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卷
(全卷两个大题,共27个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
每小题2分,共48分。)
1.大汶口出土墓葬中,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
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这反映出当时
A.墓葬规模大小不
B.私有制已普遍存在
C.早期国家雏形显现
D.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2.周公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但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宗
周灭亡,一旦崩散。这说明分封制
A,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形成
B.存在诸侯纷争潜在危险
C.确立了贵族世袭的特权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
3,有学者认为,秦人在技术方面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掩盖了自身文化储积、文化创造
方面的若干不足,使得秦帝国的执政者沉浸在“以为自古莫及己”的虚幻感觉之中。
该学者强调
A.文化对统治的重要性
B,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法家思想的时代局限
D,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
4.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部,各置刺史,秩六百石。刺史的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六条之
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那守二千石。西汉刺史的设置
A.促使地方行政效能提高
B.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解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D.造成地方机构重叠加重负担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5.东晋时荆州“田土肥美”,交州一年两熟,“恒为丰国”…首都建康城中“贡使商
旅,方舟万计”。这种现象反映了
A,南方商业更加发达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6
表1不同时期学者对武则天的评价
706年崔融
“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
《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南宋朱底
“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
《通鉴纲目》
其祸惨矣!”
1929年振之
她冲破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束缚,成为一代女皇,对于唐代整
《我国女权运动者武婴》
个女性意识的复苏和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表1可知
A.学者素养制约历史研究
B,历史评价难以形成共识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标准
D.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评价
7.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
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这一举措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强皇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避免了决策失误
8.宋代,新兴的官僚和小地主、商人、读书人(平民士子)逐渐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新
阶层”,他们更加务实、参政热情高涨、对财富的追逐大张旗鼓。“新阶层”的出现
A,消除了士商之间的界限
B.说明社会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C.利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D.表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9.16世纪,明朝政府允许部分徭役折征银两,后来规定一切赋税、徭役统一折银缴纳。
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白银的大量流入
B.商业资本的集聚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经济政策的转变
10.鸦片战争后,英国在清朝的官方文件中依旧有时被称为“英逆”;当西方传教士在琉
球定居的时候,清宣宗训示“佛(法)英二国,不应扰我属国”“若不为之弭止惊扰,
殊无抚驭外邦外藩之意。”这反映了
A.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B.清朝有效维护了宗藩体系
C.清政府未能主动应对变局
D。中外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官渡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B A B C D B C A C C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A C A B A D C D B D A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共52分。)
25.(20分)
(1)困境:国家无法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资源支持;战乱频仍和政局动荡不安;体育竞技水平的落后;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操弄,近代中国国力的衰落。(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2)时代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分)
积极影响:锻炼体魄,提升抗日军民的士气,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宣传党的抗战主张,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加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3)社会价值: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互信;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26.(12分)
示例
历史时期与作用: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2分)
阐释: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在东南方向,清朝在统一台湾后,在台湾设府,加强东南海防。在东北方向,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在北方和西北方向,清朝先后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西藏地区,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并于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在西南地区,清朝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区各民族的管理。(8分)
总之,清朝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得以奠定。(2分)
27.(20分)
(1)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列国纷争;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私田大量开垦;思想:百家争鸣,适应富国强兵需要的法家思想受到推崇,集权思想应运而生。阶级关系: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
(2)相同: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都推动基层组织发生变革(4分)
不同:土地改革在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环境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地改革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土地为集体所有。(两点4分,若考生回答“土地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具有过渡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我国长期坚持”亦可酌情给分。)
(3)认识:土地改革需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改善民生;改革应该立足于实际,顺应潮流,采取科学有效手段,并通过强有力的保障加以坚定地推行。(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