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二章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物理 八年级 第一学期 粤沪版 声音与环境
单元 组织方式 自然单元 □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第二章第一节
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第二章第二节
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续) 第二章第三节
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第二章第四节
二、单元分析
( 一) 课标要求
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 用”这一主题。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 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 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声音的特征。
3、了解声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能列举声的利用的例子。
4、能说出噪声产生的原因和防治噪声的措施。
活动建议:
用纸杯、细线等制作一个“电话”。
(二) 教材分析
1.知识框架
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性:音调、响度和音 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 声的方法、途径。
本章主要介绍声音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尽管本章涉及的现象大多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是学生很少深人地思考和探讨过。 因此,把本章作为初中物理的开端,可以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并不 深奥,物理亲切、有趣有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欲望;同时在学习本 章知识的过程中,要用到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等,使学 生从一开始学习物理,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本章第一节主要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知识。这些内容既是学习声学 的基础,同时所涉及的一些实验技巧和方法,又对第二节的探究活动有很好的启 发和铺垫作用。“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 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掌握音调、响度、音色三个 重要概念及影响它们的因素,认识乐音的特征。本章最后一节“让声音为人类服 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
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 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途径,是进 行 STS 教育的好材料。
(三) 学情分析
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 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 一点了解,本章可以通过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理解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 法,并学会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归纳与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学生的实验技能还不 强,有些实验需要老师的示范与合作,教师应通过多媒体展示或动手示范,来提高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声在生产和生活及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都很感兴趣, 但对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列举声的应用实例,指导学生充分 利用现代信息源来了解声利用的例子。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4.能辨别声音的特性一响度、 音调、音色。
5.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 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有关。
6.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7.收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8.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作业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的巩固和加深,是对课本知识的延 伸和拓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单元作业设计是在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对各节凌乱的知识进行系统研究, 形成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使课内知识与课外的拓展相结合,识记与探究相结 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综合性作业设计,对检验学习成果及检测能力的提高有 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单元作业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为
准则;2、深挖教材体系,确立知识体系。
本次作业设计中,所设计的巩固型作业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单元学习 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系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对教学 内容进行合理组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所设计的拓展型作业与实践型作业, 都有一定的探究性,力图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由生活走进物理,从物 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 一) 课前作业
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长 5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说一说自然界中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 同点?它们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入人耳的呢?
答案 答案合理即可
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优秀 □良好 □合格
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本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活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什么 是声音”。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二) 课堂作业
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长 2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说一说上述事例中,发声物体都有什么特点?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案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风吹树叶哗哗响 ,树叶在振动; 敲鼓时 鼓面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作业评价 乐于思考,具有探索自然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独立思考,对声的相关 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优秀 □良好 □合格
通过对声现象的分析,能 归纳出声音是怎么产生 的。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 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题目编号 003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3 分钟
具体 内容 题目 做一做:两个同学合作, 甲同学在桌子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 地写字,乙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交换实验。接着,乙同学 改变耳朵和桌面之间的距离,交换实验。小组讨论,实验中你是 否能听到写字的声音?耳朵离开桌面后,你还能听到声音吗?
答案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较好。
作业评价 能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自 实践收集信息。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 结论。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 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自己实践,总结声音的传播特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 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 课后作业 (A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6 分钟
题目 1、手指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物体是 。 2、如图甲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如图 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因为 不能传声。
甲 乙 图 1
3、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 到 “ 超 声 测 位 仪 ” ( 如 图 1 所 示 ) , 它 是 利 用 声 音 可 以 在 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 6.75 km,声 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 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 ________s 才能接收到返回的信号。 4、如右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 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
这样做是为了 (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 1、琴弦; 2、振动;真空; 3、液体(或海水);9; 4、C
作业评价 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 际情境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 围事物、解释有关现象和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 法。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基础题,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声”的相关概念的理 解。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三) 课后作业 (B 组)
题量 4 题 完成时间 8 分钟
题目 1、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 ,发声体的 停止了,发声也 就停止了。 2、尖叫鸡是很多小朋友爱玩的玩具,它“喔喔”的叫声给孩子带 来了乐趣。它的原理是在塑料皮内放置一个塑料小笛,在按压时 让尖叫鸡发出声音的是 ( )。 A.手指 B.塑料皮 C.尖叫鸡的嘴 D.笛中的空气柱 3、请你细心体会,在下列场景内,属于噪声的是 ( )。 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 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 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 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 4、声音在 1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m/s。北宋时期的
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 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 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 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振动;振动; 2、D; 3、B; 4、340;声音在固体中 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
作业评价 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 际情境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有 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通过 4 道题,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以及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四) 实践作业----制作:传声筒
材料 一次性纸杯、棉线、棉签、胶水
步骤 1、在纸杯底部中央扎个小洞,方便穿线,把一条棉线两端分别穿 入纸杯中央的两个小洞内。 2、将穿入纸杯的棉线拉出来,棉线绑在棉签的中央。
3、轻轻往纸杯底部方向拉棉线,让棉签贴至纸杯底部,再用胶水 将木棍固定在底部。 4、待胶水干后,进行试听。
观察分析 1、拉直线,两人在纸杯旁说话,是否能听到声音?如果能听到声 音,这表明 。 2、如果在使用传声筒的过程中,一人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另 一方还能听到声音吗?如果不能,这是由于 。 3、如果在用传声筒时,棉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 方通过棉线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作业评价 能独立按步骤完成制作。 □优秀 □良好 □合格
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 准确记录。 □优秀 □良好 □合格
基于实验现象,能进行简 单分析。 □优秀 □良好 □合格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制作类作业。通过小制作,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习欲望;同时,通过自己制作传声筒,更加深入的理解声 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
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检测内容 声音与环境 题量 15 题 完成时间 60 分钟
一、填空题 (每空 2 分,共 26 分) 1、神舟十三号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说话时,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 在 ,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 (“音调”“响度”或“音色”) 很大。 2、成语“万籁俱寂”常用来形容夜晚的宁静,从声音特性分析,这主要是指夜 晚声音的 很小。 3、如图 1 所示,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相同的力敲打不同的铜钟, 能发出________不同的乐音。用不同力度敲打同一个铜钟,发出声音的________ 不同 (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
甲
)乙 图 2
图 1
4、在环境监测中,监测人员使用专业的仪器对声音进行波形测定。如图 2 是某 次监测的结果,则波形________ (选填“甲”或“乙”) 是乐音波形。 5、医学上,常利用______声波来做 B 超检查,说明这种声波可以传递 , 它的频率是 。 6、在温度为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m/s,如果看到闪电 后,3 秒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________m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m/s,1962 年 5 月,美国马萨诸塞工学院把红宝石激光射向月球,大约 2.6 秒后 收到了从月球反射回来的激光讯号,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________m。 二、选择题 (每题3分,共15分) 7、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 A.不能传播声音 B.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吸收了声波 8、闫慧慧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 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录音 ( )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9、如图 3 所示探究声音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 ) A . B . C . D. 图 3 10、武昕晨同学面对悬崖大叫一声,经过 2s 听到回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速度为 340 m/s。则小明与悬崖间的距离大约是 ( ) A.170m B.340m C.680m D.3400m 11、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如图 4 的事例中不是直接控制噪声措施的是 ( ) A .摩托车消声器 B.道路的隔声板 C .防噪声耳罩 D .噪声监测仪
图 4 三、实验探究题 (每空 2 分,共 24 分) 12、如图 5 所示,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的食指上,进行了 如下实验步骤: 步骤 1:小明伸直手臂,让小军敲打衣架,小明通过_______ 传播听到声音的。 步骤 2:当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小军继续用相同的力敲打 衣架,此时小明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 听到声 图 5 音, 听到声音变________ (选填 “大”或 “小”) 一些。 由此可归纳出的结论是:固体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 传播声音,且
传声性能比气体________ (选填“好”或“差”)。 13、小明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实验时: (1) 如图 6 甲所示,当他拔动尺子,发现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化时,振动 的快慢也随之变化,音调同时随之发生了变化。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得越 ______ (选填“快”或“慢”),相应的音调也越________。他归纳得出:声源的 振动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 (2)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如图 6 乙所示,他又将齿轮固定在玩具电 动机的转轴上,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拨动塑料片,发现塑料片发声的音调随着玩 具电动机的转速的增大而__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进一步 验证他刚才归纳的实验结论。
甲
乙 图 6
图 7
14、如图 7 所示,“架子鼓”可以用来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请你回答 下列问题: (1) 写出一种能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 (2) 探究过程中,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改变鼓面的振幅大小? (3) 通过探究可知,声源的振幅越________,声音的响度越大。 四、计算题 (共 15 分) 15、寒假期间,陆冉和父母一起去黄山游玩,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 1.6 s 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多远?若突然下起了雷雨,陆冉在看到闪电后 约 5 s 听到雷声,则陆冉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多远? (声速均按 340 m/s 计算)
实践作业 自制简易乐器 完成时间 一周
16. 利用身边的物品, 自制简易乐器。(20 分) (1) 材料: (2) 原理: (3) 演奏方式:
答案 一、填空题 1、振动;响度; 2、响度; 3、音调;响度; 4、 甲; 5、超;信息;高于 20000Hz; 6、340;1020; 3×108; 3.9×108 二、选择题 7、B 8、C 9、C 10、B 11、D 三、实验探究题 12、空气;能;大;能;好; 13、(1) 慢;低;低 (2) 升高 14、(1) 在鼓面上撒些固体小颗粒(或撒些小纸团,撒些米粒等); (2)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3) 大 四、计算题 15、解: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t= 1/2×1.6 s=0.8 s 由 v=s/t 得,他们距山崖的距离:s=vt=340 m/s×0.8 s=272 m; 由 v=s′/t′得,小林距雷电的距离:s′=vt′=340 m/s×5 s =170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