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4课《像山那样思考》(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4课《像山那样思考》(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7 08:03:28

文档简介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情感目标:
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平等的和谐相处。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意在告诉人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而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又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决不能撇开文本谈所谓的道理,否则便会上成环保生态教育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对学生文本研习的指导,强化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明白文章的旨意并进而提高思想认识的意识。针对本课文本特点,课堂上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培养其解读文本的能力。总之,教学中力求体现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学情分析
课文内容清晰易懂,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都能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本篇课文我们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特点,抓关键词、关键句来解读文本。
教学方法
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熟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大家还记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话“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吗?我觉得这句话很能形象地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在这里,我们显然是把长江亦即自然作为我们的对手来看待的,我们要让它驯服,为我所用。不难发现,这体现了我们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自然要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这种想法在常人看来,仿佛是天经地义,正确性不容怀疑的。我们过去不是常会说人定胜天,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吗?这种想法果真就合理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这最后一课的学习吧。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一)引导学生列举一些含有“狼”字的词语并概括其共性
明确: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都属贬义词)
(二)描述画面
要求:
1.观察要细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一只狼?它在干什么?)
2.描述要具体,要抓住细节
3.要带有个人的感情倾向
(三)图中的这只狼显然在引颈长嗥,要求学生给狼的叫声前加些定语。
大多数同学在描述画面及为狼的叫声加定语时,均会不自觉地用到一些贬义词,流露出憎恶或恐惧的情感,显然传统的观念在影响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去重新认识狼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于狼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探究二:研读第1节
1.如何理解狼的嗥叫是“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提示:可结合狼的遭遇去思考
2.为什么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说法,仅看第一节是很难弄明白的,我们不妨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向下阅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疑问
探究三:研读第2、3节
自读?思考:
这一声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分为几类?其区别在哪?
提示:1.找标志性的词语(“只有山”)
2.找关键语句
明确:
一类:鹿、松树……(普通)人
从自身利害考虑????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山从狼的嗥叫中究竟听出了什么“更加深刻的含义”,且让我们继续向下阅读。
设计意图:引出作者对狼情感的变化
探究四:对狼的认识经过的几个阶段
(一)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
原因(文中关键句):
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2.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们”,这表明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而非个别人的看法,对这样的一种心理,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内,……”“……手痒痒”,让学生找出读一读,加深感受并借鉴这种形象化的写法。
(二)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文中关键句:“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原因: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
让学生读读写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问: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各位同学是否也稍稍地改变了对狼的固有的看法呢?
(三)认识到其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原因:见第7—9节
结合“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这句话,引导学谈谈生态遭破坏的现状
问:作者是在以平静的口吻叙述狼的被消灭而带来的危害吗?
齐读第7节,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本文的散文笔法,感受作者的痛惜和忏悔之情。
(四)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
作者对狼的前三点认识,学生结合文本阅读,一般来说,是能够理解的,但真正要弄明白如何“像山那样思考”去听取狼的嗥叫,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需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探究五: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我们现在从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目的?
提示:找出相关语句,揣摩关键词(如:“这一时代的”“似乎”“大概……,不过……”等)
明确:我们“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本身并无什么错误,而且也应该考虑这些,但问题是我们仅仅着眼于我们自身而不顾及其他,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顾及长远,这样我们也便不难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句话了。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表达的也正是这样的意思吧。
②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③解决研读第一节时留下的疑问:
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如何理解文章一开始说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六、板书设计
人——狼群 消亡
鹿群 增长
鹿群 衰退 生态崩溃
草原破坏
七、教学反思
1.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明确: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
2.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
3.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课件16张PPT。第十四课 像山那样思考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幻灯片全屏放映时播放视频返回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整体感知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一生共出版了三本书和大约500篇文章,大部分都是有关科学和技术的题目。《沙乡年鉴》是作者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嗥叫 驯服
蔑视 迸发
湍急 艾蒿
疲惫 饿殍
蜿蜒 毛骨悚然(háo)(miè) (tuān) (bèi)(wān yán) (xùn)(bèng) (ài hāo) (piǎo) (sǒng) 拾遗:
蜿蜒:
蠕动:
饿殍:
无动于衷:

毛骨悚然: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像蚯蚓爬行的样子。饿死的人。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
也做“中”。形容很害怕的样子。返回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文章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意识?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研读课文(一)学习1—3段思考:这一声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 它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思考:留意这一声嚎叫的有哪些事物呢?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账户透支的威胁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山 ——“客观地聆听” 深刻的,客观的,长久的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二)学习第4—6自然段“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变化过程? “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
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肆意猎杀狼——有负罪感——反思醒悟 作者最初肆意猎杀狼,那么当时他对此持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三)学习第7—9自然段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鹿因为数目太多而死去,山秃了,草原退化了。连用多个“看见”,有什么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的恶果。1.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如果人类不懂得客观地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主宰,人类必将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把未来葬送。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2.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3.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彼此之间是平等与和谐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它体现了大自然最本真的特性,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课文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退出布置作业 1.完成优教通基础练习;
2.选取本课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你最喜欢的?一则苏格拉底的名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深入思考,写出真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