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4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4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14 14:5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有关长江源头的知识;积累“懈怠”“接踵而至”“漫不经心”等易考词语。
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重点)
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重点)
品味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欣赏文中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难点)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走近作者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被誉为
“西藏的歌者和行者”。1976年进藏,多年间访遍西
藏各地,写作出版了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1997
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长篇小说《如
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代表作品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
读读写写
lénɡ
棱角( ) 骤然( ) 虔诚( ) 恭顺
蠕动( ) 凄凉 懈怠( ) 敦实( ) 蜿蜒( ) 消长( ) 衰竭 漫溢( )
演绎( ) 安营扎寨( )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zhòu
qián

xiè dài
dūn
wān yán
zhǎnɡ


zhài
zhǒnɡ
模棱(lénɡ)两可
“踵”意为“脚后跟”,所以是“ ”部。
区别于“滴水穿石”的“穿”。
字词清单
黧黑( )

云遮雾障
气喘吁吁( )

霹雳( )
pī lì
冻疮( )
酝酿( )
砾石( )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尾椎骨(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熠熠烁烁( )
chuānɡ
yùn niànɡ

zhuī
xuàn yùn
quán
jīnɡ lún

多音字

( )棱角
( )扑棱
lénɡ
lēnɡ
【串句记忆法】 受到重创( )的企业经创( )新性发展后,焕发出新的活力。
chuānɡ
chuànɡ
在地名“穆棱”中读“línɡ”。

( )刀削
( )剥削
xiāo
xuē

( )煞风景
( )煞白
shā
shà
形近字
蠕( )蠕动
嚅( )嗫嚅
溢( )漫溢
隘( )关隘


ài

绎( )演绎
译( )翻译
椎( )尾椎
稚( )幼稚
zhuī

zhì

择( )选择
锥( )锥子
zhuī

词语集注
熠熠
形容闪光发亮。
光彩熠熠 熠熠生辉
安营扎寨
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秋高气爽
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风云变幻
像风和云那样变幻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定,复杂多变。
气喘吁吁
形容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
接踵而至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也说“接踵而来”。
历历在目
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可形容远方的景物和过去的事。
多用于贬义。
川流不息:可以指人、马、车、船的来往,也可指别的事物,所指对象可以是单一的。
络绎不绝:专指人、马、车、船的来往。含有“繁盛”的意思,所指对象不能是单一的。
川流不息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全文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书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
整体感知
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
(1、2)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二部分
(3—11)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第三部分
(12—15)
假如身在各拉丹冬的作者想发一条朋友圈,跟朋友分享一下各拉丹冬的美景,照片已选好,请你帮她完成文字说明。(可从文中找对应的文字)
各拉丹冬主峰
阳光下的各拉丹冬就像一位__________________,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
冰塔林
冰塔林是著名的________之一,整座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置身于冰窟看到的景色犹如琼瑶仙境。
长江奇观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研读课文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品析第一部分
西北阴坡
东南阳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好看
变化多端、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作者为何要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
赞美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严峻的考验。
李永强
李永强
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环境: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作用: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品析第二部分
所至 所见 所感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爬过冰洞
置身冰窟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
屏风一般、各种图案
图案形状难以名状
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自成一番天地
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冰世界、纵横的裂纹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这部分所见的冰塔林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
1
2
3
4
5
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
感悟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为之震撼
狂风一刻不停
晶莹连绵,静穆庄重
海拔很高,活动困难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请简要标划出作者两天的行程点。
品析第三部分
1
2
3
4
5
安营
山脚下
驶过冰河
进入冰塔林
再入冰塔林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作者反复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尤其在进入冰塔林之后,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结合第二部分,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作者行踪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第一天
驶向各拉丹冬
尚属正常
在草坝子上安营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接近冰山、冰塔林
摔伤,恶心,呼吸难
赞美,凄凉、无奈
置身冰窟
“我要死了”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第二天
再入冰河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想象长江的故事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深入探究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了哪种写景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从整体上看,本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文章开头两句概括了作者的行踪,即从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安营,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看到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它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有着“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有如“琼瑶仙境”,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作者再入冰塔林,相比第一天对冰塔林的描写,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天属于详写,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描写冰体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第二天属于略写,用笔精简。有详有略,轻重得当,行文富于变化。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说说下面几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这几句是从多种感官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的。这几句从触觉、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出冰河上大风扫荡、雪粒飞扬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赞叹之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比较平实、自由、随性,但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其实很下功夫。文中多处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闪烁着思想、情感、精神的火花,很有感染力。
请你品读下面的句子,思考并回答问题。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不知该看什么。
眩晕
卖弄
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如果删去标红句子,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赏析这个句子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短促的句子节奏,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多得令人目不暇接,最后部分节奏放缓,形成一种张弛结合的音乐美,让句子又融入段落主体比较舒缓的节奏中去。总之,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本文叙述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游览各拉丹冬的经历,将题目改为“各拉丹冬游历记”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①从题目本身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既表明游览的地点是各拉丹冬,又强调了“在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的源头,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主题;而“各拉丹冬游历记”只能显示出游历的地点。
②从文章结构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与文章结尾相呼应。
③从思想感情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④此外,“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一天
抒敬畏赞美之情
作者行踪
(所至)
观景角度
景物特征
(所见)
内心感想(所感)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进入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远观
四顾
近看
细看联想
高峻雄壮变化多端
辽阔、浩茫、奇美
美丽多样
晶莹闪耀形态多样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感到温暖,被自然震撼
第二天:
半卧细观
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想象长江的故事
绘壮美冰雪世界
再入冰塔林
结构梳理
本文以时空为序,以“我”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叙写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我”对各拉丹冬雪山、冰河、冰塔林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崇仰之情。
主旨归纳
本文考点回顾
本文阅读考点
概括景物的特点
重要写作技法
移步换景
长江之名的演变
长江最早不称“长江”,专称“江”。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载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之句。这是当时赞叹汉水、长江的诗歌,说明在距今2500多年前人们就把长江称为“江”了。汉代以后,长江也被称为“大江”,如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不仅是对长江磅礴之气势的客观描述,更蕴含了古人对长江的崇高赞美之情。后来人们对长江的认识逐步加深,感到单称“江”或“大江”不能完全表达它源远流长的地理特征,所以又根据它的特点起了个名——“长江”。唐宋以后,长江一词日渐广传,并多见于古诗文中。如李白的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近代以来,因长江下游有扬子江之称,于是又有用扬子江一名统称全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河统一名称为长江。
拓展延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临江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王勃《山中》
古诗词中的“长江”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是游记散文最常用的写作手法。本文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象。请你也运用这一写法,写一个片段。(150字左右)
一课一得
写作策略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出来。在游记散文中,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
①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
③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画面,精心选择所描写的景物,避免记流水账。
写作实践
今天我参观了著名的如皋水绘园,走进古色古香的大门,我看到绿色的垂柳伫立在碧潭边,似水乡女子般婀娜多姿,姿态万千。沿着那座圆拱形的古桥,缓缓前行,我看到了那满池翠绿的荷叶,不禁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诗句。继续向前,我看到一座白顶红柱的精致小亭,顶部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出淡金色的光芒……
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立足点和观察角度在不断变换,全方位地展现了如皋水绘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