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专题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荷专题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17 10: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3张PPT。
荷专题
荷风莲韵 清水芙蓉------走近荷文化
赏荷图12
图1图2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3
图14
图15
在你的面前
思绪在梦幻中缓缓地飘逸,
仿佛幽幽的柔情,
又如淡淡的清香,
正将我的心和思绪融化。
轻轻的,静静的,
如诗、如梦,
如雾,如幻……荷荷叶:清香扑鼻 团团如盖 可 用来包裹物品
荷花:袅娜多姿 清新脱俗 雅丽素洁
荷茎:亭亭玉立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荷根:节节横生 深埋地下 可入药
莲子:生命力强 莲心味苦
咏荷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 王昌龄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
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
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
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王昌龄的《采莲曲》写的是采莲女,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在田田荷叶、艳咽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画面中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移舟水溅差差绿, 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沙人未折, 雨中留得盖鸳鸯。莲叶 唐 郑谷 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
要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她们没有采摘荷叶,这样,在雨中,荷叶还可以遮盖戏水的鸳鸯。
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它由舟行荷塘图、荷塘浣纱图、风摇荷叶图、鸳鸯戏莲图组成,这组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这首诗清新秀逸,是咏物诗,又是一幅色彩鲜艳充满动感的立体风俗画。 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赠荷花 唐 李商隐 世间的人们对待花和叶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入金盆把叶子变成尘土。
只有荷花是绿叶红苞相配相映,荷叶的舒卷,荷花的开合,全凭自然。
荷花荷叶长期互相辉映,荷叶减少,荷花衰败,令人愁苦难当。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咏了荷叶“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 唐·陆龟蒙 她不施脂粉,常受艳丽的红莲欺凌,
这样淡雅高洁的花,真该开在瑶池仙境。
看她淡漠无情,有谁知道她的无穷幽恨?
秋天清晨她摇摇欲坠,正当月晓风清。

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咏荷.一花一叶总关情你收集了多少关于荷花的词语?比如:碧盘滚珠 皎洁无瑕 亭亭玉立
嫩蕊凝珠 清香袭人 风姿绰约
玉洁冰清 出水芙蓉 含苞待放
步步莲花 婷婷莲花 舌绽莲花 舌灿莲花 口吐莲花 益树莲茭 藕断丝连 柳腰莲脸 莲藕同根 火中生莲 移步生莲
议 荷 ?链接 一 荷花 又称“花中仙子”、清纯高洁。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代表吉祥如意的寓意,佛教中很多地方都用到荷花作为吉祥的象征。
  
  莲的同族支系庞杂,大至亚马逊荷,荷叶直径二点五米,可乘一个小孩的王莲,小到植于碗中的碗莲,其中一蒂双花的并蒂莲,三花四心的品字莲,以及碧莲,紫莲等尤为绝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链接 二 荷花在虔城的佛教徒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是佛的代名词。1992-11-1“唐·菩萨”、1992-11-3“唐·乘龙升天”、1996-20-3:“宋·观音济难”等邮票,都是荷花与观音菩萨一同出现。1996-20-4“西夏·供养菩萨”、1996-20M“元·千手观音”邮票上的菩萨都立在莲花座上,或手棒莲花。1995-16《西藏文物》4枚邮票,主图也都设置在莲花座上,可见西藏喇嘛教也将莲花视为心灵清净、纯真境界的外化。 愿我们心中的莲花
  常开不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宋·周敦颐关于《爱莲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爱莲说》是一篇状物抒情、寓哲理于暗喻之中的名文。作者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历久传诵不衰。《爱莲说》朗读正音
结合书下注释逐句翻译
译 文:? 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人听到了。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思 考: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莲花的形象和品格?
2、这些语句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莲花的形象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生长环境高洁庄重体态正直芳香声望风度清高 不随流俗,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作者真正的意图是什么?作者真正的意图 莲花,正是那不随时俗、洁身自好、豁达正直、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端庄严肃、受人敬重的“君子”的形象。 作者托莲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进步思想与优美情趣。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鲜)(众)(无)隐逸者富贵者君子托物言志以花喻人归纳主要手法:衬托和比拟结尾处,三种花出现了顺序上的变化,怎样理解?结尾处,三种花出现了顺序上的变化,怎样理解? 结尾三句,陈述、疑问、感叹变化使用,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特别是颠倒了原来叙写三种花的顺序,将牡丹放在最后评述,意在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来衬托爱牡丹人数之多,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一少一多,一褒一贬,对比鲜明强烈。最后一句,借用反语“宜”,暗讽世人。君子托物言志外国也有着相同的传统用几个国家的国花和这个民族所喜爱的品质之间的联系,来巩固“托物言志”例如:(俄罗斯)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合人带来美好希望之花,向往光明,厌恶黑暗 例如:日本人民认为樱花具有高雅、刚劲、清秀质朴和独立的精神。他们把樱花作为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 ??????? 例如:意大利国花----雏菊 早春开花,生气盎然,具有君子的风度和天真烂漫的风采 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修身 做莲花一样的君子(基础)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很多的
“君子”师领读:那些有着荷之品性的人
北宋周敦颐一篇《爱莲说》使人们把莲花列为“君子”的象征之一。莲花的 “君子之象”体现在诸多地方,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的事迹,无一不让我想到了莲。
人们熟悉莲花为君子的象征的,大多来源于下面这句话:“出淤泥而不染”。这说明了君子的一个特点: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身处乱世不为乱。屈原正是这样一个人。当时正值楚王昏庸,奸佞乱国,世人聋聩之时,屈原作为三闾大夫,陈治国良策,虽然不被采纳,也不愿屈从于奸佞,甘愿“世人皆浊我独清”。秦破郢都之时,不愿亲眼目睹国破家亡的屈子自投汨罗江而死。 又如于谦,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之时,众臣皆欲迁都,但于谦力排众议,立英宗弟祁钰为景泰帝监国,疾呼“言迁都者死!”挽住了大明王朝,实乃中流砥柱。这两个人没有沾染周围人的糊涂聋聩,心术不正,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洁净的内心,确实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意即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有才干,有修养,但却不以此倨傲,不生骄气,不招摇、张扬。西汉留侯张良,自幼居家研读太公兵法,后出山辅佐汉王刘邦,“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众望所归,封为留侯。这是他自我修炼的结果,但他居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非但不显现出一点得意,还异常谦恭,为天下所称颂。
司马懿辅佐曹丕,毕生鞠躬尽瘁,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阻北伐,克吴军,平辽东。后来为四朝元老,声名极大。但他并未以此沾沾自喜,在每次班师得胜还朝时,他总是低着头向前。他也因此在魏国广为称颂。
莲花的“不蔓不枝”,让我想起一代文豪苏东坡。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誓不两立,一个要革新,一个要守旧,势力都很大,使得当时有了“不师荆(王安石)便师温(司马光)”之风。虽然他是王安石之徒,也与司马光有些交情,然而他既不屈于新党,也不附于旧党。在王安石上台时,他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当司马光上台后,他又被召回,任命为中书舍人。即便如此,他也不投靠任何一方,拒绝一切威逼与拉拢。他以行动诠释了君子的“不蔓不枝”,成为中华文化的制高点,更是君子的典范。
莲花有君子之象,蕴君子之德,养君子之气,实在可嘉。练习填空:你能辨别出人与荷的相似点么? “山有扶苏,隰(xi低湿的地方)有荷华”,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对于莲的描写。而后“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众多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君子的襟怀和风采。也许我们不曾细细端详过那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莲,但一定听说过那些有着莲之品格的人。
他如莲,如莲般“ ”——屈原出身贵族,却由于周围人的排挤和毁谤而屡受流放。但他并未被那些缠绕身边的肮脏沾染了忠贞之心,而是因不忍见国家沦亡,高唱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她如莲,如莲般“ ”——居里夫人将自己的一生投入科学事业,几十年的探索、拼搏、努力,使她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诺贝尔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但是她将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送给女儿当玩具,因为她认为:“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沐浴在科学精神之中,却不为招摇名利,恰如爱因斯坦对她的评价:“在所有的著名人物里面,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他如莲,如莲般“ ”——海瑞任知淳安知县时,高官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此地,因嫌招待不周而对当地官吏滥用私刑。海瑞得知此事,不仅没有利用机会逢迎巴结,还下令收缴了他数千两银子,并因此与明世宗对峙,深受百姓的爱戴。
他如莲,如莲般“ ”——笔直、洁净,让我想到了被后人尊称为“包青天”的包拯,当县令时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案子到了他手里必定水落石出,在后世人的心中,他成为清官的典型和公正的象征。
他如莲,如莲般“ ”——哥白尼、伽利略这些伟大科学理论的提出者,和他们的理论一起,都是不见容于当时时代的。最悲壮的当属被誉为“科学殉道士”的布鲁诺,由于不肯放弃哥白尼的学说,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殉难在鲜花广场。而如今这些科学的捍卫者,连同他们的理论和精神,一同彪炳千古。
仁人志士俱往矣,而吟诵着数不胜数的赞莲、咏莲、赋莲诗词长大的我们,是否也应当秉承那闪烁着高尚光辉的莲的精神,一路前行呢?读一些史书(或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
《东周列国志》
《史记》
《三国演义》了解一下更多荷的知识赏荷.恋恋风情莲:谐音”怜“,温婉的女子,举手投足皆风情,那卓约的风姿,和莲花相映成趣,教人怜惜。 文人眼中的莲莲出淤泥而不染,文人常用以自况,体现翩翩清雅之风,谦谦君子之质 文人眼中的莲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莲花与佛教赏荷.神品匠心曲院风荷:居西湖十景第二 ,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有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清波照红湛碧。从水面造型各异的小桥上且行且看,人倚花姿,花映人面,人、花、水、天,相融,夏日清风徐来,荷香、酒香四下飘逸,游人身心俱爽,不饮亦醉。 民间的荷花工艺赏荷.神品匠心民间的荷花工艺你能说出它们的用途吗?返回议荷.荷花别称  荷花的别称有:莲花、芙蕖、溪客、碧环、玉环、鞭蓉、水芙蓉、鞭蕖、菡萏(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水芝、水华、水芸、水旦等。 荷花盏荷花蒸鱼莲蓬御品鸡议荷.舌尖上的莲荷红枣莲子饭荷叶包鸡说一说你吃过的关于荷的菜荷实用价值精神价值1.花中君子,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洁身自爱,正直豁达,决不阿附,志洁行廉……
2.谐音:“青莲”,谐音“清廉”;莲子,谐音“怜子”。
3.她也是宗教的象征:观音座下的是莲,仙姑篮的是莲,这说明莲在中国人眼里是多么神圣啊!荷叶能清暑解热,莲子能消热去毒;莲心能清火安神;莲梗能通气宽胸;莲房能消淤止血; 莲藕能健脾益胃……各部位都可入菜入药议荷.我爱莲有实观赏价值
莲花娇美,荷叶多姿,莲柄亭亭,莲子青如水,莲藕白如玉,莲的每一部分都给人美的享受。返回作业一:课后品读:陆龟蒙的《白莲》、韩静霆的《爱藕说》、佘树森的《我爱莲有实》,了解:一、荷的一个又一个值得赞赏的部分;二、用物的特点来象征人的品性。
  让我们学以致用,托物言志,在《爱莲藕说》《爱莲叶说》《爱莲子说》中任选一篇,仿写白话文《爱莲说》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