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育才中学2023学年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卷(2023.11)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2.以下描写秋天的诗句中,意境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D.孤村落日残霞,轻烟寒树老鸦。
3.下列诗词中与“重阳节”习俗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自王安石《元日》)
C.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出自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D.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出自李清照《醉花阴》)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8题。(15分)
进入“写作时代”的中国新诗
邢海珍
①自上个世纪90年代诗歌的个人化写作始,中国新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社会文化水准的提高,诗歌再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网站平台趋于公众化,冲破了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有限性的障碍,许多人都可加入到网络中来一试身手。一时间中国新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欢”景象,并且“已经深化为大众共同参与的娱乐”行为。
②如果说今天的诗歌具有某些大众化的色彩,有更多的人以自身写作的行为参与到诗的活动中来。正如有的人说,当今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了,这在新诗发展的历史上,也未必不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可以说,中国新诗已由传统的读者“阅读时代”进入更具个性化的诗人“写作时代”。
③近年来,诗歌的数量激增,自印报刊、自费诗集层出不穷,特别是网络诗歌有着更大的自由度,使诗的写作及发表具有了更大的广泛性。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诗歌的文化意识,操持诗歌这种文体,进入比较深入的自我表现的“写作”状态。然而,不论是流行,还是探索,诗的写作承担的主要是诗人的自娱,是一种更为自由的个人内心的补写。而在主体实现其“表达”目标的前提下,新诗发展将不再以他者的“阅读”作为存在的主要根据。这也许是一种不无偏激的判断,但事实上,近年来诗歌的发展趋势确有明显的倾向,诗人多了,读者却少了。进入“写作时代”的中国新诗,标志着文学发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有大众的写作参与,但实际上并未改变阅读冷淡的趋势,包括有些写诗的人其实在诗歌的阅读上也是无大兴起。
④新诗的“写作时代”是一种平民的文化行为,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但如果在这种自由敞开的情势之下,中国新诗只满足于数量的增长当然不行,诗要在经典化的目标下不断提高文化与艺术品位。即你在自由的天地间,即使写诗完全进入了个人化的状态,新诗发展的出路也必在全力打造精品,否则诗歌就无法承担一种责任和义务,就无法产生“同中国古代诗人相媲美的伟大诗人来”。
⑤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的精神高度。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深度,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宗教的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安身立命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近年涌现了许多大气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的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诗人李松涛直面社会人生,关注人类未来的大忧患,马合省《老墙》等富有灵性的长诗写作等等,都可以增强我们中国新诗的自信心。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关于“铁”的异质体验的独特情怀,都充分显现了“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琼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作了深入而精辟的分析:“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诗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急功近利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⑥网络时代,诗歌作者在抒写和传播上都具有极大的方便,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圈子阅读、圈子写作群体,不须过编辑的关,作品的量成番论倍增长,自然使诗的“质”大成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诗歌的经典性,以使其高品位的艺术精神不致溃散。
(有删改)
4.结合第⑤段语境,解释文中加点字“简要”的内涵。(2分)
5.下列选项中,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入“写作时代”的诗人很多,但因为写诗的人本身缺乏对阅读诗歌的兴趣,带来阅读冷淡的趋势。
B.新诗的“写作时代”,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进入“写作时代”写诗的人很多,但读诗的人很少,包括写诗的人,对阅读诗歌无大兴趣。
C.进入“写作时代”,写诗进入个人化状态,因而诗歌无法承担责任与义务,产生伟大的诗人。
D.在诗歌写作时代,我们需要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的诗人,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
6.根据全文行文思路判断,下列段落应该放入文中哪一段落位置?( )(3分)
诗歌“写作时代”的一个显在标志,是一种个人化的色彩,它较为充分地实现了诗歌艺术本质的目标。当然,个人化中的“个人”应是独一无二的生命,而不是封闭的个体。“自我”对于世界来说,诗意是一种开放;个体对于人生来说,写作便不再孤独。在强调“个人化”的时候,必须知道“个人”是社会和时代中的个人,必须知近“个人”是人生和人外中的个人,所以个人必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诗人是人类前途命运的精神担当者。
A.第③段后 B.第④段后 C.第⑤段后 D.第⑥段后
7.结合全文内容,推断在新诗“写作时代”,诗歌作者容易产生的创作问题。(3分)
8.作者认为“好的诗人应当具有责任他和使命感,是人类前途命运的精神担当者”,请结合《沁园春·长沙》,分析其内容是如何展现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7分)
安乐居
汪曾祺
①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子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上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②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喝酒的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③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④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⑤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他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被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地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
⑥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
⑦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⑧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
⑨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⑩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他们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
9.前四段对安乐居描写不厌其繁,末段却突然收尾,试分析这样结构安排有何好处。(4分)
10.第 段特意写“三个年轻小伙子在安乐居吃饭”的情节有何作用?(4分)
11.请分析本文和《百合花》在小说叙述视角上有何不同。(4分)
12.小说语言运用重视“人物特征与语言的对等性”,请结合安乐居中老酒客和《哦,香雪》选段,各举一例具体内容加以鉴赏。(5分)
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
姑娘们一阵大笑,不知谁还把凤娇住前一搡,弄得她差点撞在他身上。这一来反倒更壮了凤娇的胆:“喂,你们老呆在车上不头晕?”她又问。
“房顶子上那个大刀片似的,那是干什么用的?”又一个姑娘问。她指的是车厢里的电扇。
“烧水在哪儿?”
“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
“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边小声问了一句。
“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_______·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3.本词的词牌名是( )(1分)
A.采桑子 B.念奴娇 C.沁园春 D.声声慢
1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叠用四个“多”字,写出诗人满怀愁绪,身体堪忧,使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B.“樽酒相逢”,点明这首诗是苏轼与孙巨源、王正仲等于多景楼歌席酬谢的急就章。
C.“乐事回头一笑空”,与首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感慨乐事不能长久。
D.“停杯且听琵琶语”的“且”是将要的意思,表现苏轼被音乐吸引,聚精会神的状态。
15.有人评论说《采桑子》“斜照江天一抹红”句与《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6-22题。(20分)
李广治军简易
司马光
①(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由、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②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就善水草舍止( ) (2)而苦程不识( )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分)
士吏治军簿至明
A.治理 B.处理 C.管理 D.整治
1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分)
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
A.凶险 B.凶恶 C.遭到祸患 D.厉害
19.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以 广 之 材 如 此 焉 可 也 然 不 可 以 为 法 何 则
20.把第①段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21.根据上文,请分析李广治军简易的利弊。(3分)
22.作者更倾向哪种治军风格,请说明理由。(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1分)
喜雨亭记
苏轼
①亭以雨名,志喜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④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23.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
A.乎 B.也 C.矣 D.焉
24.下列能体现苏轼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④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⑥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⑥
25.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不厌其烦地描写下雨的经过,雨量由小而大,人们的心情由“未足”到大喜。
B.为表现百姓之喜,文章运用排比修辞,凸显官吏、商贾、农夫的欣喜若狂。
C.苏轼把下雨归功大自然的造化,表现他对造物主的崇拜和迷信。
D.文本一反亭台游记的通常写法,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运笔生辉,出手不凡。
26.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请试作分析(3分)
三 写作 70分
27.有人说,在当今社会读诗、学诗无用,也有人说不尽如此。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1)怅寥廓;(2)熊咆龙吟殷岩泉;梦游天姥吟留别;(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B
3.B
二、阅读
(一)
4.诗歌简略扼要且有深度。
5.D
6.A
7.只满足于数量的增长,不注重提高文化和与艺术品味。只在浅表层表达情绪/注入太多水分,没有显现深层次的灵魂与良知。急功近利,没有沉下心来,造成诗意的流失。
8.传播的历史更为大众接受/更受追捧。因为本文中提到:“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文学(戏剧、小说)对历史的阐释会大大超过真实的历史。现实中,电影、电视剧/各类互联网平台(公众号)都曾有曲意传播甚至造谣(“带节奏”)之事,影响了大众对事实的独立判断。
(二)
9.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给全文也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酒客们”的出场作了铺垫。结尾交代安乐居消失的结局,以简笔收束全文,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同时也暗示着一种生活方式或一个时代的消失。开头与结尾既彼此照应又形成强烈反差,让人印象深刻。
10.用年轻人的时髦、喧嚣与浪费对比反衬老北京们身上的传统、简省、老派的闲适与淡定。暗示着时代的改变:商品文化的入侵,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碰撞。为后文写安乐居在时代变迁中消失作了铺垫。
11.《安乐居》是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讲述安乐居的酒客日常与历史沿革,得以更客观全面地展现安乐居体现的传统文化,而第三人称视角也让这种传统文化逝去的惋惜突破了“我”个人的情绪表达,更具时代意义。《百合花》则以女主人公“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写作,以“我”的所见所闻叙述了发生在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小插曲——腼腆的小通讯员起先跟新媳妇借被子新媳妇不肯,后小通讯员为救民工牺牲,新媳妇献出被子的故事,通过战争中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12.“对等性”意思是一致性,相符合,什么人说什么话,语言反映人物特征。《安乐居》中,作者着力刻画老酒客这一人物群像:他们行事从容、简省、有着老派的闲适与淡定。如第二段写安乐林中养鸟之人时 “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如第六段写到老吕的时候突出他性格的“慢”,“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接着下文讲述完老屠一家的事情后,老吕“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的评价和 “只是很平静地说”的表现充分体现出老吕的特点,所以文本中人物的语言非常个性化,与人物性格相合。《哦,香雪》选段中,凤娇等女孩说话大胆直率,性格泼辣,所以作者在文中写凤娇的语言就是“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喂,你们老呆在车上不头晕?”等,这些直言不讳的话充分体现了其性格泼辣的一面。而香雪少言寡语,性格文静腼腆,所以当火车在台儿沟停下时,众多姑娘七嘴八舌问“北京话”问题时,香雪只是跟在众多姑娘后小声问了句:“你们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说明香雪平时不善言谈,很腼腆。
(三)
13.A
14.D
15.“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来琵琶声的绝妙入神;曲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四)
16.(1)靠近;(2)以…为苦
17.B
18.C
19.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
20.李广带兵十分简便易行,但是敌人突然袭击他,就没有什么阻挡的办法了。
21.利:人人都感到便利;士卒安逸快乐,甘心为他赴死。弊:李广的军队无法抵御敌人的突然袭击;可能会引起士兵仇视上级而不服管理的情况。
22.程不识烦扰的治军风格。作者引用《周易》“师出以律,否臧凶”,表明自己赞成军队要有约束和严明的纪律。这样即使没有战功,也还不会失败,比较稳妥。李广治军简易,但不适合后人模仿学习,很容易自取灭亡/后继无人。
(五)
23.B
24.D
25.C
26.亭子不过是一个供休息的场所而已,建成是一件小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这件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事联系起来,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
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