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2课《致女儿的信》(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2课《致女儿的信》(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7 07:39:49

文档简介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要点):
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
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
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
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起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又来到校门口,以深情眷恋的神情目送每一个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都不怕校长;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中,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因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三、师生研讨:
你最深的体会?
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你不理解的问题?
……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和高潮,我无法预想和预设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者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但我会重视学生研讨中出现的任何生成性问题,并与学生对话。)
四、教师发言:
(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时穿插在和学生的对话中)
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和道理。
前后照应和层层推进的写法。
为什么说人是“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巴莱特对勃朗宁的爱。金岳霖对林徽音的精神之恋……
五、总结:
请学生起来说各自的收获。
教师:如果你即将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同学们,你想跟她说什么吗?
课件20张PPT。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爱情,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梁山伯与祝英台魂 断 蓝 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 桥 遗 梦乱 世 佳 人一、注音:繁衍(   )   刹(   )那间
麦穗(   )   忐(  )忑(  )
一抔(  )黄土  伫(   )立bó(  )然大怒   迷huò(  )不解
怒不可è(  )    无与lún(  )比
伫立níng(   )视  shǔ(   )光二、拼音填汉字:三、解释词语: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勃然大怒 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  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
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  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阅读课文第5—25段:(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 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  人的时候。品味语言: 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
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
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
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
永不衰败的纽带。品味语言: 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  才成为真正的人。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