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21课《隆中对》(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21课《隆中对》(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7 07:49:13

文档简介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
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学生讨论回答: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四)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漳: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五)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曹操和孙权、刘表、刘漳、张鲁)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博陵、颖 、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1.亚.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级在人名前面。
2.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3.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4.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5.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二)出示三国形势图,(虽此时还没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可以帮助学生有大致的方位概念)
(三)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将上节课的人物与本节课的地名结合起来,参照地图,分析形势,当一回军事指挥家,为处在困境中的刘备出一条妙计。
曹操 北方(兵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 据江东,已经三世,国显民附 可以为援
刘表 据荆州用武之国,不能守
刘璋 据益州险塞,暗弱 可攻荆益
张鲁 在益州北面,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有利条件
刘备 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思贤如渴
(四)参照课文,将你的计策与诸葛亮的对照一下,看看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五)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 任用贤能 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漳: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第三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通过一番精彩的对话,我们初步了 解了诸葛亮,你如何评价他?与同学交流 一下。(三)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四)发《三国演义》第37、38回的资料, 做比较阅读。课下写小短文,探讨一下史学家 和文学家笔下的诸葛亮有什么不同?
(五)建议:学完《出师表》一文,可与本 文结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再次解读历史人 物诸葛亮。
与本文相关资料:
1. 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 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青山绕郭宜龙卧 翠柏参天有鹤来。有庐堪千古 读策定三分。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 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梁父吟成高土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六)、教后反思
课件33张PPT。18 隆中对第一课时课文导入东汉末年,天下打乱了,豪杰蜂起。帝室之胄刘备有心兴汉,却无计安邦。于是,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
播放影视片段《三顾茅庐》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让我们一起亲密接触《隆中对》,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之旅。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布置作业学习目标1.了解《隆中对》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时代背景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
2. 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分析诸葛亮注意人物形象,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3.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重点:
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难点:
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收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曾写作《魏书》,但看到《三国志》后,便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了,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对着本书更是推崇备至,认为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三国志》简介整体感知陈寿,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遣黜。入晋后,张华爱其子,举为孝廉,历任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还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简介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各据一方,互相兼并,形成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刘备因为实力不够,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和刘表。背景资料刘备自汝南被曹操打败(公元201)后,即投奔荆州,依靠刘表,等待时机,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207年,刘备在荆州已经六年。长期寄人篱下,没有出头的机会,非常需要有才能的人协助他。这时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亲自拜访诸葛亮三次,最后才得相见。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理清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3-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详陈对策。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隐居躬耕徐庶荐贤隆重对策抱负不凡不可屈致远见卓识问计:三往乃见——计将安出对策一论曹操——不可争锋二论孙权——可以为援三论荆益——钳形攻势四论刘备——箪食壶浆赞赏:先主称善——情好日密音形识记璋( ) 箪( )  戎( ) 陇亩( )
倾颓( ) 猖獗( ) 存恤( ) 夷越( )
胄( ) 殆( )zhāngtuídānrónglǒngjué xùyízhòudài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yǐngsh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yuè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túnqū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yì通“伸”shēnduóchāngjuébǐngqīng tuí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xiézhuómiǎnkuàizhāngxùzhòuróng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dānjīng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yóuzhū理解课文,能够翻译文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田地喜欢唱亲自经常当时的人承认、
同意只有说是确实这样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驻扎器重难道一起委屈招来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拜访总共才崩溃、衰败盗用皇帝的命令衡量通“伸”伸张止,停止失败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一起尽战胜谋划挟持、控制 确实不仅而且通“以”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物资被谋取大概全部取得归附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险要的地方凭借
兴旺富裕昏庸懦弱爱抚,爱惜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广泛地罗致占据险要的地方安抚带领谁敢不(用)竹筐盛着
饭食(用)壶装着水酒确实像这样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一天天
感情解释好像 一词多义为好为《梁父吟》(作动词,可译为“唱”)谓为信然(译作“是”)以弱为强者(作动词,可译为“成为”)贤能为之用(表示被动,可译为“被”)然谓为信然(形容词词尾, 这样)然操遂能克绍(连词,然而)豁然开朗(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志犹未已(连词,然而)已然志犹未已(动词,停止、完)自董卓已来(介词,通“以”,表示时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副词,已经)已历三世(已经)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诚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谓谓为信然(认为,说)谓先主曰(对……说)将则命一上将(名词,将领)将荆州之军(调动,率领)君谓计将安出(副词,应该)古今异义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今义:压抑、抑制。时人莫之许也古义:承认,同意。今义:赞许。孤不度德量力古义:衡量。今义:度过。此人可就见古义:接近、趋向。今义:连词,表顺接。由是先主遂诣亮古义:拜访。今义:造诣。将军宜枉架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凡三往古义:总共。今义:平凡。遂用猖獗古义:失败、倾覆。今义:凶狠而放肆。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外,对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2.名词用作动词先主器之(器重,重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盛,用壶装)退出课件15张PPT。18 隆中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2布置作业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介绍人物和身份。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能,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总结: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研读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策略。1.刘备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刘备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大计。其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之情。2.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他是如何谈曹操的?得出了什么结论?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他将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于为敌的结论。3.诸葛亮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对孙权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可结为外援。4.诸葛亮为什么建议刘备占据荆州?他是怎样暗示刘备的?荆州的物产丰富,又是军事要塞,更为重要的是其主刘表无能。诸葛亮用范文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5.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益州的原因是什么?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可以夺取作为可靠的根据地。6.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应该怎么办?根据地建议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呢?条件有政治资本;深得人心;人才荟萃A.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如何准备B.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C.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D.内政上革新政治。A.等待时机,兵分两路;如何行动B.钳形攻势,直取中原;总结: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厉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而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第四部分,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初中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于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返回重难点解析1.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问计于诸葛亮的?
刘备问计于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此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其后又北征乌桓,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为南下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东吴孙权经过父兄的经营,牢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南部地区。刘备此时受到刘表集团排挤,被流放到新野这个偏僻的小县去屯兵。但他念念不忘“兴复汉室”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徐庶的举荐,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隐居的诸葛亮。2.课文中,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给刘备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曹操占据北方,“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3.诸葛亮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夺取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4.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人谋;恤民。返回课文小结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记叙了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为刘备规划的一条完整而又明确内政、外交和军事路线,预见了三足鼎立之蓝图,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返回布置作业1.完成教师推荐的网上作业。
2.熟读并背诵第4自然段。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