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 1 月 11 日 14: 30~16: 00】
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检测(期末)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 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从地质时代上说,属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下列关于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已有小量青铜器 B. 发现钺形小石刀复合工具
C. 出现社会大分工 D. 形成南北差异的农业体系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观点不属于百家争鸣时期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C. 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
D.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3.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下是关于秦国实现统一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B. 制定“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
C. 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 消除了游牧文明的势力和威胁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4.公元5世纪,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的改革,史称“元和改制”。上述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是
A.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符合时代的发展
C. 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5. 从社会学科的角度分析,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图1所示的制度(或中央机构) 创立于
A. 秦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6.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下表是唐代不同时期的部分唐诗作品。表中信息反映了
时期 作者 作品 主要内容
初唐 杨炯 《从军行》 气势轩昂, 风格豪放, 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盛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描述了长安繁华盛世的景象
中唐 白居易 《买花》 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奢侈豪华、挥金如土的腐朽生活
晚唐 杜牧 《遣怀》 表达自己满怀失意的牢骚
A. 折射出唐朝的繁盛
B. 现实主义是唐诗主要艺术形式
C. 受到佛道思想影响
D. 时代背景影响了唐诗的创作
7. 元朝在行省的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从而起到相互牵制、分权制衡的态势。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和汉军万户府等职位,全都受朝廷的任用、调遣和考核的管理。元朝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削弱行省内部权力的集中
高一历史·第2页(共8页)
8.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了如图2所示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 西方殖民者东来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9.“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八国联军侵华
10.《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
A. 解决了晚清的土地兼并 B. 积极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 是具有革命性的土地纲领
11.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下列不属于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作用的是
A. 政治近代化 B. 国防近代化
C. 工业近代化 D. 军事近代化
12.王韬在近代最早提出在中国废除封建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民共主之国”。该主张
A. 有利于思想启蒙 B. 促进了民主共和
C. 废除了封建专制 D. 开启了维新运动
13. 它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简洁语言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它是
A.《天演论》 B.《海国图志》
C.《新学伪经考》 D.《变法通议》
14. 梁启超先生谈及某不平等条约时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割台湾偿二百兆始。”该不平等条约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至长江流域
C.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 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高一历史·第3页(共8页)
15.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春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 列强停止对华商品倾销 B.国内小农经济的自我修复
C.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 民众“爱国心” 的积极影响
16.辛亥革命后中国近现代的政治民主化历程依然曲折艰难。这说明
A. 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未完成 B.辛亥革命的作用极其有限
C.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 军阀混战阻碍民主化进程
17. 毛泽东谈及中共一大时说: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作始’ 就是开头的时候, ‘简’ 就是很少, 是简略的, ‘将毕’ 就是快结束的时候, ‘巨’ 就是巨大、伟大)。” 中共一大“巨” 的寓意是
A.开启了党的跨世纪航程 B.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 完成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D.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
18. 电影《建军大业》主要以1927年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展开,描写中国军队伟大的建军篇章,展现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下列可作为这部电影背景的是
A.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B.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19. 图3所体现的历史事件
A.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C. 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D. 清算和结束了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向
高一历史·第4页(共8页)
20.1929年秋,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下列哪一事件的出现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正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西安事变 B. 华北事变 C. 七七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21. 某部法律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该法律
A. 推动国统区土地改革 B. 颁布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C. 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D. 助推五次“反围剿”胜利
22.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A. 解决了国内矛盾 B. 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C. 标志着全国解放 D. 标志社会主义社会形成
2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的五项外交基本原则,成为我国处理一般国际关系的准则,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下列选项中,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A. 是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B. 中国已彻底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 为了发展同世界新兴民族国家关系而定
D.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作出贡献
24.“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段话出自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5.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中国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的背景是
A. 中苏关系已恶化 B. 巴以冲突的加剧
C. 中美关系正常化 D. 日内瓦会议召开
26.《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中指出:1958~1960年, 中国“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但也表达了几百万人的热情。材料所述的是
A. “一五” 计划 B. 土地改革
C. “文化大革命” D. “大跃进” 运动
高一历史·第5页(共8页)
27.2018年, 习近平总书记说: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 它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它”指的是
A. 1982年宪法 B. 改革开放
C. 一化三改造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 图4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A. 实事求是 B. 崇尚节俭 C. 勇于创新 D. 无私奉献
29.2023 年12月 14 日,香港政府统计处报道:第三季香港本地居民总收入为 8605 亿元, 同比上升9.6%; 同季以当时市价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估计为7671亿元, 同比升幅为6.4%。中国内地继续是香港初次收入总流入的最主要来源地, 占当季总流入的47.9%。这说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全面形成
B. 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C.“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推动香港发展
D. 香港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30.2022年5月11日,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已胜利完成各项任务。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
A. 提供全国真实的人口数据 B. 加强户口管理以利于扩大税源
C. 增加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 D. 为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借鉴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1.(1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是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生产的发展又为商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宋建立之初,统治者为稳
高一历史·第6页(共8页)
定统治秩序,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如实行招抚流民、 鼓励开垦等等, 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宋代商品生产得到发展,除粮食成为一项主要商品外, 经济作物的大量生产也较为突出,各地已涌现出一批专业种植经济作物以供市场的农户, 形成了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如太湖中洞庭山的农民,专门种植柑橘。 手工业产品中,除传统的纺织、编织、 陶瓷等产品外, 突出的还有矿冶业的发展,其产品丰富。 随着矿产品生产的增加,金属制品的生产也迅速发展, 尤以铁制农具、铜制手工业产品的生产最为突出。 商品生产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前提,促进了商品交换, 大米、棉花、茶叶、食糖、 药材、 丝织品等,都是日常交易的商品。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材料二 由于经济效益可观, 太湖流域在明中叶后多改田为地发展蚕桑、棉作。杭州在当时既是丝织业中心又是杭嘉湖商品集散中心。 商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 实现规模效益,并且形成一定的力量, 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水平。此时的中国,大部分区域仍然处在自给自足的生产形态之中,生产者通过商人互通有无, 实现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换,使再生产得以顺利完成。 商业领域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商业利润的诱惑,使弃农经商、 弃工经商者日众; 商业利润积攒的巨额财富也没有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本,最大的用处可能就在于满足商人穷奢极侈的生活享受。
——摘编自林枫《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水平的再认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8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商业发展的影响。(8分)
32.(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上,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个又一个的重要会议,特别是在党和国家发展紧要时刻、转折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铺就了我们党从昨天走到今天的光明征程。如图5所示为我党部分重要会议的召开地点。
高一历史·第7页 (共8页)
请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选取图中一次会议或自选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会议,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明确论题,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33.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将科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全面总结古今中外大国兴衰成败的基础上,顺应当今时代发展趋势,极具深意。 国际层面,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科技革命,中国亟须赶超,抓住机遇, 以赢得科技发展的先机; 国内层面,科教兴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科技和教育来夯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科技自立自强、 人才引领驱动”。 教育是“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它具有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和核心科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自强的重要底气。 那些关键性的核心技术, 向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索要不来、 购买不到的。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是连接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 人才引领驱动的关键。
——摘编自侯忠明、 包志国《论习近平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意蕴及实践路径》
(1) 根据材料,指出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方式。(6分)
高一历史·第8页(共8页)玉溪市 2023~2024 学年秋季学期期末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B D A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A C C A A C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D D A D B C C D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钺形小石刀属于旧石器时代,故 B 项正确;其他三项属于新石器时代,均
排除。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A 项是孟子的观点,B 项是唐代《贞观政要》里的言论,C 项是韩
非子的观点,D 项是墨子的主张,故 B 项正确。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秦国制定正确的战略部署是秦国能够统一的重要原因,故 B 项正确;
A、C 两项发生于秦国统一后,均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故 D 项正确;A、C 两项不符合史实,
均排除;B 项是改革成功的原因,排除。
5.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制出现于隋朝,故 B 项正确。
6.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唐诗不同风格和描述内容反映了不同时期唐朝的时代特征,故 D 项
正确;A 项与材料中中唐和晚唐时期的内容不符,排除;唐诗有多种题材,故 B 项错误;
C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7.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行省的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是为了在行
省内相互牵制,分权制衡,从而削弱行省的权力,以加强对其的控制力,故 A 项正确。
8.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四段资料的共同之处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 D 项
正确;A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秦朝统一六国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故 B 项
错误;中央集权的强化不符合资料卡片的具体内容,故 C 项错误。
9.根据材料“广州”“可耻的交易”和所学知识可知是鸦片战争,故 A 项正确。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QQABAY4AggigAgBAABhCAQVYCAEQkBGCCAoGQFAEIAAAgAFABCA=}#}
10.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是具有革
命性的土地纲领,故 D 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未实行,且“解决了”的说法不符合史
实,故 A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
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具有违反社会
发展规律的落后性,故 B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利益,故 C 项错误。
11.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戊戌变法,故 A 项正确。
12.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王韬的主张有利于对民众的思想启蒙,故 A 项正确;“君民共主之
国”即是君主立宪制,故 B 项错误;主张并不能废除封建专制,故 C 项错误;D 项不符
合材料史实,排除。
1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
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故 A 项正确。
14.依据材料“割台湾偿二百兆”及所学知识可知,该不平等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故 C
项正确;A 项是《南京条约》,排除;B 项是《天津条约》,排除;D 项是《辛丑条约》,
排除。
1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是“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故 C 项正确;A 项和 B 项不符合史实,均排
除;D 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6.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袁世凯于 1915
年称帝、张勋于 1917 年拥护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这说明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未完成,故
A 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 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其作用不可谓不大,“极其有限”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正是民主共和观念未深入人心,故 C 项错误;军
阀混战只是民主化进程曲折艰难的原因之一,并非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
17.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说“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
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故 A 项正确;B 项和 C 项不符合材料史实,均排除;D
项本身不能证明“巨”的寓意,排除。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
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大革命失败,发动南昌起义,
故 C 项正确;1928 年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改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故 A
项错误;1937 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故 B 项错误;1927 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但其是发生在南昌起义之后,故 D 项错误。
19.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是长征,故 C 项正确;A 项是北伐,B 项是五四
运动,D 项是八七会议,均排除。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4 页)
{#{QQABAY4AggigAgBAABhCAQVYCAEQkBGCCAoGQFAEIAAAgAFABCA=}#}
20.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正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是华北事
变,故 B 项正确。
2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 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故 C 项正确;《中国土地法
大纲》在解放区推行,故 A 项错误;B 项时间不对,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
元,故 B 项正确。
2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贡
献,故 D 项正确。
2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该时期是三大改造时期,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时间不对,
均排除。
2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三线建设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故 A 项正确。
26.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
破坏”可分析出材料所述为开展“大跃进”运动,该运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国
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 D 项正确。
27.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指的是 1978 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实行改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 B 项正确。
28.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农学家袁隆平、科学家钱学森和企业家任正非共同的时代精神是
勇于创新,故 C 项正确。
29.根据材料可知,当代的香港经济发展迅速,而中国内地是其发展的主要依托,这主要得
益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故 C 项正确。
30.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管理、制定各项方针政
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故 D 项正确;提供全国真实的人口数据是直接目的,但非主要目的,
故 A 项错误;B 项不符合党和政府的宗旨,排除;C 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16 分)
(1)(8 分)原因: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的结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
展;政府发展生产的有效措施;抑商政策松动;经济重心的南移。(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得 4 分)
表现:粮食成为主要商品;形成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矿产品生产和金属制品
的增加;商品交换发展迅速。(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得 4 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4 页)
{#{QQABAY4AggigAgBAABhCAQVYCAEQkBGCCAoGQFAEIAAAgAFABCA=}#}
(2)(8 分)影响:积极: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水平;促
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每点 2 分,4 分)
消极: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劳动力流动;易助长穷
奢极侈之风。(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4 分)
32.(12 分)
示例:论题:遵义会议——历史的伟大转折点。(2 分)
阐述: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
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
遵义召开的极其重要的一次独立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
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
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
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
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
发展的道路。(10 分)
33.(12 分)
(1)(6 分)背景:总结古今中外大国兴衰成败的经验;世界日新月异的新科技革命;建
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每点 2 分)
(2)(6 分)实施方式: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每点 2 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4 页)
{#{QQABAY4AggigAgBAABhCAQVYCAEQkBGCCAoGQFAEIAAAgA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