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尚贤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尚贤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14 10:3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滕州市尚贤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九年级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N:14 Na:23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四组物质只用水不能区分开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和氯化钠固体 B.硝酸铵固体和氯化钠固体
C.氯化镁固体和氯化钠固体 D.生石灰和氯化钠固体
2.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被围困在火灾区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夜间发现天然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检查
D.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3.下列标志不属于消防标志的是(  )
A. B. C. D.
4.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而质量增大的是
A.浓硫酸 B.浓盐酸 C.生石灰 D.氢氧化钠
5.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久置,因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A.浓盐酸 B.浓硫酸 C.石灰水 D.烧碱溶液
6.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其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7.下图是物质M溶于水发生解离的微观示意图。能说明M一定是酸的是
A. B. C. D.
8.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氢氧化钾 B.铝 C.金刚石 D.甲烷
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一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一氧气分子体积变小了
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水分子很小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一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1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 10g 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检验溶液酸碱性时,先用蒸馏水将 pH 试纸润湿,后滴上待测液
二、填空
11.化学上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
A.可燃性B.吸水性C.溶解性D.酸碱性E.腐蚀性等等(填字母代号)
(1)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它具有 。
(2)氢气作为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
(3)石蕊和酚酞可用来检查溶液的 。
(4)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 。
(5)使用氢氧化钠时一般要戴上护目镜,是因为它有 。
12.“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是 。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种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①③⑥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D.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3)化石燃料的燃烧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写出丙烷(C3H8)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题
13.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同学们针对氢氧化钠与硫酸是否发生反应展开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两种物质混合,有两种可能。
①不发生反应,仅仅是简单混合;
②发生反应,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设计与实验一】取少量稀硫酸于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然后向试管中又滴加2滴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内无明显现象产生。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反应。
【解释与结论一】
(1)如果氢氧化钠不与硫酸反应,一定是简单混合,那么溶液一定会呈现 ,但是这样的现象并未出现,说明试管内 ,即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反应。
【设计与实验二】乙同学受到启发。取少量稀硫酸于试管中,用pH 试纸测得试管内溶液的pH为a;然后向试管内滴加3滴氢氧化钠溶液(如图),振荡,又用pH试纸测得pH为b;继续向试管内滴加3滴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再用pH试纸测得pH为c。

【设计与实验三】
(2)继续向上述试管内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当pH大于7时,试管内 ,证明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反应。
【表达与交流】
(3)甲、乙同学所做实验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
【解释与结论二】
(4)三次测得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不断滴加,试管内溶液的 性在逐渐减弱。
14.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大理石和盐酸制取CO2,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未见浑浊现象。为查明原因,请你参与小组探究并完成相关任务。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猜想】猜想一:石灰水变质
猜想二:制得气体中无CO2
猜想三:CO2中混有HCl气体
【实验探究】为探究猜想是否成立,小组同学取原实验药品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石灰水变浑浊 b试管溶液变浑浊
实验结论 猜想二不成立
【验证实验】为验证猜想三是否成立,小组又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管内产生白色沉淀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猜想三成立
【问题解释】实验I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评价反思】组内有成员提出,为验证猜想三是否成立,无需做实验Ⅳ,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无法证明确实有HCl的存在,你的解释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改进】查明原因后,小组成员对原实验设计进行了改进并重新操作,现象明显。他们改进的措施是 。
四、计算
15.新冠病毒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公共场所尤其要注意消毒杀菌。戊二醛(相对分子质量为100)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消毒剂,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注“一”、“=”表示原子之间相互连接)。试计算:
(1)戊二醛中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2) g戊二醛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0g
16.在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等作摩擦剂。已知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SiO2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化学兴趣小组用该牙膏的摩擦剂测定某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通过实验测得如图数据:(假设产生气体全部逸出)
(1)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求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试卷第2页,共5页
1.C
【详解】A、氢氧化钠固体和氯化钠固体,加水后氢氧化钠溶解后温度升高,而氯化钠的温度不变,可以鉴别;
B、硝酸铵固体和氯化钠固体,加入水后,前者温度降低,而后者温度不变,可以鉴别;
C、氯化镁固体和氯化钠固体,加入水后温度都没有变化,不能鉴别;
D、生石灰和氯化钠固体,加入水后,前者能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后者没有变化,可以鉴别;
故选C。
2.C
【详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灭火,不符合题意;
B、被围困在火灾区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因为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高空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故夜间发现天然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检查,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符合题意;
D、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的标志,吸烟易引起火灾,属于消防标志,故A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的标志,不属于消防标志,故B不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易燃物易引起火灾,属于消防标志,故C正确;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点火的标志,点火能引起火灾,属于消防标志,故D正确。故选B。
4.A
【详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增加,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浓盐酸有挥发性,质量会减小;而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吸水后还会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且质量增大。
故选A。
5.C
【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敞口久置会使其质量减少,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空气中敞口久置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石灰水在空气中敞口久置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由于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因此溶液质量减小,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烧碱溶液在空气中敞口久置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质量增加,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详解】空气中氧气能供给呼吸,而稀有气体、氮气、二氧化碳都不具有此性质,故选:A。
7.C
【分析】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详解】A、图中阳离子是钡离子,不是氢离子,不符合题意;
B、图中阳离子是A离子,不一定是氢离子,不符合题意;
C、图中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符合题意;
D、图中阳离子是氢离子和钾离子,不都是氢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分析】分子、原子或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金属和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一般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详解】A、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铝是由铝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甲烷由甲烷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详解】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说明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氧气分子间隔变小,分子体积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滴水很小,但其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都是由氧分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B
【详解】A、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 10g 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挤压胶头,赶出空气,再将其伸入液体内取液,故C错误;
D、检验溶液酸碱性时,不能用蒸馏水将 pH 试纸润湿,故D错误。
故选B。
11.(1)B
(2)A
(3)D
(4)C
(5)E
【详解】(1)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它有吸水性,故选:B;
(2)氢气常用作燃料,是因为它有可燃性,故选:A;
(3)石蕊、酚酞可用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故选:D;
(4)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依据气体的溶解性,可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选:C;
(5)使用氢氧化钠时一般要戴上护目镜,是因为它有腐蚀性,故选:E。
12.(1)水循环
(2)D
(3)
【详解】(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水的循环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分子种类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而碳循环与氧循环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
(2)A、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图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①③⑥,说法正确;
B、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C、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绿色植物的作用不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说法错误;
故选D;
(3)丙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3.(1) 红色 没有氢氧化钠
(2)不含硫酸
(3)
复分解反应
(4) cba 酸
【详解】(1)根据题意,如果氢氧化钠不与硫酸反应,一定是简单混合,那么由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变红;
但是由于溶液为无色说明溶液中已经不含氢氧化钠,则说明氢氧化镁发生了反应,故填:没有氢氧化钠;
(2)继续向上述试管内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当pH大于7时,由于硫酸显酸性,pH<7,说明试管内不再含有硫酸,故填:不含硫酸;
(3)甲、乙同学所做实验中涉及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复分解反应;
(4)根据硫酸显酸性,加入氢氧化钠后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为水,使溶液中氢离子逐渐减少则溶液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因此三次测得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
试管内溶液的酸性减弱,故填:酸。
14. 石灰水没有变质 气体中含有HCl CO2+Ca(OH)2=CaCO3↓+H2O CO2+H2O=H2CO3 实验II中的水换成足量的滴有硝酸的硝酸银溶液,将混合气体先通过滴有硝酸的硝酸银溶液后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观察到硝酸银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2、HCl
【详解】[实验探究]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吹气进入澄清石灰水中,若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澄清石灰水没有变质;
[验证实验]
HCl能与AgNO3反应生成AgCl沉淀,且氯化银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若将制得气体通入滴有硝酸的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制得的气体中含有HCl;
[问题解释]
实验I中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评价反思]
HCl溶于水形成盐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实验中紫色石蕊变红无法证明是气体中含有HCl;
[实验改进]
澄清的石灰水能验证CO2,HCl能与AgNO3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则为了验证制得的气体中含有HCl与CO2,可设计实验:将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的滴有硝酸的硝酸银溶液后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观察到硝酸银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2、HCl。
15.(1)5:8:2
(2)50
【详解】(1)根据图示可知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碳原子5个、氢原子8个、氧原子2个,故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5:8:2。
(2)根据第一问可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5H8O2,则设xg戊二醛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0g,
x=50
16.(1)4.4
(2)解:设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x=10%
答: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详解】(1)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与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反应变化,则二氧化碳的质量=15g+73g-83.6g=4.4g;
(2)见答案。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