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色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等词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积累课内外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隆中景色的美丽,渗透运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隆中景色的美丽,渗透运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色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等词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积累课内外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吗?你知道这部书中的一些故事吗?说说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板书:三顾茅庐
二、初读感知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含义深刻,比较难理解。我们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老师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上的一些词句。开始。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带领关羽、张飞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诚意打动,出山辅佐刘备。指出:顾:拜访)
三、由词入境
师:课文中有些四字词语很值得积累。
课件出示: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恭恭敬敬、诚心诚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
1.开火车读。
2.这里的哪几个词是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的?通过这三个词你感受到什么?(对诸葛亮尊重。)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三个词。
3.哪几个词是写隆中的景色的?这几个词在那个自然段出现,请画出来。
课件出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指名读。
(2)隆中这个地方怎么样?(美)
(3)从那体会到隆中很美?
(4)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指名读、评价、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5)你注意到“来到……,只见……”这个句式吗?指导学生可以用这个句式写一处景物。
(6)谁在这居住啊?(诸葛亮)诸葛亮是杰出的人才,这灵秀之地出现这样的杰出的人物,你会想到那个成语?(板书:人杰地灵)
4.老师来板书两个词,虽然不是课文中的,但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体会人物的品格。(板书: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引导学生说说意思。
这两个词是形容谁的?(刘备)
(1)引言:是啊,刘备从司马徽 水晶先生那得知诸葛亮是当今的大贤,得到他的辅佐就可以成就大业时,求贤心情急切。曾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但都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成功了。刘备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的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还需要我们好好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边想边画出重点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在字里行间写一写。
(3)品读第二自然段
a、通过读第二段感受到刘备诚心诚意了吗?
b、课件出示张飞、刘备的对话。
c、同桌之间分角色读读,读出人物的特点。
e、既然写刘备诚心诚意,为什么要写张飞?(对比的写法,更能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隆中景色的美丽,渗透运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品读第三自然段
a、边出示课件边说:看看第三自然段的这段话,你从哪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引导学生抓住:“半里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不要惊醒、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半晌工夫,一个时辰”的词语体会。)
b、围绕“恭恭敬敬”体会。
①“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非常尊敬别人。)
②你还在哪里见过恭恭敬敬的情景?
(大臣对皇上;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
③刘备当时是什么身份?刘备又是什么身份?你总重体会到什么?你读懂了黑板上的哪个词?(礼贤下士)
④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当时的年龄吗?
(刘备当时47岁,而诸葛亮27岁)你有体会到什么?(诚心诚意)
⑤还有可以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半晌工夫,一个时辰)
⑥刘备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他会想什么呢?你读懂了黑板上的哪个词?(求贤若渴)
⑦诸葛亮悠然醒来,当他发现等候多时的刘备,会怎么想?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二、品读孔明
诸葛亮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吗?我来读读第四个自然段,品品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诸葛亮果真是大贤)你能通过诸葛亮的故事品品诸葛亮其人吗?(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舌战群儒等)
文中还有三个比喻句,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大贤。
课件出示:三个比喻句。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藏龙卧虎)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0
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如鱼得水)
指着板书:看我们不仅理解积累了课文的一些词语,还理解和积累了和这篇课文有关系的课外的一些词语,希望以后学着应用。
三、拓展延伸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还经久不衰,它给我们留下什么呢?(尊重人才)
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成就一番大事;同时要想赢得尊重,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才能的人。下课。
四、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人杰地灵
求贤若渴
刘备 诚心诚意 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
藏龙卧虎
拨云见日
如鱼得水
课件19张PPT。第二十课 三顾茅庐情 境 导 入返回情境导入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
……播放音乐:《有为歌》(诸葛亮出山歌)返回学习目标1.要认识“仰、诸、葛、冈 、驻、贤、叩、既、恭、拜 、佩 ”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3、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整体感知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拜谒 呕心 寰宇 荷锄 篡逆
猝定 斡旋?? 匡扶 朔风 邂逅
不省 慵懒?? 千仞?? 不栖 薰沐
鄙悃 悒怏 荏苒 揲蓍 愧赧
存恤 bài yèǒu xīnhuán yǔhè chú cuàn nì cù dìng wò xuán kuāng fúshuò fēng xiè hòu bù xǐng yōng lǎn qiān rèn bù qī xūn mù rěn rǎn bǐ kǔn shé shī yì yàng cún xù kuì nǎn 倥偬:
云扰:
斡旋:
鉴原:
荏苒:事多,繁忙。文中是挽回、转变的意思。浮云动荡般地骚扰不安。鉴识原谅。不知不觉间渐渐过去。理清文章层次,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第二部分(2)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快快而回。第三部分(3—6)写刘备三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返回1、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
2、课题虽叫“三顾茅庐”,但文中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研读课文1、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2、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3、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
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 4、你觉得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刘备和诸葛亮非常亲密。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
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诸葛亮:
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理解文章中为什么着墨写张飞的反应? 这样写正是以张飞的暴躁、无礼衬托刘备的思贤若渴和礼贤下士,也更加对比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这是一种人物刻画的方法,叫做对比衬托法。课文小结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退出布置作业 1.完成优教通基础练习;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