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3 11:5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缀行(zhuì) 虐待(nüè) 惩戒(chéng)
B.污涩(sè) 怅然(chàng) 蜷伏(quán)
C.婢女(bì) 怂恿(sǒng) 驯养(xùn)
D.麝香(shè) 相称(chèn) 羞怯(qu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畏罪潜逃忘下断语孤苦伶仃怪诞不经
B.大相径庭张牙舞爪恋恋不舍据为已有
C.无所顾忌神彩奕奕一本正经若有若无
D.吱吱喳喳数目可观迫不及待疯疯癫癫
3.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凡是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总是极其孤傲,难以接近,每次一出壳,就赶紧选开,躲到附近的暗角里不肯出来。
B.我花了一笔可观的钱买下这只漂亮而温驯的鸟。
C.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D.真是谢天谢地,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是()。(3分)
A.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
B.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C.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D.我看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6.下列选项中对文学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郑振铎,福建长乐人。作家、文学史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以及《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B.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C.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和《狗的家世》等。
D.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清朝著名小说家。著有文言文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7.古诗文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3)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谭嗣同的《潼关》一诗中借景抒怀言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7分)
狼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凶猛、狡猾的动物,常出现在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下面的问题。
(1)关于狼的故事有很多,请写出下面图片相应的故事或作品名称。(2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语里有不少关于狼的成语,请写出3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狼的成语在感彩上有什么相似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4分)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9.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故园长安的菊花在断壁残垣间竞相开放。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即使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一个飞跃。
10.这首诗写了中国的什么传统节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止有剩骨止:仅,只
B.顾野有麦场顾:看,视。
C.其一犬坐于前犬:狗
D.一狼洞其中洞:挖洞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A.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D.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B.本文说明对待这种象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C.狼虽然狡诈阴险,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D.文中的狼虽然贪婪凶恶,但最后被屠户砍死,作者认为狼还是值得同情的。
14.将上面文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材料一)
2021年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2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强调,学校要按照“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细化手机管理措施。
据此,福建省教育部门要求所有中小学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则,科学制定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疏堵结合,有效引导。如厦门双十中学仅限学生携带非智能手机,且须放进每个教室专门开辟的“停机场”统一管理。而厦门六中的做法是,对于有特殊原因的同学,在家长同意之后提交书面申请,经班主任、年段、德育处三级审核之后方可携带手机入校,并按照规定在固定的时间和区域内使用。学校在非教学区设立专门手机柜进行统一保管。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福建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与此同时,青少年患“手机瘾”者日益增多,过分依赖手机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手机瘾”者因过度使用手机内心反而变得更加孤独,影响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视频、聊微信、玩游戏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影响了学习、生活。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另外,网络中的虚拟刺激弱化了未成年人对现实亲情、正义感以及道德感的感知,容易被错误价值观所误导……凡此种种,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教育部印发通知并再次强调学校要按照“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细化手机管理措施。
B.福建省教育部门要求所有全省中小学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疏堵结合,有效引导。
C.厦门六中要求学生即便是有特殊原因获准带手机进校的,也必须按要求定点和定时使用。
D.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16.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写出寓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过分依赖手机对青少年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19分)
(1)她觉得,自己仅仅得点小病,没什么了不得的。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不只别人嫌弃自己,老妈也一样,将自己推得远远的。
(2)她得的是结核,刚刚患上。
(3)老妈是医生,在小城很出名,看过很多疑难病症。看了结果后,当即决定,送她去结核医院,隔离治疗。她听了吓了一跳,忙道:“妈,求你了,我快中考了。”
(4)老妈雪白的脸色很是严肃,拍拍她的肩,轻声劝道:“治好再说,听话。”
(5)她不去,再次恳求老妈:“你可以弄点药,我先在家吃着啊。”她想,自己在家吃着药治,不进那所医院,不是更好吗?
(6)老妈不,说那样会传染的。任她流泪哀求,仍一咬牙,把她送走,送到那所结核医院。那所医院在郊外的一处深山里,只见一排排大山,孤零零的树木,在车窗外一闪而过。
(7)她试图打动老妈,说:“呆在这儿我会发疯的。”
(8)她还说:“这儿多荒凉啊,简直一个西伯利亚。”
(9)老妈不说话,更没有把车开回去的迹象,她的心里,渐渐结了一层冰。到了结核医院,她走进去,一道铁栅门“哐啷”一声响,把她和外面隔开。
(10)老妈流着泪,在外面叮嘱:“语儿,安心治病。”
(11)她背过身,不回头,心说,做作,不就是怕自己传染给她吗?
(12)老妈手紧紧地把着门框,嘶哑着嗓子说:“语儿,你已经长大了,以后要学会照顾自己啊。”
(13)她嘴角挂着一丝冷笑,心想,怎么,还想将自己放在这儿,以后不管不顾了。
(14)谁知,事情还偏偏让她猜中了。两个月的治疗时间,医院的病人都有亲人来看,她也有,仅仅是老爸。老妈从不闪面,更不用说像别的孩子妈妈那样,到了病房,嘘寒问暖。红着眼眶问老爸:“妈呢,她在哪儿?”
(15)老爸闪烁其词,说你妈忙,要照看病人。
(16)她噘着嘴说:“我也是病人,还是她的女儿。”说到这儿,她意犹未尽,“我知道,她就怕传染给她,她太自私了。”
(17)老爸无言地低下头,长叹一声,拍拍她的肩,没说什么。
(18)时间,慢得如蚂蚁在爬动,一寸一寸,终于爬到了两个来月的尽头,她的心畅快多了,看天蓝汪汪的,看云白净净的,一颗心都激动得快跳出来了。
(19)她离开家已经整整两个月了。
(20)两个月结束,医生说,可以回去了,在家静养。她很高兴,马上打电话把喜讯告诉老妈,希望她也跟着自己一块儿高兴。因为,她毕竟是自己的妈啊。谁知老妈听了,非但没露出高兴的语气,反而在电话里低声道,别回来,呆在医院里,自己最近感冒,抵抗力特差,回来后,别传染给自己了。
(21)她听了,拿着手机呆呆地坐在那儿,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一个怎样自私的母亲啊?她狠狠地想,简直少见。
(22)她再次呆下来,看到别的病人喜笑颜开,在亲人的陪伴下离开医院,美慕极了。可是,她再也不提回家的事,再也不想回家了。医生有时问:“怎么不回家?”她狠狠地回答:“我妈不让回去,怕传染给她。”说时,她坚决不流泪,甚至嘴角还挂着笑。
(23)一直到老爸来接她。
(24)老爸来时,是一个下午,夕阳影子里,并不见老妈闪面。
(25)她冷笑着告诉老爸:“我病好了,不会传染给她的,让她不用害怕。”她称老妈为“她”,以此表示自己的不满。
(26)老爸没说话,红着眼圈掏出一封信递给她,打开,信上写道:语儿,有病就治,别像妈妈,忙于工作,一点小病拖成不治之症。怕你担心,这事,我一直没告诉你,也没敢来医院看你,怕你发现。那次,你打电话要回来,我已经不行了,怕你回家伤心,影响病情。现在你病好了,妈妈多想来接你回家啊,可是却永远也不能了,就让爸爸来吧。记住,听妈的话,不要哭哦。
(27)老妈的照片从信封中落下来,对着她笑。
(28)她的泪水,霎时间奔涌而出。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文第(6)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文第(12)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选文的结尾处“她的泪水,霎时间奔涌出来”中的“泪水”包含了哪些情感?请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概括选文中母亲的性格特征,请找出两点并举例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交流(63分,含书写3分)
23.作文。
请以“不一样的美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xxx”代替,否则扣分;②文中至少要有一处景物描写,要有具体事件,叙述完整具体,中心突出。对动情点有细节描写。
12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3分)
1、D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D“怯”应读“qiè”。
2、D
【解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A项“忘下断语”正确的书写是“妄下断语”;B项“据为已有”正确的书写是“据为己有”;C项“神彩奕奕”正确的书写是“神采奕奕”。
3、A
【解析】依据“每次一出壳,就赶紧选开,躲到附近的暗角里不肯出来”表现出来的是“羞怯”,不是“孤傲”。故选A。
4、A
【解析】A项,“另外”前的逗号改为分号。因为“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与“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构成并列关系。故选A。C.两面对一面,可在第一句话中的“内心”后加“是否”,在第二句最后一个“精神颜值”后加“高”。D.搭配不当,可将“数量规模都较小”改为“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原因”。故选A。
5、A
【解析】B.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随着”或“使得”;D.语序不当,改为“我市很多学校”。故选A。
6、D
【解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D项,《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不是长篇。据此答案为D。
7、
(1)自古逢秋悲寂寥
(2)思而不学则殆
(3)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4)潮平两岸阔
(5)何当共剪西窗烛
(6)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殆”不要写成“怡”,“却”不要写成“确”。
8、
(1)A. 喜羊羊与灰太狼    B.东郭先生和狼
(2)示例:狼吞虎咽、引狼入室、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等。
(3)关于狼的成语大多为贬义词。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本题,应将画面里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来概括出故事的名称。第一幅图包含四只羊和两匹狼,可以判断出为《喜羊羊与灰太狼》,第二幅图从书生、狼、驴和口袋可以判断出此图是《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成语的积累能力。关于狼的成语有很多,如“狼吞虎咽”“狼狈不堪”等,要注意保证字形书写的准确性。(3)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感彩的把握。词语的感彩是指词语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恶等感彩。关于狼的成语大多属于贬义词。
二、阅读·理解(54分)
(一)诗歌鉴赏
9、C
【解析】C.“写实的手法”有误,本诗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故选C。
10、重阳节。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C第一问:根据诗中的“登高”“故园菊”可知,这首诗写了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第二问: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二)文言文阅读
11、C
【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C.“其一犬坐于前”的句意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不是“狗”。故选C。
12、A
【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的句意是: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语句叙写了屠户杀狼的连续动作,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故选A。
13、D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以看出,D项“作者认为狼还是值得同情的”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
14、屠户很窘迫,害怕前后一起受到它们的攻击。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大窘(非常害怕)、恐(担心)、敌(攻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5、B
【解析】B.有误,根据材料一的第②段“据此,福建省教育部门要求所有中小学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则,科学制定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疏堵结合,有效引导”可知,“福建省教育部门要求所有全省中小学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的说法错误。故选B。
16、示例:孔夫子在讲学前,面对一群专心玩手机的弟子,就叫子路把他们手机收起来。讽刺了学生沉迷手机的不良现象,反映了手机已对未成年人的正常学习生活产生严重干扰。
【解析】考查对图画内容和寓意的分析理解。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图片主要讲述的是“孔夫子讲学”的故事,但是画面中孔夫子的课堂上,学生们却都低着头在玩手机,因此孔夫子不得不对着他的学生说:“子路,收一下手机!”据此概括内容即可。该图画主要是想通过孔夫子也难以教授沉迷于手机的学生这件事,来讽刺现在手机对于学生的影响,已经严重干扰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了,连“圣人”都对此无能为力。
17、(1)会使人变得更加孤独,影响人际关系。(2)打乱正常生活规律,影响学习、生活。(3)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4)使未成年人对现实亲情、正义感等的感知弱化,易被错误价值观误导。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用凝练的语言来作答。根据“青少年患‘手机瘾’者日益增多,过分依赖手机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可知从材料三中寻找答案。由“‘手机瘾’者因过度使用手机内心反而变得更加孤独,影响人际关系”,可得出:会使人变得更加孤独,影响人际关系。由“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视频、聊微信、玩游戏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影响了学习、生活”,可得出:打乱正常生活规律,影响学习、生活。由“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可得出: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由“另外,网络中的虚拟刺激弱化了未成年人对现实亲情、正义感以及道德感的感知,容易被错误价值观所误导”,可得出:使未成年人对现实亲情、正义感等的感知弱化,易被错误价值观误导。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8、选文记叙了隐瞒病情的妈妈将得了结核的我送入医院治病却不来看我,被我误会,后冰释前嫌的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一般采用“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的方式概括。仔细阅读文章,(1)—(13)段写“她”得了结核病,做医生的妈妈不顾自己的要求,把她送到结核医院,隔离治疗;(14)—(23)段写妈妈一次都没来看望生病的她,还狠心地要求她在医院多呆了几天,以免回来传染给自己;(24)—(28)段,爸爸来接她,从妈妈给她的信中得知妈妈隐瞒了生病的真相,直到去世,瞬间落泪。根据这些主要情节进行概括,即:妈妈隐瞒自己得不治之症的病情将得了结核病的女儿送到医院隔离治疗,因为从来不看女儿,被女儿误会自私,得知真相后女儿后悔自责。
19、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交代了医院的偏僻和荒凉,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那所医院在郊外的一处深山里,只见一排排大山,孤零零的树木,在车窗外一闪而过”属于景物描写,这是去结核医院隔离治疗途中所见的景物,这里荒凉、偏僻,是传染医院所处的环境,联系前文母女之间的分歧,可以看出,这一环境烘托出她因妈妈的狠心而产生的悲凉伤感之情。
20、动作描写、语言描写,通过“把”以及妈妈说的话,形象地写出了妈妈不得已将我送入医院伤心(对女儿的担心)和不日将与女儿永别却又不能告诉女儿真实事情的矛盾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仔细阅读画线句,“紧紧地把着门框”属于动作描写,表达出对女儿的不舍;“嘶哑着嗓子说……”属于语言描写,表达对女儿的牵挂。联系文章的情节可知,妈妈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这可能是和女儿的最后一面,虽然心中万般不舍但又怕耽误女儿的治疗只能隐瞒真相,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表现出妈妈心里的矛盾,表达了对女儿的爱。
21、错怪了妈妈后悔;信中体会妈妈对我的爱的感动;没能见到妈妈最后一面的自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通读文章可知,在妈妈隐瞒真相的日子里,女儿对妈妈是责怪的,如第(11)段“做作,不就是怕自己传染给她吗”,第(13)段“还想将自己放在这儿,以后不管不顾了”,第(16)段“她就怕传染给她,她太自私了”,第(21)段“这是一个怎样自私的母亲啊?她狠狠地想,简直少见”可以看出,女儿认为妈妈是自私的,所以才一次也不来看自己,直到看到妈妈留给她的信时,才明白了真相,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所以这泪水中包含着错怪妈妈的自责悔恨和对母爱的感动。
22、对工作负责——为了工作,小病拖成了大病;对我的关心——怕我回家得知真相而影响病情。(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第(3)段“老妈是医生,在小城很出名,看过很多疑难病症”可知,妈妈是个出色的医生;根据(26)段“别像妈妈,忙于工作,一点小病拖成不治之症”可知,妈妈对工作很负责任;根据(26)段“怕你担心,这事,我一直没告诉你,也没敢来医院看你,怕你发现。那次,你打电话要回来,我已经不行了,怕你回家伤心,影响病情”可知,妈妈关爱孩子。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表达·交流(63分,含书写3分)
23、【答案】范文
不一样的美丽
仍记得幼时在宜春,日日清早都要随祖父晨练。
晓光初现,晨雾将歇,我就从美梦中被唤醒。方睁眼,便瞧见一袭白衫,周身仿佛泛着微光,腰间系着橙红的腰包,更衬得年逾花甲的祖父飒爽之极。我赶忙起身换了装束,跟着祖父去公园,他打太极,我滑旱冰。
进到园里,清新的空气便扑面而来,林木丛立,群鸟相鸣,活泼而静谧。走到那方熟悉的石凳旁,祖父解下包,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老旧的音箱,又从兜中摸出一块洁白的软垫,将他视若珍宝的音箱置于其上。祖父满意地眯眯眼睛,按下按键,舒缓的音乐便传至耳边。而后他转身,面向东方,屏息挺背,站定马步,开始了锻炼。清晨的阳光映在他褐色的脸庞上,鼻尖的光点忽明忽暗,墨黑的瞳中目光炯炯。
乐声响起,祖父也摆起架势,一伸手、一抬腿之间,雪白的绸制衣裳便随着柔和的煦风翩翩舞动。我边滑着旱冰,边瞧着祖父,他的衣袖所及之处无不光泽四起,点亮了周遭的空气。那一招一式中优柔而不失刚毅,轻灵却不乏沉稳,或连绵不绝,或含蓄婉转,或无坚不摧,或奔放豪迈,祖父始终气定神闲,在清晨的阳光里站成了一道风景。
后来我上了学,宜春就很少回了,晨练也已放下了。只有祖父依旧坚持着晨练,热爱着太极,便是迁居上海也丝毫不耽搁。
露华未晞,天方破晓,祖父便身着雪白的练功服,挎起橙红的腰包,哼着民谣小曲儿,下楼打太极去了。我倚在窗边,望着他打开包,轻手轻脚地取出那只经年累月的音箱,又从袋里掏出那块白净而略微泛黄的软垫,调好音乐,安放一旁。接着他转身,迎着远方那欲出未现的朝阳,和着乐声不紧不慢地摆出各种招式。阳光照在他皱褶遍布的深褐色面孔上,虽然有些沧桑,他依然神色悠然,从容不迫。淡金的光束透过路边桂花树枝叶的间隙,将浅灰的剪影投在祖父飘动的白袍上,斑驳陆离,古韵悠长。音乐结束,一层薄汗蒙在祖父额上,晶亮夺目,他收起珍爱的音箱,挎上橙红的腰包,像白衣飘飘的绝世大侠一样,潇洒而去。
坚持不懈的锻炼无疑是一种美,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高尚品质;而无怨无悔的热爱,也是一种不一样的美,甚于春梅绽雪,甚于秋蕙披霜,美得超凡脱俗。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本题难度不大,题目范围广,只要仔细观察生活,从自己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都能很好地表达。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
题目中的“美丽”的本意:好看、漂亮,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对自己来说是视觉的享受。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的“美丽”是能给人视觉享受的。要扣住“不一样”来写“美丽”。
题目的关键词“不一样”的意思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怎样写出“不一样”?可运用“找参照物”法、“对比”法、“具体揭示其独特性”法,“不一样”暗含差异性和对比之意,故只要找到某个事物来进行参照对比或比较,就可以突出其差异性和独特性。比如,相比于“外在美”,那么“内在美”就是一种不一样的美丽,它不漂亮,却美在纯洁、高贵、朴素……;相比于“年轻人”,那么“老年人”的积极乐观就是一种不一样的美丽,它不青春蓬勃,却美在成熟、积极、向上、执着、热爱生活……。如此类推,任何一种美丽,都可以与其他事物比较,从而得出其独到的美丽之处。山与水,公园与名胜,平凡人与伟大的人……都可以比较出其“不一样”的特质。只要善于思考比较,就可以写得出来。其实“不一样”属于略写内容,有首尾体现和最后总结点题,就可以。行文时要把“美丽”写得具体,运用充分的细节描写来突出其如何美丽,要善于在文章结尾点题并总结全文。
根据写作要求②“文中至少要有一处景物描写,要有具体事件”,可见文体一定要写成记叙文。要从身边事写起。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不一样”的美丽,这些美丽是能让人心灵上有所触动,是精神层面的美丽,如:环卫工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白衣天使”们的责任担当、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等,这些都是“不一样的美丽”。写文章时,一定在关键语段体现写作对象“不一样”,一个是要用具体的文字加以描述,同时也要在文章中出现“不一样”这三个字,来点题。还要注意在叙事中,加入适当的景物描写,这样才完全符合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