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地理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位于大兴安岭西南山麓丘陵山区的七锅山地质公园以被称为“天然锅穴”的花岗岩地貌遗迹为主,是中国重要的岩石地貌之一。 该公园地处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漫长的地质作用成就了当地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下列左图为该地质公园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1~3题。
1.七锅山地质公园的主要岩石类型为
A.甲 B.乙 C.丙 D.丁
2.若发育该地貌的岩石转变为变质岩,需要经历的右图中的地质作用是
A.① B.③ C.⑤ D.⑦
3.七锅山地质公园的“天然锅穴”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A.风化侵蚀一地壳抬升--风力堆积一冷却凝固
B.海相沉积一地壳抬升--风化侵蚀一冷却凝固
C.冷却凝固---外力侵蚀- 地壳抬升-风力堆积
D.岩浆入侵一冷却凝固--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
下表示意亚欧大陆40°N~50°N.三地气温距平值和降水距平值(气温、降水距平值是该地气温、降水与同纬度气温、降水平均值之差)。据此完成4~6题。
地点 气温距平值/℃ 降水距平值/mm
1月 7月 1月 7月
① -4.3 6.7 --24.7 -41.3
② -12.4 4.7 -30.7 117.7
③ 2.3 0.8 44.3 -28.3
4.①地气候类型最可能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5.②地1月气温和降水距平值较低的原因是
A.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 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较少
C.受亚洲高压影响,降水较少 D.海拔较高,气温低
6.③地1月降水距平值较高的原因是
A.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 B.沿岸暖流流经,降水较多
C.受地形阻挡,地形雨较多 D.受来自海洋的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对洋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下图为某半球洋流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洋流及流向)。据此完成7~9题。
7.影响P洋流以北海域表层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大气环流
B.地形、地转偏向力
C.海陆分布、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
8.图示洋流中,附近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是
A. N洋流 B. P洋流
C. M洋流 D. Q洋流
9. M洋流
①冬季强于夏季 ②属于暖流 ③对船舶航行影响大 ④海水温度低于X洋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该地年降水量接近1000mm。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山地上部裸岩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岩性坚硬 B.物理风化
C.流水侵蚀 D.化学溶蚀
11.该山地200~400 m南北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水分 B.土壤 C.大气环流 D.热量
12.该山地出现裸岩荒漠的现象属于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右图为二分二至日中的某日日照示意图,弧PQM 为晨昏线,阴影区域为黑夜,非阴影区域为白天。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示该日为北半球的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14.图示该日
①长春日出东北 ②此时弧 PQ为晨线 ③南半球各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 ④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北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通过统计正午日影长短的周期变化,最早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再通过测量相邻两年的冬至时刻,确定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示二十四节气地球公转速度
①小满快于立冬 ②谷雨与大雪一致 ③小寒快于惊蛰 ④小暑慢于寒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从大雪至立春期间
A.地中海沿岸处于雨季 B.巴西昼渐短,夜渐长
C.海南岛经历两次太阳直射 D.北京市公园桃花盛开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西风漂流和极地环流是海水分别受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而成的。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罗斯地区存在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的冰架正在消融。右图为南极洋流环流图。
(1)在图中“ ”上标注箭头表示极地环流的流向,并说明理由。(6分)
(2)分析图中西风漂流为寒流的原因。(6分)
(3)说明罗斯地区冰架消融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跨墨西哥火山带是一条横穿墨西哥中南部的火山带,绵延900km,最高海拔5636 m,其类似于山脉,但其内部是火山而非断层或褶皱形成的山脉。许多火山终年积雪,当地人称之为雪山岭。在众多火山中,帕里库廷火山是最年轻的火山,形成于1943年墨西哥农民的玉米地里。 帕里库廷火山位于一座古老的火山顶部,经历几年的喷发后当地村庄被毁,形成海拔3170m的火山,南侧出现一系列裂隙,并最终形成熔岩台地。下图示意跨墨西哥火山带的位置。
(1)简述跨墨西哥火山带的形成原因。(6分)
(2)分析跨墨西哥火山带内火山终年积雪的原因。(6分)
(3)说明帕里库廷火山南侧熔岩台地的形成过程。(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台风“玛娃”是202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海区台风季第2个被命名的台风,也是今年以来该洋区乃至北半球最强的热带气旋。2023年5月30日,据中央气象台监测,台风“玛娃”靠近台湾以东洋面,30日以后将逐渐转向,移速减慢,强度逐渐减弱。下图示意北京时间5月30日15 时西北太平洋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单位:hPa)。
(1)分析图中海洋土甲锋面类型的形成原因。(6分)
(2)描述乙地区的天气状况,并说明理由。(6分)
(3)结合热带海区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特点,说明其对台风形成的作用。(6分)高二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1.B【解析】由材料可知,七锅山地质公园以被称为“天然锅穴”的花岗岩地貌遗迹为主。花岗
岩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由图中岩石转化规律可知,甲为喷出岩,属于岩浆岩,乙为侵人岩,
属于岩浆岩,丙属于变质岩,丁属于沉积岩。故B选项正确。
2.B【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地貌为花岗岩地貌,花岗岩转化为变质岩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
发生变质作用,而右图的地质作用中,①为岩浆喷发,③为变质作用,⑤为外力作用,⑦为重熔
再生。故B选项正确。
3.D【解析】七锅山地质公园是花岗岩受风力和流水侵蚀形成的。花岗岩是岩浆入侵后,逐渐
冷却凝固形成的,之后经过地质作用,地壳抬升,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天然锅穴”。
故D选项正确。
4.A【解析】据表可知,①地1月气温比同纬度低4.3℃,7月气温比同纬度高6.7℃,1月、7
月降水比同纬度少,说明该地全年降水较少,夏季气温高,蒸发强,在亚欧大陆地区最可能是
温带大陆性气候。故A选项正确。
5.C【解析】②地1月气温比同纬度低12.4℃,7月气温比同纬度高4.7℃,1月降水比同纬度
少,7月降水比同纬度多,说明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夏
季受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影响,降水较多,气温高;冬季受亚洲高压影响,降水少,气温低。故C
选项正确。
6.A【解析】③地1月气温比同纬度高2.3℃,7月气温比同纬度高0.8℃,1月降水比同纬度
多44.3mm,7月降水比同纬度少28.3mm,说明该地是受西风带影响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所
以③地1月降水较多的原因是该地区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故A选项正确。
7.C【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判断,P洋流以北海域位于北印度洋海区,整体上海水流动方向由季
风风向决定,局部海水流动方向与陆地形态有关,故影响该海域表层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故C选项正确。
8.D【解析】图示是位于南半球的大洋环流,根据经纬度判断,Q洋流为秘鲁寒流,受上升流影
响,附近海域形成大范围渔场,渔业资源丰富。故D选项正确。
9.B【解析】M洋流为西风漂流,是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的风海流,因为盛行西风冬季风力较
强,所以M洋流冬季强于夏季,①正确;西风漂流海域风大浪高,对船舶航行影响较大,③正
确;M洋流为寒流,温度低,X洋流为暖流,温度高,④正确。故B选项正确。
10.C【解析】该山地降水量较大,但海拔800m左右的上部有裸岩荒漠分布,说明该山地地形
坡度大,流水侵蚀能力强。故C选项正确。
11.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200~400m南坡为常绿林,北坡为落叶林,这种差异的
形成主要是因为北坡纬度高且为阴坡,热量条件比南坡差。故D选项正确。
12.C【解析】该地降水量近1000m,其山顶地区形成裸岩荒漠不是因为地势高、气温低难以
生长植物,而是因土层薄或无土,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符合地方性分异规律。故C选项
正确。
【⑧高二地理·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