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教材分析。
1、本课在单元及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及意义。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科学精神”。安排的课文,有的是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认识和解释,有的是对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身边的事物展开的探究,有的则是对未来科技展开的奇特想象,呈现了人们的不同的思考和探究。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告诉人们看待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这一道理。
2、课文分析。《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却颇具匠心。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和学问的对比本应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文章随后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紧扣“辩”字,有观点,有事实依据,增强了辩论性。随着两小儿对话的结束,孔子“不能决”,将开头处的悬念一笔击破,结尾有无尽余味。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3、学生能力的培养点和情感的培养点。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点基础。在教学时能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从中悟出文言文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等 4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知晓并理解文中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能够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力地说明自己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出示“辩”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引导学生猜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师:回想一下生活中你曾和谁辩论过?辩论得是什么?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在《学弈》中了解到了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知道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一场辩论。齐读课题。
师:课题是什么意思?猜测一下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孔子不能决也。”引导学生理解“决”字的意思。
2、找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时对孔子的了解。
3、出示孔子的图片与简介。
四、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
1、出示任务一:请你借助预习单以及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节奏。找生发布任务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读后交流:你认为哪个句子比较难读?要提醒大家读时注意什么?出示文中个别难读的长句,引导学生关注字的读音、意思等,带着理解将句子划分节奏朗读。
4、出示句子:“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这句话里用哪两种物品来说太阳?出示车盖和盘盂的图片,注意大小的对比。
师:孩子们,在文中像这样来自生活又能形成对比的词语还有什么?
5、师:朗读中融入我们的理解和感受,一停顿,一延长,味道就大不一样了。谁来完整地读一读全文。生齐读课文。
对照注释,借助思维导图,同桌之间自由交流,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内容说给同桌听。
6、出示表格,对照表格了解文中两小儿各自的观点、理由和依据是什么。(二)
1、出示任务二:聚焦两小儿对话,小组合作交流对话的共同点。(提示:可以从语言用词、句式等方面去探究。)引导学生注意夸张、对比、反问等手法,注意两小儿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观点才会不同。感受两小儿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特点。
2、结合生活说一说太阳大小、凉热的对比。
(三)
1、出示任务三:展辩斗风采。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角色和同桌辩斗。注意要有辩斗的语气、神态、动作,最好不止一个回合。
2、生与同桌练习辩斗。
3、生上台展示。
4、师生分角色辩斗。
五、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出示“孔子不能决也。”
师:孔子为什么不能判决呢?引导学生感悟孔子身上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大智慧。
生齐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师:是啊,孔老夫子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你们想知道答案吗?师生一起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科学知识。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试着背一背课文。
4、教师适当拓展《列子汤问》的相关知识,激励学生阅读其中的小故事。
《列子》是中国道家典籍之一,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纪昌学射》《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延学单。
2.找两个《列子汤问》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3.了解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辩题,搜集材料,做好辩论准备工作。
七、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早上 中午
近(大) 远(小)
仔细观察 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 谦虚谨慎
远(凉) 近(热)
《两小儿辩日》评测练习
课前预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一说你眼中的孔子。课堂学习:
任务一:读辩论故事。
1、借助预习单以及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节奏。
2、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借助思维导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一听。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人物 观点 理由 依据
一小儿
另一小儿
任务二:探辩斗智慧
1、聚焦两小儿对话,小组合作交流对话的共同点。(提示:可以从语言用词、句式等方面去探究。)
2、结合生活说一说。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_______,及日中则如__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_________,及其日中如_________,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任务三:展辩斗风采 选择一个角色,和同桌辩斗。
《两小儿辩日》课后反思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中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简单,构思颇具匠心。文章开头以无名小儿与“圣人”孔子对举,其地位和学问的对比本应高下立现,但作者通过一个“辩”字为后文制造了悬念。其表达的道理可以从不同角度阐释,从“辩日”的角度,可以说文本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从“小儿”和“孔子”的角度,本文教学中还可以理解为: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令人敬佩。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切实做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
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1、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先引导学生了解“辩”字的演变,让学生认真观察字的结构,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2、注重诵读,能在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学中,我采用自读、范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的同时理解文章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从而达到把文言文读通、读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的目的。
3、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弄清本文的重点“辨日”之谜,再引出“孔子不能决也”的原因,从而得出“辨日”启示。这种教学流程让学生自此自终对课文兴趣盎然。不足之处: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学生回答的语言。
总之,我觉得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合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环节紧凑,有层次感。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质疑,自主释疑,从而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相信我能进一步完善课堂,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