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9课《弈喻》(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教案+课件】第19课《弈喻》(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7 08:07:34

文档简介

《奕喻》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加大积累文言文知识的力度,并能逐步提高熟练驾驭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的手法,并初步体会深入浅出、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掌握文中所讲为人治学的重要准则,学会时时处处内省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及他人。
教学重、难点
1.朗读、翻译,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2.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解决疑难字句,了解文章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钱大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一次旅行,让我们一睹大千世界的多彩;一次阅读,让我们久久回味,悠远绵长。而一次观棋、对弈的经历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钱大昕的《弈喻》中,去体会人生百味,尽在棋中。
二、作者简介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他初始以辞章闻名,后来精研经史,也长于诗文,著有《潜研堂集》。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要求:(1)准确、流畅地诵读,正确地断句。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好文中的反问句、感叹句和判断句语气。
2.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语句,了解文章大意。
3.梳理文章结构并理清其间关系。
文章共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观棋下棋经历。尾句过渡,承喻启理。
第二部分(2):借下棋喻理。又分两层:
第一层,“今之学者”起。“今之学者”与“予”比较,提醒弟子反省自己,学会“易地以处”,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第二层,“弈之优劣”起。深入阐述在无法判断是非之时,更应反省自己,并且指出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四、问题探究
1.本文说理前,叙述了一次怎样的经历?有了怎样的教训?
(1)指名学生复述观棋、对弈的经历。
(2)教师适当点拨:以“予观弈”为开头,写了自己嗤笑别人不如自己,结果却吃了轻视他人的苦头,以致“不能出一言”。教训是“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2.作者叙述下棋的事以后,本可直接借事说理,而文章第2自然段却没有一句涉及与上文下棋有关的事,其原因是什么?
作者由下棋想到生活中诸多现象,揭示了“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这样使内容更加有意蕴、有深度,引发读者深思。
3.“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中“吾求吾失”的含义是什么?
“吾求吾失”是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永远处于不自满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说,自己的“失”一旦自觉发现乃是一大“得”,失与得的辩证关系,为下文预伏脉理。
4.本文借下棋为喻,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本文提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1)作者是以自己切身感受“现身说法”,叙述为后文说理议论服务,先讲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为人接受。
(2)本文通过作者观棋、下棋的独特体验的叙述,并结合现实中那些喜称人过、爱吹毛求疵的人的行为,说明了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警戒主观臆断、骄傲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正确道理。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下棋设喻,借事说理,告诉我们,下棋事小,做人事大;多看别人优点,反省自己的不足,方能下好人生这盘棋。
六、布置作业
写一段自身经历,并借事说理,要求要有说服力。
七、板书设计
弈喻
  钱大昕
----------------→
(由事悟理)
课件23张PPT。钱大昕弈 喻 清代学者钱大昕看人下棋,见一位客人屡败,就讥笑他失算,总想指点几招。过了一会儿,这位客人请他下棋,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就占了上风;快到中盘时,他就难以招架;棋局结束时,客人赢了他13个子儿。这件事引起了钱大昕的一番感悟,写下文章《弈喻》。导入新课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生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逝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18世纪中国的杰出学者,乾嘉时代的史学大师。青少年时代成长在文化氛围浓郁的江南地区,就学于苏州紫阳书院,与王鸣盛(钱之妻兄)、王昶(chǎng)、曹仁虎等同学,诗名甚著,号称“江左七子”。 作者简介 “弈”就是下棋,《弈喻》题目的意思是用下棋来打比方。从题目可知这篇短文是用下棋来讲道理的。解题字音字形昕( ) 数( ) 嗤( )
顷 ( ) 辄( ) 赧( ) 訾( ) 度( ) 着( )
讳( ) 暇( ) xīnshuòchīqǐng zhé nǎnzǐduózhāohuìxiá第一段实词解释予:我。 弈:棋,这里指下围棋。
于:介词,在。 数:屡次。
嗤:嗤笑,笑话。 失算:算计失误。
辄:就。 易置之:代其下棋子,改变他下棋的路数。
逮:及,赶得上。 顷之:过了一会儿。
颇:很,非常。易:轻视。 甫:刚刚。
数:几个。 得先手:下围棋时掌握了棋的主动权。
益:更加。 苦;艰苦。
智:智谋,智力。 尚:还。
竟局:结束一局 ,竟:结束。
数:计算。 赧:因羞愧而脸红。
出:说出。 而已:罢了。第一段:
写自己下棋眼高手低的事实,为下文的议论作准备。今:现在。 学者:学习的人。
訾:诋毁。 失:过失。
居:相处。 乐:喜欢。
称:谈论。 固:本来,固然。
然:但是。 易地:交换,彼此交换地位。
度:推测,估计。 果:果真,果然。
指:指出。 求:寻找。
暇:闲暇,空闲。第二段实词解释第二段:
由下棋联想到治学明理,也应多考虑自己的失误。
弈之:棋艺的,之:助词,的。
定:标准。 一着:走一步。
护前:袒护所为,绝不认错。
讳:隐瞒。 定:确定,评定。
得:得到,获得。 已:停止。
曾:连……都。第三段实词解释第三段:
进一步说明,事理方面的是非不像下棋那样明显,不能自省就会更糟。
一:写自己下棋眼高手低的事实,为下文的议论作准备。
二:(今之学者~何暇论人哉)由下棋联想到治学明理,也应多考虑自己的失误。
三:(弈之优劣~最后)进一步说明,事理方面的是非不像下棋那样明显,不能自省就会更糟。文章结构 1.本文是以下棋作比喻来阐明道理的,作者是如何写下棋的?
  
文章既没有抽象地介绍下棋的一般规则、一般情形,也没有详细具体地去铺写下棋者的年龄、表情、举动以及下棋过程中的种种情形和场面,而是十分简要地叙述了作者自己在友人寓所的一次下棋经过。并特别突出地叙述了自己由观棋到下棋过程中前后态度的不同变化。课文分析2.作者在由观棋到下棋的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观棋时的跃跃欲试,到因客人“数败”而内心讥笑他,“以为不逮己”的傲慢,到自己与客人下棋时的思竭智穷,不堪一击,因而内心十分羞愧,到“不能出一言”的狼狈。
3. 这件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观棋不语真君子。
4.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下棋呢?
  是为了后面的议论和说理作铺垫。
5. 作者写自己下棋时的切身感受有何好处?
  作者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现身说法,使读者格外感到事实确凿,也使下面的议论说理有了坚实可靠的事实基础,而不致流于空洞浮泛。
6. 本文作者以下棋为喻向我们揭示了生活中的一种怎样的现象?
  “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 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
7.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也不能没有一点过失,因此,只要“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较公允的评价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反之,就会导致无休止的争论,也就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8.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在于警戒那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正确道理。下棋不可小看对手      对弈
读书不可轻易指责古人    治学
辨明事理不应互相嗤笑    判断事理  由点到面 层层深入板书 本文由作者切身下棋的经历写起,由点到面,从下棋这件小事而联想、扩展到生活中许多现象,进而从为人处事的高度立论,揭示了生活中一个人们往往习焉不察的现象: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警戒那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教人领会正确的做人道理。主题 下棋事小,做人事大,多看别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不足,方能强于观弈者,下好人生这盘棋。总结名言积累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智能的人珍惜拥有的一切,平庸的人认为得不到的东西最美 3.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4.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
5.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6.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是每个人都符合你的胃口,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你又何尝符合所有人的胃口。
7. 静坐但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8.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出自 《增广贤文》
9.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10.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