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奕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6题,共48分)
1.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A. 证明了长江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 B. 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
C. 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 D. 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
2.汉成《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体现了( )
A. 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 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
C. 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 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
3.司马光说:“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即:中进士),请贡院逐路取人。”欧阳修却说:“科场取士,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各因其材性所长而各随其多少而取之。”二人所谈的现象根源于( )
A. 经济文化格局的变化 B. 北方经济的日趋衰落
C.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 D. 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4.图1、图2分别是隋唐时期运河图与元代运河、海运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图1 图2
A.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不断加强
C.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 D. 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
5.乾隆二十四年,有官员上奏称“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致丝价日昂”。为此,乾隆下旨限制生丝出口,“每船准其配买土丝五千斤,二蚕湖丝三千斤”。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
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D. 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6.王夫之在家训中提到:“能士者士,其次医,次则农工商贾,各惟其力其时”,要将自己的职业与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清代学者焦循在《里堂家训》中提到:“学者以治生为要”,并主张“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这些家训( )
A. 反映了重农抑商观念 B. 强化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C. 体现了经世致用理念 D. 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思想
7.如表是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部分进口货物进口税率变动数据,这一变化( )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百分数
棉花 担 24.19 5.56 77.02
棉纱 担 13.38 5.56 58.45
头等白洋布 匹 29.93 6.95 76.78
二等白洋布 匹 32.53 6.95 78.64
本色洋布 匹 20.74 5.56 73.19
斜纹布 匹 14.92 5.56 62.72
A. 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B. 刺激了西方对华的资本输出
C.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8.如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
时间 19世纪中期 19世纪末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初 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或纲领 平均主义 君主立宪 扶清灭洋 民主共和 重要活动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A. 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B.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C.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D.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9.民国时期,西式溜冰传入中国后,受到国人持续关注,引发广泛讨论。既有认为这是“西洋各国加倍健强的明证”而主张效仿的观点,也有“国难当头怎可溜冰”的质疑,还有追溯我;国古代溜冰历史以证明其为“我国固有”的尝试。这反映出( )
A. 思想界出现分裂倾向 B. 强身健体受到国人关注
C. 西方文化影响力式微 D. 民族意识融人日常生活
10.为打破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政府发行公债,龙岩县群众踊跃购买,共认购了13000多元,远超过原定8000元的销售计划。该县农民还积极用现金缴纳农业税,一些可以不缴农业税的贫苦农民也主动要求缴税。促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经济的繁荣 B. 革命力量的壮大
C. 政治认同的增强 D. 斗争形势的变化
11.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 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 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C. 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 D. 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
12.下表反映了“一五”计划至“四五”计划目标的关键词统计情况。该表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项目 关键词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工业计划每年速长15.5%;集中力量建设156个项目;建立工业化初步基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超英赶美
“二五”计划 (1958-1962年) 重点抓粮优网等生产建设;完成工业化,将15年的超英赶美战略变成10年,之后又降到2至3年;实现“四个现代化”
“三五”计划 (1966~1970年) 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四五”计划 (1971~1975年 狠抓战备,建设大三线,后调整为建设内地战略后方;以农业为基础
A. 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速 B.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 发展经济成为第一要务 D. 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影响
13.《论中国》一书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 “两只拳头出击”反美抗苏 D. 奉行真正的不结盟
14.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价格双轨制。物资分配一部分是计划调拨,执行计划价格:一部分是市场调配,执行市场价格。在物资比较紧张的80年代,两者价格往往差别很大。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 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B. 经济体制改革尚待完善
C. 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D. 政府管理职能趋于弱化
15.如图所示,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2009年底,新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325个支持项目的优惠贷款。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对外援助 ( )
A. 旨在融入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
B. 实现了中国低端产业的对外转移
C. 有利于提高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
D. 适应了投资周期短收益高的需要
16.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反映了我国( )
A. 工业化建设成就 B. “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 改革开放的实践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二、材料解析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发展观关键词及历史解释
时期 关键词 (1) ______
20世纪50~80 年代 经济增长导向型、工业化、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优先、重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优先均衡发展、生产关系革命
20世纪80年代 经济发展导向型、四个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主发展为辅、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和消费并举、非均衡发展、体制改革与开放 (2)每划经济体制僵化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出,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全面发展,积累与消费并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人的全面发展。
20世纪90年代 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发展优先、国民经济与社会、内涵式与集约式、积累和消费并举、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3) ______
——据周霞《建国以来现代化模式发展比较研究》
整理参照材料中(2)处的历史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的历史解释。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材料二 1904年,川人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着手筹办铁路。虽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1910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开工日期一推再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保路运动随即发生。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屡有兴工之议,但至解放前,未能铺设一寸铁轨。
——据宓汝成《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整理
材料三 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说明四川峡路交通在宋代的地位与作用。(10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川汉铁路在筹办过程中为何充满曲折。(8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革命战争时期的毛泽东诗词不仅表达了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还记录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第一首: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满湘(注:在湖南省)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西江月 秋收起义》,1927
第二首: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 蒋桂战争①》,1929年秋【注释】①蒋桂战争,指1929年春发生于国民党南京军阀蒋介石和广西(简称“桂”)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
第三首: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 长征》,1935.10
【注释】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根据材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以“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为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分)
司马光修史
材料:因反对变法,司马光被贬出中央,正是在退居洛阳的 15年内,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大部分内容编撰。编纂《资治通鉴》时,他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还参读了野史、文集、谱牒、家传、小说等各种史料320余种。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斟酌取舍的理由。元丰七年(1084年)书成,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序以奖之。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其开篇:
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
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社稷无不泯绝。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是故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开篇。(4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治通鉴》对研究“三家分晋”的史料价值,并谈谈你对“司马光修史”这一行为的认识。(4分)
泉州市奕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良渚文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从题干中“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石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可知,当时的良渚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故C项正确。
A.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从夏朝才进入青铜文明,故A项错误。
B.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范围,故B项错误。
D.题干无法体现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成《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知,《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民族心理认同,蛮夷民族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项正确;
A项错在“撰写方式”,材料强调民族心理认同,不涉及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
B项错在“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
C项错在“宗法分封制”,材料强调“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涉及宗法分封制,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需要结合中华民族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解答。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中“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东南多取进士”等信息可知,科举取士录取地区不平衡,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南方文化发展,影响了文化教育和选官制度,故A选项正确;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科举录取人数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南方文化的发展,不是北方经济的衰落,故B选项错误;
C.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中“请贡院逐路取人”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针对录取人数不平衡的问题,希望进行科举改革,该项不符题意,故C选项错误;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科举录取人数增多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需要考生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及影响。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C
【解析】元代定都北京,政治中心转移,为便利南北经济交流,维护统治秩序,在隋唐大运河基础上,截弯取直,同时开通海运,说明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C项正确;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最终完成,排除B项;元代的海运不是为了进行海上贸易,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排除。
B“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致丝价日昂”说明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符合题意。
C与“乾隆下旨限制生丝出口”不符,排除。
D题干无法体现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有“南北丝货腾贵”“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致丝价日昂”。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学者以治生为要”、“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可知,清代思想家或学者强调学的东西要与现实相联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经世致用思想,而非重农抑商观念,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思想是对当时主流思想的批判,而非强化,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个性自由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学者以治生为要”、“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结合清代儒家思想的内容分析。
本题考查清代的儒家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新税率较旧税率有大幅度下降,这是不平等条约带给英国的好处,便利了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洋货冲击土货,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D项正确;
A项属于《南京条约》的影响,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B项是甲午战后的影响,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需要考生掌握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及表现。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阶段,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相继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如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故A项正确;
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这与农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是不一致的,故B项错误;
民主自由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
从表格看,经历了由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到求民主(维新变法运动)再由反侵略(义和团运动)到求民主(辛亥革命)的转变,故D项表述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主要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救亡运动。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救亡运动兴起的主要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西洋各国加倍健强的明证’而主张效仿的观点,也有‘国难当头怎可溜冰’的质疑,还有追溯我国古代溜冰历史以证明其为‘我国固有’的尝试”可知,对于西式溜冰传入中国,引发了国人从强身健体、国难当头等角度对西式溜冰的讨论,说明民族意识融入日常生活,D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国人对西式溜冰的态度,不能说明思想界出现分裂,排除A项;
B项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不全面,排除B项;
“西方文化影响力式微”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提取材料中西式溜冰传入中国后引发的反映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央苏区政府发行公债,龙岩县群众踊跃购买,共认购了13000多元,远超过原定8000元的销售计划”等信息体现了根据地人民对反“围剿”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可,故C正确;
当时社会经济并不繁荣,故排除A;
当时革命力量相对弱小,故排除B;
当时仍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D。
1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中国古代的英雄人物进行广泛宣传,这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提高群众的抗战意识,B正确;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就已经开始萌发,A排除;
材料与革命理论无关,C排除;
D说法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战争,关键信息是“全面抗战爆发”、“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
12.【答案】D
【解析】A.选项中的表述不符合文革时期的特征。
B.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66年到1976年之间,应该是处于文革时期这一时期阶级斗争成为第一要务。
D.1971年到1975年属于文革时期。当时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方针和要求与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密切相关。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阶段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的态势,而中苏关系也逐渐恶化,因此中美在对苏联“敌意”上形成“交叉重叠”,毛泽东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CD。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价格双轨制。物资分配一部分是计划调拨,执行计划价格;一部分是市场调配,执行市场价格。”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价格双轨制,与中国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但这种现象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B项正确;
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
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面对价格双轨制,需要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新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325个支持项目的优惠贷款,中国优惠贷款行业包括经济基础设施、能源和资源开发、工业、农业等,这利于改善受援国经济建设环境,提升受援国自主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故选C;
A、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提供的优惠贷款,并非低端产业的对外转移,排除B。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外交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对外政策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材料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反映了新中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故D正确。
ABC均只涉及某个阶段或方面,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
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答案】(1)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落后,受到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威胁。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以工业化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经济的增长,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为了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国家进行了三大改造,重视积累。(4分)
(3)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共中央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更加全面合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动力.强调协调式、均衡式、内涵式和集约式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人与生态的和谐。(4分)
【解析】(1)根据(2)的解答思路来看,需要结合当时关键词提出的背景进行作答,因此(1)根据材料“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增长导向型、工业化、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优先、重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优先、均衡发展、生产关系革命”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落后,受到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威胁。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以工业化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经济的增长,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为了满足工业化的需要,国家进行了三大改造,重视积累。(3)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发展优先、国民经济与社会、内涵式与集约式、积累和消费并举、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共中央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更加全面合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动力,强调协调式、均衡式、内涵式和集约式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人与生态的和谐。
本题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结合我国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状况: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以长江水路为主的峡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路线。(3分) 地位:四川峡路交通是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1分)
积极作用:积极改善了四川的交通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四川的有效治理;保障了物资的漕运畅通;保障了军事的供应。(4分)消极作用:转输成本高,加重了百姓负担;事故多发。(2分)
【小题2】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为铁路筹办提供实质性支持;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筹办铁路形成巨大压力;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修筑难度大,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8分)
【小题3】意义: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地支持了建国初期巩固争取恢复经济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给6分)
【解析】1. 状况:依据材料一,从交通、地形、路线等角度分析指出;地位:依据材料“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分析;作用: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外部因素以及地形等角度分析。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对西南地区、对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四川的交通、晚清时期的铁路建设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路建设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答案】本题属于历史小作文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中毛泽东三首诗词的内容,抓住其时间和内容,第一首反映的是秋收起义;第二首反映的是建立革命根据地、军阀混战,第三首反映的长征,然后根据这些历史信息,结合这些历史信息的背景、内容和评价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 (12分)
示例:
毛泽东三首诗词里的革命史。
毛泽东的三首诗词反映了1927年秋收起义、根据地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长征等史实。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八七会议,提出了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受党中央委托,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首诗词就是反映秋收起义的历史,表明了工农革命的性质和军队的名称,起义的时节和区域.以及农民反抗地主剥削的斗争内容。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首诗词反映了蒋桂战争期间,根据地不断壮大,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革命出现转机。1935年10月,红军越过岷山,即将胜利,第三首诗词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
以上三首诗词,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三首诗词的内容,结合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以及红军长征的背景、内容和评价分析。
本题以毛泽东的诗词为切入点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蕴含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20.【答案】【小题1】理由: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是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朝传统秩序完全被破坏的开端;司马光以“三家分晋”为开端,提醒君主祖宗法度不可以轻易改变;要吸取“三家分晋”的历史教训,做到恪守礼制、遵从天命,司马光固守传统,反对王安石变法,希望以此告诫统治者,授予大臣以君王的权力可能会导致君臣易位。(4分,任答两点即给4分)
【小题2】史料价值:以官修正史、实录为基础,对于研究“三家分晋”的历史有较高的参考性;但带有主观性,为政治目的服务,要注意甄别,并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 (2分)
认识:作为政治家,面对统治危机,通过修史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反映了担当和思考:作为学者,司马光遵循甄别考证的修史原则,反映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受时代和阶级的影响,其修史的主要目的依然是为皇权服务。(2分,任答两点即给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第一小问要结合《资治通鉴》编写的特点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史料实证的特点以及影响史学研究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影响历史分析的因素,其次要搞清楚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学生要有较强的学知识综合理解题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