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 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历史 八年级 第二学期 部编人教版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 组织方式 (
√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 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民族大团结 第四单元第 12 课
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第四单元第 13 课
3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第 14 课
2
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单元标题是“民族 团结与祖国统一”,主要讲述了我国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修订)》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如下:
1.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2. 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同时,新课程标准在中国现代史“学业要求”中提出(部分):
1. 能够了解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人物、现象;能够理 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探索这条道路的艰辛性和曲折性(唯物史 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 能够搜集、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方法,加强对所 学内容的理解与解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 能够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家乡巨大变化和综 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 解释、家国情怀)
另外,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提示”中指出(部分):
1. 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既以古代、近代的历史帮助学生理解现代史,又
以现代史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近代的历史。
2.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主义选取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情境素材, 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感受; 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要引导 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和运用身边的学习资料。
结合本单元具体知识, 需要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认识 民族区域自制制度下,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知道这 一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知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 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通过了解搜集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 教材分析
1. 知识框架
2.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民族大团结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在“一国两制”政策 下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第 11 课《民族大团结》讲述的是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 多民族国家。国家从历史和现实出发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项制度有利于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是我国 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发展, 加强民族地区的建设, 在 政治、经济、文化和战略举措上采取措施,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 第 12 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介绍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成功实施。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 香港澳门顺利 回归祖国。第 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介绍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
3
基本方针的提出和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使得两岸关系日益密切, 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发展,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完成。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 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认 同国家的民族政策, 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 结的责任感。另一方面, 认识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实现统一的重要保障。最后还要使学生认识到, 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不懈努力, 是 真正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政党。
教学过程中体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通过回忆古代史近代史上民族交往 交融的史实和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通过大量历史史料、图 片和影像资料的使用, 教会学生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即史料实证和历史解 释;最终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培养家国情怀。
(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特点、政策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了解较少, 只在中国古代史学过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 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祖国 统一的方针只有些感性的认识, 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考和应用更是欠缺。因此 在教学和作业设计时应该结合教材内容, 情景材料乃至身边的事例帮助学生理性 分析, 从制度实施的原因入手, 了解其含义、特点和实施的意义。另外对于祖国 统一大业中的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 学生在近代史部分已经学过, 抓住 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 能教会学生历史学习的角度和方法。同时, 时事材料的使 用, 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 联系,做到“以史为鉴”。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 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 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以及我国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发 展而采取的措施; 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 能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和海 峡两岸交往的史实。
3. 通过对地图、图表、文字资料等的使用, 学习运用材料分析具体问题, 理 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实施的意义,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 的重要历史事件。
4. 通过民族政策和“一国两制”方针的学习并结合时事热点, 认识中国是一 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 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4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本单元作业设计, 紧扣单元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在团队共同分析 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落实到 3 个课时作业和 1 个单元检测作业中。课时作业的时长控制在 10 分钟,单元检测 作业时长控制在 30 分钟,力争做到题目少而精,针对性强,材料新颖,重难点 突出。
作业设计中, 为每一课增加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填写, 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历 史知识体系, 学会对重难点的把握, 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完成 形式上,可以布置由学生作为小老师带领大家复习回顾, 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实现自我提升。作业设计的题型以中考题型为主, 同时也增加了多种形式乃至趣 味作业, 生活作业, 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题目分为基础必做题和提升选做题, 体现分层作业的理念, 更有针对性。题 目材料的选择上, 仔细甄别和删选, 根据当前国内国际形势, 结合时事热点, 贴 近社会生活实际,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在作业评价方面, 原则上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多元化更 全面,也更有激励效果;评价内容紧扣课堂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又体现层次性; 单元评价指定指标, 从课程内容、核心素养等维度进行。作业评价环节充分发挥 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五、课时作业
第 12 课 民族大团结
一、 自主复习
(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确立为 的基本政策。
2.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在少数民族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 机关,行使 的制度。 3.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9 年通过的《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 确 定下来。后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实施: 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 治区。目前, 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 5 个民族自治区。
5
5.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 由等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 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 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 奠定了基础。
(二) 共同繁荣发展 1.民主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 ,进行一系列 的 和 ,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国家优惠政策:派出人员,通过 、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 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 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 帮助 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 。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保护少数民族的 。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 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 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2006 年, 铁路全线通车,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评价实施主体】 学生
【评价标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2.聚居、自治权;3. 政治制度、 1984;4.西藏 5.祖国统一、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发展: 1.因地制宜、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2.技术;3.文字、历史文化遗产;4. 青藏。
【作业分析】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及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 利用点化式帮助 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地位、意义和 5 个民族自治区以及国家对少 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具体表现。根据书本 内容归纳知识点更容易让学生回归书本, 作业的难易程度更符合整体学生的学。
【设计意图】 让学生懂得解答历史问题注意用历史书本的文字, 培养学生的历史 语言素养。在下一节课上课之前, 同桌或者小组内可以利用几分钟按照这部分练 习进行提问,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学的知识。
二、 自我检测 (作业时间: 10 分钟)
1.2021 年,西藏迎来了和平解放 70 周年。 70 年来,西藏走上了由落后到进步、
由贫穷到小康, 由封闭到开放的康庄大道, 一个繁荣进步的新西藏屹立在祖国大 地。西藏的发展彰显了哪一制度的重要优势(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C
【作业分析】我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政治、经济、 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
6
小聚居的格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的制度。A.项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项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但是它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而是政党制度; D.是依照宪法和法律, 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 实行自 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完全不符合题意。故选 C。
【设计意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才 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通过本题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之选项中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考查学生对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的同时也考察下之前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一举两得。 2.“20 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有 5 个自治区、 27 个自治州和 83 个自治县。此外, 还有 3 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西部大开发 以来, 在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 极大地 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 年,西藏铁路全线通车,加强了祖国内 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上述材料中出现错误的一项是( )
A. 时间 B.范围 C.作用 D.事例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D
【作业分析】 党和国家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缩小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 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 年 9 月,中央召开十五届四 中全会,正式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 2000 年 3 月正式 开始工作,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此拉开了序幕, 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以来, 少 数民族人口较多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20 世纪末,为了帮 助西藏、新疆等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 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这反映的政策是西部大开发, 首先学生 就要掌握题干所述的是西部大开发,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材料论述了西部 大开发的时间、范围、作用和事例。这考察的是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相关知识的 识记与灵活辨别掌握能力。在西部大开发的事例中,是“2006 年,全线通车的 是青藏铁路”,所以 D 项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西部大开发的知识点。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分析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作用、事例和时间, 识记与灵活掌握西 部大开发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揭示历史表象的深层因果 关系,才能不断的接近历史真实情况。提高学生对综合性知识的分析能力。 3.孔繁森的挽联: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 独恋雪域, 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体现了国家在少数民族发展上采取措施是 ( )
A.派出大批人员,进行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B.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C.西气东输 D.修建青藏铁路
7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A
【作业分析】 我国坚持了建立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派去大批人员, 进行技术、资金支持, 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进行西部大开 发, 修建青藏铁路等等, 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取得了民族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局面。题干中提到的孔繁森体现了少数民族派出干部支 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故选 A。
【设计意图】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 注重对史料的解读, 本题主要从孔繁 森挽联的最后一句“置民族团结”可以体现出孔繁森支援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 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 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 史史实的能力,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 4.安徽省宿州市有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 回民许庄村。许庄村作为“民族团结 进步村”,大力实施富民强村战略。如今, 许庄村的乡亲们收入增加了, 孩子们 也能享受免费教育,群众看病也有了保障。这主要体现了回民许庄村( ) A.正在实现繁荣阶段 B.正在进行民主改革
C.迈进了社会主义 D.走上了资本主义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A
【作业分析】 题干中宿州回民许庄村在大力实施富民强村战略之后, 乡亲们收入 增加了, 孩子们能享受免费教育, 群众看病也有了保障。这主要体现了回民许庄 村正在实现繁荣发展。所以选 A。
【设计意图】本题以宿州回民许庄村为背景, 主要考察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让学生学会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正确的理解题意,分析其考察的要点, 正确的分析出题干要表达的内容,选出正确选项。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注重搜集史料和解读,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培养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 然后 在学习和探究中加以运用。
5.2022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 表团审议时, 重点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深化民族团结 进步教育, 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 共同体理念,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下列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大团 结的有( )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③帮助部分少数民 族创制文字 ④ 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D
8
【作业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 的原则,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设立自治机关, 尊重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 革, 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 帮助部分 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保护少数民族 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措施对少数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些政策措 施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故①②③④正确。 D 正确, ABC 排除。
【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 解并识记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让学生学会利用学过的历史 知识去解读材料, 识记和灵活的掌握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做法的相关史实。加以分 析和理解材料, 独立的进行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家国情怀是学 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民族团结的有关知识培养 学生的家国情怀, 应该热爱祖国, 维护民族团结, 坚决抵制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 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 在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并加以改正。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 有利于促 进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错误: 改正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作业分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 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 使自治权的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 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 促进民族自治地方 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故要把“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改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 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度。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 (2)【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自治区域内由国家管理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错误: 改正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国家”改为“地方”
【作业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国策是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自治区域内, 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 管理本民族地方 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因此把“国家”改为“地方”
9
【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相关史实。民族区域自治对 祖国统一、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成为我国的一项基 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 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7. 材料解析题
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中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你知道我国有哪几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吗?请一一写出来。
材料二: 进入新世纪, 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某铁路计划投资约 262 亿元。这条铁路全长 1142 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 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工程于 2001 年 6 月 29 日开工, 于 2006 年 7 月 1 日全线通车。
(2) 材料二中提到的是哪条铁路?这条铁路是我国实施什么战略的标志性工 程?
材料三: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 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3) 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材料三歌词中“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理 解。
(4) 近年来,有极少数人企图将西藏从祖国分离出去,你怎样看待这些人的行 为?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1)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和西藏自治区。
(2) 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战略。
(3) 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 56 个民族共 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我们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的意识,加强各民族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4) 坚决反对。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和祖国其他各族有 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藏独”分子应该立即放弃分裂活动, 共同维护祖国领土和 主权完成,同其他各族人民和谐共处。
【作业分析】
(1) 材料中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我国有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五个省级 民族自治区。
10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是青藏铁路。这条铁路是我国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十六大以来, 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发展的支 持力度,推动了西藏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006 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 年开通的青藏铁路,被高原人民成为“吉祥的天路”。为发展少数民族地 区, 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少数民族人口 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3)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歌词中“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表达出了中华 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 族国家, 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的意识,加强各民族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近年来,有极少数人企图将西藏从祖国分离出去,我坚决反对。因为西藏 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藏族和祖国其他各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藏 独”分子应该立即放弃分裂活动, 共同维护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成, 同其他各族人 民和谐共处。
【设计意图】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中央一直十分注重西藏等民族区域自治 地方的稳定和发展为切入点, 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青藏 铁路、西部大开发。 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历史知识。五个民族
自治区可以运用地理知识在课本的地图上标记出来所在的区域位置,加深记忆。 青藏铁路可以利用“时空观念”对它进行分析当时修建铁路的难度与困难, 还可 以在地图上标记东西走向。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 才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 第三四小问注重培养 的就是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虽然是多民族的国家, 但是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 个人的责任, 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任何行为, 维护祖国统一, 为祖国明天的强大 贡献上我们的一份力量。
三、 自我提升 (选做) 8.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国内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形式不限) 【评价实施主体】 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 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有理有据, 也可以用 PPT 的形式展现出 来,图文并茂。
【作业分析】 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国内其他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比较广泛, 内 容形式可以多样, 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 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识。也能 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谈谈国内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可以帮助学生 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和习俗特点, 认识各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二是增加学 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扩宽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 了解很多历史都是发生在我们身 边或者生活中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我们所需要的史料素材。
11
第 13 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 自主复习
(一) “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现祖国统一, 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 目的: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 大构想。
4.含义: 在 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 制度, 同时在台湾、香 港、澳门保持原有的 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实行“两 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5.基本方针:“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前提: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 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谈判:
(1)中英谈判: 1984 年 12 月,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将于 年 月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 中葡谈判: 1987 年 4 月, 中葡签署联合声明,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 于 年 月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回归:
(1)香港回归: 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至 7 月 1 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 港交接仪式。江泽民主席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 正式成立。
(2)澳门回归: 1999 年 12 月 19 日午夜至 20 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 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标志着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评价实施主体】 学生
【评价标准】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3.邓小平;4.祖国统一、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 “一国两制”
12
构想;2.1997 年 7 月 1 日、 1999 年 12 月 20 日;3.香港特别行政区;4.中国人 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作业分析】 通过这类填空式题型的练习,让学生对于本课内容进行及时复习, 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比如港澳回归的时间及其重大意义、“一 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内涵、以及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等。通过填空, 加深了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设计意图】课程理念要求,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 发挥评价促进学习 和改进教学的功能。通过这种自主复习的方式,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 习效果进行自我的评价。通过自主复习让学生首先对于自我的学习效果有简单的 了解, 以便在接下来的复习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以及更加精准的了解自己知识 的薄弱点和空缺点, 方便查漏补缺。此外,采用这种知识梳理式的自主复习形式, 可以让学生对于本课内容从整体上有更好的把握,方便日后的复习工作。
二、 自我检测 (作业时间: 10 分钟)
1.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蕴含丰富的时代气息。“香江涌海翻银浪, 宝港归家 绽紫荆”,此对联反映了( )
A.中国已经完成了祖国统一 B.香港回归
C.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抗日战争胜利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B
【作业分析】 根据对联关键信息“香江、宝港归家、紫荆”可知, 香江、紫荆花 代表香港,宝港归家代表是香港回归。 ACD 选项不符合题干意思。
【设计意图】课程理念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 能,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本题以对联的形式考 察香港这段历史, 体现了课程理念要求。 香港的回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除 了需要学生识记香港回归的时间,还需要掌握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相关信息。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角度, 加强对于香港回归 这一史实的理解。 2.港澳的回归是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港澳能够顺利回归 的根本原因是( )
A.综合国力的增强 B. “一国两制”的构想
C. 国际地位提高 D.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A
【作业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关键点在于, 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四 个选项均为港澳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但是 B、D 选项为港澳回归的重要因素, 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而 C 选项,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归根结底也是要依靠中国的 综合国力的增强。综上所述, 答案为 A,只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在国际上
13
才有相应的地位,才能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设计意图】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 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是本课需要学生理解的重点问题, 通过本题的设计, 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大力 发展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意义。
3.从 1999 年到 2020 年, 澳门人均 GDP 由 1.5 万美元增至 8.7 万美元; 回归以 来, 香港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比例也提高了一倍。以上材料说明“一国两制”政 策( )
A.有利于港澳的社会发展 B. 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统一
C.港澳与大陆交往密切 D.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制度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A
【作业分析】 根据材料中澳门人均 GDP 迅速增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反映“一 国两制”政策推动了澳门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中香港教育水平的提升, 反映了 “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故选 A 项; BCD 三项均与题干所述 信息不符,排除。
【设计意图】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通过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一国两制”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本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实施的重大意义, 不仅洗雪了百年国耻, 也切实的促进了港澳的繁荣与 发展。
4.2020 年 6 月 30 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维护国家安全法》, 当日在香港刊宪并即时生效。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有了法律保 障。这部法律的产生主要得益于( )
A.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香港和大陆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往来 C.香港和国家法律人士的艰辛劳动 D.美国对中国的重大支持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A
【作业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 “香港国安法”是一部旨在维护整 个国家和香港安全的法律。反映了全国人大制定有关香港安全的法律。因为香港 是中国特别行政区, 我国根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成功的收回了香港, 在 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受大陆的管辖, 所以这部法律的产生 主要得益于“一国两制”,故选 A 项。 BCD 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设计意图】 “一国两制”的前提就是“一个中国”。“一国”是实行“两制” 的前提和基础, “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通过本 题使学生对于“一国两制”有更深刻的理解。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客观 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通过此题的练习, 让学生对于“一国两制”的 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14
5.2018 年 10 月 24 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极大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 地间的时空距离。这三个地区( )
A.都设立了经济特区 B.都成立了特别行政区
C.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都由中央政府行使主权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D
【作业分析】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设立的是特别行政区,珠海属于经济特区,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港澳作为特别行政区, 拥有高度自治权, 长期 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由中央驻军,没有独立外交权, 由中央政府行使主权, 而经济特区只是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手段, 是大陆的地方行政机构, 经济 特区内全面行使中国国家主权。根据以上分析, 对照题干, ABC 选项都不符合题 意,故排除,正确选项为 D。
【设计意图】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 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都是需要学生有深刻理解的知识点, 对于它们的异同点自然也是需要学生加以理解的。要让学生清楚两者与国家的关 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都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 在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并加以改正。
(1)【 】1999 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西班牙对澳门的殖民
统治。
错误: 改正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 × 】 “西班牙”改为“葡萄牙”
【作业分析】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结束了葡萄牙对澳门 的殖民统治。因此,将“西班牙”改为“葡萄牙”。
【设计意图】 通过这类题型的训练, 加深学生对葡萄牙对澳门实行殖民统治这段 历史的印象,为接下来学习九年级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做一定铺垫。
(2) 【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 错误: 改正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为“一国两制”构想
【作业分析】 港澳回归是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从根本上讲是祖国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因此, 要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成“一国两制”。
【设计意图】 通过这类题型的训练, 让学生对港澳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有更深刻 的理解,更全面的把握这个问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处理香港问题的态度, 始终保持低调, 始终从中华民族的根
15
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坚定不移地维护对于我们“有用”、“有利”的“暂时 维持现状不变”的战略决策的稳定和严肃性。
材料二: 1983 年,中英香港问题谈判陷入了僵局,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前 首相希思来访, 9 月 10 日,邓小平会见希思,并通过这次会见高调喊话英国政 府:如果英方不改变态度,中国就不得不在 1984 年 9 月单方面公布解决香港问 题的方针政策。
——摘编自《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
材料三: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 领, 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 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 有力量的国 家, 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 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 还是由于“一国 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据材料三,概括香港问题“能够谈成”的原因? (3)据材料和问题,归纳中共两代领导集体处理香港问题的相同出发点?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1)从低调转变为高调;或由“暂时维持现状不变”转变为积极收回。 (2)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的正确方针;中英双方 的共同努力;国家领导人坚定的态度。(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作业分析】
(1)据材料一“……始终保持低调……坚定不移地维护……‘暂时维持现状不 变’的战略决策的稳定和严肃性。”材料二“邓小平会见希思, 并……高调喊话 英国政府……”可知, 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态度从低调转变为高调, 由“暂时 维持现状不变”转变为积极收回。
(2) 据材料三“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 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 有力量的国家, 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 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 还是 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对了, 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可知, 香港问题“能够谈成”的原因有: 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提高;“一 国两制”的正确方针;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国家领导人坚定的态度。
(3)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 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统一, 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 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因此据材料结合所 学可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中共两代领导集体处理香港问题的相同出发点。 【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 识记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态度发生样的转变、香港问题“能够谈成”的原因、 中共两代领导集体处理香港问题的相同出发点的相关史实。通过此题的练习, 让 学生对本课有个整体的深刻理解, 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大势, 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16
三、 自我提升 (选做)
1. 搜集有关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与时政材料,制作手抄报 【评价实施主体】 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 一要看选取的材料是否恰当, 是否准确; 二要看学生能否进行资料 分享;三要看版面设计是否美观,主题是否鲜明、贴切。
【作业分析】 以手抄报的形式让学生去搜集整理资料, 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香港澳 门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进一步感受香港澳门被割让的百年屈辱, 百年国耻, 再通 过港澳的回归和发展体会祖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社会发展情况, 提高学生搜集、筛 选资料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版面设计能力。同时在了解香港澳门历史和现 实的基础上树立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对史料实证的筛选能力。
第 14 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自主复习
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 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毛泽东说: “我们都是中国人, , 。” 2.改革开放后,形成了“ 、 ”的对台基本方针。
3.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
4.1992 年, 海协会与海基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了“ ”的共 识,这就是“ ”。
5.2005 年,中国国民党主席 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
6.2015 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 在新加坡会面, 这次会面 是 1949 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初次会面。
【评价实施主体】 学生
【评价标准】 1.和平 三十六计 和为上计; 2.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3.告台湾同 胞书; 4.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九二共识; 5.连战; 6.马英九。
【作业分析】 “自主复习”一节, 主要是采用知识点填空的方式, 帮助学生回顾 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主要史实及对台基本政策的演变过程,在自主复习过程中, 考查主体可以凭借刚刚结束的课堂知识及时回顾填写, 也可以在下一节教学课程 前,参考课本再次熟悉学习内容完成。
【设计意图】 利用简单的填写方式,引导学生在记忆曲线衰落前及时回归书本, 同时需要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及时自查自纠。强化学生利用历史语言回答问题的意 识,培养学生的基础历史素养与重难点关键词的记忆与辨析能力。
二、自我检测 (作业时间: 10 分钟)
1.在 2022 年“两会”上, 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我们要坚持对
17
台工作大政方针, 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 “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 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两岸同胞要和衷共济, 共创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这表 达了大陆领导人( )
A.加强两岸军事合作的政策 B.扩大两岸政治分歧的态度
C.坚决推动祖国统一的决心 D.打破两岸隔绝状态的意愿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C
【作业分析】 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略, 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努 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实现祖国统一, 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总理的这段话体现了推动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故选 C。A 项属于知识点错误, 两岸关系是内政问题, 不可能有军事合作的可能; B 项与题干相悖, 今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对台湾问题坚持“和平统一”,为缩 小两岸的政治分歧在不断努力; D 项与史实不符, 1987 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 政策,两岸隔绝状态就已经被打破。
【设计意图】 本题紧扣 2022 年“两会”热点,考查学生对两岸关系发展未来前 景的展望。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以通过 唯物史观正确分析两岸关系的实质, 感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培养学生的家国 情怀。
2.如图, 在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出现了温
馨的一幕——在表演最后集合的过程中,东南角一
个迷路的小朋友被姐姐带回了队伍。网友评论:这
象征了大陆和台湾永远不会分“鸽”,引发了广大
网友的普遍赞同。今天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是
( )
A.实现直接“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B
【作业分析】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今天处理两岸关系的前提与基础。想要完成祖 国统一大业,必须要围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来进行。故选 B。A 项两岸实现“三 通”是 2008 年,它加强了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表现而 非基础; C 项加强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必须建立在坚持 一个中国的原则上进行。 D 项两岸今天各自都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加强了两岸的文化认同,但它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未起到决定性作用。
【设计意图】 本题以 2022 年冬奥会开幕式为切入点,跨学科考察音乐美术与历 史之间的联系, 比如“东南方向”“迷路的小朋友”“分鸽”——开幕式上的这 一幕所体现的意图,每一个中国人都心领神会。通过学生讨论传播的热点话题,
18
考查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方针这一知识点,既能够唤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又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3.2022 年 3 月 3 日,在俄乌战争正酣时, 英国议会上院大委员会就“台湾问题” 进行辩论, 一些议员把台湾比作“远东的乌克兰”,鼓吹英国政府应加强对台湾 的支持和保护。众所周知,今日两岸分离开始于 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取得渡 江战役的胜利并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守台湾。据此分析( )
A.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B.台湾问题是民族事务问题
C.台湾问题是中英外交问题 D.台湾问题是英国与乌克兰外交问题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A
【作业分析】 本体考查学生对台湾问题实质的理解。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 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香港、澳门问题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不同, 台湾问 题是历史遗留的中国内政问题。故选 A。B 项台湾主体民族依然是汉族,两岸在 统一上不存在民族事务问题。 C 项与史实不符,香港问题是中英外交问题。 D 项 英国与乌克兰的外交问题与台湾毫无关系。
【设计意图】 本题以“俄乌战争”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西方国家一厢情 愿的以国际局势借题发挥, 是赤裸裸的强权主义。同时要明确台湾问题的历史由 来, 树立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是任何其他国家不允许干涉的鲜明态度。 本 题从国际政治局势入手, 跨学科考察历史问题, 培养学生对材料辨析归纳, 及综 合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评价的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统一大业的艰难与必然完成 的决心与信心, 树立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 4.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缓和海峡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 取得了丰硕成果。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马英九 ②两岸实现“三通” ③江泽民提出八项 主张 ④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⑤《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A.①④②③⑤ B.⑤④①③② C.⑤③②①④ D.⑤④③②①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D
【作业分析】 题中所示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1979 元旦年发表《告台湾同 胞书》; 1987 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1995 年, 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8 年 11 月, 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 实现“三通”;2015 年 11 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由此可知排序如下: ⑤ ④③②①,故选 D。
【设计意图】 解放战争胜利后, 两岸分离。在祖国统一大业理想的感召下, 在两 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两岸由隔绝到缓和到发展, 关系不断密切。本题考查 “海 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这一重点内容, 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时空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唯物史观与解决历史问题的
19
能力。
5.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 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这首台湾爱国诗人于右任先生所写 的诗歌,主要表明 ( )
A.海峡两岸已经不可能实现统一
B. “一国两制”构想已得到台湾各界的广泛赞同
C.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D.实现祖国统一必须采取武力方式解决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C
【作业分析】诗歌中“葬高山”是为了“望故乡”,“望不见故乡”所以“痛哭”, 都体现出这位台湾诗人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体现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一样希 望两岸统一的夙愿。故选 C。A 项海峡两岸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 国家和势力都不可阻挡的。 B 项今天台湾地区内部仍然存在部分“台独”势力, 阻碍统一大业的完成, 因此“一国两制”并非所有台湾人民都认可。 D 项党和国 家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略是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因此不 是必须要通过武力解决。
【设计意图】 本题以于右任先生的诗歌, 表达了台湾人民思念大陆的情感与期盼 祖国统一的夙愿。引导学生通过品鉴诗歌内容分析材料, 提高学生对史料实证的 独立解读与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坚定祖国统一大业 一定能完成的信念。 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 【 】1987 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通”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
40 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错误: 改正
(2) 【 】1995 年 1 月,邓小平针对两岸关系的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 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错误: 改正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1)【×】“三通”改为“三不”
(2)【×】“邓小平”改为“毛泽东”
【作业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易将 2008 年的“三通”与 1987 年的“三不” 政策混淆,也易将 1995 年提出“八项主张”的“江泽民”与提出“一国两制” 构想的“邓小平”混淆。因此通过辨析改错引导学生加深易错点的正确印象, 并 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 利用“辨析改错”采用判断正误并加以改正的方式, 帮助学生梳理 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重难点突破能力。
20
三、自我提升 (选做)
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祖国统 一大业的完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同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今年“两会”总理答记者问的现场, 李克强总理强调: 两岸同胞 说到底是一家人, 手足亲情, 任何时候都是割不断的, 我们愿意继续同广大台湾 同胞共享发展机遇,对外来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为他们办实事, 解难事。
材料二:
材料三: 据台湾媒体报道, 蔡英文 2016 年 5 月 20 日上午正式就任台湾地区 领导人,她在就职仪式上发表演说, 对外界关注的两岸论述, 她没有明确提到“九 二共识” 。另据报道, 2022 年 3 月 2 日,美国前任军方领导人迈克尔 · 马伦奉 美国总统拜登之命,率领代表团访问台湾,会见蔡英文。 (1)“我们愿意继续同广大台湾同胞共享发展机遇”的基础是什么? (2)材料二中, A 和 B 分别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分别造成了什么影 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在台湾问题上,我国政府仍然强调不承诺放弃使 用武力,这主要是针对哪些阻碍祖国统一的势力?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你认为应如何维护国家的安全?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1)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 A 指的是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是 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B 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割让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完整, 中国半 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 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干预势力; (4) 提高自身综 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
【作业分析】 (1)对台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要实现大陆和台 湾的统一, 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 由经贸文化交流逐渐深入并最终完成统一大 业, 因此大陆人民愿意继续与台湾同胞共享发展机遇的基础, 是两岸必须坚持一 个中国原则。(2)根据材料二图所示, A 处元朝时,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十分密 切,是因为元朝采取了设立澎湖巡检司的措施, 首次实现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置行 政机构,对台湾实行有效管辖。而B 处台湾与大陆关系变远,原因是 1895 年中
日甲午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清政府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使大
21
陆与台湾分离,关系疏远。(3)材料三中以蔡英文为代表的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模糊“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 是与两岸关系日益密切的历史大势背道而驰 的。而美国一而再再而三的采取各种措施干涉台湾问题, 干涉我国内政, 都表明 国际干涉势力也是阻碍两岸统一的重要因素。(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学 生言之有理都可以。维护我国国家安全, 根本措施还是要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和 军事实力,同时也要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进行国际交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设计意图】 本题为选做题, 是保证学生在“自我检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自 我提升。对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核心 素养进行考查。帮助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以时事为切入点, 通过图表形式 考察学生时空观念, 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对史料实证的具体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关 心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与政治事件,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 拓展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基本面, 认识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与我们的生 活息息相关,最终养成正确的历史观。
单元质量达标检测
【单元结构】
【要点导练】
一、 民族大团结
基本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法律: 1984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重要意义: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______________地区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兴边富民行动
二、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22
“一国两制”的构想:国家主体坚持______________ ,同时在台湾、香港、 澳门,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为香港和 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我国分别于___________________对香港行使主权,于________________对
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 在完成________________ 的道路上
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 方针政策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1995 年: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的____________
(二) 两岸关系的发展
1987 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1990 年,台湾成立海峡基金交流会; 1991 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
协会
1992 年,两会达成__________________
1993 年,汪辜会谈
2005 年,胡锦涛同连战会面
2008 年 11 月,两岸同时举行_____________启动仪式
2015 年 11 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少数民族; 社会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 两制”;1997 年 7 月 1 日;1999 年 12 月 20 日;祖国统一大业; 八项主张; “九 二共识”;“三通”。
【作业分析】 “要点导练”主要针对本单元重点内容进行系统梳理, 通过这类填 空式题型的练习, 让学生对于本单元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本单 元的重点内容, 围绕着“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大主题, 掌握相关知识点。通 过填空,加深了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复习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测, 以便在 接下来的复习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以及更加精准的了解自己知识的薄弱点和空 缺点, 方便查漏补缺。此外, 采用这种知识梳理式的自主复习形式, 可以让学生 对于本单元内容从整体上有更好的把握。
23
第四单元 质量检测作业
(作业时间: 30 分钟)
【真题链接】
1. (2021.丽水) 1947 年 5 月, 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 此,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遍实施, 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 ( )
A.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 C.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D.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 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 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 积极性, 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促进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故选 A 正确。
【参考答案】A 2. (2021.东营)青藏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 “吉祥的天路”。它的修建属于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C.西部大开发的成就 D.精准扶贫的成就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 20 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以 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其中青藏铁路在 2006 年建成全线通车,大大 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以, 青 藏铁路属于西部大开发的成就。故选 C。
【参考答案】 C 3. (2021.北部湾)有专家指出,香港、澳门实现了和平回归,改变了历史上但
凡收复失地都要大动干戈的所谓定势。与这一论断相吻合的史实是 (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C.“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D.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 了途径。香港、澳门分别在 1997 年 7 月 1 日和 1999 年 12 月 20 日顺利回归, 是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正确答案选 C。
【参考答案】 C
4. (2021.百色) 1992 年 11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的代表在香港会晤, 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的重要共识, 后称为“九二 共识”。这个共识是( )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两岸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C.反对台独,武力统一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解析】 1992 年 11 月,两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 达成“海峡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 这就是“九二共识”。海 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D 项的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
24
中国原则”最为准确。
【参考答案】 D 5. (2021.南京)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取得的成果,按时 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③澳门回归祖国 ④海峡两岸隔绝 状态被打破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西藏和平解放发生在 1951 年;②中国恢复对香 港行使主权发生在 1997 年;③澳门回归祖国发生在 1999 年;④1987 年台湾当 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 性的变化。因此正确排序是①④②③。
【参考答案】 A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2022 年 3 月 12 日, 澜沧县文化馆坚持党建引领, 在糯扎渡镇雅口村大歇场村 民小组组织开展了 2022 年澜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幸福山歌唱起来”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澜沧三脚歌”展演等系列活动, 营造保护传承优秀传统 非遗文化的浓厚氛围。此活动旨在( )
A.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C.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
D.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B
【作业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题干中, 关 于澜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活动, 旨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故选 B 项。 A、B、C 选项和题干不符,故排除。
【设计意图】 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党和国家因地制宜 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加强经济建设、对少 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并发展等, 此题考查学生对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东方日报》的社论说: “从这一天起, 中国再也没有一寸领土由外国管治了, 在中华民族的自强奋斗史上, 这是一件大事, 值得欢欣庆祝。 ”这件大事指的是 ( )
A.国民党退守台湾 B.西藏和平解放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25
【评价标准】 D
【作业分析】 从题干中“从这一天起, 中国再也没有一寸领土由外国管治了”这 一句可知,此事指的是 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 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 了重要一步。故正确答案为 D。
【设计意图】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程度, 同时要求学生要学会透过现 象看本质, 如香港、澳门问题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 其本质涉及国家领土 和主权问题。所以, 澳门回归后, 我们可以说中国再也没有一寸领土归外国管治 了。
3.以下关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这三者的共同点, 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 B.都归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C.都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和管理体制 D.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民族政策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B
【作业分析】 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都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设 立的, 设立的前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故选 B 项; A 项是特别行政区的特点,排除; C 和 D 两项排除。
【设计意图】 本题涉及历史学科的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经济特区、民族
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三者是需要学生有深刻理解的知识点, 对于三者的相同点的 掌握自然也是重中之重。要让学生清楚三者与国家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都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4.2022 年 3 月 7 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海峡两岸历史同源, 文化同根,同属一中。 台湾的前途希望在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而不是依靠什么外部的“空头支票”。“挟 洋谋独”没有出路, “以台制华”注定失败, 台湾终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终 会回到祖国怀抱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
C.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A
【作业分析】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 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 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的提高, 以及“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 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等, 祖国统一大业 一定能够完成, 从这个角度分析 A、B、C、D 四个选项都是推动祖国统一的因素, 但是论其根本原因, A 项最为符合。
26
【设计意图】 只有祖国统一, 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生对此要有 明确清晰的认识, 作为青少年学生要积极拥护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 自觉履行祖 国统一的义务, 警惕“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 做斗争。设计此题,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把自己的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命 运联系起来,将来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5.某同学在利用历史笔记复习时, 看到笔记的内容是: “民族区域自治; 西部大 开发;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流。”该同学复习内容的主题应该是( )
A.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B.伟大的历史转折
C.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D.外交事业的发展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C
【作业分析】 根据题干内容“民族区域自治; 西部大开发; 港澳回归; 海峡两岸 交流”来看, 主题应该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ABD 选项皆不符合题意, 故 正确答案为 C。
【设计意图】 本单元标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明确说明了两大主题, 此 题设计意图为考查学生对整体史实的把握程度,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涉及中华民 族发展的根本利益, 学生要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有明确的认 知,以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 材料解析题
6.加强民族团结,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 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 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 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 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 源自中 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 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 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摘自《中国民族报》
材料二:这一制度的实行, 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有 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免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与民 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热爱本民族的情感结合起来。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第一组
27
28
第二组
相关时事 中新网 1 月 15 日电 国台办发言人马 晓光 15 日表示, 2019 年两岸人员往 来、各领域交流合作发展的势头与民 进党当局的倒行逆施形成强烈反差。 两岸交流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保持了 基本稳定,两岸人员往来的总量维持 在 900 万人次规模。 ——摘自 2020 年中国经济网报道
资料图: 2019 年 12 月 10 日, 10 位来自 海峡两岸的漫画家,会聚吉林长春, 以
“山海经”为题, 挑战 24 小时漫画马拉松
(1) 材料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历史的高度浓缩,是对中华文明特征的高度 凝练,请简要概括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特色民族制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这 一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 根据第一组图片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根据第二组图文说出海峡两 岸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迅速的基础是什么?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认识。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1) 多元一体; (2) 名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影响: 对维护民 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实现各民族共 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 了百年国耻,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基础: 坚持一个中 国原则; (4)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涉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一定要搞好 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我们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并相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作业分析】 第(1)题,学生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找到一句核心句即 “一部中国史, 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各民 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从中可以提取出“多元一体”
这一核心特征,形成答案。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第(2)题中第一个 问题是中国民族特色制度, 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 治制度, 属于基础知识, 难度不大; 第二问题要求写出这一制度的影响, 学生可 以通过材料结合课本知识, 进行总结归纳即可。第(3) 题中第一问, 关于香港、 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难度适中,也是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理解的重要知识点, 考查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 不难回答。第二问, 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知识迁移 能力,从材料中可知, 海峡两岸经贸往来高位运行, 人员往来人次达 900 万之多, 加之两岸人员举行文化活动,说明两岸联系紧密,是割不断的血脉相连的关系, 两岸一家亲, 其前提是两岸同胞均认可, 一个中国原则。故不难得出答案。第(4) 题, 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单元两大主题的理解认知程度, 学生要从民族团结和祖国 统一两个角度思考, 既要看到它们对中华民族发展根本利益的重要性, 也要分别 表达出各自的侧重点,这样组织语言形成答案就比较全面。
【设计意图】 作为单元测试题目设计, 一定要围绕单元主题来进行。本单元两大 主题,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本题选择了三则材料包括图片资料, 都是 围绕这两个主题设计的, 学生要有材料阅读和读图的能力,通过此题设计, 考查 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图”“史”综合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 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 论述题
7.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 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请根据材料, 简要论述如何“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评价实施主体】 教师
【评价标准】 按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科学等要素进行综合论述。如: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 的历史是由众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并形成制度, 载入宪法。我国先后建立了 5 个少数民族自治 区、 30 个自治州、 120 个自治县(旗) ,这既有利于人民群众当家做主, 也有利 于维护国家统一。同时,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实施各种具体措施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比如, 政治改革、经济援助、文化 保护、政策扶持等, 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 团结一体的大家庭, 各族群众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各民族就像石榴 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应积极学习和宣传党 的民族政策, 维护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题要根据论从史出原 则, 要求写出具体论据来论证, 可参考上述要素、要点按优、良、合格、基本合 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
【作业分析】 本题属于历史论述题, 既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也考查学生准
29
确把握材料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论证的能力, 层次要求较高, 有一定 的区分度。
【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程度, 把握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特征, 认识中华民族历史是由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缔造的, 培养学生用 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事物的意识,提升“唯物史观”素养。
8.利用课后延时,举办有关台湾问题的 3 分钟演讲活动。
【评价实施主体】 学生
【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 演讲要求主题明确, 观点准确, 论据充分, 罗列历史实 要符合内在逻辑关系, 演讲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声音洪亮。综合上述要素按优、 良、合格、基本合格 4 个等级进行评价。
【作业分析】 本题设计是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搜集相关史料, 并对史料进行分析整理, 确定主题, 有针对性地选择史料论据, 并进行言语组织, 同时, 也能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习。需要注意的是,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 给予适当的指导。
【作业分析】 通过演讲活动, 提高学生搜集历史资料、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激 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 实践新课程中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教育 理念, 展现学生的演说才能,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历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感,树立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完成的坚定信念。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