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学科
(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率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共19分)
(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辨一:
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孔子告减子夏:“女为君子偏,
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诚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
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
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
为儒"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美似于亚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
实上“儒”字在般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
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偏字,“喻,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戒“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
的样子。沐浴湾身为什么和偏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
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偏行》中“僑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测可以事上帝“
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李神,办理丧寧。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
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苑
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袅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
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成需,推己及人,
不再歌咏。
般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贵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袍
人鬼,也就是租先,是商三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
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
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赛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
儒也妾,常以偏相诟病”。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含,哀公
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儒"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
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宇,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
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
材料二:
在周代社会中,“骨”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间胥之职称:“阁胥各掌其
间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间之众赛,辨其施舍。几春秋之祭祀、役、改、丧、纪之数,聚众庶。既
幕1参考答案:
1.B 2.D 3.D
4.材料一、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材料二、“儒”,实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
5.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礼·地官司徒》明确了它的职责,因此可以说“出于司徒之官”。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襄礼,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或者说“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错误,原文是“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错误,根据“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可知,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儒家发展兴起的过程。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可知,“儒”这一职业强调礼乐。
A.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强调仁。
B.意思是“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强调义。
C.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强调文、质双修。
D.意思是“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强调礼。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可知,材料一认为,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根据“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可知,材料二认为,“儒”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可知,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礼·地官司徒》明确了它的职责,因此可以说“出于司徒之官”。
根据材料一“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知,儒在商代即是需,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属,因此可以说“助人君”。
根据材料一“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材料二“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可知,儒在商周时,既是祭师,可以结交鬼神,又是,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说“顺阴阳”。
根据材料二“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可知,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或者说“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因此可以说“明教化”。
6.C 7.D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重在表现妻子对丈夫的关心眷恋和依依不舍”错误,分析女人的语言“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可知,临别嘱托重在表现女人的家国情怀。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说明她不相信丈夫‘吃的那鱼,就想起了你’这一说法”错误,女子相信丈夫的说法,“胡说”表现了害羞的心理活动。
故选D。
8.①孩子是在“扫荡”中艰难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根据地人民为抗战所做的牺牲。
②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和胜利的期盼。
③通过对孩子的倾诉,寄托了女人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④孩子是女人八年间独自养大的,表现了女人的坚强。
⑤通过夫妻俩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表现了人情美。 (任答三点)
9.①语言清新质朴,优美雅致;如夫妻对话多用口语,对月光及孩子等的描写用词典雅。
②淡化情节,不追求曲折离奇;小说重点记述夫妻的短暂相聚与送别,情节简单。
③人物形象美,感情真挚;女人温柔体贴(深明大义),水生坚持抗日,夫妻情深。
④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如对水淀的描写。
⑤弱化战争的残酷,重在展现以水生夫妻为代表的根据地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任答三点)
10.ADG[(原文标点)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11.C(两者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2.B(“祭遵与彭宠联合攻打张丰”说法错误,从文中“受诏留屯良乡拒彭宠,大破之。及宠死,遵进定其地”可知,与彭宠联合的是张丰)
13.(1)等到公孙述派兵救援隗嚣,耿弇等都逃奔而回,唯独祭遵坚守不退。(得分点:“及”“还”“却”各1分,句意1分)
(2)“怎样才能得到像祭征虏将军那样忧国奉公的大臣呢?”他受到皇帝的怀念到了这样的地步。(得分点:“安”、“如祭征虏者”定语后置句式和“见思”各1分,句意1分)
14.祭遵盖布被子,(1分)要求死后用牛车载灵柩,薄葬于洛阳。(2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年轻时喜欢阅读经书,母亲去世,他背土垒坟。汉光武帝刘秀打败了王寻等,经过颍阳,祭遵以县吏的身份多次前去进见,光武帝让他暂任门下史一职。他跟从光武帝征战河北,担任军市令一职。光武帝的奴仆犯了法,祭遵将其奴仆诛杀。光武帝很生气,下令逮捕祭遵。由于主簿陈副的劝谏,祭遵得以赦免,并被任命为刺奸将军,不久又被授予偏将军职位,跟随光武帝平定了河北,以其战功被封为列侯。建武二年,被授予征虏将军,得到颍阳侯的爵位,又受命到南方攻打蛮贼,打败了他们。当时涿郡太守张丰反叛,与彭宠联合,祭遵与其他将领带兵攻打,祭遵先到,就遣兵火速攻打张丰,张丰的功曹孟厷抓了张丰向祭遵投降。随后接到诏书,受命留守良乡抵御彭宠,祭遵大败彭宠。等到彭宠死后,祭遵进军平定其地。建武六年春,诏令祭遵与耿弇等人一起讨伐公孙述,祭遵担任前锋进军,隗嚣派遣王元在垅坻抵御祭遵,祭遵多次击败隗嚣。等到公孙述派兵救援隗嚣,耿弇等都逃奔而回,唯独祭遵坚守不退。建武九年春,祭遵在军中去世。
祭遵为人廉洁清正,谨慎小心,克制私欲,以公事为重,所得赏赐都发给了士卒,家中没有个人的积蓄。他穿皮套裤,盖布被子,他夫人的衣服都没有边饰。光武帝因此非常器重他。他去世后,光武帝十分痛心,灵柩运到河南的时候,光武帝身着素服亲临,望着灵柩哭得十分伤心。博士范升上疏说:“臣认为祭遵修持品行,广为善事,对国家竭尽忠诚,往北平定了渔阳,往西抵御了垅、蜀,驾驭军心,不越法度,其驻地官员百姓都不知道有军队驻扎。他的清誉传播于海内,廉洁之名闻名于当世。他的同胞兄长祭午因为祭遵没有子嗣,就为他娶了一个妾,祭遵拒不接受。他认为自己身负国家重任,不敢贪图生活考虑继嗣的私事。临死之时,遗嘱用牛车载灵柩,薄葬于洛阳。问他家事,始终没说什么。祭遵当将军时,以儒学选拔人才,对酒设乐,必唱雅诗,玩投壶之戏。虽然在军旅之中,也不忘进行祭祀,可以说是讲求礼仪,热爱礼乐,至死不渝地维护道义的人。”光武帝将范升的奏章公示给公卿大臣。在祭遵下葬的时候,光武帝再次亲临,赠以将军和侯爵的印绶,授予成侯的谥号。后来每逢朝会之时,光武帝常常感叹:“怎样才能得到像祭征虏将军那样忧国奉公的大臣呢?”他受到皇帝的怀念到了这样的地步。
【答案】15. 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错误。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独自抚琴瑟于山林之中,周围松涛阵阵,风波飒飒与瑟音相唱和,风清瑟凉,楚楚感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林隐士图。写诗人独善其身,与风波为伴的清贫境遇,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
故选C。
16. ①对志向的坚守。诗人处于困境之中,不但不会改变志向,反而会更加坚守志向。
②对知己者的感激。知己者了解诗人的艰难处境,诗人感激知己者,表示要保持高尚的节操。
17.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莫使金樽空对月,江畔何人初见月
【答案】
18.C 19D
20、《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句)。等量齐观:把不同的事物一律同等看待。前者侧重放在一起讨论,后者侧重同等看待。用在否定句中,前者差别更大,根据语境,此处应选用“相提并论”。
第二空,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能力或力量达不到。鞭长莫及: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此处强调马尔克斯想将作品写好,虽很是努力,却难以达到目的,应选用“力不从心”。
第三空,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望尘莫及”本身即带否定意味,一般不用于否定句中。相应空缺处所在语句是否定句,应选用“望其项背”。
第四空,声名显赫:形容名声盛大。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根据语境,相应空缺处强调的是名声很大,应选用“声名显赫”。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杂糅。二是“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差点自己变成了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之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顺承关系,应将“从而”改为“却”。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连贯性的能力。
本题,“事实恰好相反”是针对“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所以应置于最后,这样才与下文“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契合。这样就排除A、B、C三项。
故选D。
21.A
解析:文中的“我们”是特指,指研究人员这个群体。
A.特指我们一行十八人这个群体。 B.在这里指“学生”,相当于“你们”。
C.指“我单位的”,口语。 D.是泛指,指包括“我”在内的任何人。
故选A。
22.①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疾病治疗
②干细胞获取是比较困难的
③目前干细胞培养系统存在四大痛点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本段讲的是干细胞的应用。根据“此外……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被应用于重症以及危重症的救治研究中”,此处是说干细胞可以应用于疾病的救治研究,可以填“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疾病治疗”。第二空,本段讲的是干细胞的获取有很大的困难。此处是段落的首句,要求填一个总起句,可以填“干细胞获取是比较困难的”。
第三空,本段讲的是干细胞的培养。根据冒号和“面对这些困难”可知,此处应该总说干细胞培养存在的问题,可以填“目前干细胞培养系统存在四大痛点”。
23.例文:
心中有方,“守”“变”无碍
在中医里,有“守方”“变方”之说。无疑,这是辩证而科学的医疗手段。但方子什么时候该“守”,什么时候该“变”,却需要高深的医术做基础。只有心中有方,才能“守”“变”无碍。
其实治病与治国,道理也是相通的。纵观我们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守”与“变”的过程。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
商鞅变法,商鞅选择了“变方”,大刀阔斧改革,彻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使秦国从战国七雄之末成为七雄之首,最终一统天下。萧规曹随,曹参选择了“守方”,坚持萧何制定的规章,使得刚刚建立西汉王朝得以稳定发展。商鞅之“变”,曹参之“守”,都建立在了他们对国家现状和社会大势的深刻了解之上,终获成功。
而面对国家的积贫积弱,王安石也选择了“变方”。他的改革设计有着良好的初衷,也曾经做过一些小范围的尝试,自以为是强国良方。但他不了解真实的官场生态,不了解老百姓的真正需求,空有一腔为国为民的热情,最终新法执行变样,处处受阻,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多于幸福,给国家带来的不是强盛,而是更加衰微。
最成功也是最错综复杂的“守”与“变”,是我们国家近七十年来的伟大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我们的“守”;实行联产承包,搞活市场经济,这是我们的“变”。一代代领导人以其远见卓识,高超的政治智慧,坚定的理想信念,过人的魄力和定力,带领全国人民励精图治,“守”住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根本,“变”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大,在风云诡谲的世界局势中永立潮头。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医生”。大到管理一方的领导,小到一个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再到我们青年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职责和任务,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拿出办法去解决。过去的经验能不能坚持使用,要不要适时做出改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抉择。此时,我们不但需要抉择的魄力,更需要抉择的能力。
坚持错误的,那是固执;坚持正确的,那叫远见。改变错误的,那叫明智;改变正确的,那叫糊涂。这一切,都建立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娴熟,理论的通透,现实的把控之上。一个高明的医生,不在于方子是“守”还是“变”,而在于对病情和病理的准确掌握。深谙此道,“守”或“变”,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要心中有方,自然“守”“变”无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守方”象征着一种稳扎稳打、沉着保守、谨慎小心、不贪功不冒进的人生态度,哪怕短期内收效甚微、没有明显起色,也不会匆忙调整、随意变化,自乱阵脚。“变方”则象征着一种灵活变通、困辄思动、善于调整、不拘泥不执拗的人生态度,如水赋形,随遇而化,不拘一格,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及时作出反馈,以适应变化后的新局面。材料中指出“守方”和“变方”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两者的使用因人而异,殊途同归,因此,考生也应辩证看待二者所象征的人生态度:既要敢于坚持,静心沉淀,耐心等待,又要精于体察,善于变通,灵活转圜。
考生可以“该变则变,应常则常”为论点,从辩证法的角度切入,以成语故事(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典故传奇等作为开头,再引述材料,联系疫情时代和社会生活中守旧与变通引发的现象和结果,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说明“变”与“常”皆应因时而生,相机而动,该变更时则应大胆改革,努力创新;该守常时则应排除万难,坚持到底。最后回扣材料,总结全文。
立意:
1.既要传承,又要勇于创新。
2.读懂辩证法,运用辩证法,辨症施治,改守则守,该变则变。
3.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因地而变,因时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