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温故而知新1978年12月18—22日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复习回顾第9课 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农村城市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国有企业
改革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 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一、农村改革 这段花鼓词说明农村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
集中劳动,吃大锅饭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凤阳花鼓词农村人民公社安徽小岗村包干到户红手印原件,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国农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各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承包土地,自行耕种(单干),各承包户向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自负盈亏。同时,农户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由集体统一解决,因而是农户分散经营为主,集体统一经营为辅。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改革前的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改革后的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垮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面对小岗村自发改革的成功,中央的态度如何?“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城市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土地改革(1950-1952)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外,每次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内改革(失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从产业结构看,乡镇企业以农产品加工、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轻型加工企业为主,城郊乡镇工业相当一部分是与国有大工业加工配套的。2001年全国乡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7615万人,大大超过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5%,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44.7%。1978——1989年十多年间,乡镇企业用于农民分配的资金共为3828亿元,占同期农户净收入增量的75%。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
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
人。”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这番话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生产经营局面?提问:这种局面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二、国有企业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单一公有制增强企
业活力职工积极性提高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5年多种所有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按劳分配 怎样来改革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企业没自主权,吃大锅饭,职工积极性不高这些弊端?3、分配制度1、所有制2、经营权大中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小型企业改组联合加快企业改革步伐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革本质十四大对内改革 海尔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和国家实行什么政策有关?美国纽约海尔集团大厦 1984年创业初期海尔冰箱厂原貌1985年砸掉76台质量不合格冰箱2004年海尔入选世界100最具影响力品牌二十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二、对外开放70年代被遣返回大陆的偷渡者 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 是什么推动着他们背井离乡?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悬殊近100倍。在一些地区,普遍流传着“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人家8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内地劳动一个月,不如香港干一天”的说法。这也诱使许多人“前赴后继”般逃亡香港。屡禁不止的“逃港”事件直接催生了经济特区。长期的反偷渡斗争,使中央及广东的领导人认识到,光靠严防死守是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偷渡的,必须另辟蹊径。1980年8月26日,经济特区在“逃港”最严重的深圳市率先建立,由此拉开了旨在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改革开放的序幕。 邓小平与习仲勋讨论建设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当年曾参与特区筹建工作的广东原省委书记吴南生后来回忆说:“最令人感到高兴和意外的是,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最困扰着深圳——其实也是最困扰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偷渡外逃现象,突然消失了!确确实实,那成千上万藏在梧桐山的大石后、树林中准备外逃的人群完全消失了!” 经济特区的设置厦门汕头深圳珠海海南岛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毗邻港澳、重要侨乡经济特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什么作用和影响?1、有利于吸收侨资、外资
2、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3、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1979年4月,邓小平与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开放前的深圳现代化的深圳对外开放看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深圳———一夜崛起之城 深圳速度 这是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为深圳经济特区的题词。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夜崛起之城”“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不止代表地点,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
──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提问四个经济特区当今风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区、珠江三角区、厦漳泉三角区、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
4、1988年:建设海南经济特区。
5.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建设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我国从1979 年到1990年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外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东方明珠 南浦大桥 浦东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五个经济特区:厦门、汕头、深圳、珠海、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开放一样吗?为什么?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开放一样吗?为什么?对内改革农村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内改革海南经济特区深圳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珠海厦门汕头广州上海等14个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中共十四大以前中共十四大以后小岗村首先试行推向全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沿江沿边省会尝试扩大开放改革线点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第9课 改革开放格局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呈现出了哪些弊端?
(思考角度:从衣食住行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对外关系方面)合作探究 改革开放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1.???? 发展本身带来的问题
第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不可克服的问题。举例:结构性矛盾,粗放性经营,能源、环境长期积累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金融危机,粮食危机,石油涨价,都是发展中不确定的因素。
第二方面,统筹各方面的难度力度加大,影响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增多。现在我们是人均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度,这个过度期是矛盾凸显期,劳动就业分配等等。
第三方面是随着国家的发展,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在扩大。石油运输关卡的各个海峡,运输石油,钢材。苏伊士运河,光过路费就达到3亿美元,巴拿马运河也是进出货物量明显增多。马六甲海峡。中国的海军至关重要。海外投资,侨民的保护。领空安全,GPRS的应用。间谍卫星,交通,资源。
2.???? 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问题
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年初的雪灾 ,上半年广东、湖南的水灾。
3.???? 国际敌对势力的反华活动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① “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思考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是( )小岗村农民。
A、安徽肥西 B、安徽凤阳
C、河北沧州 D、贵州关岭2、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厦门3、 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 )
A、1978年 B、1985年
C、1992年 D、2000年知识巩固史料分析材料一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二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割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1)材料1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2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
(3)材料3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顺口溜反映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什么情绪?史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