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①了解“一五”计划,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②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了解了一个新建国家各个方面都尚且处于初级阶段,百废待兴,急需进行发展,这为过度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材料和分析图表,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和完成的意义;通过研读地图,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研读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通过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学习,感知党和政府在经济和民主建设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努力,加深对党和政府的拥护。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名词释义,解释工业化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提问:中国何时出现工业?近代工业发展特点?学生回答: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均衡(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江沿海的大城市),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名词释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示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
一.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背景
1.史料分析一五计划进行的背景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设计意图)展示材料,学生分析,加深学生对一五计划背景的认识,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概况
学生自主学习,梳理一五计划时间目的,展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多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示意图,分析出一五计划以重工业为主,展示一五计划主要任务。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归纳一五计划时间、目的、主要任务,通过“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多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示意图的分析,总结一五计划以重工业为主,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素养提升】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一:
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优先建立和发展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
……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
——林捷燕、《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材料二:
促成当时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朝鲜战争所导致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此后西方对中国的封锁禁运,也使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要求更迫切。
——武力、温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①人民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②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③加强国防实力
(设计意图)史料展示,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主要成就
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成就分布图,学生结合图片以及教材归纳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设计意图)地图展示,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我来猜】根据老师提供的文字线索,竞猜“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在线索提供的过程中,就可以举手抢答
文字线索A:
①.有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在建国后的迅速发展和它直接相关
②.它将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连接在一起,即今天的京广线
③.毛主席赞美它“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文字线索B:
①.它横跨长江,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
②.2006年,连接公路两端的“ 天路”已全线通车
③.它起自西宁,止于拉萨
文字线索C:
①.它是5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象征
②.它使开国大典上“旗杆的遗憾”不再重演
③.它位于东北地区,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名筑”
(设计意图)学生抢答,增加课堂趣味,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3.【素养提升】再次观察图片,说说这些重工业主要集中在哪里?为什么集中在这里?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东北工业基础较好;
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东北矿产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地图展示,学生分组讨论,独立思考问题,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意义
1.图表展示,分析一五计划意义
教师总结: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设计意图)文史资料展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政策②苏联的援助③人民群众的勤劳奋斗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概况
1.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内容,分析其性质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反映人民利益;规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设计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内容展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知识拓展】
(设计意图)联系日常时政,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小结】
【布置作业】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两会”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会议。搜集资料,谈谈你对“两会”的认识。
【板书设计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家国情怀】
1957年,“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诞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此时,强烈的民族自家感交织着建设新国家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全国人民正向着美好的梦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