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一中东校 2022级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生物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D D A B B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D A C BD AC ABC BD BD
21、(1)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数学 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
(2)乙 <
(3) 5<m<31 (4) 1.5
(5)③④⑦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2.(1) ABC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2) 升高 下丘脑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 加强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4) 成功 在糖浓度高时,胰岛素分泌多;在糖浓度低时,胰岛素分泌少
23.(1)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
花和果实发育 抗衡
(2) 合成
(3) 升高 升高
(4) 激素 环境因素
(5)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
24.(1)捕食和竞争
(2)A
(3)有作用,因为稻田是温室气体 CH4和 N2O重要排放源之一,而稻鱼组合可显著降低 CH4
和 N2O生物排放量
(4)垂直结构
(5)B
(6)①②③④⑤⑥
(7)2300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答案 第 1 页 共 2 页
{#{QQABIYAAggCAAhAAABgCQQlKCgEQkBGACAoOwBAAsAABQQNABAA=}#}
(8)BCD
(9)①③④⑤
25.(1) 二、三 垂直
(2) 标志重捕法 露斯塔野鲮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偏高
(3) 30.6 未被利用 逐级递减
(4)1.5
(5) 绿藻 吸收相同含量的 P元素时,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比蓝藻低 体长大
于 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植食性比例较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答案 第 2 页 共 2 页
{#{QQABIYAAggCAAhAAABgCQQlKCgEQkBGACAoOwBAAsAABQQNABAA=}#}新泰一 中东校 2022 级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2023.12
一、 单选题(每题 2 分, 共 30 分)
1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降低环境容纳量是控制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根本措施
B .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高低不同,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C.引进新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利于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
扰
D .若有人类活动,那么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2 .小叶锦鸡儿是一种典型旱生豆科灌木,根部具有根瘤菌,对水分和养分需求大,使 周围浅根系禾草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不能适应而退出群落,而根系发达的深根系丛生大
禾草及轴根型杂草如灰绿藜等能适应这种环境。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寄生关系
B .小叶锦鸡儿灌木具有垂直结构
C .小叶锦鸡儿参与其所在群落的演替过程
D .小叶锦鸡儿一定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数增加
3 .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群落逐渐增加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 究小组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200 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和数 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
不合理的是( )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32 37 10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试题 第1页,共11页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4 .下图为我国稻蟹共作生态系统结构简图。此生态农业模式能提高水稻产量。相关分
析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 .稻田昆虫吃水稻,水稻同化量的 10%~20%流入稻田昆虫体内
D .河蟹取食老叶、河蟹粪便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5 .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这种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C.生物课外小组学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择某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
对象
D .“S” 型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在到达 K/2 后仍继续增大
6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增长曲线为“J” 型时,其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增大
B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人的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 .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7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各
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d 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 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 .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无机物的形式传递
D .丁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试题 第2页,共11页
8 .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人,②玉米→ 牛→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若①和②中玉米的数量相同且能量传递效率都为 10%,当①能养活 10000 人时,
②最多能养活 1000 人
C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减少
D .若土壤中含有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体内比①中的人体内积累的
重金属离子少
9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构成种群,而所有生物构成群落。下列有
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种群的“S”形增长达到 K 值时,种群中不再有新个体产生
C .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的相对含量
D .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10 .以下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种群有 100 个个体,一年内出生了 20 个个体,死亡了 10 个个体,则年出
生率为 20%
B .种群甲的出生率高于种群乙,则种群甲的增长速率比种群乙的增长速率高
C .种群甲的种群密度高于种群乙,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比种群乙的种群数量大
D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均可以直接影响种群数量,从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11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种群“J” 型增长模型(Nt=N0λt )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 K 值)是固定不变的
C .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 K 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 .在“S” 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12 .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不都是消费 者)如图 1 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 2 所示,其中 a2 和 b3 分别为第二、第 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 和 d2 为摄入的饲料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
A . 甲、乙、丙构成了农场的营养结构,碳循环沿着甲、乙、丙进行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试题 第3页,共11页
B .图 1 中丙、乙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 .图 2 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 a3+d1 、b2+d2
D.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 100% 13.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某同学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吸取 摇匀的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
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块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 .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 16 个中方格
C .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
D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
14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棉花植株的顶端优势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②在植物幼嫩的叶中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③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气孔关闭
④油菜素内酯可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
⑤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低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
⑥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影响植株内植物激素的合成
⑦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乙烯与生长素在代谢上存在着相互作用
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A . ③④⑤ B . ①②④ C . ③⑤⑦ D . ①③④⑤
15 .甲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
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试题 第4页,共11页
A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图甲中的 B 和 C
B .从图甲可知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
C .图乙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参与而不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
D .图乙中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 CO2 等废物
二、 不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 共 15 分)
16 .下列图 1 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 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 2 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
是( )
A .图 1 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 , 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① B .图 2 中,B 表示兔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 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 .在该生态系统中,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机
制
D .该生态系统在向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 CO2 量与生物群落
排出的 CO2 量相等
17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单位: × 102kJ/(m2 ·a)]。 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 量,NP 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NP =GP-R),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
类别 GP NP R
① 15.91 2.81 13.10
② 871.27 369.69 501.58
③ 0.88 0.34 0.54
④ 141.20 62.07 79.13
⑤ 211.85 19.26 192.59
A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试题 第5页,共11页
B .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 5.5%
C .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 . ④营养级 GP 的去向中,有一部分能量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18 .图甲是某种植食性动物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
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 值)约为 2000 只
B .种内竞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 1850~ 1865 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
少的原因
C .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 10 年时
D .图乙中第 15 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中 1880 年的种群数量情况
19 .植物体内各种激素之间可相互促进,也可相互抗衡,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
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
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B .在调节促进细胞分裂中,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
细胞核的分裂
C .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都是微量而高效的
D .油菜素内酯是由植物体内特定腺体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
20.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图中数字 1 所示)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进入 1 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 .3 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 .由 2 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 6 层生物膜
D .5 内含有的蛋白质与 3 内的一样多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试题 第6页,共11页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三、 综合题
21 .(共 13 分)
I 、图 1 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 2 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 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
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 图 1 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法。将酵母菌 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 模型。在 a 点之后引 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至少说出两种原因)。
(2分)
(2)图 2 中鲫鱼种群在 t3 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 1 中 曲线的增长类型,鲤
鱼种群在 t3 时的数量 (填“>”“<”或“=” )t2 时的数量。
II、在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中,某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 5 种不同生物 A、 B 、C 、D 、E ,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
对这 5 种生物体内 2 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m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试题 第7页,共11页
(3)据表推测,这 5 种生物可能形成的营养结构为 (用表中字母及箭头表示)
(2 分),E 的杀虫剂含量 m 的范围是 。
(4)若 C 中的能量不变,将 B 的食物比例由 C:E= 1:1 调整为 3:1 ,能量传递效率
按 2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 B 的能量是原来的 倍。(2 分)
(5)上图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 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 4 种成
分,图中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过程有 (填序号),丁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
为 。
22 .(共 10 分)下图 1 、图 2 表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调节过程示意图(A 、B 、C 、D 表
示激素),图 3 是胰岛素释放实验的结果。请分析回答:
(1)图 1 中,寒冷环境下分泌量明显增加的激素有 (填字母),从而增加产热,
同时机体还通过 等变化以减少散热。
(2)当人处在高温作业情况下,因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 , 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引发一系列调节过程。在调节的过程中,当兴奋通过如
图 2 的 B 图中的突触结构时,信号的变化情况是 。
(3)餐后血糖浓度升高时,会使图 2 中 A 图所示的生理活动 (选填“加强 ”
或“减弱 ”),A 图体现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有 、 。
(4)科学家正研究利用胚胎干细胞转变成胰岛 B 细胞来治疗糖尿病,而胚胎干细胞经过 诱导分化形成的胰岛样细胞是否具有胰岛 B 细胞的生理功能,需要通过胰岛素释放实验 来检验:控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检测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量。图 3 表示所得实验 结果,据此分析干细胞诱导 (成功或失败),得到此结论的依据是 。
23 .(共 10 分)种子中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含量的平衡在调控种子休眠和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试题 第8页,共11页
破除休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界环境信号因素能通过影响种子中 ABA 和 GA 的合成 和降解来改变种子休眠程度,下图是 ABA 和 GA 调控种子休眠过程的示意图。回答下
列问题:
(1)GA 的主要作用有 (答出 2 点)(2 分)。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GA 和 ABA
的作用效果表现为相互 (填“协同”或“抗衡”)。
(2)结合材料和图推测,A 处生理变化为 (填“合成”或“ 降解” )ABA。
(3)破除休眠后,种子对 GA 的敏感性 ,对外界环境如温度、光照的敏感性 。
(选填“升高” 、“ 降低”或“不变”)
(4)由上述信息可知,植物生长发育除了受基因表达调控,还受 调节和 调节。 (5)洋葱、大蒜、马铃薯等可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甲酯延长休眠,安全储藏,植物生
长调节剂有 (答出 2 点)(2 分)等优点。
24 .(共 10 分)稻鱼共生农田,即在水稻田中养鱼,是我国一种长期发展的农业生态系
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1)稻鱼共生农田中存在图所示的部分营养关系,鱼与蜘蛛之间存在 关系。
(2)水稻田中常放养食谱广、适应能力强的丁桂鱼。生活在稻田中的所有丁桂鱼属于一个
。(单选)
A .种群 B .群落 C .生物圈 D .生态系统
(3)稻田是温室气体 CH4 和 N2O 重要排放源之一,某课题小组调查研究不同稻田模式下
CH4 和 N2O 的排放量如表所示。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试题 第9页,共11页
表“稻鱼共作”生态系统 CH4 和 N2O 排放量( *表示有显著差异)
CH4(KgCO2.hm-2) N2O(KgCO2.hm-2) CH4 和 N2O(KgCO2.hm-2)
水稻单作 5281.5* 716. 1 1231.5*
稻鱼组合 3922.8* 688.2 946.8*
基于表数据,判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对减缓温室效应有无作用,理由是 。
“稻-鱼-鸭”是我国稻作生产的重要模式(如下图)。其中,稻田可为鱼和鸭提供捕食、 栖息的空间;鱼和鸭可疏松土壤、在取食和踩踏过程中可控制杂草与虫害、其粪便可培 肥土壤。研究发现,该模式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稻田的生产和养殖潜力,还对缓解温
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4)在图所示“稻-鱼-鸭”生态系统中,呈现的群落结构主要是 。
(5)已知稻飞虱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有害生物,在“稻-鱼-鸭”生态种养模式下稻飞虱的生长
曲线是 。(单选)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试题 第10页,共11页
A .
B .
C .
D .
(6)稻飞虱大规模爆发会造成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影响稻飞虱种群数量的因素包
括 。(编号选填)
①出生率 ②死亡率 ③迁入率 ④迁出率 ⑤性别比例 ⑥年龄结构
(7)假如稻田中鸭群的食物有杂草(60%)、稻飞虱(30%)和福寿螺(10%),而稻飞虱 和福寿螺主要摄食水稻。若该生态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 20%,从消 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则该生态系统中鸭群增加 100kJ 能量,需要消耗
生产者的能量为 kJ 。(2 分)
(8)“稻-鱼-鸭”生态系统相比单作稻田生态系统更稳定,原因可能是 。
A .单作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存在捕食关系
B .“稻-鱼-鸭”模式丰富了稻田生态系统,延长了食物链
C .害虫与鸭群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 .稻田引入鱼鸭后,充分利用稻田生态位,提高了生态位效能
(9)“稻-鱼-鸭”模式相比较水稻单作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有利于水稻生物量的积累,相
关的原因可能有 。
①CO2 浓度增加②土壤含氧量下降③病虫害减少④杂草生长量减少⑤土壤肥力提高
25 .(共 12 分)某小型湖泊中存在如下图甲所示的营养结构,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露斯塔 野鲮鱼的食性相对值,图丙表示绿藻和蓝细菌对水体中 N 、P 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
量。请回答:
(1)露斯塔野鲮鱼位于第 营养级。由于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
的水层,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方法是 ,原因是 。
(3)科研小组对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数字为能量值,单 位是 kJ ·cm-2- ·a-1) 。由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罗氏沼虾同化量为 kJ ·cm-2 ·a-1。罗氏虾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去传递给露斯塔野鲮鱼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其余的能量 ,这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 特点。
摄入食物中的能 量 粪便中的能 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 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 量
57.6 27.0 7.5 23. 1
(4)同样增重 2kg,体长为 2.8cm 的露斯塔野鲮鱼至少需要藻类的量是体长为4.2cm 的露斯
塔野鲮鱼的 倍。(2 分)
(5)该湖泊受到富含 P 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
①首先培养 藻去除水体中的 P ,理由 。
②然后投放体长大于 4.2cm 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选择体长大于 4.2cm 的野
鲮鱼,其原因是 。
东校高二质检二生物试题 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