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6课《宽容》(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6课《宽容》(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7 08:05:26

文档简介

《宽容》序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解文中事物和人物象征意义,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掌握本文虚拟情节,富有深意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讨论、鉴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宽容”的深刻含义,培养宽容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解决办法
(1)介绍《宽容》这部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宽容有初步的了解。
(2)分析具体语句,理解本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真正含义,把握形象。
(3)课堂讨论。
教学设想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以点拨为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设计
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将布鲁诺处以极刑。
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宽容〉序言》,来看看这种斗争是怎样的势不两立,如何的激烈,并进而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新思想、新事物。
2.房龙及其作品《宽容》。
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二、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每段大意。)
课文9个自然段,各段大意:
1.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贫乏而可怜的生活。
2.漫游者探索新生活,受伤而归。
3.漫游者向人们讲述他的新发现。
4.漫游者被守旧老人、一千年前的律法、无知的人们杀死。
5.无知谷面临死亡的威胁。
6.律法要求人们墨守成规。
7.濒临绝境的人们叛逃,寻找新世界。
8.纪念先驱者。
9.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在一个无知的山谷,有着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的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忍的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
三、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思考讨论,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守旧老人”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漫游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村民们——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篇文章中一些具体事物代表什么?有什么含义?
无知山谷——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里,漫游者的命运可想而知。
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小溪——知识的源泉,在此文中“发源于昔日的荒山”指源于落后,“消失在未来的沼泽”指必须接受更新,打破旧势力,争取解放。
山的那一边——指新的世界,具有新生力量的美好生活。“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最终特大干旱时山谷里的景象——无知的人们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应。
3.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提示:文章最后一句。
4.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
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5.拓展
由课文可以联想到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由课文我们可以得到启发:
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人类追求真理的势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的。
要使真理的发展畅通无阻,就要保证思想自由,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真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你还想到哪些人和事?
四、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结合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五、写作技法探讨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如果不用联想与想象,直接来表述作者的意图,效果会是怎样的?
联想与想象的运用,使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化,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如果不这样,而是直接以议论的语气写作,就会变得干枯,乏味,也不会这样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启示:序言可以创新,任何文章都应该创新。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写一篇随笔,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的)
七、板书设计
《宽容》序言
房龙
山谷——无知——死寂
小溪——知识——干涸应该宽容
老人——守旧——苦难
青年——创新——死亡
课件22张PPT。第十六课 《宽容》序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 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第 16 任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尽管他仅在边疆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宽容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有人批评林肯总统对待政敌的态度:“你为什么试图让他们变成朋友呢?你应该想办法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对。” 林肯总统温和地说:“我们难道不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我们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林肯总统消灭政敌的方法,将敌人变成朋友。他,两度被选为美国总统。 今天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著的是这样的一段话:“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返回学习目标1、了解本篇序言的特点。
2、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把握文章的主题。
3、理解文中所提倡的“宽容”的内涵。
4、学习先驱者的勇于怀疑、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整体感知 亨德里克·房龙,系荷裔美籍作家和历史学家。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后在德国、美国读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他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
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的一系列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深邃 蜿蜒 绵亘
绰绰有余 饮牲口 亵渎
跋涉 弥天大罪 杀一儆百
饿殍 suìwān yánmián gènchuòyìnxiè dúbá shèmíj?ngpi?o绵亘:
亵渎:
跋涉:
杀一儆百:
饿殍:连接不断(多指山脉等)。(书)轻慢;不严肃。形容旅途艰苦。“儆”,亦作“警”。让人自己觉悟而不犯错误。饿死的人。速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守旧老人:
先驱者:
无知之人:固守古老律法,采用欺骗手段,陷害一切 “异端”。敢于质疑,冲破一切枷锁,勇敢探索,最后为真理献身。由于无知、愚昧,客观上成了守旧力量帮凶。返回“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里的“幸福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生活?
为什么“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1.“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一句应怎样理解?研读课文 “知识的小溪”指社会文明;“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原始落后的社会;“缓缓”是说进步慢,这是由愚昧落后的思想统治造成的。2.“他们向儿孙们……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一句表明了一种怎样的矛盾?暗示反动保守势力与进步的天性总是存在矛盾。3.怎样理解“正人君子”一词?所谓“正人君子”不过是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罢了。4.“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高墙”的人是什么人? 是追求光明的开拓者、先驱者,是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勇士。5.“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说明什么? 一方面反映了革新之路的艰难,第二方面反映了守旧势力的猖獗,第三也反映了先驱者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6.“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屈服和失败的原因是 ? 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 ;
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
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7.面对违背律法的人,人们和守旧老人都“摇着头”,他们摇头的意思是一样吗? 不一样,人们是同情的摇头,是无奈的摇头;而守旧老人是得意的摇头,是装模作样的摇头。8.从第一二部分内容来看,无知山谷的律法到底是什么律法? 是千年前的老规矩,是维护家长制统治模式的依据,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枷锁,是谁也不能违背的天条。9.人们杀死漫游者说明什么? 说明反动黑暗势力还很强大,群众受到的毒害很深,革命力量还很弱小,革命思想没有影响到愚昧的民众。10.造成饿殍遍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知识的小溪的枯竭。11.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无法生存,终于想到了山的那边。
启迪:只有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才知道真理和谬误的分别,这就是社会进步缓慢的要因。1.作者是怎样表现先驱者与守旧老人的斗争的?守旧老人先驱者让坐拒绝闭嘴偏说疆界早定那边美丽坚信圣书圣书撒谎新旧事物的矛盾不可避免镇压杀一儆百星星之火2.本文的山谷、村民、老人、先驱者分别有各自的象征意义,他们分别象征着什么? 无知愚昧、保守、破败的地方,长久封闭,知识贫乏。山谷:村民: 由于愚昧、无知、胆怯麻木、自欺欺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客观上成了守旧力量的帮凶。 守旧老人: 无知山谷中律法的执行者,旧思想的维护者,固守古老律法,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中权威与权力的象征。先驱者: 新世界的探索者,新思想的传播者,敢于质疑,冲破一切枷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最后为真理献身。课文小结 本文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退出布置作业 1.完成优教通基础练习;
2.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200-300字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