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华池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显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十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非遣保护经历了移植借鉴、“申遗熟”和规范化保护等阶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非遗方面累积了很多中国经验。但基础理论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事业的瓶颈。二十年来,非遗的实践探索走在了观察与理论思考的前面,现在中国非遗由保护行动向学科学术转向的时机已经成熟。
任何事业除了实践探索,还要有理论作支撑,若想行稳致远更高不开学术学科作保障。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一是学术体系建设。而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于保护实践,亟须从理论层面加以厘清与辨析。
首先,观念需要进行再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成效集中体孔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实施。特别是后者,非遗的诞生让文化嘴产体系有了更为宽博的框架,有关遗产的许多评价内容和信息诸如传统、信仰、历史事件等非物质性均难以从单纯的物质构造中解读出来。非物质同物质一样承载着人类记忆,而非遗的实践探索所面对的是生活的万花筒,所获取的观念难免碎片化,需要依托知识分类体系进行具象化处理。
其次,概念需要进行再解读。2011年颁布实施的非遗法让中国非遗走上了依法保护的道路,令筛约国刮目相看。而从理论审视,中国的非遗保护以履约实践为主基调,应该在移植、借鉴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超越。
一是主体性原则需要充分彰显。具体表现为一些学术研究中见物不见人,以及遗产主位观的缺失。道产价值既应关注历史、科学等客位价值,亦不可忽略诸如价值观、信仰和情感等主位价值。
二是分类体系需要完善。无论知识的构造体系还是分类谱系,还需有更严格的梳理、认识和甄别,并兼及那些与艺术无关的非遗项目与门类。
三是真实性意涵有待进一步明晰。遗产的真实性并非局限于设计、工艺、材料和寿命等物理因素,同样存在于传统、精神和感觉筝非物质因素。
其三,学科体系构建需再阅释。非遣作为文化遗产的分支体系,难以脱离文化遗产本体而存在,自身建构也必涉及本体、价值、形态、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以及保护与管理、传承与利用等一系列实践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依托学科建设,获得系统的理论指导。
中国非遗从素朴的实践感知向理论自觉跃进绝非一蹴而就。非遗能否独立成科须首先回
答其是否为独立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式,与物遗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准确定义并恰当阐释非遗以及展开合理保护是构建文化遗产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非遗与文化遗产的关联性源自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式,前者以情趣、思想、理想、意志和观念等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更深刻地受民族的历史文化影响;而后者作为历史文化母体蕴含民族和时代的元文化状态,包括原始的记忆、神话、传说、图腾等原始胚胎。二者存在脐带关联,结构上同源,并与主体的文化同脉,非遗与物遗共同构成文化遗产本体。唯有文化遣产的框架体系完善了,研究基础夯实了,才能逐步向非遗学和文化遗产学过渡。
非遗说到底是文化问题,既有自信与自觉,又反映民族的文化观。有了好的基础理论建构与学科体系,非遗保护可持续性会加强,也能使文化遗产更好地活起来,并在国际上树立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
文化遗产学作为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建构受着诸多相关学科理念和方法的限制,常要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加大文化遗产领城的人才培养力度。
(摘编自王福州《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道产体系》)
材料二:
中国的非遗保护是实践工作走在前面,并在实践当中逐渐摸索推进的。先有实践探索,再根据工作需要制定政策法规,而学术研究则紧随其后。非遗保护是一门实践的学问,用实践去推进各项工作,边实践边研究,不可能停下来先研究如何去建立学科和理论体系,再来指导和开展工作。
非遗保护也是一个横向领域。《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提到,我们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一个离散的文化活动或生产领域,但它的确存在于《文化统计框架》的所有文化领城之中,因此它被作为一个横向领城来表述。如果严格按照现有的学科分类,目前非遗还不是一个学科,因为我们无法确定它的边界,但非进保护的学术理念把相关学科联系在一起,已经大致形成了一个没有分际的、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
因此可以说,在研究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地设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实践走在前面;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横向领域。
(摘编自王展阳《以实跪探索非遗教育与学科建设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探索方面累积了很多中 验,为非遗由保护行动向学科学术转向提供了条件。
P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式受民族的历史文化影响更深刻,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利成了文化遗产的本体。
C.只要有基础理论建构与学科体系,非遗保护可持续性就会加强,文化遗产就会活起来,我们在国际上就有话语体系。
D.严格来说,日前非遗还不是一个学科,但非遗保护的学术理念把相关学科联系在一起,大致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设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需从观念、概念、体系构建的角度加以理论厘清与辨析。
B.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是否为独立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
C.中国非遗保护从移植借鉴起步,要进一步发展,需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
D.人才培养是我国加快非遗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非遗保护主体性原则的一项是(3分)
A.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期间,专门召开了探讨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边会。
B.“无界2021乡村振兴公益展”通过记忆、情感、材料等展现贵州村寨人文美学生活。
C.“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
D.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向体验者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繁华岁月景象。
4.“文物保护要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激发起磅礴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4分)
5.有人认为,在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上,材料一、材料二观点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灯 塔
刘建超
父亲的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 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色、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案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师。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向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给给速住了,带着红著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箍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希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就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亦得住。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叉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崂蟹抓海参。他们把的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来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两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儿士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哈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叔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 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搬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节选自《当代中国经典小小说第五卷》,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了父亲的积极与自信。
B.父亲给母亲写信,每一封信都是介绍岛上的美好与快乐,没有写过半句在岛上的苦与累,这表现了父亲对小岛的喜爱。
C.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既是父亲对母亲理解他并安排海葬的欣慰,也饱含着父亲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D.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40年,表现了父亲命运的坎坷。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父亲名字叫海,再写父亲把池塘当海,为后文写父亲分配到岛上守航标灯作了必要的铺垫。
B.本文情节并不复杂,语言质朴简练,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技巧。
C.本文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部分是“我”每次路过父亲工作过的小岛时庄严地行注目礼。
D.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8.文中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简洁生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9.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
材料一: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教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向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立政大言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动之。陵墨不应,耿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盘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今何语之亲也!”因罢去。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 ”陵曰:“丈夫不能再辱。”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 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 男儿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稍颗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 愿足下勿复望陵。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男儿死A则葬蛮夷中B谁复能C身D稽颡E还F向北阙G使刀笔之H吏弄其文墨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的最高首领称为“单于”,相当于汉族天子。
B.牛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文中指犒劳汉使的佳肴美酒。
C.“谢女”与《苏武传》中“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两句中的“谢”意思相同。
D.“因罢去”与《过秦论》中“因遗策”“因利乘便”三句中的“因”含义都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孙敖从抓获的俘虏口中得知了李陵在教匈奴练兵的消息,汉帝大怒并因此将李家灭族,但实际教匈奴练兵的人是李绪。
B.李陵面对老友任立政的邀请,虽沉默不回应但其实内心有归汉之意,但因其对话意外被卫律听到,他有所忌惮而选择拒绝。
C.李陵认为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人,投降匈奴并非真心实意,实在迫不得已,只是因为汉帝负德,并不顾念有罪之人的难处。
D.李陵认为汉朝对没有死节的自己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这很难让臣子们为国奔走效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4分)
(2)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4分)
14.李陵在兵败投降匈奴后,对汉朝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根据两则材料作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塞上(节选)·高 适
边尘源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都纡。
【注】①转斗:久战。②按节:按辔徐行。③谟:计谋,谋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以乐府曲名为题,所写为边关战事,略写见闻,详写所感,思虑幽深。
B.首二句从虏骑入侵着笔,交代边地严重局势,“涨”字突出敌人的嚣张气焰。
C.诗人感念朝廷恩德,希望为国效力,却遗憾自己只是一介儒生,有志无力。
D.全诗抒情、议论结合,在失志的悲慨中寄寓壮烈之气,显出悲壮沉雄的本色。
16.高适在本诗与《燕歌行》中都写到“李将军”,请简要分析其情感表达的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在《大学之道》表达同样道理的句子是“ , ”。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契合。
(3)贾谊《过秦论》中,描写东方诸国起义攻秦及其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①
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一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精神凯歌。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太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蹬越、还有许多“奏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符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打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主动仗。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② 的历史。在长征中,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不惜从网上高价购买所谓的“聪明药”。网传的“聪明药”叫利他林,其主要成分就是哌甲酯,是目前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推荐药物之一。哌甲酯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能够括抗5-羟色胺1受体,并使囊泡单胺转运蛋白重新分布。对于多动症儿童它可以通过使大脑兴奋起到① ,并不能增进记忆力或分析能力,不会让正常孩子变得更聪明。
利他林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第一类精神药物,除了② ,不能用于其他非医学目的。无节制地滥用这些药物只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到头来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健康,而且影响了孩子的成绩。
很多家长和学生③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育目相信所谓的“聪明药”,最终导致药物依赖。青年期是容易发展为药物成瘾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贸然使用哌甲酯类药物,可能对个人后期的人际关系、学术成就和个人的事业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0.下列句子中的“所谓”和“所谓的‘聪明药””中的“所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个经常抄袭他人作品的所谓作家,被作协开除了。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买舒适的睡衣给自己,价格稍高一点也无所谓。
D.芭蕉常绿常新,与园林最相宜,所谓“芭燕分绿与窗纱”。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调整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杨澜: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邋通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伏尔泰: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