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光和眼睛》作业设计(含答案)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光和眼睛》作业设计(含答案)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1-13 13:1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光和眼睛》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物理 八年级 第一学期 沪粤版 《光和眼睛》
单元组织 方式 自然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光世界巡行 第三章第一节
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第三章第二节
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三章第三节
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第三章第四节
5 奇妙的透镜 第三章第五节
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三章第六节
7 眼睛与光学仪器 第三章第七节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属于“运动和相互 作用”这一主题。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 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
(

)。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
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第十九章电磁波与信息时代学习)
活动建议:
(2)阅读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3)用凸透镜制作简易望远镜,并用其观察远处景物。
(二) 教材分析
1. 知识框架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
平面
镜成像
) (

现象

)光的折射
透镜
(


)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的应用(眼睛与光学仪器)
2.单元内容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有声、光、热、力、电等内容,本章 《光和眼睛》 学 习其中有关光的知识,初中阶段只有本章学习有关光的知识。 主要内容:光的直线 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规律、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 律以及透镜在实际中的应用。本章涵盖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内容,是以后进一步学习 光的基础。
3.内容内在逻辑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 用。本章教材的编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本章 首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出出光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 (第一节);然后 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规律(第二节), 在此基础上,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三节);光 的折射现象和规律(第四节),在此基础上,第五节介绍了透镜,第六节介绍了凸透 镜成像规律,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眼睛与光学仪器 (第七节)。通过本章知识的学 习引导学生跨入光学世界的大门。
(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第一次系统学习光的知识,但对生活中的有关光的现象并不 陌生,如夜晚射灯射出的光是直线的,穿衣镜前自己的像,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 弯折,放大镜看物体变大。但对它们的产生是陌生的,不知道其中的缘由。这也 是容易引起他们产生兴趣的地方。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动手 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
第一章已经学习了科学探究的环节和要素,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 会简单的非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建构光线物理模型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帮助学生从物 理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建构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 一) 单元学习目标
1.刚接触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等概念,不理解反射角和折射角是随着入射角的 变化而变化的, 学生容易把这些角的顺序说错。学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光的反射 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凸透镜成镜成像的规律容易混 淆,导致在眼睛与视力矫正、光学仪器的应在实用与调节等方面的学习存在困难, 通过实验、画出凸透镜成像原理图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从而理解眼睛视物原理 与各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
3.探究究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 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学生感受探究过程,体验 探究的要素,领悟探究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 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科学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 观,为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 单元作业目标
1.对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 成像的规律等的考察,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 以实验探究为载体,考察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良 好的科学思维。
3.眼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户; 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些光学仪器进行调节,注意把光学的学习与几何知识相 结合,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通过画出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图,帮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凸透镜成像的视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渗透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单元作业设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具有自主选择性、不同内容形式的作业,注 重基础性和评价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挖掘。所设计的拓展 型作业与实践型作业,都有一定的探究性,力图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体验 由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所设计的巩固型作业以物理课程 标准为依据,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系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 单元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确定本单元 的知识系统,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与技能和有关物理概念理解程度,实 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统一提升,全面实现学科素养的目标。
(一)课时作业设计
单元作业设计应以具体化的单元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具体课时的教学内容 和学情,将单元教学目标落实到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中。课时作业要体现出一定 的相关性、逻辑性和递进性, 注重基础性和评价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 分的体现与挖掘。
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体系,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单元的 教学内容, 整合教学资源。基于学情特点,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和 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学生差异性,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基础到 综合,循序渐进,适应每位学生的发展。三个层次:基础题、能力题、拓展题。 拓展型作业与实践型作业,都有一定的探究性, 尽量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 体验由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学科特点。
作业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与技能和有关物理概念理解程度,实现知 识与能力统一螺旋提升,全面落实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 实践活动, 让 学生由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单元检测设计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要体现单元整体性、内容结构化、综合运用性等要求。学 生能从扎实掌握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到能够运用单元核心知识和方法等完成综合 性任务,循序渐进地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
单元作业设计说明:
作业不仅能帮助师生查漏补缺,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提升技 能、发展能力,也有助于教师诊断、改进教学行为,达到教学相长。对发展学生 的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本次作业设计主要以纸笔试题和实践作业做一做形式呈现。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3.1 光世界巡行
课题: 3.1 光世界巡行 设计者:方晋梅
作业 目标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现象。 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什么是光的三基色
重点 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 简单光现象的解释
(一)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 目 让学生做手影游戏,讨论阐述影子的成因。
答 案 答案合理即可
作业 评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 图 本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深化对 光的直线传播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影子的成因。
作业 分析 难 度 团较易 □中等 □较难
来 源 □引用 □ 改编 团原创
(二)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2 分钟
1. 能够______的物体叫光源。在①太阳、②月亮、③明亮的镜子、④ 发光的萤火虫、⑤璀璨的钻石、⑥点燃的蜡烛、⑦正在播放的电视、 ⑧闪电、⑨发光的霓虹灯这些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有____ (填序号)。 2.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具体 内容 题 目 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______m/s。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它的传播速度 _______ (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答 案 1. 自行发光 ①④⑥⑦⑧⑨ 2.D 3. 3.0×10 减小
作业评价 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 □优秀 □良好 □合格
通过对光现象分析,归纳出光在同种均匀介 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 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举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哪些物体是光源,哪些不是,并强调光源中“自 行发光”的含义。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光速
作业 分析 难 度 团较易 □中等 □较难
来 源 □引用 团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3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 目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 (1) 如图甲,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 件是 ____。 (2) 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 物时,人的眼睛对着_____ (选填”膜”或”孔”)进行观察,可以看到 __、____、______像。 (3) 如图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 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圆形的光斑实质是______的像,树影和 圆形的光斑形成的原理____ (选填”相同”或”不同“)
答 案 (1) 三个小孔和烛焰在一条直线上 (2) 膜 ;倒立;缩小;实像 (3)太阳;相同
作业评价 能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收集信 息;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自己实践,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小孔成像的性质
作业 分析 难 度 □较易团中等 □较难
来 源 引 用 □改 编 □原 创
(三)课后作业(A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6 分钟
题目 1.爸爸在观看十一阅兵时告诉小明不要在电视机前站着, 影响他看电 视,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的。播放阅兵实况的电视机是一个_______ (选填“非光源”“自然光源”或“人造光源”) 2.2020年6月21日下午3点半左右,娄底市内绝大部分同学亲眼看到了 日环食这一难得的景象。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日食属于光的_____现 象。下图中,能描述其形成原因的是___ (选填“甲”或“乙”)图。 3.夜晚,过路的人经过一盏路灯时,灯光照射下所形成的影子的变化 情况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答案: 1.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人造光源 2.直线传播。甲3.D
作业评价 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 来; □优秀□良好□ 合格
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 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3 道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理解。
作 业分 析 难 度 □较易 团中等 □较难
来 源 团引 用 □改 编 □原 创
(四)实践作业 小孔成像
材料 易拉罐、皮筋、半透明白纸、蜡烛
步骤 1.易拉罐上半部分剪去, 2.用铁钉在易拉罐底部钉个小孔, 3.用皮筋把半透明白纸扎在剪去的部分
观察分 析 移动蜡烛,在半透明纸上观察烛焰的像
作业评价 能独立按步骤完成制作; □优秀□良好 □合格
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 □优秀 □良好 □合格
基于实验现象,能进行简单分析。 □优秀 □良好 □合格
作业分 析及设 计意图 这是一个制作类作业。通过小制作,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激 发学习欲望;同时,通过自己制作小孔成像,更加深入的理解小孔 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设计意图: 1、本此作业设计从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与身边的生 活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实际密切相连,从而激发认识“光”、研究“光”的 乐趣。 2、本次作业设计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评价:
第二课时 3.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课题: 3.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设计者:刘晓晨
作业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2、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重点 难点 光的反射定律 能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一)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长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如何把太阳光反射到教室里?
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
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本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活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什么 是光的反射”,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光的反射”的一些前概念。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二)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如图 1 所示,入射光线是 ;反射光线是 ; 入射光线在镜子上的投射点 O 称为 ;过入射点 O 与镜面垂直的直线 ON 叫做 ; 叫做入射角 , 叫做反射角。 (

1
)
答案 入射光线是 AO ;反射光线是 OB ; 入射光线在镜子上的投射点 O 称为 入射点 ;过入射点 O 与镜面 垂直的直线 ON 叫做 法线 ; ∠AON 叫做入射角 , ∠BON 叫做反射角。
作业评价 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独立思考,对相关光的反射现象相 关概念的理解 优秀 □良好 □合格
通过对光 的反射现象相关概念 的理 解,把玻璃镜反光对应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相关概念的理解, 把玻璃镜反光生活现象对 应起来。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3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具 体 内 容 题目 实验准备: 如图所示,在平面镜 M 的上方竖直放置一块附有量角 器的白色光屏,是为了显示 , 并测出__ __和__ __;白色 光屏是由可以绕 ON 折转的 E,F 两块板组成的,是为了验证__ __和__ __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实验过程: (1)探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保持 E 光屏和 入射光线不动,转动 F 光屏,观察反射光线,将结果记录在下表 中。
F 光屏 与 E 光屏在同 一平面内 向后折 向前折
反射光线 能否显示 _ _ ___ __
为了使现象更明显,可以使 F 光屏上半部分转动,下半部分不转 动___ (2)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观察并测量入射角分别为 30° ,45°, 60°时的反射角,并记录在下表中。
入射 角 α30°45°60°反射 角 β ____ ____ ___
实验中改变入射角度,做三次实验,是为了 。 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___平 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两侧,反射角____入射 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交流讨论:当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也____;当入射角为 0° 时,反射角也为____。 当光线沿着原反射光线入射时,此时反射光线怎样? 实验现象:反射光线沿原 入射光线射出。 实验结论: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 _ _的。
答案 传播路径、入射角、 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上半部分转 动、不能显示反射光线,下半部分不转动能显示反射光线、同一 、法线、等于、减小、 0°
作业评价 能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收集信 息;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 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作 业 分 析 难度 □较易 团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团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A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6 分钟
题目 1.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 30°,则反射角是 ,入射光线与 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 2.若要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直角,则入射角是 ,这 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 . 3.在平静的池塘对面看塘边高 30 米的宝塔,池塘深 3 米,可以看到 宝塔在水中的像,这是由于 形成的,水中塔像的高度是 米. 4. 如右图,一束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 70°角,要使反射光线沿水 平方向射出,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是 ( ) A.55° B.35° C.70°或 20° D.55°或 35°
答案: 1、30°60°2、45°45°3、3 米 4、C
作业评价 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 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 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初步形成光的反射的概念。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光的反射概念的 理解。知道光的反射规律
作 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B 组)
题量 5 题 完成时间 10 分钟
(
A

) 题目 1. (09 泰安)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 拱桥倒影 B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钢笔错位 D. 树林间的光线 2.雨后的夜晚走路时,为防止脚踩到水汪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汪塘;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汪塘 B.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汪塘;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 汪塘 C.迎着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汪塘 D.迎着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汪塘 3.请各举一个实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 弊. (1)有利________ (2)有弊________。 4.作图题 如图所示,两面平面镜互相垂直,一束光线斜射到 平面镜上,请在图乙中完成光路图。 5.小明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 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写出两条) ① ; ② 。
答案 1、A 2、A 3、照镜子 光污染 4. 5. 三线同一平面内 反射 角等于入射角
作业评价 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 格
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 格
设计意图 通过 5 道题,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作 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四)实践作业----制作: 【做一做、想一想】晚上,在桌子上铺一张白纸,把 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
材料 手电筒、一块小平面镜、一张白纸
步骤 晚上,在桌子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 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 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 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 (

)
观察分析 1. 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 2.通过这个现象说明: 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平行反射回去,漫 反射光线不平行 。 3.思考镜面反射漫反射异同,并查阅资料验证自己的想法。
作业评价 能独立按步骤完成制作;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 优秀 良好 □合格
基于实验现象,能进行简单分析。 优秀 良好 □合格
作业分析及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自己做一做作业。通过做一做,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趣,激发学习欲望;同时,通过自己亲身实验更加深入的理解镜 面反射、 漫反射的异同。
设计意图: 1、做一做考查学生对镜面反射漫反射的物理观念的学科素养, 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以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为载体,考查了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 的夹角关系,归纳总结探究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结论。 综合 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 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 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 的能力。初中生科学探究还需要老师的引导,不能自己独立完
成,采用填空题型,降低难度。 F 光屏上半部分转动,下半部分 不转动: 上半部分转动,不能显示反射光线, 下半部分不转动能 显示反射光线。现象对比明显,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
第三课时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课题: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设计者:刘晓晨
作业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 现象。 2、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设计实验能力。 3、了解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应用。
重点 难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方法、过程 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一)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 目 镜前观像, 自己照镜子,看看镜里面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的异同。
答 案 答案有依据合理即可
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本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活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平面镜成 像的一些前概念。
作业 分析 难 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 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二)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1.走向一块竖直悬挂着的平面镜,他在镜内所成的像(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大小不变 D.大小由平面镜大小决定 2.小刚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5m 处,沿着垂直于平面镜的 方向前进了 2m , 此时他在镜中的像与他本人的距离为() A . 2m B . 3m C , 5m.D . 6m 3、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方飞过,当小鸟距水面 3m 时,小鸟在 湖面的“倒影”是 (选填“实”或“虚”)像,该“倒影”距 小鸟 m.
4、雨后路旁低洼处积了水,在水洼旁会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 影”,这是人射出的光被水面 成的像,这时水面相当于 镜.
答案 1、C 2、D 3、虚 6 4、反射 平面镜
作业评价 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独立思考,对相关平面镜成像提出自己 的见解; 优秀 □良好 □合格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分析, 归纳出平面镜成 像的特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团引用 □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A 组)
题量 2 题 完成时间 6 分钟
题目 1、赵帅同学站在平面镜前 2m 处,镜中的像高 1.8m,是虚像(虚 像、实像)。当他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大 小 ,向镜面前进 1.5m 时,像距他 m,像高 m。 2、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如图 所示, 1.将玻璃板和桌面垂直放置(若不垂直, ) 2.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A), 观察蜡烛成的像(B)(正立、等大、虚像) 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 ,直接 观察光屏上有无像(无像, 成的是虚像) 4.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未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 的大小关系(大小相等) 5.用直尺测量出 (距离相等) 6、改变蜡烛 A 的位置再重做 2 次(多次实验, ) 注: (1)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 ; (2)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3)实验时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目的是 。
答案: 不变、 4、1.8 ;蜡烛的像没有成在桌面上,会造成放到 B 位置的 蜡烛和 A 蜡烛成的像无法重合;不透过玻璃板;蜡烛和像到玻璃板 的距离;排除实验的偶然性;比较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比较物与像大小的关系;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 系
作业评价 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关 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初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物理概念。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2 道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 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
作 业 分析 难 度 □较易 团中等 □较难
来 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B 组)
题量 3 题 完成时间 8 分钟
题目 1、小明从平面镜中看到挂钟的像如图所示,这时的时间是 ________ 。 2、如图, AO、B0'是一点光源 S 射向平面镜 MM'的两条 人射光线,请你在图中: (1 画出点光源 S 所在的位置; (2)画出 点光源 S 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S'; (3)作出成像光路图,并保留作 图痕迹。
3、如图所示是艺术体操训练房的俯视图,训练房的北墙有一 大平面镜,当老师从室外进入到图示位置时,甲、乙、丙、丁四位 同学能通过平面镜观察到老师的是
答案 1、七点五十 2、 3、
作业评价 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 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3 道题,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作 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四)实践作业----制作:潜望镜
材料 三个硬纸筒 两块玻璃镜
步骤 1.三个硬纸筒两两垂直连接 2.两玻璃镜放在拐角与纸筒成 45 度

观察分析 看到的像好像就在自己正前方。光两次反射进入人眼中去。
作业评价 能独立按步骤完成制作;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 优秀 良好 □合格
基于实验现象,能进行简单分析。 优秀 良好 □合格
作业分析及设 计意图 这是一个制作类作业。通过小制作,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习欲望;同时,通过自己制作潜望镜进一步理解光的反 射。
设计意图: 1、以“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实验为载体,考查了 科学探究过程,虚像确定处理,像与物大小关系、像距物距关系 的比较的处理方法等。综合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 2、联系生活实际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考查,突出学生物理观念 的考查,学生要理解光的反射的概念,建立平面镜成像特点观 念,才能正确处理有关实际问题。 3、注重体现物理学科的本质,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 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考查。
第四课时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设计者:方晋梅
作 业 目标 1、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 的折射情况。 3、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重点 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规律, 难点: 光的折射光路
(一)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预习作业 完成时长 5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1.光从一种介质 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会发 生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画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图,并标出入射光线、折射 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的位置。 3.根据同学们所画的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 射光线向 ,此时的折射角 (填上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 角。 4.请同学们试着画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的光路图,并标出入射光 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的位置。 5.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 ,此 时的折射角 (填上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6.当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时,入射角等于 度,折射角 等于 度。 7.把一块厚玻璃放在钢笔的前面,笔杆看起来好像“错位”了, 这种现象是 引起的
答案 见课本
作业评 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预习新课内容 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在基础知识上去认真思考解决新 问题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团改编 □原创
(二)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3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1.下列所示的四个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2.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则光可能是 ( ) A.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B.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C.从水中垂直射向空气中 D.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 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可能是( ) A.0° B.40° C.60° D.70°
答案 1.A 2.B 3.B
作业评价 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 □优秀 □良好 □合格
了解光的折射规律,能用该规律分析说 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观察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解释其成因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团引用 团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3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 目 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如图
所示)。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________;将 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 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里利用了光的 ________;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 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 。
答案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作业评价 能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收集信 息;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体验科学发现的乐 趣。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 引 用 □改 编 原 创
(三)课后作业(A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6 分钟
题目 1.如图所示,有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透明介质,在分界处发生 反射和折射(其中∠4=∠5),其中折射角是 __________,空气 在 __________ (选填“AE的上方”、“AE的下方”、“CG的左 方”或“CG的右方”)。 2.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的刻度情况 ( ) A. 变得疏了 B. 变得密了C. 一部分变疏一部分变密 D. 疏密没有变化 3.如图所示,点S表示天空中的小鸟,点S′表示游泳者在水下看到 的小鸟,请画出游泳者能看到小鸟的一条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 线。(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1. ∠1;AE的下方 2.B 3.
作业评价 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 来; □优秀□良好□ 合格
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 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会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3 道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
难 □较易 中等 □较难
作 业 分析 度
来 源 引 用 □改 编 □原 创
(四)实践作业 用三棱镜看太阳光光谱
材料 三棱镜
步骤 用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
观察分析 用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看到白色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不同色光 的偏折程度不一样,形成光谱。
作业评价 能独立按步骤完成制作; □优秀□良好 □合格
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 □优秀 □良好 □合格
基于实验现象,能进行简单分析。 □优秀□良好 □合格
作业分析及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制作类作业。通过小制作,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习欲望;同时,通过自己制作气球动力火箭,更加深入的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设计意图: 1、本设计从基础题、能力题到拓展题逐渐提高,给学生全面 本章重点所在,其中拓展题引领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自主探究提供 空间,也激发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2、光的折射与生活紧密相结合,所以在选题时运用生活实 例,让学生感受身边处处有物理,学习物理有用。
评价:
第五课时 3.5 透镜
课题: 3.5 奇妙的透镜 设计者:向袁
作业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 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归纳透镜与面镜的异同。
重点 难点 正确理解透镜的会聚作用或发散作用 三条特殊光线
(一)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 摸.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 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
答案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凸镜
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本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活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透镜的 分类, 引发学生对透镜的一些思考。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 改编 原创
(二)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1、透镜分为 _________和_________。中间____、边缘___,叫 做凸透镜;中间___、边缘____,叫做凹透镜。 2、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主光轴。 每个透镜的主光轴上都有 一个叫做光心的特殊点,其重要特点是___________。 3、凸透镜对光有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作用。 4、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 _______,用________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凸透镜的 _______,用_______表示。
答案 1、凹透镜 凸透镜 厚 薄 薄 厚 2、经过光心垂直透镜表面的 直线 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 3、会聚 发散 4、焦点 F 焦距 f
作业评价 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独立思考,对相关透镜提出自己的见 解; 优秀 □良好 □合格
通过对透镜分析,归纳出透镜的概念。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透镜,认识透镜的相关概念。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3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谈谈你有几种方法可以区分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和 凹透镜?
答案 让平行光入射 看远处和近处观察
作业评价 能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收集信 息;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自己实践,总结透镜的区分方法。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A 组)
题量 2 题 完成时间 3 分钟
题目 1.要使冰块能会聚太阳光取火,冰块必须磨成 ( ) A.冰凸透镜 B.冰凹透镜 C.冰砖 D.冰三棱镜 2.有以下五种光学镜子: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凹面镜、 D.凸 透镜、 E 凹透镜,其中对光线发生反射的有 ,对光 线发生折射的有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 有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有
答案: 1.A 2.ABC DE BE D
作业评价 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 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 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初步形成透镜的概念。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2 道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透镜的理解。知道透镜 分类及作用。
作 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B 组)
题量 3 题 完成时间 6 分钟
题目 1、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1 所示,再将这
五块玻璃 a、b、c、d、e 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 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2、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是不允许随地丢 弃透明的饮料塑料瓶的。这是因为雨水进入饮料瓶 后,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 _ ___镜,对 太阳光有_____ ____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3、如图所示, F、0 分别为凸透镜的焦点和光心,请在图中分 别画出 3 条人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答案 B 凸透镜 会聚
作业评价 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 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3 道题,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作 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四)实践作业----测凸透镜的焦距
材料 太阳光 凸透镜
步骤 1.透镜正对着太阳光 2.光屏或白纸平行透镜 3.移动透镜直到在光屏上成最小最亮的点 4.用刻度尺测光屏和透镜之间的距离,即为该透镜的焦距
观察分析
作业评价 能独立按步骤完成制作;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 优秀 良好 □合格
基于实验现象,能进行简单分析。 优秀 良好 □合格
作业分析及设 计意图 这是一个学生自己动手测透镜焦距的实验。通过测量进一步理解 透镜的焦距、焦点等相关概念。
设计意图: 1、动手测量凸透镜焦距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 力、测量能力。 2、三条特殊光线对下一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及应用非常重 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升学或就业需求。 3、注重为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核 心概念和科学实践作为作业设计思想。
评价
第六课时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题: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计者:魏亚东
作 业 目标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会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 难点 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一)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如看看书本上的字,看看 窗外的景物,交流讨论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原因。
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
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本题创设真实的实验情境,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凸透镜能成不 同性质的像,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浓厚兴趣。
作业 分析 难度 团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团原创
(二)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1.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某同学在光具座上将蜡烛 放置在凸透镜前,然后移动光屏,可他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 法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的像。请你分析发生这一现象可能原因。
答案 1. (1) 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2)蜡烛正好放在 一倍焦距上,不成像;(3)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 高度,像不在光屏上。
作业评价 善于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会 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习题反馈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能不能自己根据现象做出 相应的调整。
作业 难度 团较易 □中等 □较难
分析 来源 团引用 □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3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运用特殊光线通过作图画出物体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 如: u>2f (f=10cm) u=2f f答案 略
作业评价 能积极参与,亲自动手;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小组合作交流表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自己作图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凸透镜成像特点的认识和理 解。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团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团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A 组)
题量 3题 完成时间 6 分钟
题目 1、某物理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 透镜成像规律。 (1)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 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________的实像. (2)当光屏上出 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 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 ) 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2、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 了物距 u 和像距 v 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 (1)该凸透镜的 焦距是______cm。(2)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30cm 处移到 15cm 处的 过程中,像距逐渐______ (选填“变大”或“变小”)。(3)当 把物体放到距凸透镜 8cm 处时,光屏上______得到一个清晰的 像。(选填“能”或“不能”)。
3、如图,请画出由 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并确定发光点 S的像点S′。
答案: 1、(1)放大; (2) C 2、10、变大、不能 3、图略
作业评价 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 格
设计意图: 1、对题量的思考,根据学生的学情,此作业可以作为校内作 业,自习课上用 20 分钟左右完成,批改后可当天反馈,为家庭作 业打好基础。 2、对作业题型构成的思考题型构成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实 验题、作图题,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结论等从多 方面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创新或独特之处
(1)本此作业设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意图是促进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2)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考察的点较为全面,尽量将每个知识 点的常见错误融合到相关题目当中。
评价
第七课时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课题: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设计者:魏亚东
作业 目标 1、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利用透镜可以 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2、知道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3、初步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作用
重点 难点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一)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让学生用手机给自己喜爱的玩具拍照,并且站在远近不同位置各 拍一张,比较两张照片的区别。
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
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本题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拍照活动,让学生了解在远近不 同位置拍同一物体,所成的像大小不同,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了 解照相机的结构、原理等的兴趣。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团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团改编 □原创
(二)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练习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1、每年 6 月 6 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 “‘目’浴阳光,预防近视” 近视眼的成像示意图是下图中的 图,应该佩戴由 透镜制成的眼镜来矫正。 2、某市公交公司为了保证人们的上下车安全,在公交车上安 装了“电视监控器”。凸透镜是该装置的光学系统,“电视监控 器”的摄像头能成________ (填“正立”或“倒立”)、
________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3、2017 年 5 月 19 日,摩拜共享单车投放巢湖,极大地便利 了市民的出行。使用者用手机扫车牌上的二维码,获取验证后自 动开锁即可使用。关于单车的使用过程,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车牌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上白色部分反射白光,黑色部分吸 收光 C.手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D.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以内 4、如图所示是医学上常用的内 窥镜,它是一种在细管顶端 装有小 型摄像机的医疗器械,摄像机的镜头 相当于凸透镜。检查时,要使观察更 加仔细,就要减小观察范围,此时应 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________患处。 (选填“接近”或“远离”)
答案 1、 乙,凹 2、倒立,缩小 3、C 4、接近
作业评价 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 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习题让学生感知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我们应学会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 分析 难度 团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团引用 □改编 □原创
(三)课后作业(A 组)
题量 3题 完成时间 6 分钟
题目 1、无人机利用携带的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 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须 (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 能拍摄到清晰地画。 2、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烛 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
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下 列操作可 行的是( ) A.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图甲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 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另一 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 像。 (3)验完成之后,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 间,如图丙所示,因为近视眼镜对光有 作用,所以光 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 焰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凸透镜。
答案: 1、缩小、减小 2、C 3、10,放大,发散,远离。
作业评价 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 格
课后制作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30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 自制望远镜 准备工具:两个长方形纸盒、一块凸透镜、一块凹透镜、双面胶 等。 方法步骤: 1、准备两个长方形纸盒,一个用来放凸透镜一个用来放凹透 镜,记住两个开口地方要留位置放透镜。
(
2
、把两
个纸盒用双面胶黏
在一起,把要放透
镜的两个开口

放出来。
)
3、接着把凹凸透镜都黏贴到 开口的位置上,如图。
4、并将两个带有透镜的镜 桶粘合在一起。
作业评价 能积极参与,亲自动手制作; □优秀 □ 良好 □合格
小组内展示,并交流制作心得。 □优秀 □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获得成就感,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 中等 团较难
来源 □ 引用 □改编 团原创
设计意图: 1、本此作业设计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无处不 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如共享单车、全国爱眼日等 等。 2、本次作业关注物理与科技,如无人机、内窥镜等,激发学生 学好物理知识投身科技创新,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评价:
评价:
实践作业
评价 (老师)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总评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 单元测试目标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光的三大规律,能在具体情境中区分三种光现象. 2.熟悉探究光的折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 3.说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简单说明一些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 4.用光的有关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光现象.
重点:根据光传播的三大规律解答问题。
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
1
.
光的直
线
传播
) (
(
2)
光的
反射规律
) (
2.
光的
反射
) (
(3)

种反射
) (
光和眼

) (
(4)

面镜成
) (
4.
透镜
(2)
凸透镜成像


(
3)
镜的应用
) (
5.
眼睛

透镜

应用
)(二) 单元知识整合
(1)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例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三点成一线等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地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4)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c=3X10m/s , 在其余介质中都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5)1 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表示光在 1 年中通过的距离
(1)定义: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④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①镜面反射
②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
不发光的物 体是因为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①实验中用薄平板玻璃、两只相同的蜡烛 且玻璃板与桌面垂直
②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等距、虚像
③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a .作图, b .求距离
(

特点
可以成虚像

平面镜的应用
:
)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定义:光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a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
(2)光的折射规律 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水或别的
3.光的折射 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远离,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 .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的表面时,
在水或玻璃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3)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①作图;②求角;③解释现象
(4)光的色散:大阳光可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①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1)透镜 ②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物 距 u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应用
u >2 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2f>v>f 照相机
u =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V=2 f
2f>u>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v >2 f 投影仪
u =f 不成像
u ①眼睛: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
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眼睛与透
②近视眼:像视网膜之前,配凹透镜娇正
③远视眼:像在视网膜之后,配凸透倪矫
④显微镜与望远镜
(三) 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卷(纸笔测试)
检测内容 《光和眼睛》 题量 18 题 完成时间 60 分钟
一、速择題(每题 3 分,共 24 分) 1.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 A 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B. 从鱼缸侧面看鱼,发现鱼会变大 C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D 漫步在龟山公园的滨湖大道看到岸边垂柳在水中的倒影 2.光线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图中可以较全面、正确反映光传播路径 的是 ( ) 3.下列与光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 光从空气射人水中,传播速度不变 C 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4.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墙壁瓷砖是清白,是因为它吸收了所有的色光 B. 光从空气进人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C.电影屏幕选用粗糙的布料,目的是避免光发生漫反射 D.一東光与镜面成 30。角照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角是 60。 5.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离凸透镜 15cm 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放 大的烛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 .5cm B .10 cm c .15 cm D .20 cn 6.近来,小华为了看清书上的字,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来越近 了,这说明小华已 ( ) A 患上近视眼,需要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 患上近视眼,需要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 患上远视眼,需要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 患上远视眼,需要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7.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 的距离 u 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20cm B 当 u=15cm 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 当 u=25 cm 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10cm 处移动到 30cm 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8.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根据光路可逆性,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看到的是变低了的虚像 C.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变化的大小和人射角变化的大小是相等的。 D.当物距 u 和凸透镜的焦距满足 2f>u>f 时,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30 分) 9.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所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例如,水中倒影和立 竿见影中的“影”,前者是由 形成的,后者是由 形成的。 10.一束激光在空气中传播,当这束激光以 30 度的人射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 角是 。 11.小明带着弟弟去巢湖湖边玩, 水深 2m 时, 小鸟在空中距水面 3 米时,湖面 如镜映出小鸟的 (填“虚”或“实”)像,像与小鸟相距 ; 随着小鸟 飞离湖面,它们在湖中的像的大小将 (填“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 或“不变”),,。他们看到湖中鱼比鱼要 (填“深”或“浅”)。 12.如图所示,甲是 的工作原理图.乙是 的工作原理图. 13.透镜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都用到了 (填“凸"或 “凹”)透镜,不同的是投影仪成的是 像,放大镜成的是 像. (后两填 “虚”或“实”) 14.在各种不同色光中, 、绿、蓝叫做三原色光.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厘米,将 发光体放在离透镜 25 厘米的主光轴上,所成的像是倒立、 (“放大”或 “缩小”)的实像,像到透镜的距离 ( “等于”或“小于”) 20 厘米.
三.作图题(每图4 分,共 8 分) 15.如图所示,平面镜上方有一竖直挡板 P, AB 和CD 是挡板左侧的发光点 S 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上作出发光点 S . (要求留下作图痕 迹) 16.请完成下图中的光路。 四、实验探究题(每题 9 分,共 18 分) 17.如图甲所示,小丽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 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 A 和 B 竖直地放于玻璃板前后,点燃 玻璃板前的蜡烛 A ,移动蜡烛 B ,直到看上去蜡烛 B 与像完全重合.在 此实验中: (1)如果有 5mm 厚和 2mm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该选择 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2)小丽将光屏放在蜡烛 B 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 (填“能”或“不 能”)承接到蜡烛 A 的像,这是因为 。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乙所示),在实验过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 是 。 18. 某物理学习小组在研究口成像规律”时,使用的器材如图,(凸诱镝的焦距是 10cm1 尺上标记着点,相邻两点间距为 10 cm ) (1)实验前,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和调整好的要求是 ; ( 2 )凸透镜放在 D 点,当图中光屏上承接到烛焰的倒立、 放大、清晰的像 时,蜡烛应放在图中的 ;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在(2)实验基础上,想要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清晰 的像,接下来的操作是 。
实践作业 自制一个近 (远)视眼原理 及其矫正模型 完成时间 一周
19. 自制一个近(远)视眼原理及其矫正模型。(20 分) (1) 材料: (2) 原理: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D 4.B 5.D 6.B 7.D 8.B 二、 填空题 9.光的反射 光的直线传播 10. 30 11.虚 6 不变 浅 12.照相机 放大镜 13.凸 会聚 照相机 14.红 缩小 小于 三、作图题 四、实验探究题 17. 2 大小 不能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 不能重合 18.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烛焰、凸透镜、光屏中 心在同一高度 B 和C 两点之间 将蜡烛移到 B 点左侧,并调整光 屏的位置
(四)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题 号 题型 分值 设计意图 预测 难度 反 馈 评 价 (要 根 据 学 生 的 答 题 结 果 来 完 成) 完 成 时 间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1 选 择 题 3 分 光的折射 放大镜 理解能力 物理观念 容易 60 分 钟
2 选 择 题 3 分 光 的 反 射、折射 理解能力 物理观念 中等
3 选 择 题 3 分 光 的 反 射 、 折 射、直线 传播 理解能力 物理观念 容易
4 选 择 题 3 分 折射规律 理解能力 物理观念 容易
5 选 择 题 3 分 物 体 颜 色、光的 反射 理解能力 物理观念 容易
6 选 择 题 3 分 近视远视 形成及矫 正 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 力 物理观念 容易
7 选 择 题 3 分 凸透镜动 态成像 理解能力 科 学 思 维、物理 观 念 较难
8 选 择 题 3 分 影子、光 的折射、 透镜成像 理解能力 物理观念 容易
9 填 空 题 4 分 光速、光 的反射 理解能力 物理观念 容易
10 填 空 题 2 分 光的反射 理解能力 物理观念 容易
11 填 空 题 8 分 光 的 折 射 、 反 射、平面 镜成像 解决实际 问题 的 能力 物理观念 容易
12 填 空 题 4 分 凸透镜成 像规律 理解能力 物理观念 容易
13 填 空 题 6 分 凸透镜会 聚作用 理解能力 物理观念 容易
14 填 空 题 6 分 三基色 理解能力 物理观念
15 作 图 题 4 分 平面镜成 像特点的 应用 解决实际 问题 的 能力 科 学 思 维、物理 观 念 较难
16 作 图 题 4 分 光的反射 和三条特 殊光线 综合运用 能 力、 分析问题 能力 科 学 思 维、物理 观 念 中等
17 实 验 探究 9 分 平面镜成 像特点的 探究 解决生产 生活 问 题的担当 和 能力 科 学 思 维、科学 探 究、 社会责任 较难
18 实 验 探究 9 分 探究凸透 镜成像规 律律 设计探究 方案和获 取证据的 能力 科 学 思 维、科学 探 究 较难
19 实 践 操作 20 分 凸透镜成 像 规 律 律、凸透 镜会聚凹 透镜发散 作用 设计探究 方案和解 决问题的 能力 科 学 思 维、 动手 实践 较难 一 周
七、学生评价报告单
学生评价报告单
学生:
评价层面 评价方面 评语/等级/分数
过程性评价 兴趣爱好 课余关注
课堂参与
专业选择
态度方法 预习笔记
课堂作业
改正错误
思维品质 思维导图
提问技能
表达交流
诊断性评价 实验性探究 实验设计
实验操作
分析反思
阶段性检测 大概念
重要概念
次位概念
终结性考试 学习理解
应用实践
迁移创新
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