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14 01:1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濮阳市 2022 级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75 分钟,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交卷时只交答题卡。非选择题两部分。
3.选择题答案,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
第 I 卷
一、单选题(共 30 题,每小题 2 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多数处于交通要冲地带,不仅承担控制四方的任务,而且 空间上与非姬姓封国形成分割之势。这一措施
A.便于对诸侯的直接管辖 B.适应了周王控制地方的需要 C.扩大了周朝的统治范围 D.加剧了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
2.战国有学者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 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绌(削减)羡(多余)齐非,一民之轨, 莫如法。”这一主张
A.运用了朴素的唯物观 B.深受民本思想的影响
C.彰显天下为公的理想 D.带有一定的平等精神
3.据记载,秦汉时期各级官僚机构配有大量掾、令史、书佐等管理文书,也很看重官僚的文化素质,如“文无害”,以及汉简中常见的“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 令”之类要求。对国家文书不熟悉,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吏。这体现出当时
A.地方行政效率亟须提高 B.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要求
C.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缓和
4.据《汉书·赵广汉传》记载,赵广汉被萧望之劾奏不道罪名后,被下廷尉狱审理,廷尉将拟定罪刑上奏皇帝,“天子可其奏”,广汉获腰斩刑。这表明汉代
A.司法审判注重程序化 B.治国注重严刑峻法
C.法制建设逐渐儒家化 D.法律教化功能强化
5.《梁书·武帝纪中》记载,南朝梁武帝曾下令:凡五馆生(五经博士开馆招生的学生),“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 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上述言论
A.表现出对士族门阀政治的不满 B.旨在将地方选官权收归中央 C.体现了对选贤任能原则的认可 D.肯定了学校教育的重大意义
6.唐代统治者提出,“凡听讼理狱,必原(按照)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权轻 重之序,测浅深之量”。所以虽然唐律明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 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但在司法实践中,更多时候却是出于伦理的理由而 促使法官缘情舒法。这一反差表明
A.儒家伦理成为唐律的核心思想 B.唐朝注重司法的引导教化功能
C.唐代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之外 D.统治者推行宽刑仁政治国理念 7.唐朝建立之初,不设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
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627 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十道,以“察 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据此可知,唐初
A.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 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 C.已开始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D.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
8.宋代科举制中新增了“特奏名”的规定:多次参加省试或殿试的落第举人,达 到规定的参举数和年龄,即可另立名籍申奏朝廷,参加殿试。由此可知,“特奏 名”制度
A.加强了对士人阶层的笼络 B.是宋代吏治腐败的根源 C.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D.开创了重文轻武的传统
9.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 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后 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一条鞭法在北方推广遭到了强烈的抵制。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一条鞭法未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
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影响政策推广 D.北方地区中央控制力缺失
10.《明会典》载:“凡在京堂上、正佐官考满三年、六年,俱不停俸,在任给由, 不考核,不拘员数,引至御前,奏请复职。”至于六部五品以下官员“历任三年, 听于本衙门正官察其行能,验其勤惰,从公考核明白,开写称职、平常、不称职 词语,送监察御史考核”,再由吏部覆考。明朝的这些做法
A.体现了决策机制的变化 B.意在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C.保障了官员素质的提升 D.助推官僚机构的相互制衡
11.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 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 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A.形成独立监察体系 B.扩大巡视御史权力
C.实现地方吏治清明 D.提升监察制度效能 12.传统乡约倡导基层群众自治,它由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倡导,乡民自愿配合、受
其约束,以达到教化民众、劝善惩恶等社会效果。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 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清代 A.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 B.社会环境有一定改善
C.地方政府官员尸位素餐 D.忽视法律的防范作用 13.清朝在地方行政区划上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思想,将毗邻四川的汉中地区划归
陕西省。此外,清朝还将岭南分为广西和广东两省,并把与两广文化、地理接近 的文山地区划给云南。清朝这些做法旨在
A.强化华夏一统观念 B.推动区域平衡发展
C.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D.维护地方政治稳定
14.1904 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该章程规定自高等 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 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该章程的颁布
A.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 B.使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C.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15.1905 年,湖北当局在黄陂县募兵,96 人中有 12 个廪生、24 个秀才。同时有大 量的旧文人转向新式教育,成为新学堂与学务机构的教职员。清末贡生陈蝶仙开 办了许多公司,生产牙粉、酒、汽水及玻璃。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废除
A.提高了士人群体的政治地位 B.反映了新式教育体制的确立
C.促进了国家政治认同的形成 D.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16.下表是 1904~1910 年晚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律法规统计表(部分)。据此可 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类别 法律法规内容 数量(部) 时间(年)
综合性法规 商律、注册 7 1904~1906
行业性法规 铁路 10 1903~1908
劝导奖励实业章程 奖励公司章程 8 1905~1910
A.经济实现了近代化 B.法律实施保障了经济的繁荣
C.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D.政府重视经济的法治化管理 17.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党、进步党等政党纷纷登场。国民党骂进步党为“官僚
党”,喋喋不休;进步党骂国民党为“暴民党”,没完没了。两党议员在国会开 会时经常大打出手,国会大厅成了党人斗殴的场所。这体现了民国初年
A.民主政治的不成熟性 B.阶层之间的分化较显著
C.军阀势力的盘根错节 D.责任内阁制的弊端暴露
18.1914 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任职令》,实行新的文官制度,取消了散官、勋
官等虚官,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和特权, 官等、俸禄与其职务不再脱节,而是相互对应。这一改革
A.保证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连续性 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社会基础
C.践行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D.顺应了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
19.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简任官以上的文官无须考试,一般由曾任荐任 最高级三年以上者升任或从有“特殊著作”或“特殊贡献”者中选任;对于一些 所谓“有特殊贡献者”也可以不通过任何考试即可由最高当权者破格提拔。该条 款的实施
A.确立了国民党党内的独裁专政 B.提高了文官队伍整体素质 C.易导致政府内部拉帮结派现象 D.体现了文官制度的开放性
20.1953 年《人民日报》曾报道:当选的少数民族代表李大娘笑了,“旧社会妇女 没有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 道说明当时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落实
C.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贯彻 D.民主政治建设日益法制化
21.如图所示反映了我国部分省份推行的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这一改革
A.体现了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开性 B.增强了公务员队伍活力 C.有利于与西方的公务员制度接轨 D.适应了简政放权的需要
22.习近平在《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出实 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
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据此可知,改革开放
A.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B.顺应了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趋势 C.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 D.是综合考虑国情和国际形势的结果
23.罗纳德·塞姆在其著作《罗马革命》中提到,“显贵们不仅警惕地把守着进入元 老院的门槛,他们还试图垄断执政官这一职位……罗马共和国,所谓的罗马人民 的公共财产,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空洞的名号。”由此可知罗马共和国
A.政治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B.元老院已经名存实亡
C.执政官掌握了最高权力 D.公民被剥夺了参政权 24.中世纪的西欧,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联合起来反对他。
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照议事会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觉得国王 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劝告或阻拦。据此可知当时的西欧
A.中央集权较为艰难 B.国王权力形同虚设
C.君臣之间地位平等 D.王权居于教权之下
25.19 世纪初期,英国官吏的任用依然取决于国王贵族的政治恩赐,政府中的很多 官职由贵族成员担任,而且他们只是将官职作为副职,甚至雇用临时工顶替,腐 败现象极其严重。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英国
A.官员施政能力普遍下降 B.专制主义色彩依然浓厚
C.代议制民主被彻底破坏 D.官员录用制度亟待改革
26.1883 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为了公开与竞争考试以测验申请现在已分类的 或依此分类的公职之人员合格与否,这类测验在种类上必须有实务性”,考试内 容应是“与他们希望被指派的职务之相关能力与资格的那些相关事项”。这一规 定
A.确保了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B.有效地解决了政治腐败的问题
C.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迎合了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27.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学家只是通过限定法律规则的范围,来指望达到将希腊的
分类与概括的方法用作裁判案件的理性基础,就像希腊哲学家从来不曾打算将辩
证法仅仅用来论证法律判决和规则,罗马法学家也从来不曾想把他们逻辑一致的 裁判天赋转化为一种哲学体系。由此可见
A.罗马法学家具有明显的务实取向 B.希腊哲学制约罗马法律体系完善 C.罗马法体现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D.古希腊继承并发展了古罗马文化 28.1994 年,前美式橄榄球黑人运动员辛普森杀妻一案成为当时美国最为轰动的事
件。此案当时的审理一波三折,辛普森在用刀杀前妻及餐馆的侍应生郎·高曼两 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中,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的失效,以无罪 获释,仅被民事判定为对两人的死亡负有责任。这说明
A.美国黑人的法律地位有提高 B.法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C.司法实践坚持无罪推定原则 D.法官在其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29.整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内阁总理维持着飘忽不定、时高时低的权势,但是 总统的下坡路几乎是一以贯之的。议会喜欢选举一些有个性甚至有点问题的人当 总统。而总理对此也无所谓,就坐视共和国总统的威望稳步向下。这一现象主要 缘于
A.总统要受内阁总理的监管 B.总统行使权力受议会制约 C.总统与总理矛盾无法调和 D.总理独揽国家的行政大权
30.1832 年、1867 年和 1884 年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 19 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中的重要事件,其中 1832 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1867 年改革使小 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 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 世纪 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
A.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 B.逐渐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C.巩固了议会权力中心地位 D.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 3 大题,第 31 题 14 分,第 32 题 16 分,第 33 题 10 分)
31.西方法律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彰显出自身特色。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至帝政时代,罗马法已有 700 余年的历史。在这几百年间所有的习惯、 告示、元老院决议、法学家的解答等均具有法律效力,客观上形成了内在的矛盾和 不统一。公元 3 世纪末,罗马出现了私人编纂的皇帝敕令汇编,如《格里哥利安法 典》《赫根摩根尼安法典》等。528 年,查士丁尼组织委员会,在 6 年内编成《查 士丁尼法典》《学说汇暴》《法学总论》 三部法律文件。查士丁尼曾认为,这三 部法律成龙配套,已不必再行新的立法。但历史在前进,事物在发展,新出现的社 会关系在法典中有的并不能找到现成的答案,现实迫使他不得不发布新的敕令加以 补充调整。查士丁尼死后,法学家将这些新的敕令汇编颁布,并称之为《新律》, 这四种法律文献汇编在一起,称为《国法大全》,又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摘编自王明锁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出兵入侵英格兰,并占领之,被贤人会议推举 为国王,建立了诺曼王朝。威廉死后,几任国王与世俗贵族的关系逐渐恶化,多数 贵族恢复了法律裁判权。为此,国王与贵族达成妥协,即国王应尊重原有的盎格鲁
——撒克逊习惯法, 承认以州为据点主宰地方法院的行政司法长官的裁判权,但 为了防止他们不适当的扩大权力,国王有权发布令状,并以令状作为所有官司在开 审前必须得到的文件,无令状则无法开审。
——据陈方正《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民法大全》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其在西方法律史上的历史地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英国诺曼王朝在司法上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 措施产生的影响。(8 分)
32.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进步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16 分)
材料一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 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 21 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 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 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 2 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 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 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 通论、经济学 6 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 官任用法》叙补。
——据 1913 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 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 很大变化,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 破“政治中立”的樊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 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 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 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
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秦勃《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制定的历史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来西方文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原因。
(8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 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呈现出由不成熟 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这些制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规范了各级管理 行为和稳定了社会秩序,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促进社会安定和推进文明教化 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国家制度才一直为周边国家和民族 所纷纷学习和模仿。
——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濮阳市2022级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B A C B D A B B D A D A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D C C B D A A D D A C B D
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
论: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承担控制四方的任务,监视并牵制非姬姓封国,有利于周王控制地方,所以,这一措施适应了周王控制地方的需要,B项正确;“直接管辖”不符合材料信息,这一措施体现了周王通过姬姓诸侯间接管辖非姬姓诸侯,排除A项;这一措施是在西周疆域内进行的,不能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排除C项;这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不一定加剧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排除D项。
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根据材料中“法不阿
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可知,这一主张强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D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法律实施的原则,并未体现朴素的唯物观,排除A项;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天下为公是儒家的思想,指天下是公众的,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
3.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秦汉时期,在各级官僚机构中配有专门管理文书的官吏,重视官僚的文化素质,把熟悉国家文书作为官吏合格的标准等,体现出当时的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亟须提高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书行政与官僚政治的关系,没有强调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材料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4.A【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代的官员被弹劾后,先经廷尉审理,廷尉将拟定好的罪刑上报给皇帝,皇帝批准之后再行刑,形成一套完整的司法审判程序,A项正确。汉代的治国思想并不是严刑峻法,史实错误,排除B项;法制儒家化的重要表现是儒家思想渗透到审判量刑中,材料未涉及这一点,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法律的教化功能,排除D项。
5.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南朝齐武帝提倡耕战,梁武帝主张策试,推崇个人才能,这表明即使在九品中正制推行、门阀士族势力大发展的时代,帝王们仍肯定了实用才能、考试成绩在选官任才方面的价值,这实际上体现了对选贤任能原则的认可,C项正确;在九品中正制推行的背景下,材料中帝王的言论体现的只是对世家门阀选官方式的补充,并非对门阀政治的不满,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A项;在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权本身即为中央吏部掌控,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肯定学校教育的重大意义,排除D项。
6.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在司法实践中注重维护儒家伦理秩序,这表明唐朝注重司法的引导教化功能,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唐朝司法实践受儒家伦理影响,体现不出唐律的核心思想,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唐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帝集所有权力于一身,并未实现司法权与立法权的分离,排除C项;据材料“司法实践中,更多时候却是出于伦理的理由而促使法官缘情舒法”说的是注重维护儒家伦理秩序,宽刑仁政治国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7.D【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初派遣监察官员对地方官员及风俗进行监察,这说明唐初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监察区的划分,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是在唐朝中叶后,排除C项。
8.A【详解】材料“多次参加省试或殿试的落第举人,达到规定的参举数和年龄,即可另立
名籍申奏朝廷,参加殿试”体现了宋朝对多次落第的士人施以优惠政策即另立名籍申奏朝廷,参加殿试的政策,这有利于对士人阶层的笼络,A项正确;让多次落第的士人参加殿试和宋代吏治腐败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科举制的公平性,排除C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宋朝“轻武”的传统,排除D项。
9.B【详解】根据材料“明代万历之前,一条鞭法已经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施行,在江西、浙江、南直隶、广东广西、福建都较为成功。……一条鞭法在北方推广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可知,“一条鞭法”在南方的实施比较顺利,而在北方地区却遭到强烈的抵制。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是江南地区百余年各种赋役制度改革的结果,其自身带有很强烈的江南地域色彩,将地域性色彩强烈的地方政策,一成不变地推行全国其他地区,必然因地域环境差别、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官员维护本地区及本阶层利益而进行阻挠等因素引发矛盾。说明国家政策的制定需要因地制宜,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B项正确;一条鞭法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北方少数民族南迁的信息,无法得出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影响政策推广的结论,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此时明王朝并未丧失对北方地区的控制,选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
10.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凡在京堂上、正佐官考满三年、六年,俱不停俸,在任给由,不考核,不拘员数,引至御前,奏请复职”“从公考核明白,开写称职、平常、不称职词语,送监察御史考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于在京堂上活动的官员由皇帝亲自监察并由皇帝做决定,对于中下级官员监察由监察部门考核,较为严格,这些做法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B项正确;决策机制的变化,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保障了官员素质的提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相互制衡”材料并未反映,排除D项。
11.D【详解】题干中的所有规定都是对从事监察任务的巡视御史的纪律规定和行为约束,目的是有利于规范监察,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故选D项;题干是对监察官员的规范和约束,与监察体系是否独立无关,排除A项;对监察官员的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是希望保障监察的效果,与御史权力大小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在专制皇权之下,监察官员就是皇帝专制的耳目和工具,对促进地方吏治清明有一定作用,但却没法实现地方吏治清明,排除C项。
12.A【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可知,清朝时期的乡约地方治理色彩突出,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A项正确;从材料来看,清朝的集权程度明显更高,社会环境改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治理,非忽视法律的防范作用及地方政府官员尸位素餐,且材料也无法得出,排除CD项。
13.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思想,将毗邻四川的汉中地区划归陕西省。此外,清朝还将岭南分为广西和广东两省,并把与两广文化、地理接近的文山地区划给云南”可知,清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犬牙交错、以北至南的思想,在地方行政规划上打破了地理界限,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出现,从而维护地方政治稳定,D项正确;强化华夏一统观念也并非主旨,排除A项;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并非主旨,排除B项;材料的地区大全部不是民族地区,排除C项。
14.A【详解】根据“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可得出新的学堂制度改变了过去科考选官的模式,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A项正确;科举制度是1905年废除的,排除B项;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当时没有九年义务教育,排除D项。
15.D【详解】据题中信息可知,科举制废除后,士人身份发生若干种不同类型的转变,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废除使士人政治解体,在内忧外患的窘境下,士人群体的政治地位受到冲击,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但清政府时期新式教育体制并未确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废除说明封建专制制度面临更深重的社会危机,其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促进了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形成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6.D【详解】考查近代经济。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时颁布的一系列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现了晚清政府对经济的管理,D项正确;A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A项;法律实施并未能使得晚清时期出现经济繁荣景象,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经济方面的一些立法,不能说明法律体系的健全,排除C项。
17.A【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民国初年,国民党等党派之间互相攻击,甚至在国会开会时大打出手,体现了当时民主政治尚不成熟,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阶层分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并非军阀势力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责任内阁制的弊端无关,排除D项。
18.D【详解】据材料“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和特权”可知,这一改革使官名不再是身份和特权的象征,这符合了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故选D项;据材料改革官制的内容看,并不一定能保证中央行政体制的连续性,排除A项;“消除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材料并未突出这一点,排除C项。
19.C略
20.C【详解】“旧社会妇女没有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把大家的意见带上去,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表明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贯彻,故选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是在1954年,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的问题,材料的内容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民主政治建设日益法制化是指民主建设通过法律得到贯彻,材料没有涉及法律问题,排除D项。
21.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我国部分省份推行旨在打破“铁饭碗”的公务员聘任制度,该做法使公务员的原有保障被打破,增强了公务员队伍活力,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部分省份改革公务员聘任制度,并非公务员录用制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公务员聘任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关系,排除C项;以聘任制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适应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与简政放权无关,排除D项。
22.D【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改革开放顺应了国家社会的和平与发展趋势,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也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D项正确;A、B、C均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项。
23.A【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西方)。根据材料“显贵们仅警惕地把守着进入元老院的门槛,他们还试图垄断执政官这一职位”可知,罗马共和国的元老院和执政官都被贵族垄断,这说明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具有贵族寡头特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老院被贵族垄断,并不是名存实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执政官的权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公民的参政权,排除D项。
24.A【详解】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权力受到封臣组成的议事会的限制,甚至出现封臣联合起来反对国王的情况,表明国王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中央集权较为艰难,A项正确;中世纪西欧国王拥有一定的权力,而非形同虚设,排除B项;封君地位高于封臣,君臣平等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国王与封臣的关系,而非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排除D项。
25.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期(英国)。据本题材料“政府中的很多官职由贵族成员担任”“甚至,用临时工顶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官员的选拔仍存在许多问题,政治恩赐、临时工顶替、腐败严重,导致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不规范,问题频发,这说明当时英国官员录用制度亟待改革,D项正确;官员选拔制度存在问题并不等同于官员施政能力普遍下降,排除A项;19世纪初期英国推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不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排除B项;19世纪初期英国推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正常运转,并未遭到破坏,排除C项。
26.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根据时间“1883年”可知,当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材料“这类测验在种类上必须有实务性”,考试内容应是“与他们希望被指派的职务之相关能力与资格的那些相关事项”可知,美国文官考试要求务实性,这迎合了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需要,D项正确;确保了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有效地解决了政治腐败的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27.A【详解】“罗马法学家也从来不曾想把他们逻辑一致的裁判天赋转化为一种哲学体系”说明罗马法学家不愿意将法学逻辑转化为哲学体系,则说明罗马法学家具备求真务实的意识,故选A项;希腊哲学对罗马法律体系的完善产生了影响,但限制了罗马法律的说法不成立,排除B项;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公正至上”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先有希腊,再有罗马,因此古希腊继承古罗马文化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28.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无罪推定原则强调,如果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根据材料可知,辛普森杀妻一案中,由于警方掌握的证据实效,有重大嫌疑的黑人运动员辛普森无罪获释,体现了美国司法实践重视证据,坚持无罪推定原则,C项正确;黑人运动员辛普森之所以能够无罪获释,是因为证据不足,没有强调美国黑人的法律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国法律重视证据,没有强调其服务的对象,排除B项;美国属于英美法系范畴,相较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中,法官的作用较为突出,排除D项。
29.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法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法国议会常选举有个性甚至有问题的人当总统,以便于操纵,主要是因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制,总统行使权力要受议会制约,B项正确;据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内阁由总统任命,不能监管总统,排除A项;法国总统与总理同为资产阶级代理人,其矛盾并非无法调和,排除C项;据所学,法国国家行政大权非总理独揽,排除D项。
30.D【详解】由材料内容可知,英国三次议会改革赋予了不同阶级以选举权利,这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D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是在18世纪中期,排除A项;英国直到1969年才最终实现公民的普选权,排除B项;三次议会改革赋予不同阶级以选举权利,不会影响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C项。
二、材料分析题
31. (1)历史背景:罗马法出现了内在的矛盾和不统一; 私人法学编纂活动的实践;新社会关系的出现;查士丁尼敕令的不断颁布。(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历史地位: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2分)
(2)措施:设立王室法院;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审判;承认原有习惯法;承认地方部分司法权;发布法律令状。(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影响: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稳定政局;有利于加强王权,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推动了普通法的形成。(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详解】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据材料一“在这几百年间所有的习惯、告示、元老院决议、法学家的解答等均具有法律效力,客观上形成了内在的矛盾和不统”得出罗马法出现了内在的矛盾和不统一; 据材料一“公元3世纪末,罗马出现了私人编纂的皇帝敕令汇编”得出私人法学编纂活动的实践;据材料一“历史在前进,事物在发展,新出现的社会关系在法典中有的并不能找到现成的答案,现实迫使他不得不发布新的敕令加以补充调整”得出新社会关系的出现;查士丁尼敕令的不断颁布。第二小问历史地位,据选必一所学得出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第一小问措施,据选必一所学得出设立王室法院;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审判;据材料二“国王应尊重原有的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得出承认原有习惯法;据材料二“承认以州为据点主宰地方法院的行政司法长官的裁判权”得出承认地方部分司法权;据材料二“国王有权发布令状,并以令状作为所有官司在开审前必须得到的文件,无令状则无法开审”得出发布法律令状。 第二小问影响,从对中央、地方、法律等方面来分析得出对中央—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稳定政局;对地方—有利于加强王权,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法律—推动普通法的形成。
32.(1)特点:有明确法律规定;分类(或分级)考试;有不平等性(或性别歧视);分笔试和口试;注重对应试者综合考察;考试及格才有任用资格。(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2)特点:政务官与事务官融合;文官政治化倾向加强;选任多样、灵活;专业化水平提升(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二战后政府职能的调整;规范文官管理,防止文官集团的膨胀;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社会民主运动的推动(女权、黑人);管理岗位专业化要求增加。(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得出有明确法律规定、分类(或分级)考试;据材料一“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得出有不平等性(或性别歧视);据材料一“先笔试,后口试”得出分笔试和口试;据材料一“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得出注重对应试者综合考查;据材料一“考试及格者……依《文官任用法》叙补”得出考试及格才有任用资格。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出处“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结合所学可从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等角度入手。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很大变化,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可知政务官与事务官融合;据材料二“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可知文官政治化倾向加强;据材料二“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可知选任多样、灵活;结合所学文官制度的史实可知专业化水平提升。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很大变化”可知二战后政府职能的调整;据材料二“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规范文官管理,防止文官集团的膨胀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据材料二“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可知社会民主运动的推动(女权、黑人)与管理岗位专业化要求增加;据材料二“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33.示例
论题: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
阐述:自古以来,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持续发展、变革,呈现出成熟化、体系化的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宗法制等早期管理制度,使后世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宗法社会国家,等级秩序和家国同构成为中国政治管理的显著特点。而后历经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元朝行省制等演变,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治格局逐渐确立并走向成熟。同时,历代政府在基层社会管理和赋税制度上不断创新发展,编户齐民、三长制、租庸调制、一条鞭法等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增强了古代政权的国家治理能力,成就了数个盛世王朝,使古代中国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成就显著,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延续奠定了历史基础,同时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标准】
论题 (0~2分) 观点明确,角度合理。(2分)
观点明确,角度选取较合理准确。(1分)
观点错误或者没有观点。(0分)
阐释 (0~6分) 对观点阐释具有思维深度,史实准确,逻辑清晰。(5~6分)
对观点阐释具有思维深度,史实准确,逻辑较清晰。(3~4分)
对观点阐释具有一定思维深度,史实不准确;逻辑较清晰。(1~2分)
没有明确的观点,史实不准确,逻辑不清晰。(0分)
表述 (0~2分) 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分)
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晰。(1分)
逻辑不严密,表述不清晰。(0分)
【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治理体系是古代政府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等,是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需要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治理的体制机制,具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官制、经济政策、赋役制度、户籍制度等内容,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概括性强,要求学生能力层次较高;根据材料内容提炼观点,据材料“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可概括为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根据所学内容具体阐述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从结构上来说遵循总分总的模式,从内容上来说简要概括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产生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据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 可知,自古以来,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持续发展、变革,呈现出成熟化、体系化的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基础。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宗法制等早期管理制度,使后世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宗法社会国家,等级秩序和家国同构成为中国政治管理的显著特点。而后历经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元朝行省制等演变,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治格局逐渐确立并走向成熟。同时,历代政府在基层社会管理和赋税制度上不断创新发展,编户齐民、三长制、租庸调制、一条鞭法等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增强了古代政权的国家治理能力,成就了数个盛世王朝,使古代中国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分析影响,据材料“这些制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规范了各级管理行为和稳定了社会秩序,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促进社会安定和推进文明教化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知,中国古代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成就显著,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延续奠定了历史基础,同时也为周边国家和民族纷纷效仿,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