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笔
尖
上
有
信
仰
追
寻
革
命
光
芒
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有幸的是,我们的民族在任何时期都不缺少英雄。
记
念
刘
珍
君
和
第一院新潮社
北京大学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鲁迅 著
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写作思路。
概括事迹,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分析文中几类人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态度。
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革命青年的爱国精神。
学
习
目
标
XUE XI MU BIAO
记
念
刘
珍
君
和
第一院新潮社
北京大学
鲁迅 著
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
活动一:
谁来“记念”?
走进“民族魂”
主要作品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呐喊》《彷徨》;
《朝花夕拾》
《野草》;
《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热风》等。
原名《旧事重提》
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她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1904—1926.3.18)
刘和珍
刘和珍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思念 怀念 悼念)
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于记人写事的抒情散文。
"三一八"惨案遇害的一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
是一种对人较为尊敬的称呼。
记
念
刘
珍
君
和
第一院新潮社
北京大学
鲁迅 著
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
活动二:
为何“记念”?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年仅 22岁。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事后,执政府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送死的。鲁迅先生悲愤之余,写下了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阅读全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长歌当哭
徘徊
菲薄
洗涤
踌躇
桀骜
赁屋
不惮
喋血
尸骸
立仆
转辗
攒射
屠戮
浸渍
殒身不恤
(pái huái)
(dàng)
(dí)
(f i)
(chóu chú)
(jié ào)
(lìn)
(dàn)
(dié)
(hái)
(pū)
(zh n)
(cuán)
(lù)
(jìn zì)
(y n xù)
寥落
(liáo )
阅读全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关于写作缘起
(第一、二节)
一、写作缘由:祭奠烈士
二、写作目的:警醒庸人
五、遇害经过
六、经验教训
七、死难意义
三、交往始末
四、遇害事实
爱
憎
生前
遇害
否定
肯定
关于烈士事迹
(第三、四、五节)
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
(第六、七节)
写作思路
思考:写作缘起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阅读课文第1、2节,思考:鲁迅为什么纪念?
纪念死者,沉痛悼念
激励人们,揭露暴行
警醒庸人,勿忘血债
思考:写作缘起
这里的写作缘起正显示了鲁迅一以贯之的对唤醒民众、疗救其灵魂的使命的自觉承担。
文章第一部分,多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否重复?若不重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记
念
刘
珍
君
和
第一院新潮社
北京大学
鲁迅 著
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
活动三:
怎么“记念”?
既然作者多次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文中为何又多次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原文体现 原因(本质)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3)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12)
但是,我还有话要说(13)
呜呼,我说不出话(22)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
激励后人,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悲痛到了极点,难以言说
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思考:阅读以下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2)
无话可说?
默无声息的缘由?
沉默:爆发,灭亡?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白色恐怖
武力镇压
+
思想控制
物极必反
警告反动派
呼唤后来的人
“不说”
“说”
谈谈如何理解作者看似矛盾的话?
悲愤已极
言不尽意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起民众,激励革命者
阅读第1节和第3—5节,思考:本文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
事迹 品格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2)
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7)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7)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7)
“欣然前往”请愿参加请愿运动(14)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
敢于反抗,富于斗争精神
善良和蔼
有使命感、有责任感
有正义感和反反抗精神,爱国热忱
和同学们偏安于宗帽胡同求学
渴求知识、学习精神
《莽原》是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是宣传新思想,摧毁旧制度,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杂志,是揭露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真理的进步杂志。
在鲁迅的回忆中刘和珍经常带着怎样的神态?
为何要反复描写这一神态?
桀骜锋利(7)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7)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7)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8)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15)
笑
想象中的刘和珍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
刘和珍喋血
刘和珍惨死
作用
结构
内容
1.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强调刘和珍温和善良的性格
2.与反动派的凶残和庸人的麻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卑劣、阴险毒辣
3.为下文控诉、批判反动派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奠定了感情基础,抒发强烈的悲愤之情
记
念
刘
珍
君
和
第一院新潮社
北京大学
鲁迅 著
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
活动四:
“记念”中体会悲愤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详写遇害经过的目的:
这暗示了“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执政府设下的罗网,揭露了执政府的卑劣与凶残。
2.赞扬刘和珍等人的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表达对牺牲者崇高的敬意。
作者为何记叙了惨案的概况之后,还要详写刘和珍等遇害的经过?
说明学生不是在冲突中被杀害而是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
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备的。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15)
“文明人”、“惊心动魄的伟大”、“伟绩”、“武功”都是反语,
表达了作者对三个女子临难不惧的赞颂,
对执政府的愤怒、憎恨和讽刺。
作者对此的情感
指帝国主义者
指反动派灭绝人性的劣迹
指凶残野蛮的暴行
鲁迅对刘和珍和这些青年们的精神表达了肯定,那么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
第三部分:第六、七节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是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因此,作者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于意料之处的阴险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鲁迅《空谈》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18)
引用陶渊明的诗歌,说明尽管徒手请愿意义不大,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有影响,寄托了作者深沉的哀伤和对烈士的赞美之情,有“青山埋忠骨”“精神永流传”之意。
1.血不会白流,精神留在心中
在第六、七节中找出作者总结“3·18”惨案事件意义的句子,并概括其意义。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20)
2.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阅读第七小节,怎样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22)
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3.给苟活者希望,激励猛士前行
除刘和珍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人,如第二节中的“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第六节中的“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第七节中的“苟活者”、“当局者”。这些人分别指的是怎样的人?
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
“真的猛士”
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
他们为改变黑暗现状而斗争,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哀痛者”“幸福者”
段其瑞执政府
“当局者”
指平庸之人,容易忘记历史教训,不思反抗,苟且偷生。
“庸人”
指一般的庸俗的市民,他们善于忘却,思想麻木,对爱国青年的斗争和牺牲冷眼旁观的人。
“无恶意的闲人”
指所谓的学者文人,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人,他们散播无耻流言,是反动政府的帮凶。
“有恶意的闲人”
指作者自己,也指那些有是非观,不忘烈士死难,支持革命,但还没有投身革命,不敢斗争的民众。
“苟活者”
“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人物类型 作者情感
爱国青年
反动势力
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
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沉痛悼念,表达敬意
真的猛士
哀痛者
幸福者
当局者
有恶意的闲人
流言家
控诉他们的暴行、
痛斥他们无耻下劣。
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痛心民族的衰亡,
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此文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除了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还述评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以此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总结全文——
第一类:爱国青年
第二类:反动势力
突出的代表是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
——真正的“猛士” ,依然“奋然前行”
作者情感: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她们的勇毅,称她们的“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包括段其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虐杀、污蔑革命烈士,发布“阴险论调”
作者情感: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他们无耻下劣。
“庸人”(或称“无恶意的闲人”)
——微漠、淡漠、麻木
第三类: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
作者情感: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课
堂
结
语
文章大笔如椽,感情充沛,历久弥新。与其说《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祭文,倒不如说它是一剂救世良方、一支冲锋号角。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曲进步青年的挽歌,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是一纸控诉无耻政府、下流文人的血泪状,是一笺自我反省的自嘲诗,是一份国民麻木的诊断书,是一剂疗救非人间社会的药方,是一支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冲锋号。
KE TANG JIE YU
观
点
争
鸣
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因为请愿而被反动当局杀害,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是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还是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GUAN DIAN ZHENG MING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光读书是不够的,而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就是说青年学生对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应该关心。献一份微薄之力是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爱国行为。
教
师
寄
语
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要珍惜现在。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国才有家,祖国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有尊严地生活,我们才能在优越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学习本领。
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祖国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而我们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接过先辈手中的旗帜,是我们的责任!要知道,今天,我们磨练羽翼;明天,我们就能像雄鹰一样飞向太阳,搏击长空!
JIAO SHI JI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