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单元名称
物理 八年级 第二学期 力和机械
单元组织方 式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怎样认识力 第六章第一节
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第六章第二节
3 重力 第六章第三节
4 探究滑动摩擦力 第六章第四节
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六章第五节
6 探究滑轮的作用 第六章第六节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 的大小。
2.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3.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及其表示方法;重力、摩 擦力的基本知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了解简单机 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力”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生活、生产 中经常谈到力,但是,力究竟有何特点、规律?学生平时对此缺乏深入思考, 更难以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力、理解力。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 力的基本知识,为今后深入系统学习后续知识打下基础。同时,本章涉及“控 制变量”“等效”“简化”等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也是进一步深入学习所必 需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2.教材编写逻辑
本章教材编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第一、 第二节是全章的基础,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介绍力、物体间力的相 互作用、力的测量和表示方法。接下来是“重力”“探究滑动摩擦力”两部分 知识,这是前两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具体应用。最后两节介绍了杠杆和滑轮 的有关知识,可以看作是前面知识的拓展和深化。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
1
到: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三要素有关,还与力臂的大小有关,学会利用简 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3.教材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认识力”是全章的基础,因而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力 的测量”贯穿全章,在本章的多个探究活动中,如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大小”“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等探究 活动中,都需要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所以,弹簧测力 计的使用也是本章重点。同时,“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两个探究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杠杆的平衡条件是进 一步研究简单机械的基础,所以,两个探究实验和杠杆的平衡条件也是本章的 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所涉及的难点是测量摩 擦力的原理以及实验操作技巧;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如何调 节杠杆平衡,怎样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总结规律等,对学生来说都有一些困难, 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本章有关力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要 注意加强实验探究,而其他如杠杆和滑轮等也要在实验中观察、分析与总结,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研究机械与人的关系,知道杠杆和常用的简单机械的特点及 杠杆平衡的条件与应用.同时在教学中要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 程的前提下,多开展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 的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认识重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三要素,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认识杠杆,知道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应 用.
5.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并知道它们的作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 装滑轮组,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6.通过对生活经验和实验的分析,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从力的作用效果 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2
单元作业设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具有自主选择性、不同形式的内容作业, 注重基础性和评价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挖掘。所设计的 拓展型作业与实践型作业,都有一定的探究性,力图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 体验由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所设计的巩固型作业以物 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系统依据学生的认知 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确定本单元的知识系统,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与技能和有关物理概念 理解程度,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统一提升,全面实现学科素养的目标。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怎样认识力
(一)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间 5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插图,思考生活中和自然界中有哪些“用 力”的事例?你是怎判断它们受到了力呢?
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
作业评价 1.学生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更多具体事例来更充分地感受力的存在。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二)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间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做一做: (1) 用力弹尺子; (2) 捏捏脸颊; (3)推桌上的物理 课本;(4)推课桌。观察它们受力时发生了什么现象?
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
作业评价 1.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独立思考,对相关现象提出自己 的见解。 □优秀 □良好 □合格
3.通过实践,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进行简单实践,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现象,进一 步明确力的作用效果。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3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间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伸长 了;②秋风吹过,树叶随风飘舞:③用手揉橡皮泥,橡皮泥变成 各种模型;④拍过来的乒乓球球被球拍拍回。这些现象中,物体 因为受力而发生形变的是 ,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 是 。
3
答案 ①③;②④
作业评价 1.能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收集 信息。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常见现象体会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区分哪些是因为受 力而发生形变,哪些是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4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间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做一做:拍拍手,用手拍桌子。体验进行这些活动时,为什么我 们对物体施力时,我们也感觉到物体同时对我们也施了力?
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
作业评价 1.能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收集 信息。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A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8 分钟
题目 1. 以下现象中,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打羽毛球 B.投篮
C.飞机起飞 D.捏橡皮泥 2.奥运会 200 米自由泳竞赛中,运动员到达对岸时,用力蹬岸 边,立马加速后退,这个现象说明力可以 , 力的作用是 。 3.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
4
是 。马向前拉车时,马也受到车拉它的力,这两个力大 小 ,方向 。 4.划船时用力拿船桨向后划水,而船却向前前进,这是为什么?
答案 1.D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相互的 3.受力物体;相等;相反 4.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向后划 水时,船同时受到水施加的向前的力,所以船向前前进。
作业评价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 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 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利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 加深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力 的作用是相互的等知识的理解。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四)课后作业(B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8 分钟
题目 1.以下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A.汽车在公路上沿直线匀速行驶 B.墨水瓶静止在桌面上 C.建筑材料被起重机匀速吊起 D.地球同步卫星正常运转 2.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时,他对杠铃施加了支持力,同时杠铃也 对运动员施加了一个压力,则这个两个力大小 ,方 向 ,作用在 物体上。 3.质量为40kg 的甲同学和质量为 50kg 的乙同学穿上旱冰鞋,在 旱冰场相对而立,如果甲用 50N 的力推乙,则() A.乙对甲的推力小于 50N B.只有乙后退 C.甲乙都后退,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甲对乙的推力和乙对甲的推力完全一样
4.航母舰载机在着陆时,需要借助拦阻索的作用才能停下来,这 个过程中,拦阻索的 发生了改变,使它发生这种改变的力 是由 施加的。
答案 1. D 2.相等;相反;不同的 3.C 4.形状;舰载机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 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5
3.能够利用力的三要素分析力的作用 效果。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题,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第二课时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一)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间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给学生发一只教用大弹簧测力计,让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同时上 台,分别往左右拉弹簧测力计。其他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个同学 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怎样判断拉力的大小?
答案 他们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一样大,通过弹簧被拉伸的程度判断。
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复习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为后面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做好铺垫,并引入课题。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二)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间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给学生发放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看看 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案 刻度板,外壳、吊环,挂钩,指针,弹簧
作业评价 1.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独立思考,对相关现象提出自己 的见解。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观察弹簧测力计,加深他们对弹簧测力计的了解,让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6
题目编号 003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间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在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应先 ,再选择 合适 和 的弹簧测力计,并对选择好的弹簧测 力计进行校零,使 ,并轻轻来回拉动挂钩, 防止 。测量时,应使弹簧伸长的方向 , 读数时视线要 刻度线。
答案 估计被测力的大小;量程;分度值;指针与零刻度线对齐;卡 壳;与所测力的方向保持一致;正对
作业评价 1.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校零方法。 □优秀 □良好 □合格
2.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步骤。 □优秀 □良好 □合格
3.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法。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熟练掌握完整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4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间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如图,一只墨水瓶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请画出墨水瓶对桌面的压 力。
答案
作业评价 1.掌握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优秀 □良好 □合格
2.掌握力的三要素。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用力的示意图体现力的三要素。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作图实践,熟练掌握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并明白力的 示意图是如何体现力的三要素的。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A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8 分钟
7
题目 1.如图,这只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 ,量程是 ,此 时示数是 。 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簧的长度与所测力的大小成正比 B.弹簧的伸长量与所测力的大小成正比 C.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与所测力的大小成正比 D.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测力的大小成正比 3.如图,请画出绳子对小车拉力的示意图。 4.如图所示,此时在弹簧测力计左右两侧同时施加两个力F1、 F2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F2 = N。 (
2
.
)
答案 1.0.2N;0-5N 2.D 3.如图 4. 4.5;4.5
8
作业评价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 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 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3.初步形成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 加深学生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方法的印象,使学生能掌握简单的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四)课后作业(B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10 分钟
题目 1. 小车受到大小为 20N、沿斜面向上的力,沿斜面向上运动,请 画出这个拉力的示意图。
2.一只弹簧受到 6N 拉力时,总长度为 13cm,受到 9N 拉力时,总 长度为 14.5cm,求弹簧的原长和受到 12N 拉力时的总长度。(以 上均未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 3.如图,在学校体育器材室,有几位同学利用弹簧拉力器锻炼臂 力,来的每位同学都能把弹簧测力器拉至两臂完全伸直,则对弹 簧测力器施加拉力最大的同学是() A.每位同学都一样大 B.质量最大的同学 C.身高最高的同学 D.手臂最长的同学
4.如图,将甲弹簧测力计挂在铁架台上,并在下方挂上一个钩码 后,继续将另一只也挂有一个钩码的弹簧测力计乙挂在第一个钩 码的下方。已知每只钩码的重力均为 1N,每只弹簧测力计的自重 为 2N,则甲的示数为 N,乙的示数为 N。
9
答案 1. 2.原长为 10cm,受 12N 拉力时总长度为 16cm 3.D 4.4;1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 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熟练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 法。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题,考查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能力,学 会进行简单的有关弹簧受力后伸长量、原长和总长的计算,复习 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四)实践作业--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
材料 一根弹簧、一块硬纸板、一个挂钩、一个指针、刻度尺、铅笔、 几个钩码。
步骤 ⑴悬挂弹簧,让弹簧自由下垂,在指针所指的位置标出 0 刻线; ⑵查看钩码的重力标识,在自制的弹簧的挂钩上悬挂钩码,在指针 所指的位置标出相应的刻度值; ⑶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将 0 刻线和测量值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标出 各刻度线和分度值
观察分析 1.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 。 2.如何正确的使用弹簧测力计?
1.能独立按步骤完成制作。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理解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的意义。。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制作类作业。通过小制作,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习欲望;同时,通过自己制作简易弹簧测力计,更加深入 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测量原理。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第三课时 重力
(一)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间 3 分钟
10
具体 内容 题目 观察图片:
动手实验:将橡皮竖直上抛,水平抛出,斜抛,观察橡皮的运动 情况。 动脑思考:水往低处流、苹果下落、橡皮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 点?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
作业评价 1.学生动手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体会重力的存在,观察物体受重力作用 时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重力的概念。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二)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间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用细线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小球静止时观察细线的位置,然 后将铁架台一端抬起不同角度,每次待小球静止时再观察细线的 位置。小球此时受重力吗?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并猜测产生这 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 小球此时受重力。小球静止时,细线始终竖直向下,这是由于重 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作业评价 1.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独立思考,对相关现象提出自己 □优秀 □良好 □合格
11
的见解。
3.通过实验现象了解重力的方向。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理解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也培 养学生动手探索物理规律的兴趣。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3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间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如图,用弹簧头测力计测量出两只同样的钩码的重力,则每个钩 码的质量为多少?(g 取 10N/kg)
答案 由图可知 G 总=2N, m总 = = = 0.2kg m = m总 = × 0.2kg = 0.1kg 答:每个钩码的质量为 0.1kg。
作业评价 1.能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收集 信息。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力大小和质量大小的关系,会利用公式和变形 公式进行计算。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4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间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如图,一小木块静止在斜面上,请画出它所受重力示意图。
12
答案
作业评价 1.能理解重心的概念。 □优秀 □良好 □合格
2.掌握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优秀 □良好 □合格
3.会做重力的示意图。。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力示意图的做法,能准确找到形状规则、质量 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A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8 分钟
题目 1.以下有关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B.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C.上升的物体不受重力 D. 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 如图所示,是某物理兴趣小组在进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 的关系”实验中收集的数据 。
质量 m/g 100 200 300 400 500
重力 G/N 1.0 2.0 4.0 5.0
(1)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填入表格内。
(2)根据表格中数据,在格点纸上画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
13
系图像。 (3)分析图像,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3.如图,是运动员推铅球的场景,请画出离开手后铅球所受重力 的示意图。 4.某次校运会上,小新成功举起了质量为80kg 的杠铃,求:(g 取 10N/kg) (1)小新需要多大的力才能举起杠铃? (2)已知月球上的 g 是地球上的六分之一, 则小新在月球上最多 能举起质量为多重的物体?
答案 1.D 2. (1) 3.0; (2) (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其质量成正比 3.
14
4. (1) G=mg=80kg×10N/kg=800N (2) m ’ = g = = 480kg
作业评价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 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 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掌握重力的概念、方向、大小和 作用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 加深学生对重力的概念、重力 的大小、重力的方向的重心等的认识,掌握利用物体重力大小与 质量的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四)课后作业(B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10 分钟
题目 1.如图为运动员将足球踢出后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的画面,请画出 此时足球的受力示意图。(不计空气阻力)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将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立方体中心挖去,则它的重心就 消失了 B.空心的物体没有重心 C.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D.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 (1)货车在装载货物时,通常将质量大的物体放在下面,质量 小的物体放在上面,这是为什么呢? (2)扎马步站立比立正站立更稳定,这是为什么呢? 4.一辆满载应急救援物资的大货车准备发往洪灾区,中途要经过 一座桥,桥头有如图所示限重标志。已知货车空车重(含驾驶 员)为9 × 104 N,车上载有每袋 50kg 的大米共计 300 袋,请问此 货车能否安全过桥?如果不能,为了安全过桥至少要卸下多少袋 大米呢?(g 取 10N/kg)
15
答案 (
G
) 1. 2.D 3. (1)这样做可以降低货车的重心,提高货车的稳定 性。(2)扎马步时双脚张开的距离更大,增加了底部的支承面 积,从而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4.m车 = = = 9 × 103 kg m货 = 300 × 50kg = 1.5 × 104 kg m总 = m车 + m货 = 9 × 103 kg + 1.5 × 104 kg = 2.4 × 104 kg 20t = 2 × 104 kg ∵2.4 × 104 kg > 2 × 104 kg ∴不能安全过桥 m = m总 m限 = 2.4 × 104 kg 2 × 104 kg = 4 × 103 kg n = = = 80 答:货车不能安全过桥,为了安全过桥至少要卸下 80 袋大米.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 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熟练进行重力的相关计算。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中等题,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第四课时 探究滑动摩擦力
(一)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间 5 分钟
具体 题目 挑选两名同学,一名力气大的男生和一名力气一般的女生,进行
16
内容 拔河比赛,男生赢了。让男生穿上旱冰鞋,再与女生进行拔河比 赛,结果男生“输”了。请同学们分析原因。
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
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本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摩擦 力,并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二)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间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 都和摩擦有关。
作业评价 1.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独立思考,对相关现象提出自己 的见解。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认识什么是摩擦力。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A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6 分钟
题目 1. 自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 它涉及到不少有关摩擦的知识.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脚踏凹凸不平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积来增大摩擦的
17
B. 轮胎上制有花纹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的 C. 刹车时用力捏刹车把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的 D. 在转动的部分加润滑油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来减小摩擦的 2. 上课时,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笔头与黑板产生的摩擦属于 _______ 摩擦;大人推儿童车带着小孩前进,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属 于_______摩擦;人走路靠的是与地面之间的_______摩擦。 3.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 ) A. 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 压力大小和拉力大小 C.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积的大小 D. 压力大小和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4. 如图所示,小芳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 验时,操作.上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纠正错误 后,应拉动弹簀测力计使木块做_________________运动。若在木 块 上 放 一 个 砝 码 , 则 木 块 运 动 时 受 到 的 滑 动 摩 擦 力 将 ___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1.C 2.滑动,滚动,静 3.A 4.没有水平拉动弹簧测力计; 匀速直线;变大
作业评价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 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 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3. 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 解。能分清楚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知道压力的 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会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四)课后作业(B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8 分钟
题目 1.在研究摩擦力时,小明同学用一块各侧面光滑程度完全相同的 木块,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当用弹 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三次示数 F1 、F2 、F3 的大小关系为( )
18
(
A
.
F
1
=
F
2
>
F
3
C
.
F
2
>
F
1
>
F
3
) B.F1>F2>F3 D.F1 < F2 = F3 2.如图所示,用力 F 拉着木块(每个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在粗糙 水平面上运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操作能改变木块 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是( ) A.在木块上加放砝码 B.改变木块的运动方向 C.使木块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D.使木块侧放减小接触面积 3.下列选项中,属于减小有害摩擦的是( ) A.饮料瓶盖上的竖条纹 B.登山鞋底部有很深的花纹 C.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车闸 D.给机器轴承加润滑油 4 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小英做了如图 甲所示的三次实验,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 砝码、两个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实验中第 1 次和第 2 次用相同的长木板, 第 3 次用表面更加粗糙的长木 板。
19
(1)比较 1、2 两次实验,可以探究: 。 (2)刚开始小英做第 1 次实验时控制不好力度,拉力随时间变 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 示,则木块在第 7s 时的摩擦力为 N。 (3)另一同学小芳将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丁所 示,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若拖动长木板时 未能使长木板做匀速运动, (选填“能”或“不能”)测 量出木块所受滑动擦力的大小,你的理由是: ;若拉力 F 未能沿水平方向,则木块对木板的摩擦力大小 (选填“等 于”或“不等于”)木板对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小芳在作 图丁实验时,拉动木板没有及时停下来,当木块有七分之一滑 出木板表面的时候(木块未从木板上掉下),摩擦力 2.2N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1.A 2. A 3. D 4. (1)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 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 3N (3)能:木块处于静止状 态,水平方向受力平衡;等于;等于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 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20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题, 让学生理解并且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影响滑动摩擦 力的相关问题。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第五课时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间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展示汽水瓶,如何打开瓶盖;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器具(剪刀、扳 手、订书机、啤酒撬)并说明他们的用途和好处?
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
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出“生活中的杠杆”的话题。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二)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间 4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你见过大型机械吗 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等) 总结: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 的知识。 设问:为什么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
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
作业评价 1.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独立思考,对相关现象提出自己 的见解。 □优秀 □良好 □合格
3.通过教师引导,归纳出杠杆的概念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工具的分析,知道什么是杠杆,既在力的作用 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3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间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图中跷跷板保持水平时,大人和小朋友坐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答案 大人离固定点较__近__,小朋友离固定点较__远__。
作业评价 1.能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收集 信息。 □优秀 □良好 □合格
21
2.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优秀 □良好 □合格
3. 通过教师引导,归纳力和力臂的 概念。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引出杠杆平衡概念,并初步引导学生判断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 “力”与“力臂”,教师鼓励学生去猜测、去探究。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A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8 分钟
题目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杠杆在力 F 作用下水平平 衡,如图所示,现将弹簧测力计绕 B 点从 a 位置转动到 b 位置过 程中,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拉力 F 与其力臂的乘积变化情
况是 。
2.如图所示,大熊和小熊坐跷跷板。如果它们脚不着地,跷跷板 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熊和小熊的重力相等 B.他们各自的重力与各自的力臂的乘积相等 C.大熊和小熊到支点的距离相等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关于杠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杠杆一定是一根直的硬棒 B.杠杆的支点一定在杠杆上,且在杠杆的中间位置 C.力臂可能在杠杆上也可能不在杠杆上 D.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一定与杠杆的阻力相反 4.如图所示的杠杆,作用在杠杆上的力 F 所对应的力臂最长的是 ( )
A. C. B.
D.
答案 1、一直不变 2、B 3、C 4、C
作业评价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 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 □优秀 □良好 □合格
22
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知道知道杠杆、支点、力臂等 概念;知道什么叫做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 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四)课后作业(B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8 分钟
题目 1.如图所示,轻质杠杆在中点处悬挂重物,在杠杆的最右端施加 一个竖直向上的力 F,杠杆保持平衡,保持力 F 方向不变,当将 重物向右移动时,要使杠杆保持平衡,力 F 将 ;将杠杆顺 时针方向缓慢转动,力 F 将 。(两空均填“变大”、“变
小”、“不变”)
2.如图是同学们常用的燕尾夹, AB=BC,当用力摁住 C 点打开该 夹子时,可把 点看作支点,此时夹子可近似看作 杠 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3.如图所示,一根足够长的轻质杠杆水平支在支架上, OA=20cm,G1 是边长为 5cm 的正方体, G2 重为 20N.当 OB=10cm 时,绳子的拉力为 N,此时G1 对地面的压强为 2× 104Pa.现用一水平拉力使G2 以 5cm/s 的速度向右匀速直线运动, 经过 s 后,可使G1 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 4、我们吃饭时使用的筷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餐具。正常使用时筷 子是 杠杆
答案 1、变大、不变 2、B、等臂 3、10,10 4、费力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 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题,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第六课时 探究滑轮的作用
23
(
具
体
内
容
) (
作
业 分 析
) (
具
体
内
容
) (
题
目
) (
答
) (
难 度
) (
来 源
) (
题
目
) (
(一)课前作
业
题
目
编 号
0
01
作业性质
活
动作业
完
成时间
3
分钟
播放升旗仪式片段,并展
示旗杆顶部构造图,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
我们向
下拉绳子,国旗就能上升?旗杆顶部的这个装置有什么特点?
答
案
合理即可。
案
作
业 评 价
1
.
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
.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3.
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让学生从生活中入手学习物
理知识,了解滑轮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充分
认识滑轮的构造
。
较
易 □中等 □较难
引用 □改编
原
创
(二)课堂作
业
题
目
编 号
0
02
作业性质
活
动作业
完
成时间
6 分钟
小
组合作:
(1)利用铁架台组装定滑轮,然后利用它提升 2 个钩码,用弹簧测力
计
竖直匀速向下拉动绳子自由端,读出弹簧测力示数为 F
1
,比较
F
1
与钩码重
力
的
大小,并改变拉力的方向,观察 F
1
的变化情况。
(2)利用铁架台组装动滑轮,然后利用
它提升 2 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
竖直匀速向上拉动绳子自由端,读出弹簧测力示数为 F
2
,比较
F
2
与钩码重
力的大小,并改变拉力的方向,观察
F
2
的变化情况。
)
24
(
作
业 分 析
) (
具
体
内
容
) (
难 度
) (
来 源
) (
题
目
) (
案
) (
(1)
F
1
=4N,F
1
与钩码重力相等,改变拉力方向但 F
1
大小不变。
答
(2)
F
2
=2
N
,
F
2
等于钩码重力的一半,改变拉力方向时
F
2
大小改变,但只
案
有在竖
直方向时才最省力。
作
业 评 价
1
.
会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
□优秀 □良好
□合格
2
.能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绳子自由端拉
力
。
□优秀 □良好
□合格
3.通过
实
验总结定滑轮的动滑轮的作用。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让学生学会动手组装定滑轮
和动滑轮,并能自主探索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
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知识,会
比教师的直接讲解印象更加深刻。
□较易
中等 □较
难
□引用
改编 □原
创
题
目
编 号
0
03
作业性质
练
习作业
完
成时间
4
分钟
工人师傅想要提升一
批质量为 80kg 的建筑材料,工地上有两个质量均为
2
kg
的滑轮,请你帮助工人师傅设计出两种不同的提升方案,并计算后比
较
哪种方案更省力?(不计绳重和摩擦)
如图,左边为
方案一,右边为方案二。
G
物
=
m
物
g
= 80
kg
× 10
N
/
kg
= 800
N
G
轮
=
m
轮
g
= 2
kg
× 10
N
/
kg
= 2
0
N
答
方案一:
F
1
=
G
物
+
G
轮
=
800
N
+ 20
N
= 410
N
方案二:
F
2
=
G
物
+
G
轮
=
800
N
+
20N ≈ 273N
∵
410N>273N
∴
方案二更省力。
作
业 评 价
1.
能
积极参与,并亲自设计滑轮组。
□优秀 □良好
□合格
2
.能进行简单的滑轮组计算。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比较不同绕绳方式的特点。
。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让学生明白绳子一端安装在
定滑轮上和动滑轮上的区别,并学会用滑轮组
提升物
体时的相关计算。
)
25
(
作
业 分 析
) (
具
体 内 容
) (
作
业 分 析
) (
难
度
) (
来
源
) (
题
目
) (
答
) (
难
度
) (
来 源
) (
较
易 □中等 □较难
□引用
□改编
原创
题
目
编 号
0
04
作业性质
练
习作业
完
成时间
2
分钟
利用如图所示滑轮提升自重为 80N 的物体 A,物体 A 在竖直向上的力
F
的
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若物体 A 上升速度为 0.2m/
s
,不计绳与滑
轮摩
擦以及滑轮重和绳重,则拉力 F=
N,滑轮上升的速度为
m
/
s
.
160;0.
1
案
作
业 评 价
1.能掌握滑轮组相关计算公式
。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掌握滑轮上升和绳子自
由端上升之间
的
关系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进行稍复杂情况下的滑轮组
相关计
算
。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掌握
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更换位置后,如何进
行
相关计算。
较易□
中等 □较难
□引用
改编 □原
创
(
三)课后作业(
A
组)
题 量
4
题
完
成时间
1
0 分钟
题
目
1.工人师傅用如图所示滑轮提升货物,此滑轮是
(选填“定
滑
轮”或“动滑
轮”) ,它可以看作是
杠杆,若不计绳重、摩
擦
、
滑轮自重,提升 100N 重物时所需拉力为
N。
)
26
2. 如图,利用滑轮组拉动水平面上的物体,请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3.如如图所示,用滑轮组竖直匀速提升重为 1600N 的物体,已知每只滑轮 的自重为 20N,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为 0.3m/s。当物体被提升了 0.5m 时,绳子自由端移动了 m,物体被提升的速度为 m/s,不计绳 重和摩擦时,拉力大小为 N。
(第 3 题图) (第 4 题图)
4.如图所示,利用滑轮轮组提升 20kg 重物时,所用拉力为 110N,则用此 滑轮提升 30kg 重物时,需要多大拉力?(不计绳重和摩擦)
答 案 1.动滑轮;省力杠杆; 50N 2. 3.1.5;0.1;540 4.160N
作 业 评 价 1.掌握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根据要求画出滑轮组绕绳方式。。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掌握滑轮组相关规律并计算。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滑轮的作用、实质的理解,并熟练掌握滑轮组的绕 绳方式,滑轮组的相关规律和拉力的计算公式。
27
(
作
业 分 析
) (
难
度
) (
来
源
) (
意
图
较
易 □中等 □较难
引
用
改编
原创
(
四)课后作业(
B
组)
题 量
4
题
完
成时间
1
0 分钟
题
目
1. 将
和
组合在一起的机械叫做
。在使用滑轮
组提升物体时,既能
,又能
。
2. 以下关于使用
如
图所示滑轮组提升重为 60N 物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若
不
计绳重和摩擦,拉力大小为 20N。,
B
.物体
上
升 30cm 时,绳子自由端移动了 10cm。
C
.
只
有在竖直方向提升时,才最省力。
D
.滑轮组结
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所以该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
拉
力的方向。
3.利用如图
所示滑轮组拉动水平地面的物体,已知物体自重为 200N,与地
面间
的
摩擦力为 60N,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时,所需拉力为
N,物体
移动速度
为
0.2m/s 时, 5 秒后,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为
m。
4.如图,某人利用
滑轮组提升重物,请帮他设计出最省力的绳子绕法。按
照
设
计好的方案组装完滑轮,提升 6kg 的物体时,所用拉力为 23N,则选用
的
动滑轮重力为多大?
)
28
(
作
业 分 析
) (
难 度
) (
来
源
) (
答
案
1.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2.C 3.30;2
4.
G
物
=
mg
= 6
kg
× 10
N
/
kg
= 6
0N
F
=
(
G
物
+
G
动
)
G
动
=
nF
G
物
= 3 × 23
N
60
N
= 9
N
作
业 评 价
1
.
掌握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优秀 □良好
□合格
2.能根
据要求画出滑轮组绕绳方式。。
□优秀 □良好
□合格
3.能掌握滑轮组相关规律并计算
。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
计 意 图
考查学生
对滑轮组和滑轮组作用的理解,能按要求设计滑轮组绕绳方式,
能理解利用滑轮组水
平拉动物体时的情况, 能掌握拉力与物重、物体移动
距离与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物体移动速度与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的
关
系,并进行滑轮组的相关计算
。
□较易
中等 □较
难
引用 □改编
原
创
)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检测内容 力和机械 题量 15 完成时间 60 分钟
一、 填空题 1.打排球时,飞来的排球被运动员拍了回去,这是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 , 排球被手拍打的瞬间发生凹陷,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2.如图,在厨房做饭时,将生鸡蛋往碗沿上拍,结果发现鸡蛋反而破开了,这 个现象说明 。鸡蛋对碗沿的力 (选填“<”、“= ”或 “>”)碗沿对鸡蛋的力。
29
(第 2 题) (第 3 题) (第 4 题)
3.如图所示, 质量为 0.2kg 的小球从水平面运动到斜面的过程中,所受重力的 方向 (选填“变化”或“不变”) ,大小为 N。 4.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体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为 N,接下来用 8N 的拉力拉动物体向右运动,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为 N。 5.如图所示,一木块在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此时 木块 摩擦力。当木块运动到桌面上时,木块 摩擦力。(选填 “受到向左的”、“受到向右的”或“不受”)
6. 将以下几种简单机械进行分类: ①筷子;②撬棒;③手臂;④动滑轮;⑤ 锤头;⑥铁皮剪刀;⑦天平;⑧手动抽水机 ⑨定滑轮,其中使用时省距离的杠 杆有 ,省力的杠杆有 ,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填序 号) 7 如图所示,利用轻质杠杆测量物体密度。已知 O 为杠杆支点, OA=15cm, OB=25cm,在 A 点处悬挂一个体积为 2 dm3 的物体,当施加在 B 点的拉力为 30N 时,恰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物体的质量为 kg,密度 为 kg/m3 。(g 取 10N/kg)
8.利用如图所示滑轮提升物体,已知物体质量为 3kg,每个滑轮重 3N,则绳子 自由端最小需要 N 的拉力,能使物体缓慢上升。当绳子自由端在 10 秒 内移动了 6m,则物体上升的速度为 m/s. (不计绳重、摩擦) 二、 选择题
30
9.随着全民运动的浪潮,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其中羽毛球非常受年轻 人欢迎,以下关于打羽毛球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被拍出去在空中飞行的羽毛球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每次拍打羽毛球时用同样大小的力就能使羽毛球飞得一样远。 C.球拍打羽毛球时,力只改变了羽毛球的运动状态。 D.球拍对羽毛球的力和羽毛球对球拍的力方向相反。 10. 生活中处处存在摩擦,以下事例中,属于增大有益摩擦的是( ) 装轮子的行李箱 磁浮列车 冰壶运动 有竖纹的瓶盖 11. 如图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已知每个钩码的重力都是 0.5N,弹 簧测力计与杠杆夹角为 30°,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 A.6.4N B.2N C.3.2N D.4N (第 11 题) (第 12 题) (第 13 题) 12.如图所示,杠杆已经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将两个物体同时向中间移动相同的 距离,则杠杆( ) A.仍保持平衡 B.向左倾斜 C.向右倾斜 D.无法判断 13.如图所示,不计滑轮自重、绳重和摩擦,滑轮组正好能保持静止,已知 A 的 质量为 2kg,则 B 的重力为( ) A.40N B.20N C.10N D.5N
31
三、 作图题 14. 如图所示,请你画出能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动力 F。 15.请帮下列滑轮组设计出一种合理的绕绳方式。 四、 实验探究题 16. 如图,是“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 (1)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做 运动。 (2)由图 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 大,滑动摩擦力越 。 (3)由图 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有 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 。 (4)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在图甲的基础上直接 将木块 A 沿竖直面切去一半,如图丁所示,然后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恰好变 为原来的一半,于是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这个结 论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因为 。 (5)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木板表面粗糙程度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很难保证木块 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了更准确地测量出木块的滑动摩擦力,对实验进行了如图 改进,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有:① ; ② 。
32
(
法:
) 17.如图所示,是某物理兴趣小组同学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过程。 (1)组装好器材后,同学们发现杠杆静止在图(1)所示位置,这时,小慧同 学说:“根据上课时老师说的内容,我们应当先向 调节杠杆两端 的 ,使杠杆处于 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 了 。” (2)杠杆调节完毕后,好奇的小华在杠杆左端挂上了四个钩码,这时只剩下了 两个钩码,请你利用这两个钩码帮助小华使杠杆保持平衡,请写出你设计的挂 。 五、 计算题 18. 如图所示,有一根长为 1m、质量为 3kg 的杠杆,在 B 点处挂上一个 12kg 的重物,已知 OA=4OB,在 A 端施加一个多大的竖直向下的力,能使杠杆保持平 衡?(不计摩擦)
33
19.如图所示,工地上有一工人用四只同样的滑轮组装了一个滑轮组,要使用此 滑轮组提升水泥,已知每包水泥的质量是 80kg,工人师傅提升 2 包水泥时,需 要 405N 的拉力。求:(不计绳重和摩擦) (1)每个动滑轮重多少? (2)工人师傅提升 4 包水泥时,需要多大的拉力?
答案 1. 运动状态;形状 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3. 不变; 2 4. 2.6;2.6 5. 不受;受到向左的 6. 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 7. 5;2.5 × 103 8. 11;0.2 9. D 10.D 11.C 12.B 13.A 14.
34
15. 16. (1)水平匀速直线;(2)甲、乙;大;(3)乙、丙;(4) 不可靠;改变了接触面积大小的同时也改变了压力大小,没有 使用控制变量法;(5)不用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 测力计在实验时保持静止,读数更稳定。 17. (1)左;平衡螺母;水平平衡,直接读出力臂;(2)在右边 第五格处悬挂两个钩码。 18.解: G杆 = m杆g = 3kg × 10N/kg = 30N G物 = m物g = 12kg × 10N/kg = 120N OA = L = × 1m = 0.8m OB = L = × 1m = 0.2m LG = L OB = × 1m 0.2m = 0.3m F ·OA + G杆 ·LG = G物 ·OB 解得 F=18.75N 19. (1) G = mg = 2 × 80kg × 10 N/kg = 1600N F = (G + 2G动 ) G动 = (nF G) = (4 × 405N 1600N) = 10N (3) G ′ = m ′g = 4 × 80kg × 10 N/kg = 3200N F ′ = G ′ + 2G动 = 3200N + 2 × 10N = 80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