( )。《周易》中言“ 甲 ”,呼吁人们以积极进取、明朗刚健的姿态,坚持不懈地追求高远的理想;《论语》中言“ 乙 ”,强调人当志存高远,且对“仁”之大道的追求永不止息。这种磅礴向上的奋斗进取精神,让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忧患、饱尝沧桑巨变仍屹立不倒,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力量所在。
先秦儒家思想奠基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民本追求。儒家思想虽然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加强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论语》中对修身做出了不同维度的要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君子提高自身修养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孟子更是提倡“ 丙 ”,为黎民百姓发出了最响亮的( )的呼喊;荀子言“ 丁 ”。他们把重民、安民的种子埋在治国者心中,在后世结出民本思想的累累硕果。
20.依次填入文中( )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薪火相传 底色 振聋发聩 B.一脉相承 底色 振聋发聩
C. 薪火相传 本色 震耳欲聋 D.一脉相承 本色 震耳欲聋
21.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对应位置,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 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A. 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②③④
2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后写在答题卡上(2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 题。
人们常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我深深地知道,让我着迷的,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其中所蕴藏的 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些古老的建筑,就是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的化身。
从地图上看,珠江有一小支流名为九曲河。九曲河流入北江之前,岔开了一条水路流向西江。地处佛山市三水区的长岐古村就在这开岔处临水而建。九曲河水从南流进、向西流出,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像浅绿色的丝绸擦拭着古老的陶器。河水流经村子的两口方塘,一口塘中古树倒影随风起伏,另一口塘中荷叶挨挨挤挤,荷花影影绰绰,花红叶绿, ,搭配成和谐的画图。村后有一座小山,名曰文笔山,海拔不高,但山势秀美,形似凤冠。屋子多依山而建,古径在斜坡上蜿蜒,像一段轻柔舒缓的乐章。沿着布满青苔的石径登上文峰山,俯视 的屋脊和远处银光闪闪的水面,顿觉心旷神怡。晨曦透过文笔顶的茂林影影绰绰地射入, 落日渐沉九曲河时霞光万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会忘记时间的存在。
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4. 文中第一处划线句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九曲河水从长岐古村的南面流进,向西流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6分)
25.文中第二处划线句是几个短句,请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儒家思想奠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如《论语·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这两句所蕴涵的精神内涵丰富,值得我们深思。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
语文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14.15.16题3个小题每题1分,其余10个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33分)
1-3 B D D 6-7 B B 11-12 A C 14-17 C B B D 20-21 A D
二、主观题(共计57分)
4(4分)①我国古代有在重大典礼铸鼎来记载盛况的传统,我国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这一重大典礼上,赠送“世纪宝鼎”来记载其盛况。②鼎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的载体,我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5(6分)①材料一写青铜鼎的纹饰,主要是借纹饰来表现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和艺术的日益精美。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从雕纹到印纹再到划纹,工艺不断进步,纹饰也日益精美。②材料二写青铜鼎的纹饰,主要是以此作为论证“鼎是权力的象征”的论据之一。青铜鼎上纹饰图案狰狞恐怖、神秘莫测,给人以压迫感,是因为统治者借此来体现权力的威压。
8(4分)①作为线索:腊梅花见证了冯玉琴由开始的伤感无措,到见到康庄的失望,再到最后终于下定决心的心路历程,是冯玉琴成长的见证者,是全文线索; ②营造情境:窗外暴风雪呼啸,窗内金黄色的腊梅盛开,以此营造了屋内安谧清静的氛围,也衬托出了冯玉琴内心的纯洁宁静; ③凸显形象: 腊梅花象征着冯玉琴高洁、不屈的品质,她如傲雪的寒梅,不惧权势的压迫,坚守自我; ④表达主旨: 作者借盛开的腊梅花,表达了对冯玉琴高贵品质的赞扬,对以权势压人者及屈服于权势之下的人的批评与蔑视。
9(6分)①地委书记以权势压人,康庄因个人利益放弃爱情,都揭示出了现实中存在的乱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②小说中特意添加的“风雪腊梅”这一意象,具有象征意味,增添了浪漫主义的气息; ③冯玉琴在权势、利益面前丝毫不为所动的高洁、不屈的品质,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10.(3分) DIM 一共三处,涂对一处给1分,多涂0分。
13.(8分)(1)因此去征服敌人,攻打敌国,夺取土地,开拓边境,不必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军队费用就很充足。(4分)
“是以”,因此;“攘”,夺取;“赋”,征收赋税;赡,丰足。各 1分
(2)用来帮助百姓的解决急需,补足军队的费用,尽力积蓄物资以防备匮乏。(4分)“所以”,用来;“足”,补足;“务”,致力于,追求;“乏绝”, 匮乏。各1分
18.(6分)18.①虽菊花凋零,但梅花犯寒而开,诗人不但不悲,反而情绪大振,表现孤高、坚韧的品质。②醉里揩眼西望,诗人西北望中原,不仅不悲,反而壮心犹存,表达了北伐抗金的爱国之情。
③诗人面对时势无能为力时,他枉自怒发冲冠,不是悲叹,而是倔强的愤慨和抗金豪情。
19.(6分)锄楊棘矜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22(2分)病句修改为:虽然儒家思想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搭配不当,“加强”与“长远发展”不能搭配,应把“加强”改成“促进”。1分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不同,“虽然”应放到最前面; 1分)
23.(3分) ①博大精深;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③鳞次栉比
24.(6分)①比喻,把“九曲河水”比作“浅绿色的丝绸”,形象地写出了河水清澈宁静、水道蜿蜒的特点(或把“长鼓古村”比作“古老的陶器”,凸显了村子的珍贵与重要)。②拟人,“含情脉脉、依依不舍”,赋予河水人的情态,描绘出河水的妩媚、多情。③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长岐古村的喜爱。。④炼字,“擦拭”这一动词,写出河水流经古村,突出了河水与古村相互依傍、历久弥新(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满分)25.(3分)村后有一座海拔不高、山势秀美、形似凤冠、名曰文笔山的小山。
三作文(60分)
26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语言文字运用Ⅱ中儒家思想奠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引出《论语》中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经典语句,要求我们思考这两句话中借助自然景物所体现的人格情操、精神内涵。对此,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其中,第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第二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比喻有修养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此处的“岁寒”可以指艰苦的环境、厄运、困境、污浊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能体现人的骨气、气节,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由此不难看出,这两句所蕴涵的精神内涵都十分丰富深刻,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于外境磨砺下的人的风骨彰显和对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这也启示我们,不论外在环境如何,是时光易逝,还是艰难险阻,我们都应保持自己的一份生命韧性,保持君子人格。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从而借助试题材料,可以思考困境和人生之间的关系,如艰难的经历可以磨练人的 意志;可以思考困境之中如何坚守自己,如何耐住困苦等等。
立意:不管外界如何变,我自不忧与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