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3 12:1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3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缥缈(piāo) 炫耀(xuàn) 掺和(cān)
B、赐给(cì) 愚蠢(cǔn) 踪迹(jì)
C、御聘(pìn) 钦差(qīn) 妥当(tuǒ)
D、躇步(chú) 庇护(pì) 呈报(chéng)
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凯歌称职蓬勃绵廷
B、气慨笼罩寂寞庇护
C、勋章头街港湾泥潭
D、勋章陛下闪烁灵敏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________。
(2)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________,感到非常孤独。
(3)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________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4)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________些。
A、神情景致延续敬重 B、神气景色延续敬重
C、神色景象绵延看重 D、神气景象绵延尊重
4、按要求变换句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汽车一阵疾驶,溅了他一身泥。
改为被动句:他被一阵疾驶的汽车溅了一身泥。
B、她不能确定这件事是不是他干的。
改为强调“不能确定”:这件事是不是他干的,她不能确定。
C、这辈子,我们就是父母的影子。
换一种说法:我们永远是爸妈的负担。
D、这堂课他完全没听懂。
改为肯定句:这堂课他一片空白,云山雾罩的。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展现其永久魅力。
B、藕具有降糖降脂、清热补血、降压护心,深受食客喜爱。
C、这次手术的成功,将决定他是否能够继续留在绿茵场上。
D、成语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与其文化内涵分不开。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上的街市》一诗的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繁星》,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B、《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者安徒生,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C、《女娲造人》中作者笔下的女娲既是有非凡能力的神,又是有感情和生活体验的人。
D、《伊索寓言》记载了古希腊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相传伊索是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作家。
7、理解课文填空。(8分)
(1)谭嗣同的《潼关》中写高云簇拥的孤城寂寥、辽远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意境相同。
(3)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以积极向上的豪迈之情赞颂秋天美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词(其一)》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雨寄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7分)
光明中学七年级(1)班要开展以“文学部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下是需要你完成的任务。
(1)你所在的小组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不知道采用什么语调,请你帮他选择并说明理由。(3分)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报了
长脚秩鸡不再欢嚷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我选: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示例,为读书沙龙补写一个活动主题。(1分)
示例:同读《西游》,走进神话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中,老师安排你去邀请本市很有名的王作家于本周五下午三点来学校作一场文学讲座,你准备怎么对作家说?请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4分)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8分)
无题
唐代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夜雨寄北
唐代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描绘了暮春的景色,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
B、“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一问一答,一扬一抑,将诗人思念妻子(一说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两句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无题》的结尾运用了想象,抒写自己的思念之深;《夜雨寄北》的结尾则实写自己与妻子团聚的欢乐来反衬思念之深。
10、《无题》的颔联是千古名句,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一下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三人成虎》)
1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2分)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信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谗言先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两篇文章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材料一)
旅游的意义在于带着一定的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一座山、一道河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旅游天地》
(材料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假期间,某初中生随同家人开启了文化之旅。他从沈阳出发,途经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感受欧阳修醉乎山水的情致;再赴杭州西湖,徜徉于白堤柳岸,忆一段白居易勤政爱民的佳话;最后到了武汉的黄鹤楼,登楼游赏,寻觅崔颢在浩渺烟波中眺望故乡的身影。
(材料三)
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春夏两季,云低雾浓,古木葱茏,雨后山野空气清新,寺宇庭院一尘不染;秋季水位涨高,乘风破浪,白水秋风;冬季晴雪初霁,“幽峭精绝”的冬景令人称绝。身临这山灵水秀的旷世奇观,把自己完全交给大自然,在峨眉秀丽的山色中尽情吮吸天地间的精华!
——《行走峨眉山》
作为亚洲第一长河,长江是仅次于非洲尼罗河与南美洲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三长河。它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上的雪域中缓缓流出,注入浩瀚的东海。长江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一个个文明。
——《漫步世界看山川》
洛阳这座城市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一座美丽的牡丹花城。白马寺和龙门石窟是洛阳的著名景点。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
(材料四)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3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9000万人次,2014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游达到1、17亿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
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在某品牌店抢购;一边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
15、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景点的外在之美,更在于理解其文化内涵。
B、游人在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会感受到白居易勤政爱民的情怀。
C、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这里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D、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亚洲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
16、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下面哪一项补充最合适()。(4分)
上联:洛阳城中寻历史足迹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登黄鹤楼望故乡身影 B、亚洲长江滋润肥沃土地
C、峨眉山上赏自然奇观 D、白马寺传诵佛家经典
17、阅读(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式旅游”有哪几个特点?请分别归纳并提出至少两点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19分)
长途跋涉的肉羹
林清玄
①在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看见爸爸满头大汗从外地回来,手里提着一个用草绳绑着的全新的铁锅。他一面走,一面召集我们:“来,快来吃肉羹,这是爸爸吃过的最好吃的肉羹。”他边解开草绳,边说起那一锅肉羹的来历。
②爸爸到遥远的凤山去办农会的事,中午到市场吃肉羹,发现那个小摊上的肉羹非常的美味,他心里想着:“但愿我的妻儿也可以吃到这么美味的肉羹呀!”
③但是那个时代没有塑胶袋,要外带肉羹真是困难的事。爸爸随即到附近的五金行买了一个铁锅,并向店家要了一条草绳,然后转回肉羹摊,买了满满一锅肉羹,用草绳绑好,提着回家。当时的交通不便,从凤山到旗山的道路颠簸不平,平时不提任何东西坐客运车都会昏头转向、灰头土脸。何况是提着满满一锅肉羹呢?
④把整锅肉羹夹在双腿间,坐客运车回转家园的爸爸,那种惊险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虽然他是那么小心翼翼,肉羹还是溢出不少,回到家,锅外和草绳上都已经沾满肉羹的汤汁了,甚至爸爸的长裤也湿了一大片。
⑤锅子在我们的围观下打开,肉羹只剩下半锅。妈妈为我们每个孩子盛了半碗肉羹。也为自己盛了半碗。由于我们知道这是爸爸千辛万苦从凤山提回来的肉羹,吃的时候就有一种庄严、欢喜、期待的心情,一反我们平常狼吞虎咽的样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那长途跋涉、饱含着爱、还有着爱的余温的肉羹。
⑥爸爸开心地坐在一旁欣赏我们的吃相,露出他惯有的开朗的笑容。妈妈边吃肉羹边说:“这凤山提回来的肉羹真好吃!”爸爸说:“就是真好吃,我才会费尽心机提这么远回来呀!这铁锅的价钱是肉羹的十倍呀!”当爸爸这样说的时候,我感觉温馨的气息随着肉羹与香菜的味道,充塞了整个饭厅。不,那时我们不叫饭厅,而是灶间。
⑦那一年,在黝暗的灶间,在昏黄的烛光灯火下吃的肉羹是那么美味。经过三十几年了,我还没有吃过比那更好吃的肉羹。因为那肉羹加了一种特别的佐料,是爸爸充沛的爱以及长途跋涉的表达呀!
⑧这使我真实地体验到,光是充沛的爱还是不足的,与爱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实践与真实的表达,没有透过实践与表达的爱,是无形的、虚妄的。
⑨我想,这是爸爸妈妈那一代人,他们的爱那样丰盈真实,却从来不说“我爱你”,甚至终其一生没有说过一个“爱”字的理由吧!
⑩爱是佐料,要加在肉羹里,才会更美味。自从吃了爸爸从凤山提回来的肉羹,每次我路过凤山,都有一种亲切之感。这凤山,是爸爸从前买肉羹的地方呢!
我的父母都是善于表达爱的人,因此,在我很幼年的时候,就知道再微小的事物,也可以作为感情的表达;而再贫苦的生活,也因为这种表达而显现出幸福的面貌。
幸福,常常是隐藏在平常的事物中,只要加一点用心,平常事物就会变得非凡、美好、庄严了。只要加一点用心,凡俗的日子就会变得可爱、可亲、可想念了。就像不管我的年岁如何增长、不论我在天涯海角,只要一想到爸爸从凤山提回来的那一锅肉羹,心中依然有三十年前的汹涌热潮在滚动。肉羹可能会冷,生命中的爱与祝愿,永远是热腾腾的;肉羹可能在动荡中会满溢出来,生活里被珍藏的真情蜜意,则永不逝去。
(选自《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⑴有一次看见爸爸满头大汗从外地回来,手里提着一个用草绳绑着的全新的铁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反我们平常狼吞虎咽的样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那长途跋涉、饱含着爱、还有着爱的余温的肉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说说题目的含义及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④段中提到爸爸遇到“那种惊险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请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当时的惊险情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文中父亲的行为,谈谈你对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交流(63分,含书写3分)
23、作文。
从蹒跚学步起,人的一生总是在路上。求学的路上、访友的路上、回乡的路上、旅行的路上……只要走过一段路,总会留下些什么,美景、足迹、欢歌……或者自己的,或者他人的,或者大家的。
请以“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13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3分)
1、C
【解析】A项“掺”应读chān;B项“蠢”应读chǔn;D项“庇”应读bì。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2、D
【解析】考查字形的识记。A.绵廷——绵延;B.气慨——气概;C.头街——头衔;D.正确;故答案为D。
3、D
【解析】神情:面部显露出来的感情、情绪;神气:谓神情、神态。也指得意或骄傲的样子等;根据“骄傲的”,可排除AC;景色:指景物和色彩;景象:状况;现象;根据句意“荒凉的状况”,可排除B。故选D。
4、C
【解析】考查句式的变换。C项,“这辈子,我们就是父母的影子”这句话,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换种说法可改为是“父母是我们这辈子的榜样”。“我们永远是爸妈的负担”的说法是错误的。据此,答案为C。
5、A
【解析】B.成分残缺,在“降压护心”后边加上“的作用”;C.两面对一面,将“的”改为“能否”;D.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故选A。
6、A
【解析】A.有误。郭沫若的代表性诗集是《女神》《星空》。故选A。
7、
(1)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解析】解答理解性默写要根据题干的关键词语来思考要填写的诗句。注意以下易错字:簇、蹄、僵、戍、寂、寥、鹤、碧、霄、涨。
8、
(1)A 理由:夜晚是一天中最静谧的时候,舒缓的语调则能把夜晚的静谧展现出来
(2)示例1:共写感悟,书写读书心语
示例2:阅读经典,共赏精彩语段
(3)示例:尊敬的王作家:您好!我是光明中学七年级(1)班的学生,我们班正在开展“文学部落”活动,想请您于本周五下午三点到校给同学们做一场文学讲座,可以吗?
【解析】(1)本题考查朗诵的语调。朗读采用的语调是由语境决定的,所以要明确诗歌的内容,知晓作者要传达的感情。根据诗歌中“悄悄”、“梦乡”、“失去喧响”、“沉报”、“不再欢嚷”等词句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晚图景,所以适合选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夜晚的宁静。故选A。(2)本题考查仿写。仿写基本要求:紧扣主题,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句式要统一;修辞要相同;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题干给定的情境是读书沙龙,那么在你写活动主题的时候要紧扣“读书”的主题,可以突出读书的内容、读书的形式、读书的收获等等,此外“沙龙”为多人参与活动,所以活动内容设置为“共读”“同赏”“共写”等较符合题意。示例:共读经典,感受文化魅力。(3)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作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注意称呼,其次要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另外需要简短的表明邀请的缘由,最后礼貌的询问对方是否有时间参加。示例:王作家:您好!我是光明中学七年级(1)班的学生,我们班于本周五下午三点开展“文学部落”活动,想请到校给同学们做一场文学讲座,不知您可否光临?
二、阅读·理解(54分)
(一)诗歌鉴赏
9、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D.《夜雨寄北》的结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作者的想象,不是实写,题干“结尾则实写自己与妻子团聚的欢乐来反衬思念之深”错误。故选D。
10、运用了比喻(双关),以蚕丝喻相思,以蜡泪指相思之泪,生动巧妙地写出来男女双方爱情至死不渝,忠贞不屈,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无题》的颔联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一语双关,表达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这两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现在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据此可以整理出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1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解析】考查断句。句意: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一人”是“使”的主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故前半句停顿为:得一人/之使。“于井中”是“得一人”的处所。故后半句停顿为: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2、①待,等到②不如③相信④到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等到他家打了井。及:待,等到;②句意为:还不如不听。不若:不如;③句意为:您相信吗?信:相信;④句意为: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至:到。
13、
①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从井中得到一个人。
②大街上明明没有虎,可是很多人说有,就真像是有虎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得,得到;之,用在主谓之间;使,使唤;于,在。②夫,发语词;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明,明显;言,说。
1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
【解析】第一问:考查内容理解。宋君:根据甲文“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对于听到的事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是为了弄明白事情的真相,可见他有实事求是的精神;魏王:乙文中当庞恭问“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时,魏王说“寡人信之矣”,可见他没有主见,容易相信没有根据的话;“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魏王的表现说明他听信了谗言,可见他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第二问:考查语言表达。谈对待传言的看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对于传言,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如果可以验证,要了解真相。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听信、传播。
【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乙: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恭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5、B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B.根据材料二“他从沈阳出发,途经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感受欧阳修醉乎山水的情致;再赴杭州西湖,徜徉于白堤柳岸,忆一段白居易勤政爱民的佳话”可知,游人在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感受到的是欧阳修醉乎山水的情致,而赴杭州西湖,才是感受白居易勤政爱民的情怀。所以该选项表述不正确;故选B。
16、C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上联“洛阳城中寻历史足迹”可知,其内容与结构为:洛阳城中/寻/历史足迹(地点+动词+名词),所以下联也要与之对应。A.“登黄鹤楼望故乡身影”内容与结构为:登/黄鹤楼/望/故乡身影,与上联不对应;B.“亚洲长江滋润肥沃土地”内容与结构为:亚洲长江/滋润/肥沃土地,与上联不对应;C.“峨眉山上赏自然奇观”内容与结构为:峨眉山上/赏/自然奇观,与上联对应;D.“白马寺传诵佛家经典”内容与结构为:白马寺/传诵/佛家经典,与上联不对应;故选C。
17、扎堆出游,注重形式(热衷拍照),疯狂购物,行为不文明(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梳理与概括。先答出“中国式旅游”的特点,再根据特点给出建议。根据材料四“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可知,节假日,中国人喜欢扎堆出游;根据“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可知,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旅游就是拍照,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地感受当地的特色与文化;根据“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在某品牌店抢购;一边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可知,中国人旅游喜欢疯狂购物;根据“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可知,很多中国人旅游时行为不文明,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根据以上特点,建议可以有以下:文明出游,在景点参观时,注意不要大声喧哗,要保护好景点的环境;用心带着欣赏的目光游览参观景点,感受当地文化,了解当地特色,切勿扎堆聚集,做好攻略,从心出发,去自己真正喜欢去的景点;合理消费,传承并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勿要铺张浪费;尊重当地文化,入乡随俗等等。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8、父亲从很远的地方给我们一家人带回一锅美味的肉羹。(大意对即可)
【解析】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概括。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概括模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根据第②段“但愿我的妻儿也可以吃到这么美味的肉羹呀!”,第③段“爸爸随即到附近的五金行买了一个铁锅,并向店家要了一条草绳,然后转回肉羹摊,买了满满一锅肉羹,用草绳绑好,提着回家”,第④段“把整锅肉羹夹在双腿间,坐客运车回转家园的爸爸,那种惊险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结合以上语句提炼概括:父亲专门买来铁锅,从遥远的凤山带回来一锅肉羹给我们一家人吃。从中感受到父亲对家人浓浓的爱。
19、
⑴“满头大汗”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带肉羹回家时辛苦的样子,表现了父亲不惜自己劳累也要让家人吃上好吃的肉羹的心情。(大意对即可)
⑵写出了我们由于知道肉羹的来之不易而十分仔细地品尝肉羹的样子,表现了我们对父爱的珍惜。(大意对即可)
【解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能力。⑴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结合下文第③段“当时的交通不便,从凤山到旗山的道路颠簸不平,平时不提任何东西坐客运车都会昏头转向、灰头土脸。何况是提着满满一锅肉羹呢?”第④段“把整锅肉羹夹在双腿间,坐客运车回转家园的爸爸,那种惊险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分析,“满头大汗”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从遥远的凤山带肉羹回家时在路上颠簸时的惊险和辛苦的样子。表现了父亲不惜自己劳累辛苦也要让家人吃上好吃的肉羹的心情,表达了父亲对家人的浓浓的爱。⑵此题要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一小口一小口”意思是我们吃得慢,吃得仔细。结合“由于我们知道这是爸爸千辛万苦从凤山提回来的肉羹,吃的时候就有一种庄严、欢喜、期待的心情”“品尝那长途跋涉、饱含着爱、还有着爱的余温的肉羹”等语可知,由于我们知道这肉羹是爸爸从遥远的凤山长途跋涉千辛万苦提回来的,来之不易,因此品尝得十分仔细,这里蕴含着我们对父爱的珍惜和感动。
20、题目写出了父亲带回肉羹的艰难和不易,象征着父亲对家人的爱。概括全文内容;贯穿全文的线索;吸引读者注意。(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考查对标题含义和作用的分析。含义:标题含义要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相结合,结合第③段“爸爸随即到附近的五金行买了一个铁锅,并向店家要了一条草绳,然后转回肉羹摊,买了满满一锅肉羹,用草绳绑好,提着回家”,第④段“把整锅肉羹夹在双腿间,坐客运车回转家园的爸爸,那种惊险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回到家,锅外和草绳上都已经沾满肉羹的汤汁了,甚至爸爸的长裤也湿了一大片”分析,父亲买铁锅、带肉羹一路颠簸坐车、汤汁溢出等内容可知,“长途跋涉”写出父亲从凤山带回肉羹的不易,表现了父亲对家人的爱。作用:标题作用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为行文线索、点明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本文主要事件是父亲从很远的地方给我们一家人带回一锅美味的肉羹。因此,题目概括了文章内容。文章围绕肉羹叙事和抒发感受,题目是行文线索。“肉羹”怎么会“长途跋涉”?运用拟写的修辞手法,题目新颖,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可据此作答。
21、示例:客运车突然来了个急刹车,爸爸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往前冲去,他赶紧用两手抱紧盛满肉羹的铁锅,差点连人带锅栽到前面去。剧烈的冲击使肉羹泼洒出来,溅到前边一个人的背上。爸爸红着脸连声说“对不起”。
【解析】本题考查想象与表达能力。结合第③段“当时的交通不便,从凤山到旗山的道路颠簸不平,平时不提任何东西坐客运车都会昏头转向、灰头土脸。何况是提着满满一锅肉羹呢”分析,此题可根据公交车不断颠簸与父亲将肉羹夹在两腿之间的情境想象其细节,以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体现当时的惊险场面。大胆想象父亲坐着客运车时刻警惕保护这锅肉羹的情景,可以设计急刹车、急剧颠簸等惊险情节。此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如,车不断颠簸,客运车如同风浪中的小船。父亲小心地用腿夹着锅,不断随着车的颠簸变换锅的角度,可汤汁还是顽皮地跑出来,躲闪不及的父亲裤子都湿了。
22、爱不能只留在心里,要通过具体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爱别人才能真实的感觉到。就像文中的父亲一样,不嫌麻烦、带着肉羹,经过长途跋涉,让家人品尝美味这种具体的行为让我们感觉到父亲对家人的爱。(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要与对全文的理解相结合。结合“与爱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实践与真实的表达”分析,文中的父亲不嫌麻烦,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带回肉羹让家人品尝,这一做法即是“努力的实践与真实的表达”,是“透过实践与表达的爱”。由此可见,这句话的意思是爱不能只留在心里,要通过具体的形式,具体的行为表达出来,这样的爱别人才能真实地感觉到。
三、表达·交流(63分,含书写3分)
23、【答案】范文
路上
那些我们倾尽心力所体验的、所经历的、所收获的,将会成为我们在人生路上努力奔跑的力量。
——题记
每每翻开新的一页日历,就如铺开了一张崭新的画纸,时间的年轮随着成长的脚步一天天增加。日日早起,天天暮归,生活日复一日地继续,让我不禁生出一种错觉:成长仿佛是一场难熬的长跑,我必须拼尽全力!
时光倒流九年,一脸稚气的我踏进小学的校门,告别了父母忧虑的眼神,开始了奔跑。六个春夏秋冬轮回更替,我单纯稚嫩的模样逐渐变得成熟。回首小学六年的脚印——一张张笑脸,一声声叮咛,一句句教诲,都成了我接下来初中三年继续奔跑的力量。
时光倒流三年,青涩的我坐在初中的教室里,告别了父母期盼的眼神,继续奔跑。一个梦想,九年努力。力不從心的几何、不知所云的化学、起伏不定的成绩,在布满荆棘的路上,我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顽强地爬起来继续奔跑……我何尝没想过放弃?因为心中的信念,我没有放任自流;面对父母期盼的眼神,我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
如果我们把时光拨快17天,那时的我正坐在考场上接受检验。九年的长跑马上就要冲刺!我激动紧张又无比期待。我竭尽全力,认真做好每道题;我奋笔疾书,在作文考卷上书写梦想。时光太短,指缝太宽,许多记忆被时间湮没,被自己遗忘,唯有一句话始终镌刻在心:在最美好的年华,不辜负最美的自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积极进取的人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胸怀天下的人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王安石高瞻远瞩的人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勇攀高峰的人生……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长跑呢?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竭尽所能、不留遗憾,奔跑出精彩的人生!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标题“路上”,审题难度较小、写作范围非常宽广。以“路”的本义来写作,当然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但立意不很高。因此,最好写“路上”的比喻义。在人生行进的路上,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有喜悦,有忧伤。我们遇到的或是经历的事,有的一闪而过,如过眼云烟;有的却难以磨灭,刻骨铭心。我们的成功,给了我们怎样的喜悦;我们的失败,又启迪我们什么。当我们在路上留下勤勉攀登的足迹时,生活回报给我们累累的硕果;当我们把真诚有微笑一路洒下,我们看到了人间永恒的春天……这样,“路上”的点点滴滴组成了我们学习和成长中串串足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都可以浓缩在“路上”这个话题上。
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可对现实生活的原生态加以提炼,通过叙述故事,写出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可将思绪沉浸到历史中,从历史的丰富点集中寻找素材,通过古人的言行,表达对现实生活中人生滋味的看法,并提出指导和警示意义。还可以写文笔优雅的散文,借助于某一物,写出轻松可爱的小品文。要注意的是,文章感悟有积极向上,只有表达出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才能写好、写活、写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