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对苏格拉底的人生和主要思想有所了解和认知。
2.通过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形象的认知,获得人生的启示。
3.了解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对苏格拉底主要思想的认知。
教学难点
整体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些屈指可数的思想巨子,他们的精神有着无法估量的魔力,不仅影响着一个或者数个学科的历史发展,而且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西方哲学史的奠基人——苏格拉底。
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简介
1.柏拉图
希腊唯心论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贵族出身,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8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此后他常年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达埃及、意大利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回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教学,一边写作。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一生留下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申辩篇》《美诺篇》《国宗篇》(又译为《理想国》)《斐多篇》《会饮篇》等对话录。本文《苏格拉底之死》节选自《斐多篇》。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老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他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暑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也不讲究。他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主张专家治国论,认为各行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应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如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苏格拉底极其反对他的暴政统治。后来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苏格拉底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那么,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哲人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出透视苏格拉底思想品质或给予自己深刻启示的语句和情节。
1.苏格拉底关于“快乐与痛苦”的认知——不屈服于现在的痛苦。
2.嘱托朋友和弟子们要照顾好自己——对自己哲学观点的执著。
3.从回答朋友如何安葬自己的话语中看出,苏格拉底坚信自己是法庭错误的牺牲品,消失的只是躯体,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是长存的——可见他对信念的执著与对黑暗的不妥协。
4.从典狱长的话语中,可看出其“高尚、伟大、勇敢”。
5.服毒时的坦然、从容、镇定——可看出他与现实社会的决裂。
6.嘱托克里托还鸡——诚实、守信。
四、合作探究
细致研读大家提炼的六个情节,完成下列探究:
(一)研读第一个情节。
苏格拉底对“快乐与痛苦”做出怎样的判断?给你什么启示?
判断:“快乐和痛苦从来不会……两个躯体一样。”
启示:1.苏格拉底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智者。2.对生活要热爱、要细心体味。
(二)研读第二个情节。
怎样看待苏格拉底对朋友和弟子强调要“照顾好自己”“抓住我,不使我从你们的手指缝中溜走”?
苏格拉底让朋友和弟子们“照顾好自己”的意义在于保留传播自己思想的生命。“抓住我”实质是不放弃自己的思想。这与他强调“苏格拉底仍然活着”“埋葬的只不过是我的身体”是一致的,可见苏格拉底是多么坚信自己的哲学观点。
(三)研读第三个情节。
怎样理解“我与被交付法庭受审的苏格拉底根本不同”?
“受审的苏格拉底”是统治者涂黑的人,而在苏格拉底看来自己是清白的。
(四)研读第四个情节——典狱官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典狱官是国家机器的代表,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典狱官对苏格拉底的印象发生了转变,可见苏格拉底的正直与高尚。
(五)研读第五个情节——苏格拉底坦然从容服毒。
如何看待苏格拉底服毒时的坦然从容与镇定?
服毒就死时的苏格拉底非常平静,他劝慰那些伤心哭泣的学生。这样的行为有异于常人,因信念选择死亡,其意义影响深远。这种坦然从容与镇定,来自于自己深爱的哲学,认为自己所持的观点是幸福、快乐、不会枯竭的源泉。
(六)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章更有表现力。作为传记,这些描写是确有其事,还是作者的合理推测和主观安排?
传记文学具有历史及文学的双重特征。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允许有艺术创作,否则,作品就会枯燥无味失去文学的特质。柏拉图运用回忆录的方式记叙苏格拉底人生的最后一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中有合理的艺术创作。
五、开拓思维
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智者,本可以逃避死刑,但他没有逃避,而是慷慨赴难。苏格拉底死了,死在雅典的民主审判之下,死在了雅典民众的手中,留给后人怎样的深思?
(提示:结合苏格拉底的生平和雅典的民主制度来谈。)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 “雅典就像一匹钝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正是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成为一个传播思想的斗士。他与别人讨论,在刚开始时装作一无所知,经过讨论,使同他交谈的人明白他们自己的不足与缺点。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反讽使很多智者当众出丑,他们视苏格拉底为眼中钉,而这些人大都是当时有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之所以像牛蝇一样不断地叮咬他的同胞是因为他内心有某种力量非让他如此不可,他总是说他的心中有“神明指引”,而这正好成了他的反对者们抓住他的致命把柄。他的反对者以亵渎神、创造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来控告他,结果他在一个由501人组成的法庭上,以281票对220票被判有罪,以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陪审法院是雅典司法制度一个最大的特点,雅典的陪审法院并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法院,它的权力比现代法院要大得多,它实际是控制政府的主要机构,它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几乎所有的问题,其判决是最终的。陪审法院的陪审员最多可达6001人,一般案件也要有501人、1001人、1501人进行审判。按当时的法律,陪审员由选举产生。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的是一个由501人组成的法庭。
从苏格拉底之死我们可以看到雅典陪审法院制度存在着如下的缺陷。首先,人数众多,陪审员未受过专门的法律训练,根据他们的个人喜好,判决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法庭上的辩护能否打动听众往往决定着被告的命运。第二,法律发展的停滞和法律的不确定性。人们醉心于研究如何演讲,如何用动听的语言打动台下的听众,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大多数人的喜好,所以法律在雅典是不确定的。第三,舆论左右审判。谁主宰了舆论,谁就可以主宰审判。第四,通过主观的投票选举决定客观上的事实。审判不需要任何的证据,证据的作用是很微不足道的,最后的投票才是决定有无犯罪和应受何种处罚的依据。这种通过他人的投票来决定被告犯罪与否的审判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正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才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苏格拉底是死在雅典的民主审判之下的。“(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人物回忆录。
2.在你的成长经历中,谁对你影响最大?他(她)的哪件事,哪些话,与之有关的哪幕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模仿本篇课文,写一篇回忆录,写写这个人。
课件18张PPT。第十五课 苏格拉底之死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据说他家庭生活不幸,妻子是有名的泼妇)、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因为思想和言论而被处死的哲学家,因执着于真理而被处死的思想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苏格拉底之死》。返回学习目标1、充分阅读,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认识苏格拉底这一伟大形象。?
2、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3、引导学生走近?这位奠定西方文化哲学基础的思想巨人,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整体感知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在哲学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建者,始创理念论心理学思想。其著作《理想国》一书蕴涵着欧洲心理学史上最早的分类雏形:知、情、意三分法。监狱 枷锁 叫嚷
脚镣 入殓 诀别
家眷 奠祭 祈祷
遵循 yùjiārǎngliào?liànjuéjuàndiàn jìqí dǎoxún编撰:
奠祭:
泣不成声:
枷锁:
于事无补:
容光焕发:编纂,撰写。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哭的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很悲伤。枷和锁链。比喻所受的压迫和束缚。对事情没有什么补救作用。脸上光彩四射。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或朝气蓬勃。返回苏格拉底临刑前为什么说“我感到快乐随着痛苦而到来”?
苏格拉底在他的学生心中是怎样的形象?1.第4自然段,在回答克里托有何临终“吩咐”的询问?时,苏格拉底强调要与他经常说的那些话相一致,他唯一的“吩咐”就是“你能照顾好自己”联系上下文和苏格拉底的一贯思想理解,苏格拉底反复强调的“照顾好自己”指什么??研读课文 这里“照顾好自己”就是指照管好自己的灵魂在他看来,美德不仅是最根本的知识,而且是最具体的日常伦理实践;追求美德首先就是实践美德;人生的最高任务和头等大事,不是照管身体和财富,而是照管好自己的灵魂。?2.文章?第6自然段,苏格拉底在回答克里托如何“举行葬礼”的询问时“优雅地笑了笑”,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在死亡之日,他仍然泰然自若地与朋友、学生论证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以及生死的终极问题,孜孜不倦地告诫人们:肉体的需要,包括个人死后尸首的处理都是无须理会的小事,只有灵魂和精神才是值得高度重视的。?3.为什么苏格拉底说他“离开此世去得到至上的幸福”呢??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4.苏格拉底服毒药的态度是怎样的?文章中有哪些具体的描写? 对典狱官理解,赞美他是“多么可爱的人”,感激他“对我的态度极为友好”,“兴致勃勃地接过杯子”,“丝毫没有慌乱?”,“用惯常的沉稳目光看着杯子”,“平静地、没有丝毫厌恶地把这杯毒药一口气喝光”。?5.服毒就死时的苏格拉底非常平静,并劝慰那些伤心哭泣的学生这种行为有异于常人,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作为一个“修养道德,寻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灵魂放心无虑,他相信,人要有良知,要对自己负责,智慧和信念的力量足以战胜死亡,所?以他坦然赴死,坚信自己的灵魂将有一个宁静的归宿?6.临刑前他没有忘记实践美德,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十分细小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哪里? 喝毒药之前镇定自若地洗了澡,以免麻烦别人来清洗自己的遗体;给妻儿留下遗言后让他们离开,以免他们过于悲伤并在此哭号;特别是最后还不忘交代友人为他向医药神祭献一只公鸡,这表现了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平静与轻松,没有慌乱失常,同时也反映出他伟大的人格1.读完文章,你觉得苏格拉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苏格拉底在安静中死去他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击败了生命本能,超越了与生俱来的死亡恐惧,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进入了一种崇高境界他的天才学生、本文的作者柏拉图,通过描写他的“安静”之死,塑造出“最勇敢”“最有智慧”“最正直”的圣人形象。课文小结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篇哲学对话录,富有深邃的哲理内涵。本文以对话为主,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那个时代声誉最高的老师,有众多追随左右无比敬仰他的弟子。而对于他临死前所说的话的描写,又表现了苏格拉底对生死的乐观心态。退出布置作业 1.完成优教通基础练习;
2.选取本课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你最喜欢的?一则苏格拉底的名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深入思考,写出真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