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 信息 学 科 年级 学 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化 学 九年级 第二学期 人教版 第八单元金属 和金属材料
单 元 组 织 方 式 √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 时 信 息 序 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金属材料 8.1 金属材料
2 合金 8.1 金属材料
3 金属的化学性质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4 金属活动顺序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5 铁的冶炼 8.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6 金属资源的保护 8.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
知道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是以金属矿物形式存在的,体会化学方法在金属冶炼中的重 要性;知道金属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 质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形成合金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了解金属、金属材料在 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以铁生锈为例,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常用方法;了解废 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及金属回收再利用的价值。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铁、铝、铜等重要金属 和合金,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些知识属于新课标中 《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下的内容,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与社会生活 紧密联系,是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时为《酸、碱、盐》学习奠 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从教学目标来讲,涉及铁、铝、铜等纯金属以及合金的基础知识,金 属活动性顺序和金属腐蚀条件初步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以及合理利用金属资源、 金属材料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单元的三个课题的知识呈 现脉络与氧气、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知识学习途径一样,这里有所不同的是通过典型物质性 质的学习来认知其他物质,这样既培养学生认知水平和构建能力发展,有利于克服初中学生
2
(
金
属在自然界存在形式
) (
金属的性能和防
护
) (
金
属存在形式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金
属活动性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 (
金属材
料
合
金的特性
常
见的合金
) (
金
属活动性判断
金
属的化学性质
) (
金
属、金属矿物
金属冶
炼
) (
曾
青得铁
则
化为铜
) (
人
类历史上
铜
、铁、铝
冶
炼顺序
) (
铁
的两种合
金
的区别以
及
与纯铁的
区
别
)认识思维发展初期的片面性、局限性。
(三) 学情分析
金属和金属材料,这单元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初中物理课程及其日常生 活中,对这些材料已经有不少的感性认识,如铝合金门窗、不锈钢餐具、交通工具等,因为 熟悉,所以觉得亲切。学生虽然熟悉这些,但所了解的知识尚未系统化,缺乏深入了解,应 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还不能灵活地从化学视角去分析这 些问题,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控制变量思想和对比实验的设计能 力还有待提高。
三、单元学习作业目标
(1) 初步认识常见金属、金属材料、合金,了解金属材料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2) 知道金属的化学性质,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去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3) 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常用方法,能对铁锈蚀条件的初步探究;
(4) 知道可以通过物质类别认识物质的性质,了解通过物质的共性和差异认识一类物质
性质的方法.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以“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和化学变化创造物质”这一大概念为统领,按照大概念、学 科大概念、次级大概念、核心概念和事实的顺序整理出单元作业的知识结构,如图 1 所示。 再根据知识结构,整理出单元的课时主题和目标,如图 2 所示。然后再根据课时目标设计相 关作业。最后配以分层次的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巩固核心知识和发展科学思维。
3
大概念
学科大概念
次级大概念
核心概念
事实
(
分
子层次认识物质,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
金
属活动性顺序
)
(
合金的特点与性能
金
属的锈蚀条件与防护关系、影响因素
)
(
金
属锈蚀条件
锈蚀的影响因
素
防护及保护资
源
)
(
脱
氧剂消耗
氧
气的原理
以
及影响因
素
)
图 1 :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知识结构
(
第
一课时:金属材料
) (
物
质 的 性 质 与 应 用
) (
第二课时:合
金
) (
第三课时:金属的化学
性质
) (
第
四课时:金属活动性
顺序
) (
第
五课时:铁的冶炼
) (
第六课时:金属资源的
保护
)
4
单元主题
课时主题
课时目标
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特殊性;了 解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能认识到加入其他元素制成合金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知道合金 及其常见合金的种类,掌握合金与纯金属相比性能的优越性; 了解常见合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 与盐酸、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 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
能
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
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中有关的化学问题。
)
(
知
道
一些常见金属矿物; 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
法。
)
(
理
解并掌握铁锈蚀的条件,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知
道
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
图 2 :单元课时主题和目标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课题 8.1 金属材料
课时目标:
①通过对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 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了解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特殊性;③了解金属物理性质与用 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业 1:碗是生活中的必需品,碗的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也不断发生。下列各类碗中使 用金属材料的是 ( )
A.木碗
B.青花瓷碗
C.塑料碗 D.不锈钢碗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2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A、B、C,是对常见材料种类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题的练习,学生能区分常见的常见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感悟“化学源于 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作业 2:文物是凝固的历史,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足迹。下列文物都是我国的珍贵文
物,其中主要材料不是金属材料的是( )
A.甘肃出土的马踏飞燕(青铜奔马)
B.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
C.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瓷
D.河北满城出土的金缕玉衣中的金丝线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30 秒。
3.评价设计
错选 A、B、D 是对常见金属材料认识不清。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对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了解文物制取材料 的属性是本题的解题关键。通过对本题的练习,学生能对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 重要作用,及中华民族 5000 年灿烂的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作业 3:如表列出的是某种金属的部分性质,根据以上性质分析,该金属不适合做( )
密度 硬度 熔点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2.70g/cm3 较软 660℃ 优良 优良 优良
A.导线 B.炊具 C.刀具 D.包装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B、D,是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辩证关系不理解。金属作导线需要有良好的导 电性,作炊具需要良好的导热性、较高的熔点及无毒等性质,作刀具需要较高的硬度,作包 装材料需要良好的延展性。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物质 的性质决定的。通过对本题的练习,学生能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之间辩证关系有进一步 的理解。
作业 4: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下列物质的用途除了考虑物质的
性质外,还主要考虑资源和物质价格的是( )
A.锤子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B.高压线用铝而不用铜制
C.保险丝不能用铁丝来代替 D.普通水龙头镀铬而不镀金
1.参考答案:D
5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是不了解作锤子需要较高的硬度;错选 B 是不了解作高压线不仅需要良好的导电
性,还要密度小;错选 C 不了解作保险丝熔点低的性质不了解。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题的练习,学生能理解物质的用途不仅取决于性质,还要考虑原料是否易得、 价格、能否保护有限的金属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 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是 否有害等多种因素。
作业 5:阅读表格,综合考虑下表各方面的因素,回答以下问题.
注:表中导热性能 1—9 表示导热性由强到弱;导电性能 l 一 9 表示导电性由强到弱 (1) 导电性能最好的两种金属是 ;
(2) 在你认为导电性能好的金属中,哪种更适宜做导线 为什么
(3) 为什么用铝锅炒菜时锅底易产生变形,而用铁锅则不会
(4) 物质的用途受许多因素影响,生活中的水杯有些是由金属制成的,根据你的生活经 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说出制造水杯的金属应具有的特点: 。
1.参考答案: (1) 银和铜 (2) 铜可以做导线 因为铜的产量比银高,铜的价格比银 的价格低 (3) 因为铝的熔点低,故在用铝锅炒菜时容易软化,而铁的熔点高。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本题答错,是对一些常见金属在生产生活的应用缺乏了解,对金属的物理性质不清楚, 缺乏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属于常识性 问题,但限于学生知识水平,独立完成本题可能有一定难度,答题时可请教他人或上网查询。
通过对本题的练习,学生能对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有进一步的认 识。
题目编号 来源 核心素养 能力层次 难度
101 选用 转化与应用 学习理解 易
102 选用 转化与应用 学习理解 易
103 选用 分类与性质 应用实践 中
104 选用 转化与应用 应用实践 中
105 改编 转化与应用 应用实践 中
6
第二课时 合金
课时目标:
①通过对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加入其他元素制成合金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知道 合金及其常见合金的种类,掌握合金与纯金属相比性能的优越性;②了解常见合金在日常生 产、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 1: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 山东舰的入役,对于全世界的海权力量都有
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其生产过程中,用到了多种合金,下列有关合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合金中至少含两种金属; ②合金中的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③合金中一定含有 金属; ④合金一定是混合物; ⑤生铁是含有杂质的铁合金; ⑥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 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也更好。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1—2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B、C 是对合金的概念和特性不理解。合金至少含一种金属,合金中元素都以单 质形式存在,合金一定是混合物,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合金相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具有更好 的特性。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对合金概念和特性的理解和掌握。正确理解合金的概念,掌握合金相对于 组成金属所具有的“一低二高三更好”的特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学生初次接触合金概念, 全面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对本题的练习,学生能对合金概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可 加深对合金特性的掌握, 同时素材的选择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赞赏化学的重大贡献,凸显强 国梦和复兴梦的责任担当。
作业 2:美国科学家在真空环境下对镁铝粉末进行高压挤压,把空气挤出.得到全透明 的铝合金,它比玻璃要强韧得多,能经受沙尘和雨水的侵蚀,可应用于汽车玻璃等.有关全 透明铝叙述正确的是 ( )
A.全透明铝应该属于纯净物 B.全透明铝也可能应用于手机屏幕
C.全透明铝中原子不运动 D.全透明铝与普通铝的化学性质相同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1—2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对纯净物概念及合金的分类不清楚;错选 C,对微粒的基本特性理解;错选 D, 物质组成与性质的关系不理解。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根据给定情境,考查学生对物质分类、性质与用途之间辩证关系、微观粒子的特及 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业 3:金属钨 (W) 可做灯泡的灯丝,钨合金材料非常坚硬和耐磨、耐热.用黑钨矿 (含 有 FeWO4 ) 与 Na2CO3 混合在空气中焙烧可以得到 Na2WO4 ,Na2WO4 与热的浓盐酸反应生成 H2WO4 , H2WO4 受热分解生成 H2O 和 WO3。
(1) 钨合金材料属于 。 (填选项)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7
(2) 4FeWO4 + 4Na2CO3+O2=====4Na2WO4+2Fe2O3+4 。H2WO4 中钨元素的化合价为 。
(3) H2 与 WO3 在 1000℃条件下发生反应可得到金属 W,其反应方程式为 。
1.参考答案:
(1) D
(2) CO2 +6
1000℃
(3) 3H2 + WO3 ======= W + 3H2O
2.时间要求:3 分钟。
3.评价设计
(1) 错选 A、B、C,对物质的分类不清楚。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写出化学式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 前后原子 种类和个 数不变 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 子种类和个数不变配 平化学方程式
(2)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写出钨的化 合价 认识与人类 关系密切的 常见元素及 其化合价 能用化学 符号确表 示常见元 素及物质 理解化学符号 的表示含义并 能正确表示
(3)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判断反应的 反应物、生 成物及反应 条件 写出个别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能推广到 其他化学 方程式的 书写 理解化学符号 的表示含义并 能正确表示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根据给定材料,考查学生对物质分类、质量守恒定律、化合价及化学方程式书 写等化学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
题目编号 来源 核心素养 能力层次 难度
201 改编 转化与应用 学习理解 中
202 选用 转化与应用、组成与构成 应用实践 中
203 选用 分类与性质 应用实践 中
第三课时 课题 8.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时目标
①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常见金 属与盐酸、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③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 问题。
作业 1: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下列关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红热的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
8
B. 各种金属在常温下都能与氧气反应
C. 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初步比较一些金属的活动性
D. 在较高温度下能与氧气反应的金属,在常温下也能与氧气反应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B、D 是学生不清楚金属与氧气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金属活动性顺 序、反应条件、氧化物性质有关。本题应该从金属的化学性质着手进行分析,红热的铁丝在 空气中不能燃烧;金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金属越活泼,越易与氧气反应;在较高温度 下铜能与氧气反应,但在常温下两者不发生反应。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掌握情况,让学生了解金属与氧 气反应的现象和特征,可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初步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培 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为学生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做铺垫。
作业 2:下图是 X、Y、Z、W 四种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状况的示意图,据此判断四种金属中 活动性最弱的是 ( )
A. X B. Y C. Z D. W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C、D,原因是学生没有识记金属活动顺序表,不知道哪些金属能够与酸反应生 成氢气,哪些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稀 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生成氢气;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应越剧烈。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课为基础题,主要考查金属与酸反应的性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从图表 获得相关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科学观察和综 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本题的练习,也培养学生对简单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并运用化学知识解释问题 的能力。
作业 3: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
A.H2+CuO Cu+H2O
B.2KMnO4 K2MnO4+MnO2+O2 ↑
C.HCl+NaOH=NaCl+H2O
D.2Mg+O2 2MgO
1.参考答案:A。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9
错选 B、C、D,原因是学生对置换反应概念的不清楚,不知道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 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4. 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对学生关于置换反应概念的掌握情况的检测;并对以前所学的反应类型进行复习, 让学生知道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据此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学以致用,应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判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
作业 4:废旧金属可以回收利用,用合金废料(含Fe、Cu 和 Al)制取 FeSO4 溶液和回收金属 Cu,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
(1)合金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生活中铝比铁更耐腐蚀的原因是 。(结合化学方程式解释)。
(3)步骤 A 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Al+2NaOH+2R2NaAlO2+3H2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推出 R 的 化学式为 。
(4)步骤 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的基本类型 为 。
1.参考答案:
(1)混合物 (2)4Al+3O22Al2O3 , 生成的 Al2O3 形成致密的保护膜 (3)H2O
(4)Fe+H2SO4FeSO4+H2 ↑ 置换反应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纯净物、混 合物概念 合金的概念 常见的混合 物 物质的分类
(2)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能用化学方 程式解释铝 耐腐蚀的原 因 金属与氧气反 应和氧化铝的 致密性 金属的化学 性质 能利用金属的化 学性质解释生活 中的一些现象
(3)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写出化学式 质量守恒定 律 化学反应前 后原子种类 和个数不变 利用化学反应前 后原子种类和个 数不变配平化学 方程式
(4)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写化学方程 式 金属的化学 性质 资源回收和 利用 搭建各知识联结 的桥梁, 同时发 展运用已有知 识,并探究新知 识。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课流程类综合题,有一定难度。通过检测学生对金属与氧气和酸反应的性质;把所学
10
知识和工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 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废旧金属可以回收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题目编号 来源 核心素养 能力层次 难度
301 选用 变化与反应 学习理解 易
302 选用 实验与探究 学习理解 易
303 选用 转化与应用 学习理解 易
304 选用 分类与性质 迁移创新 难
第四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
课时目标
①通过对本课题的学习,背诵并默写金属活动性顺序,理解并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
用;②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③会设计实验证明金属的活动 性顺序;④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中有关的化学问题。
作业 1: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金属锈蚀,下列金属制品中最不容易被酸雨腐蚀 的是 ( )
A. 镀锌水管 B. 铜制器皿 C. 铁制栏杆 D. 铝合金门窗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C、D 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金属活动顺序表,不清楚排在氢的前面,能与酸反应, 容易被酸雨腐蚀, 排在氢的后面,不能与酸反应,最不容易被酸雨腐蚀。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为基础题,来源于生活,通过与日常生活中有关的化学问题,考查学生对金属与酸 的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理解,让学生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中有关的化 学问题,难度不大,贴近生活,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 精神和环保意识。
作业 2:为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
A.通过实验①、② ,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
B.通过实验①、②、③ ,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Ag
C.实验④中 X 为 Cu,Y 为 FeSO4 溶液,能验证金属活动性:Fe>Cu
D.实验④中 X 为 Cu,Y 为 AgNO3 溶液,能验证金属活动性:Cu>Ag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1.5 分钟。
11
3.评价设计
错选 A、C、D,原因是学生不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或不理解金属活动性,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为实验分析题,考查了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实验探究, 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在观察与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构建的重要意义。
作业 3:请根据常见金属性质回答问题:
(1)将以下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金首饰不易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从 Mg、Zn、Cu、Fe 中选出适当的物质与稀硫酸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 (写一个即可)。
(4)用CuSO4 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时不能在以下 _______ (填序号)中进行。 A.塑料桶 B.铁桶 C.木桶
1.参考答案:
(1) Al Ag
(2) 黄金的金属活动性弱(或黄金的化学性质稳定;黄金不易跟氧气反应等)
(3) Zn+H2SO4=ZnSO4+H2 ↑ (或 Mg+H2SO4==CaSO4+H2 ↑ ;Fe+H2SO4=FeSO4+H2 ↑)
(4) B
2.时间要求:4 分钟。
3.评价设计
(1) 错选 原因是学生没识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金属活动性 顺序 金属的化学式 金属的化学 性质 能用金属活动性 顺序表判断反应 的发生
(2)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黄金的金属 活动性弱 金属与氧气反 应 金属价格决 定因素 能利用金属的化 学性质,解释生 活中的一些现象
(3)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金属与酸溶 液反应 化学方程式金 属的化学性质 氢气的制取 知道氢气的实验 室制取
(4) 选 A、C 原因是学生不会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应用;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为实验分析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 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等化学核心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12
题目编号 来源 核心素养 能力层次 难度
401 改编 分类与性质 学习理解 易
402 选用 实验与探究 应用实践 中
403 选用 分类与性质 应用实践 中
第五课时 课题 8.3 铁的冶炼
课时目标:
①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矿物;②了解高炉炼铁的过程,掌握高炉炼铁的原理,熟练书写炼 铁的相关化学方程式;③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作业 1 :现有下列矿石,请你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不适合用来炼铁的是 ( )
A. 赤铁矿 B.磁铁矿 C.菱铁矿 D.黄铁矿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B、C 是对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主要成分认识不清,元素守恒思想没建立或 不知道运用。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题的练习,引导学生能识记常见的金属矿物的主要成分;运用元素守恒思想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
作业 2 :工业上利用赤铁矿石 (主要成分是 Fe2O3 ,还含少量 SiO2 等杂质) 冶炼生铁的 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生铁比纯铁硬度小、熔点高
B .高炉气体有毒,会形成酸雨
C .焦炭的作用是除去 SiO2 等杂质
D .炼铁的原理是 3C+2Fe2O3 4Fe+3CO2 ↑
1.参考答案: B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13
错选 A 是因为不了解生铁和纯铁的差别,不知道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差异;错选 C 是因为 不了解炼铁过程中焦炭的作用;错选 D 是因为没有掌握工业炼铁的原理。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以工业上利用赤铁矿石冶炼生铁的工艺流程为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理解实 际工业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测评学生对炼铁原理的化学方程式的 书写;认识焦炭的作用;分析高炉气体成分、 了解合金概念及合金的优良性能。学生掌握了 解高炉炼铁的方法,能熟练书写炼铁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认识研究 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学会科学思维方式。
作业 3:华东地区盛产铁矿,主要是安徽芜湖至江苏南京一带的凹山、南山、凤凰山等 矿山。现有 1 吨含 Fe2O380%赤铁矿,可炼成含杂质 2%的生铁多少吨?
1.参考答案:0.57 吨
2.时间要求:4 分钟。
3.评价设计
(1) 错写化学方程式
(2) 错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 不知道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转化为纯净物质的质量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书写化学方 程式 正确计算相关物 质的相对分子质 量,并把含杂质 物质的质量转化 为纯净物质质量 正确列比 例式,并 求出结果 能推广到其他不纯物 质参与的相关化学方 程式的计算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及产品多是不纯净的,让学生在掌握依据化学方程式的相关 计算方法同时,能够从实际出发,把含杂质的物质质量和纯净物质的质量进行换算;也可以 引导学生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题目编号 来源 核心素养 能力层次 难度
501 改编 转化与应用 学习理解 易
502 选用 转化与应用 应用实践 中
503 改编 变化与反应 应用实践 中
第六课时 课题 8.3 金属资源的保护
课时目标:
①理解并掌握铁锈蚀的条件,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②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 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作业 1:如图是某同学探究铁钉生锈条件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14
A.乙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氧气
B.丙中氯化钙的目的是除去空气中除氧气以外的其他气体
C.一周后观察,发现铁钉锈蚀的是甲
D.对比分析三组实验,得出铁生锈需要的条件是氧气和水
1.参考答案:B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是实验方案中植物油的作用不了解;错选 C 是对铁生锈的条件没有掌握;错选 D 是对实验设计意图不明确或不会对对比实验进行分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通过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铁钉生锈的条件,知道实验方案中每步的目的,学会运 用对比实验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对“在科学探究中准确寻找实验变量并对所获得的事实和 证据进行归纳得出合理的结论”、“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等科学探究能力的培 养。
作业 2:利用铁粉,炭粉、氯化钠进行铁的锈蚀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 1min 后温度计读数上升,8min 后打开止水夹,水倒吸入锥形瓶,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
锥形瓶内空气(含导管内空 气) 烧杯内水 烧杯内剩余水
246.0mL 100.0mL 51.5mL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铁的锈蚀是放热反应
B. 使用氯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加快铁的锈蚀
C. 此实验能推断出铁的锈蚀需要水的参与
D. 计算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 19.7%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1 分钟。
3.评价设计
错选 A 是对缓慢氧化概念不了解或对铁的锈蚀原理不清楚;错选 B 是对铁生锈原理不清 楚或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没有掌握;错选 C 是对实验设计意图不明确,测定空气 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不了解。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运用铁生锈的原理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能依据探究目的设 计并优化实验方案;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 据,进行分析推理,确定形成科学结论, 问题设计由浅入深,从识记、理解到应用,锻炼了 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作业 3: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低碳需要更加迫切,电动汽车已经大面积投产使用。如图
15
为纯电动汽车实物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示的部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填写一种即可)。
(2)钢铁车身喷漆处理,既美观又防止生锈,其防锈原理是隔绝 。
(3)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 (填“强”或“弱”)。铝的抗腐蚀性比铁好,原因 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参考答案: (1)铝合金车标(或钢铁车身) (2)氧气和水 (3)强 4Al+3O22Al2O3
2.时间要求:3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对金属材料概念 不清楚 正确写出 金属材料 能准确区分金 属材料和合成 材料 能对其他物品组成 材料进行分类
(2)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对铁生锈的条件 没掌握完全 正确写出 答案:氧 气和水 能正确分析其 他防锈措施对 应的防锈原理 能对其他物品的防 锈提出防锈措施
(3)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没有记忆常见金 属活动性顺序表, 不知道铝抗腐蚀 的原理或不能正 确书写化 能正确填 写其中一 个空格 能完成两个空 格 能对其他金属抗腐 蚀能力做出准确分 析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通过生活中的汽车为情景,考查对学生金属材料、铁制品防锈、金属活动性等知识 的掌握。促进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社 会发展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彰显化学学科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缓解人类面临的诸多环 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题目编号 来源 核心素养 能力层次 难度
601 选用 实验与探究 学习理解 易
602 选用 实验与探究 迁移创新 中
603 改编 转化与应用、变化与反应 应用实践 中
16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作业 1 : (必做题) 下列有关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来制作炊具
B.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潮湿的空气中也不会生锈
C.不锈钢的抗腐蚀性强于纯铁,硬度小于纯铁
D.铁制品易被腐蚀,铝制品不易被腐蚀,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
1.考答案选 A
解析:
A 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用于做炊具;B 中铜可以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C 不锈钢是铁碳合金,硬度大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铁;D 选项中铝耐腐蚀的原因是铝易与 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2.时间要求:30 秒
3.评价设计:错选 B 是不清楚常见金属铜的锈蚀原因;错选 C 是不清楚金属材料合金的 特性;错选 D 是不清楚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以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为情境考查金属的物理通性与用途、常见的合金、金属与氧气 的反应、钢铁的锈蚀,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属于容易 题。本题旨本题考查金属的物理通性与用途、常见的合金、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钢铁的锈蚀。 在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作业 2: (必做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利用实 验室中的相关药品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用到的三种金属丝均已打磨干净) :
①稀盐酸、铝、铜、银 ②硫酸铜溶液、铝、银
③硫酸铝溶液、硝酸银溶液、铜 ④硫酸铝溶液、铜、银 其中能验证铝、铜、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 )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参考答案选 A。
解析:
①将铝、铜、银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只有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说明铝位于金属活 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前面,而铜、银均不与稀盐酸反应,说明铜、银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 的后面,即该实验只能证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银都强,但不能证明铜和银的活动性的关 系,选项错误;
②铝放到硫酸铜溶液中,铝表面出现红色固体,说明铝能够与硫酸铜反应,证明铝的金 属活动性比铜强,银放到硫酸铜溶液中无变化,说明银与硫酸铜不反应,证明银的金属活动 性比铜弱,即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关系为:铝>铜>银,选项正确;
③将铜放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铜不与硫酸铝反应,证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 铝弱,将铜放入硝酸银溶液,铜表面出现银白色固体,说明铜能够与硝酸银反应,证明铜的 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即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关系为:铝>铜>银,选项正确;
④将铜、银分别放入硫酸铝溶液,均无明显变化,说明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都比铝弱, 但不能但不能证明铜和银的活动性的关系,选项错误;
17
能验证铝、铜、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②③ ,故选 A
2.时间要求:2.5 分钟。
3.评价设计:错选的原因是不清楚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的理解与应用。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以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载体,考查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活 动性的理解与应用,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人们获取科 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 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构建的重要意义。
作业 3: (必做题) 如图是某班同学探究铁生锈实验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
(1) 优化实验时将 Ⅰ 中自来水换为蒸馏水目的是______;
(2) 优化实验时增加Ⅳ是为证明铁生锈与空气中的______ (填化学式) 有关;
(3) 实验Ⅴ在软塑料瓶中完成的,一周后可观察到现象:铁钉生锈,______,同时铁钉靠
近水边附近部分锈蚀得厉害。由此可知:铁生锈实际是铁与______ (填化学式) 共同作用的 结果。
(4) 实验Ⅵ还可用来完成______ (填实验名称) 。
1.参考答案
(1) 排除水中溶有的氧气等物质的干扰 (2) O2
(3) 软塑料瓶变瘪 O2 、H2O (4)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解析:
(1) 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杂质,蒸馏水是纯净物,所以用蒸馏水代替一 般的水,可排除水中所溶解的其他杂质对铁生锈的影响,故填:排除水中溶有的氧气等物质 的干扰;
(2) 实验Ⅳ中用氧气代替Ⅲ中的空气,由于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所以实验Ⅳ可证 明铁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故填:O2;
(3) 由于铁生锈消耗氧气,所以实验Ⅴ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铁钉表面生锈,软塑 料瓶变瘪;靠近水面处,铁锈蚀严重,说明铁生锈的实质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填:软塑料瓶变瘪;O2 、H2O;
(4) 实验Ⅵ中铁生锈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量筒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 中,故利用该装置也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填: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2.时间要求:4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作业 3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仅知道金属的 锈蚀 知道金属的锈 蚀、空气中氧气 含量的探究 知道金属的锈 蚀、空气中氧气 含量的探究以 及控制变量思 想 能运用归纳、对 比以及控制变 量思想分别从 金属的锈蚀、空 气中氧气含量 的探究分析
18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通过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铁钉生锈的条件,知道实验方案中每步的目的,学会运 用对比实验解决问题,发挥实验教学在知识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题难度一般,和生活、工业生产实际中的素材相结合,学以致用,帮 助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题的练习,引导学生能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理解实验方案,突出体现了对“在 科学探究中准确寻找实验变量并对所获得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归纳得出合理的结论” 、“设计 实验方案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等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比较,培养运用化学知识防止 资源浪费等可持续发展意识,凸显社会责任,体现化学的社会价值。
作业 4: (必做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报废的手机超过 1 亿部,若不进行有效回收利用, 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污染。某种手机材料中含有以下金属:X、银、铜、锌。化学实验室从 20g 这四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某种金属(已知 X 是+2 价金属)的流程如下:
(1) 流程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
(2) 固体混合物乙中含有的金属有_______种;
(3) 若该流程得到了 1g 固体丙,则原混合物中银的质量分数_______5%(填“>”或“<” 或“=”)
1.参考答案 (1) H2 (2) 2 (3) <
解析:
(1) 锌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2)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锌大于氢大于铜大于银,故向锌、X、铜、银混合物加入硫 酸,锌一定参加反应生成氢气,而铜、银一定没有反应,得到滤液 A 再加入过量的锌得到固 体混合物乙和滤液 B,说明锌除了与过量的硫酸反应外,还和盐溶液发生了置换反应, 因此 说明锌的活动性比 X 强,且 X 大于氢,前面 X 也和硫酸发生了置换反应,则固体混合物含有 的物质是锌和生成的 X,故填 2 种;
(3) 根据分析,固体甲含有铜和银,加入硝酸银溶液后,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 酸铜,则固体丙中所含银大于固体甲中的银,即大于样品中的银,若该流程得到了 1g 固体丙,
则固体丙的质量分数= 100%=5% ,故原混合物中银的质量分数<5%。
2.时间要求:5 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作业 4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仅知道活泼金 属能够与酸反 应 知道金属的化 学性质、置换反 应和金属的活 动性顺序 能运用金属的 化学性质、置换 反应和金属的 活动性顺序分 析 能运用归纳、对 比以及定量的 角度分别从金 属的化学性质、 置换反应和金 属的活动性顺 序分析
19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是以生活中手机回收为情境设计的一道工艺流程题。考查了金属与酸的反应原理以 及金属活动性的理解和判断、根据已知信息计算混合物中某物质或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等 方面内容。题干主要以工艺流程形式呈现,给出的信息较为丰富,要求学生既要具有接受、 吸收与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第 (3) 问的设计还为 第九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通 过分析工艺流程,将化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体现了化学学科的价值。同时, 问题设计采取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循序渐进,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逐步提高,本题的开放 性设计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载体。
作业 5: (选做题) 将 5.6g 铁样品加到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得到 0.21g 的氢气, 这种铁样品中含有的金属可能是 ( )
A.Zn B.Cu C.Ag D.Mg
1.参考答案选 D
解析:
设 5.6g 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
2 4
4 2
)Fe + H SO = FeSO + H 个
56 2
5.6g x
56 5.6g
=
2 x
x=0. 2g;
设 5.6 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Zn + H2SO4 = ZnSO4 + H2 个
65 2
5.6g y
65 5.6g
=
2 y
y=0.17g
设 5.6 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z
Mg + H2SO4 = MgSO4 + H2 个
24 2
5.6g z
24 5.6g
=
2 z
z=0.47g
铜、银不与稀硫酸反应; 由此可知,不纯的铁 5. 6g 中,如果含有锌、铜、银,则生成 的氢气小于 0. 2g,如果含有镁,则生成的氢气大于 0. 2g,不纯的铁 5. 6g 与足量的稀硫酸 充分反应,生成 0. 21g 氢气,则铁中混有的金属可能是镁。
2.时间要求:6 分钟
3.评价设计:错选 A 是均值法跟极端假设思想应用不够灵活;错选 B、C 还对金属与酸的 反应的化学不够清楚。
20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还是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铁为情境,从定量的角度考查金属与酸的反应,引导学生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本题难度较大,通过本题的针对性练习进一步 巩固金属与酸的反应这一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思维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分析,渗 透均值法跟极端假设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业 6: (选做题) 向盛有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缓加入锌粉,经搅拌使锌 粉与溶液中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现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加入锌粉的质量为横坐标,以 烧杯中生成的固体质量为纵坐标,小科同学分别作出了三幅关系图。其中A 点表示锌粉与溶 液中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时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线段 BC 表示锌与硝酸银的反应
B.丙图表示反应结束时,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大于生成的银与铁的总质量
C.反应结束时,三种情况的溶液溶质种类不同
D.线段 OB 与 X 轴夹角>45°>线段 BC 与 X 轴夹角的主要原因是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不
同
1.参考答案选 B。
解析:
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银、铁强, 向盛有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缓加入锌粉,经 搅拌使锌粉与溶液中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锌粉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硝酸银反
应完,锌粉才能与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Zn+2AgNO3═Zn(NO3 )2 +2Ag ,由反应时的质
量比可知,每 65 份质量的锌可置换出 216 份质量的银, 固体的质量会增加;
Zn+Fe(NO3 )2 ═Zn(NO3 )2 +Fe ,每 65 份质量的锌可置换出 56 份质量的铁, 固体的质量会减少。
当增加的质量大于减少的质量时, 甲正确; 当增加的质量等于减少的质量时,乙正确;增加 的质量小于减少的质量时,丙正确; 图象甲、乙、丙均有可能正确。
A.线段 BC 表示锌与硝酸亚铁的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丙图表示反应结束时,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大于生成的银与铁的总质量,故选项说法 正确。
C.反应结束时,三种情况的溶液溶质种类是相同的,均是硝酸锌,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线段 OB 与 X 轴夹角>45°>线段 BC 与 X 轴夹角的主要原因,是三种金属的质量的不
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2.时间要求:7 分钟
3.评价设计:错选的原因是对金属与盐的反应不清楚,不能灵活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 不会从图形中获取证据进行推理,不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释实验结果,定性分析与定量分 析相结合能力不够。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着重考查金属与盐的反应, 同时考查学生从图形中获取证据进行推理的能力, 以及
21
运用已有知识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体现了“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等四重表征的学科特点。 本题难度较大,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通过本题的练习进一步巩固金属与盐的反应、金属 活动性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 同时渗透差量法思想,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等四重表征的学科特点,培育学生证据推理和科 学探究的学科核心素养。
作业 7: (拓展性作业)
(1) 作业内容:四人一组搜集生活中的各种废弃电池,讨论回收废弃电池的意义,调查 并研究废弃电池正确处理方法,撰写一篇以《回收废弃电池之我见》为题的化学小论文,字 数不少于 1000 字。
(2) 评价设计
①评价方式:活动表现评价
②评价实施主体:会同语文、物理、地理、生物教师组成的工作组
③评价标准
学生姓名 评价时间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1.能否找到生活中各种废弃电池
2.这些废弃电池中有几种类别
3.这些废弃电池有哪些成分
4.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电池
5.活动中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
6.能否主动、流畅地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7.活动是否形成了文字性的调查报告
8.是否体验到了调查研究的乐趣
活动终评等级
题目编号 来源 核心素养 能力层次 难度
0801 选用 转化与应用 学习理解 易
0802 选用 实验与探究 应用实践 中
0803 选用 实验与探究 迁移创新 中
0804 选用 转化与应用 应用实践 难
0805 选用 变化与反应 应用实践 难
0806 选用 实验与探究、变化与反应 迁移创新 难
0807 原创 化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 迁移创新 难
(二)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22
序号 类型 对应学 完成时间 备注
了解 理解 应用
1 选择题 √ 12 分钟 必做题, 巩固本 单元核 心知识
2 √
3 填空题 √
4 流程题 √
5 选择题 √ 6 分钟 选做题, 发展学 生科学 思维,增 强实践 能力
6 √ 7 分钟
7 实践题 √
(三)、单元作业目标、课时作业目标与对应作业的统计表
单元作业目标 课时作业目标 对应作业
0301 101 201 0801
0302 302 403 0802
0303 601 0803
0302 0304 302 303 0804
0302 0304 302 303 0805
0302 0304 302 303 0806
0304 602 0807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