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3 17:3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的是新中国成立及政权巩固,《土地改革》与前两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相连接,共同构成这一条重要历史主线。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材料,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过程。
3.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学习,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加深对党和政府政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土地改革相关视频,创设问题情境,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示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
一.旧中国农民的悲——土地改革背景
(一)内外迁移: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些?
(设计意图)梳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介绍本节课的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已经在解放区赢得了农民的拥护,到1949年,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区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地图展示土地改革方位,明确新中国成立后的这次土地改革是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史料展示,分析土地改革背景
材料一:
据调查,农民一般要向地主缴纳相当于产量50 70%的地租,有的甚至高达70 90% ,有如"引耕谷"等种种额外负担。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缴纳地租后所剩无几,生活极端贫困。每逢灾年,饿殍遍地。
——沈金生《土地改革运动概述》
材料二: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①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直接原因);②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③巩固新政权的需要
(设计意图)史料展示,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新中国农民的喜——土地改革的过程及意义
过程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分析本次土地改革的实质是土地私有制。
2.【素养提升】土地改革=单纯的分地运动吗?
关于土地的没收和征收: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土地的分配:
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具体做法:①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②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③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过渡:为何要在经济上保存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是为了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设计意图)文史资料展示,学生分组讨论,独立思考问题,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3.图片展示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大量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丰富课堂。
时间轴展示土地改革步骤
(设计意图)时间轴梳理土地改革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知识拓展】
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西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意义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
材料二: 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入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正如土改时担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后来所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聂俊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成功原因探析》
材料四: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对中国:
①彻底摧毁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得到农民拥护,巩固人民政权。④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设计意图)史料展示,分析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新时期农民的盼——农村新发展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新时期农村新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感受中国经济的腾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素养提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翻身作了主人,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这给我们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制度,解放生产力,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的发展。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本课小结】
【布置作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的土地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自己家乡关于土地改革的历史故事。
【板书设计
土地改革
一:旧中国农民的悲——土地改革背景
二:新中国农民的喜——土地改革过程及意义
三:新时期农民的盼——农村新发展
【家国情怀】
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我们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