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 教学设计
课 题 圆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具、学具、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北师大版《圆的认识》(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封闭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的认识》是学生小学阶段探究平面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知空间与图形概念的又一次飞跃。教材通过利用比照实物摸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再通过画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认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直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然后再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会对“同一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即“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的了解;使学生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从认识多边图形到认识圆这样的曲线图形,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能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一些新的内容,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例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折圆纸片、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圆的一些特征。这样的组织教学,使整节课充满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学生学习背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课例的教学设计还着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学情分析 (一)学习内容背景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了圆,并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及其周长、面积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开始学习有关圆的知识。从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到曲线图形的学习,无论是从内容本身,还是探索新知、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背景分析:每个学生已有空间概念的基础不一,理解能力不均,动手能力存在差异。通过对以往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的实践反思,总结以往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问题,我在设计预案时对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问题作出预测:①学生对圆的认识容易和生活中圆形物体混合在一起,认为圆形物体就是圆,球形也是圆的。对于圆,学生可能只停留在形上,对圆的特征从隐性转化为显性存在困难。②认为圆上就是圆面上。③圆的半径就是直径的一半或两条半径合起来就是一条直径。④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导致得出结论存在差异性。
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对生活实际情景的思考、利用学具的操作活动,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构造圆的显性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体验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内(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能根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互求半径和直径。 (二)让学生了解、掌握生活中画圆的多种方法,体会圆心、半径的作用,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巩固、拓展第一学段初步建立的空间观念。 (四)渗透数学文化素养,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活动把圆的隐性特征显性化,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并学会如何用圆规画圆。
难点: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体会理解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之前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媒体出示) 师:请大家看教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图形呀?(圆形) 师:你们觉得圆形和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生:(主要引导学生能区别一个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另一个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 师:生活中你在那些物体的表面上见过圆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做一些引导,让学生明白我们说的圆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一元硬币的一个面是圆形的。学生可能会说篮球是圆形的(球体,建议教师准备一个乒乓球,用于纠正学生对圆和球体的混淆)、月饼是圆形的、轮胎是圆形的…。)如果学生回答不够多,教师可在课件中展示一部分:硬币、光盘、圆桌面、教室里的钟面、一些圆形标识等。(教师一定要强调我们所说的圆是指物体表面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 2、师:其实圆在生活中远不止有这些。请看大屏幕,这些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公平呢? 生:我认为图③的方式更公平。因为每个人到小旗的距离都相等。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关于圆的影子,那小小的圆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的一个世界呢?今天让我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预设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展示给学生,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完成学生第一次对圆的构造,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引起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自然切入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圆的特征。
1、动手摸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师:请大家拿出长方形纸片,闭上眼睛摸一摸四边,然后再拿出圆形纸片,摸一摸圆的边,谁来说一说,两者有什么区别? 生:(学生可能会说长方形的四条边是直的,有四个角,尖尖的;圆的边很光滑,圆的边是湾曲的,没有棱角等,只要学生意思说对即可) [预设意图:通过让学生闭眼动手摸一摸,让学生再次感受圆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同时在脑海中建立初步的圆的二维图像。]
2、动手尝试第一次画圆
师:谁能用圆规在纸上画个圆呢?(第一次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不一定会正确用圆规,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画的过程圆心移动、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移动等导致变形。) 师:谁画成功了吗?(展示学生的作品)交流一下, 生1:画错位了。生2:画的不圆,……。 师:你找到原因了吗?我们在画圆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生:画的时候先固定一点不动,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变,否则圆就变形了。 生:我用力太大,圆规移动了,没画成……。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除了刚才大家说的两不动(定点不动,两脚之间的距离不动)外,教大家一个小技巧,大家画圆的时候,将圆规稍微倾斜一点再旋转,画起来会更流畅(教师示范画圆),现在大家知道怎么画圆了吗? 生:知道了。 [预设意图:完成第二次对圆的构造,把圆的隐性特征显性化,初步体验构造圆的真实感受,为认识圆心(定点)、半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做准备] 3、动手第二次画圆: 师:好请大家在稿纸上再画两个不同的圆。(强调不同) 学生操作画两个不同的圆,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两个位置不同、大小不等的圆。 师:大家画的圆都比第一次要好。现在请大家看黑板,这位同学画的这两个圆有什么不同? 生:大小不一样。 师:还有呢? 生:位置不同。(这里一开始学生不一定能说到位,如果学生说不到位,教师可以接着在不同位置连续画圆,学生就能明白位置不同) 师:非常好,那谁能说一说导致这两点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生:(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回答:圆规大小不同,圆规两脚张开大小不同,圆的大小就不同;圆规的尖脚落在哪,圆的位置就在哪等,只要学生意思对就行)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画圆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确定一定点,这一定点在数学里称之为圆的圆心,常用字母O表示。然后确定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把圆规的一脚固定在定点上,保持圆规两脚距离不变,将圆规倾斜15度,旋转一周即可。(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定位、画圆) 师:谁来把我刚才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用线段画在这个圆上,直观地表现出来? (学生完成画线段OA) 师:非常好,我们把从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距离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用反复找点的方法说明任意的含义) (课件展示) 把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教师一边画,一边标注) 师:谁再来画一条半径、一条直径? (学生板演画)如果学生有误没关系 师:刚才我们说“从圆上任意一点”的“圆上”是指在哪里? (让学生找,多数学生找不到,因为学生理解的圆上会和平时语言上的“圆面上”混淆在一起) 师:圆上是指圆的一周的边缘(教师反复强调圆上、圆内、圆外) 师:同学们,现在知道什么是圆的半径、直径了吗?很好,请大家在刚才自己画的圆上找到圆心、画一条半径、画一条直径,开始。 (学生动手画) 师:展示学生作业,纠正错误 课件出示: 师:请找出圆中哪几条线段是直径?哪几条线段是半径?为什么? (学生回答,要求学生说出是或者不是的理由,强调半径、直径的含义)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准确,请大家再画几条半径。 (学生画) 师:故意多说几次“继续”。 师:你们画得完吗?你能画多少条这样的半径呢? 生:好多条、无数条。 师:是的,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板书) 师:那大家想一想,圆的直径呢?你能画多少条? 生:同样有无数条(教师板书) 师:圆内所有这些线段中,你认为哪条最长? 生:直径。 师:好,有办法验证吗? 生:看得出来,量一量更准确, 师:非常好(看动画,课件) [预设意图:完成第三次对圆的构造,对圆的隐性特征进一步显性化,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生理解圆的特征。在实践中体会半径画不完,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画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圆的半径、直径的含义。] 4、折一折、量一量、找出同一圆中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师:请大家拿出圆形纸片,动手把你手中的圆像老师这样沿着不同的方向反复对折,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对折)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折痕都相交于一点。 师:非常好,折痕相交的这一点就是我们刚才认识的圆的圆心。还有什么发现? 生:折痕里有半径、直径;折的次数越多,折痕也越多,说明半径有无数条……。 师:好,请大家拿出直尺,量一量每条半径(折痕)的长度,再量一量每条直径(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量) 生:所有半径是一样长的,所有直径也一样长。 师:这句话有什么瑕疵吗?谁来说的更严密一点,让别人无可挑剔? 生:要在同一个圆中。 师:很好,我们表达时一定要注意完整、准确(教师板书)。还有什么发现? (如果学生没有发现,可以提示:直径和半径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同一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板书d=2r,r=d÷2),同样我们必须有一个前提,大家一起说:(学生:在同一圆中)教师板书:在同一圆中。 (课件展示:用不同颜色闪烁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师:(简单练习)半径是3cm,直径是( ),直径是9cm ,半径是( ) 学生回答,可以多做几道。 师:那我可以说两条半径合起来就是一条直径吗? 生:不可以,举例说明,两条半径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预设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课堂须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通过折一折,再次让学生感知圆的特征,量一量,直接感知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量的时候出现误差,可以用对折重叠的方式进行验证或通过课件动画演示验证。] 5、生活中如何画圆。
师:同学们,生活当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圆,画圆。我们手中小小的圆规还能帮上忙吗?如果没有圆规,你能画一个圆吗?(启发学生利用实物和学具袋中的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用圆形物体摸画,方法不是很多。 师:请大家看一下生活中人们如何画圆(课件展示) 体育老师画足球场中圈的圆,工人师傅用绳子画圆,老师用手在黑板上画圆……。 师:还有吗? 生1:我把手臂轮动一圈,也可以形成一个圆; 生2:宾馆的旋转门转一圈也可以形成一个圆; 生3:我站在原地,拉着另一个同学的手,让他转一圈也行。 ……。 师:同学们真厉害,谁来举例说一说你刚才“画”的圆,圆心、半径分别在哪? 生:手臂关节是圆心,手臂长是半径,……。(可以让学生演示动作) [预设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画圆过程,进一步理解圆心、半径的含义;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魅力。]
6、第三次画圆(按规定条件画圆)。 师:我们刚才画的圆都不够规范,现在我们用圆规画一个半径为2cm的圆。(指导学生画圆) (学生练习画半径为2cm的圆:先确定圆心,再量出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2cm,然后画圆,并标出圆心,半径为2cm ,展示学生作品。) 师:那如果老师想让大家画一个直径3cm的圆,该怎么办? 生:确定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为1.5cm即可。 [预设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规范作图的习惯,同时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半径的含义,巩固对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7、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对于圆大家现在了解了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好吗?(课件展示)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错的请说出理由。 ①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②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③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 ) ④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⑤两条半径合起来就是一条直径。 ( ) ⑥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4厘米的圆大。 ( ) 2、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做此题时,学生不一定说的到位,可以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坐在正方形车轮的车上会有什么感觉?(不停跳动)圆形车轮呢?(平稳)然后借助实验展示各种不同的情况,将教材第3页的试一试在黑板上演示,使中心点的运动轨迹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明白圆形车轮行驶过程让人感觉平稳,是因为同一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也就是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这一部分展示,教师可以自制一个正方形教具,然后用粉笔穿过中心,用米尺做地平线在黑板上演示,效果非常好) 3、你知道吗?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记载,《墨经》中曰:“圆,一中同长也”( 课件出示),通过今天学的知识,你能说一说怎这句话的含义吗?(一中是指一个圆心,同长可能是指半径一样长,也可能是指直径一样长)
生:中就是我们今天的圆心,同长就是说半径一样长。(学生说道意思就行) [预设意图:这一环节的预设,一要体现练习的基础性;二要体现练习的生活意义,要求学生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三要体现数学的人文历史,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从小渗透、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
三、课后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圆的那些知识? 生:(多安排学生说) 师:大家总结得真好,相信同学们对圆又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圆是数学王国里最优美的图形之一,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探讨有关的知识,你们将会发现圆的世界里还有更其妙的秘密!
板书设计 圆 的 认 识 圆心(o)决定圆的位置,半径(r)决定圆的大小 在同一圆(或等圆)中,有无数条半径(r),长度相等 有无数条直径(d),长度相等 d=2r r=d÷2
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这一内容,在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对于这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生活实际的思考、利用学具的操作活动,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以三次画圆为主线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体验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内(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能根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互求半径和直径。 2、让学生了解、掌握生活中画圆的多种方法,体会圆心、半径的作用,初步 学会用圆规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现 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巩固、拓展第一学段初步建立的空间观念。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圆概念,了解圆的特征,整节课我以三次画圆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第一次画圆,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发现其实画得不圆,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究怎样画才能很圆,为什么要这样画才能很圆。接着,第二次画圆,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明确了圆的特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顺利引出了对圆心(定点)和半径的认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可以在学生认知定点、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的作用的基础上直接告知。再通过量一量得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特别强调“圆内、圆上、圆外”所在区域的界定,因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之所以不理解什么是半径、直径,多半是对“圆上”的不理解,常和“圆面上”混为一谈。然后是第三次画圆,用圆规画符合规定条件的圆(画指定半径或直径的圆)。通过三次画圆,学生知道了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也了解圆心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在这节课里,最后设计了一个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主要是通过实验,即用不同形状的轮子做轴心运动轨迹展示来突出圆的特征:所有半径都相等即轴心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为半径长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数学文化素养的渗透:“圆,一中同长也”。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圆心的认识较为简单,关键在于圆的半径的认识教学,而北师大的教材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说线段OA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要想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半径以及它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动手去画、去折,在画的过程中、折的过程中形成半径的概念“其实是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这一部分内容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从意和形上全方位理解半径的概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最后,整节课才能在对“圆,一中同长也”的准确地诠释中结束。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