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作业整体设计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作业整体设计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14 22:4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作业设计
)
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 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化学 九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版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 组织方式 √ O自然单元 O重组单元
课时 信息 序 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2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3 化石燃料的开发 与利用 第七单元 课题2 燃料的合理 利用与开发
二、单元分析
(一) 2022版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
2.认识燃烧与灭火的本质是可燃物的化学反应。
3.通过探究认识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初 步体会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意义。
4.认识燃烧伴随着能量变化,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引 导学生建构化学变化的能量视角。
5.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及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识到新能源开发的 社会责任。
6.能运用变量控制思想设计燃烧条件等实验探究方案。 7.知道资源开发、能源利用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二) 教材分析
(

识现状
) (

力水平
) (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学


气及二氧化碳的性质,通

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

中燃烧的现象对比,知道

质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充分,

燃某物质的前提是这种物

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其次

要借助火点燃。结合生活

验也知道二氧化碳和水等

种扑灭一般物质的失火的

式。学生对化学变化中伴

的能量变化认识易出错,

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带来

重大危害认识不清,难以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

行动的意义。
) (

生已具备实验探究、

组合作、分享与表达的能

,也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

工信息的能力,但缺乏对

有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并建

模型的能力。
)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共两个课题: 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本单元与社会、生活、能源及环境息息相关, 充分体现STS的教育理念。有意识的利用化学变化获得新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反应 条件来调控化学变化,将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紧密联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 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 的解释以及日常所用的方法都有科学依据,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注重结合学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反应化学科学发展的成就,结合社会热点加强安全认识,体现了 化学在科技、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证据推理、 构建模型、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单 元涉及到能源问题及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凝练了化学的应用价值, 对于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化学观念具有重要 作用。
(三) 学情分析
(

情分析
)
(

理发展
)
燃烧是生 活中常见 的现象, 化石燃料 对学生而 言也是既 亲切又熟 悉,本单 元在内容 安排上注 意从学生 的亲身体 验出发, 增强学生 对知识的 感受。
三、单元学习作业目标
1.了解什么是燃烧,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知道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能够通过调控燃烧的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 3.能够应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了解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5.了解我国主要的能源类型,知道煤、石油、天然气的组成,了解煤、石油综 合利用的意义;
6.知道煤、石油燃烧对环境的污染;知道燃料完全燃烧的意义;树立环境保护 意识;
7.了解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知道氢能源优势和存在的困难,激发学生应对能源 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的奋斗目标,了解常见的新能源。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 建构认识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培养 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作业1、《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曹操率百万大军,却被周瑜的火攻 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的三个条件回答:
曹军的木船是 ,“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孔明 “借”来的 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使火烧的更旺。
1、参考答案:可燃物,提供热量,使木船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充足的氧气
2、时间要求:1-2分钟
3、设计评价:错误的答案是由于不明确燃烧的三个条件或语言表达不准确。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学过的”赤壁之战”分析化学的燃烧条件 促进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增强学生的跨学科意 识,促进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
作业2、古代取火方法有“木燧” (钻木取火) 、“金燧” (聚焦太阳光取火)
和“石燧” (撞击固体产生火星取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三种取火方法的原理均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B.“木燧”能够取火只是因为“木”是可燃物
C.真空环境也可采用“金燧”取火
D.“石燧”通过固体撞击产生火星,提供了可燃物
1、参考答案:A
2、时间要求:1分钟
3、设计评价:错选B,是对燃烧条件认识不全面,“木”是可燃物只是燃烧的 其中一个条件,错选C 没理解真空环境是缺少与氧气接触这个燃烧条件, 错选D 没有理解石燧取火的原理,产生火星可以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利用分享古人的三种取火方法,使学生体会古人取火方法中蕴含的智慧,分析 其中包含的有关燃烧条件的化学知识,解释不同方法使物质燃烧的奥秘及实质。
作业3、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
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 改进后的装置 (如图二) 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采取的操作是 。
(2) 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 (如图三 所示) ,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
(3) “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 ,比如钠遇水 会立刻着火,因为钠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 反应 ( “吸热” 或“放热”)
1、参考答案: (1) 减少污染,将试管从水中拿出擦干在酒精灯上加热
(2) 氧气或空气 (3) 放热.
2、时间要求:3-4分钟
3、设计评价: (1) 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或不知道优点在哪里,忽略实验操作注 意事项,如试管壁要擦干才能在酒精灯上加热,防止试管炸裂 (2) 回答错误是没 有结合燃烧条件去分析 (3) 回答错误是吸热、放热使外界的温度怎么变化分析 反了。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改进实验和课本实验的对比使学生体会理性分析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理 解反应条件对物质变化的影响,形成条件控制意识及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且伴随 能量转化的观念,能用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解释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和事实,感受实 验探究的意义。
超越自我 选做
作业4、某同学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整个实验的环节科学合理,但实验
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却小于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的氧
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白磷为可燃物,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
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1) 其中Y曲线表示的是 (填“温度”或“氧气的浓度”) 。
(2) 解释压强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
(3) 下列关于实验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 (填序号) 。
①白磷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没有氧气 ②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白磷不能 继续燃烧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要与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B、物质燃烧时一定会发光、放热、有火焰。
C、相同条件下,同时,点燃小木条和木棍,小木条燃烧,而木棍不燃烧是由 没有达到木棍的着火点。
D、增大氧气浓度可使可燃物燃烧更充分。
1、参考答案: ( 1 ) 氧气的浓度 ( 2 ) 白磷燃烧,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氧 气消耗,压强减小,压强增大幅度大于压强减小幅度,因此压强增大。 ( 3 ) ②。
2、时间要求:3-4分钟
3、设计评价:
(1 )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道白磷 燃烧消耗 知道燃烧 消耗氧气 能从燃烧 放热和燃 能分析并解释燃烧 过程中压强的变化
氧气会使 密闭装置 压强减小 并伴随放 热,进而 使密闭装 置压强变 化 烧消耗氧 气两个角 度分析装 置压强的 变化 趋势,并从能量的 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道燃烧 需要与氧 气接触 知道燃烧 的三个条 件 能从图像 获取信息 即白磷燃 烧需要一 定浓度的 氧气 认识燃烧剧烈程度 的影响因素,能解 释生活中的灭火原 理
(4)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道燃烧 是一类氧 化反应 知道燃烧 的概念和 燃烧的条 件 知道燃烧 的特征, 理解不同 物质的燃 烧的共性 能从不同的角度认 识燃烧的发生,能 解释生活中物质的 燃烧现象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悉的白磷燃烧实验入手,结合图像考察学生对燃烧概念和燃烧条件的 理解,培养学生图像的提取能力和分析信息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燃烧的 发生和学会解释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够根据燃烧条件对灭火原理进行分类概括,应用所学知识对生活 生产中引起的各类火灾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1、将下列灭火措施的标号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A、 清除可燃物 B、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C、隔绝空气
(1) 炒菜锅里的油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 )
(2) 关闭燃气阀门使火熄灭 ( )
(3) 用水浇灭野炊后的火焰 ( )
1、参考答案: (1) C (2) A (3) B
2、时间要求:1分钟
3、设计评价:错误的选择是由于学生不会结合生活实例去分析灭火的原理。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灭火的原理,实现问题解决 过程与核心知识的获得自然融合,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关系密切,生活处处离不 开化学。
作业2、可乐是一种常见的碳酸饮料,近日,一段“可乐灭火”的视频在网上 流传,视频中,消防员手持一瓶可乐,拧开瓶盖,捂住瓶口使劲摇晃后将喷溅而出 的可乐泡沫对准火焰进行喷射,很快火就被扑灭,下列对可乐及“可乐灭火”分析 错误的是 ( )
A.“可乐泡沫”使可燃物隔绝了氧气
B.可乐能“喷溅而出”是由于压强改变所致
C.“可乐泡沫”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消防员“使劲摇晃”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二氧化碳逸出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1分钟
3、设计评价:错选是由于没有理解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性质,不能随意 的升高或降低,与灭火原理中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弄混了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爱喝的可乐入手,引发学生对可乐能灭火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体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密切。
作业3、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吗 把你能想到的方法填到表 格里,并在相应的灭火原理的空格打√ 。 (可以用自己方法也可以利用以下物品: 扇子、剪刀、沙子、杯子、水、湿抹布)
隔绝空气或氧气 使温度降到着火 点以下 清除可燃物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方法5
...
1、参考答案:用嘴吹灭 (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用扇子扇 (把温 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用剪刀剪烛心 (清除可燃物) 、用沙子盖灭 (隔绝空 气或氧气) 、用杯子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用水浇灭 (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 点以下) 、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等合理答案
2、时间要求:3-4分钟
3、设计评价: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无意义或空白答 案 能想到个别 方法熄灭蜡 烛 能想到多 种方法熄 灭蜡烛 对多种熄灭 蜡烛的方法 能解释灭火 原理 能结合燃烧条件对 生活中各种燃烧正 确分析找到合适的 灭火方法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对熄灭燃烧的蜡烛有哪些可行方法的思考,认识灭火的原理是去除燃烧条 件的任何一个就能达到目的,能对灭火方法和原理进行分类概括,从而能对生产生 活中各种火灾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真实问题的科学思 维能力。
作业4.家庭小实验: 自制简易灭火器 (要求:用小苏打, 白醋为药品,从家里 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创意设计,并熄灭燃着的蜡烛,拍摄视频在课堂展示表达)
1、参考答案:略
2、时间要求: 自定
3、评价设计:制作失败可能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强,材料选择 不合理,放入药品的量不合理,装置漏气等原因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经历创意设计、动手制作,展示表达,认识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感受实验操作和动手实验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 厚兴趣。
作业5、社会实践活动:检查家里及社区可能引起火灾的隐患,结合救火措施 及逃生方法设计成海报或制作视频在社区宣传,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
1、答案:略
2、时间要求: 自定
3、评价设计:检查不出安全隐患或只检查出个别安全隐患,海报或视频制作 内容不丰富,事先没有先收集资料再调查, 目的性不明确,展示不全面。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综合运用体验和表达、成就和激励等策略促进学生 知-意-行的统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增强学生善于观察, 勤于动手,主动表达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超越自我 选做
作业6 、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 打火机中丁烷为液体,按下按键打开盛装丁烷的容器口,丁烷变为气体, 从微观角度解释丁烷汽化的原因:压强减小,________。松开开关即可熄灭火焰, 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
(2) 乘坐地铁时禁止携带酒精等易燃易爆物。写出酒精 (化学式C2H5OH) 燃 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地铁隧道中须安装自动喷淋系统。喷出的水能灭火的原 因是_____。
(
H
+
C
1
2
HC
1
)点燃
2 2
(3) 现有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反应: ,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
的_____。分析反应特点,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
1、参考答案: (1) 分子间隔变大 降温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 化合反应
2、时间要求:3-4分钟
3、评价设计:
隔离可燃物 (2)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 构
(1)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知道物质由 微粒构成, 知道燃烧需 要一定的条 件。 知道物质由 微粒构成, 构成物质微 粒的特征, 知道燃烧的 条件和灭火 的原理。 能利用构成 物质的微粒 的特征解释 生活中一些 现象,会利 用灭火的原 理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 具备物质的 微粒观并能 解决生活中 的相关问题 ,能设计实 验验证微粒 的特征,能 利用燃烧和 灭火的知识 解决生活中 的问题,具 备安全逃生 知识。
(2) 无意义 或空白答案 会写出 常见物质的 化学式,知 道燃烧需要 会书写 简单的符号 表达式和一 些物质的化 能书写 熟悉的化学 方程式,会 利用灭火的 运用已 学的化学方 程式会书写 陌生反应的
一定的条件 学式,知道 燃烧的条件 和灭火的原 理 原理解释生 活中的现象 并知道着火 点无法改变 ,降低的是 可燃物的温 度进行灭火 化学方程式 ,能利用灭 火的原理把 化学和生活 实践相结合 ,学会生活 中安全用火 。
(3) 无意义 或空白答案 认识常 见化学反应 ,知道燃烧 的条件 能归纳 出化学基本 反应类型和 反应特点, 知道燃烧的 条件,能写 出常见物质 燃烧的化学 方程式 能从反 应物和生成 物特点归纳 化学反应类 型,理解几 种常见化学 反应的关系 。从化学反 应的角度认 识燃烧不一 定需要氧气 能从反 应物和生成 物特点归纳 化学反应类 型,并能写 出对应的常 见化学方程 式。能从化 学反应的角 度认识燃烧 不一定需要 氧气,并能 说出类似反 应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从微观角度考察学生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通 过灭火的原理知识测评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导学生认 识化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通过燃烧条件的考察,培养学生从辩证的角度认识燃烧 的条件。测评学生能否书写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认识燃烧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三种化石燃料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 性及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感受化学在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方面的重要作 用。知道资源开发能量使用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作业1、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1) 化石燃料有石油、天然气和 。
(2) 淮北市民家中的主要燃料是天然气,我们燃烧天然气做饭是利用了天然 气的 。
(3) 随着汽车制造的发展,双燃料汽车也进入了人们的家庭,双燃料汽车用 的燃料是汽油和天然气,请写出天然气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是 。
(4) 化石燃料属于 能源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
CH
+2
O
CO
+2
H
O
)点燃
4 2 2 2
1、答案: (1) 煤 (2) 可燃性 (3) 一氧化碳
(4) 不可再生
2、时间要求:2分钟
3、评价设计: (1) 对化石燃料认识不足,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或不完整
(2) 不理解可再生、不可再生的含义。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知道三大化石燃料的种类,充分认识化石燃料在人
们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及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培养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作业2、在学校组织的野炊活动中,小东用火柴引燃枯叶,发现火柴头朝上很 容易熄灭,火柴头朝下燃烧较旺,引燃后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燃烧不旺,并 产生很多浓烟。于是引起小东思考:
(1) 为什么火柴头朝上朝下燃烧情况不一样?
从燃烧条件分析,可燃物都是 ,都与 接触,火柴头朝上 容易熄灭是因为火柴杆的温度 。
(2) 枯枝燃烧不旺,产生浓烟是因为 ,对环境的影响是 , 解决的方法是 。
(3) 活动过程要注意防火安全,野炊结束后,应及时把火熄灭,可采用的灭 火方法有 。 (写一点)
1、参考答案: (1) 火柴,空气,达不到火柴的着火点 (2) 氧气不足枯枝
燃烧不充分 污染环境 把枯枝架空,鼓入更多空气 (3) 用土浇灭,用水浇
灭等合理答案
2、时间要求:3-4分钟
3、作业评价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道 燃烧的某 个条件 知道 燃烧的三 个条件 会结 合生活实 例分析燃 烧的条件 燃烧是不是 一定需要氧气参 与
(2)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知道 一种使物 质充分燃 烧的方法 了解 多种使物 质充分燃 烧的方法 物质 不充分燃 烧引起的 环境污染 问题 各种燃料充 分燃烧及不充分 燃烧对环境的影 响,新能源的优 点
(3) 无意义或 空白答案 3 知道 一种灭火 方法 知道 多种灭火 方法 不同 的燃烧采 取合适的 灭火方法 特殊材料燃 烧的正确灭火方 法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野炊做饭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知道燃 料不充分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学会在不同的场景的灭火的正确方法, 树立预防火灾的安全意识
作业3、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野炊时带了“自热饭盒” ,其原理是在饭盒有两
层,一层放水,另一层存放镁和铁的混合物,使用时打开隔层,即发生以下反应 Mg+2H2O=Mg(OH)2+H2 ↑,请根据信息回答:
(1) 由信息可知镁和水的反应是反应是 反应 (吸热、放热) 。 饭盒中的镁还可以用 代替 (氧化钙,氯化钠)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参考答案: (1) 放热 (2) 氧化钙,CaO+H2O=Ca(OH)2
2、时间要求:2分钟
3、评价设计
(1) 选错答案是由于没有认真阅读所给信息
(2) 选错答案是由于对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不熟悉,及
化学方程式书写不熟练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给学生提供信息,判断化学反应的吸热放热现象,体会不同的化学反应的 能量变化,逐渐形成利用化学反应的能力,初步形成变化观,同时培养学生信息分 析及对现象和事实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作业4: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厉害了!我的国!据媒体报道,3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布消 息称,我国自主研发的1000吨采用二氧化碳加氢转化制备汽油技术取得成功,生产 出来的产品符合国六标准。该技术将二氧化碳加氢生成汽油和水,汽油燃烧再产生 二氧化碳,水电解可产氢,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实现碳中和不再是一 个遥远的梦想,预示我国可以减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1) 二氧化碳的增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2) 二氧化碳加氢转化制备汽油发生了 变化 (物理,化学) 。
“二氧化碳变汽油”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成为这个领域的世界领跑者,你认为 该成果的现实意义是 。
1、答案: (1) 温室效应 (2) 化学 (3) 减缓温室效应,变废为宝,实现碳中
和,减轻我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2、时间要求:3-4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1)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知道二氧 化碳对环 境的影响 知道污染 空气及造 成环境问 题的多种 气体 知道解决 相关环境 问题所采 取的相应 措施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低碳生活
(2)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知道化学 变化 知道变化 包括物理 变化和化 学变化 知道物理 变化和化 学变化的 本质区别 会判断生活中各种变 化是物理变化还化学 变化
(3)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从文章中 能找到一 点意义 从文章中 找到多种 意义 还能自己 总结科技 发展对人 们生产生 活起到的 重要作用 ,理解科 学技术, 社会,环 境之间的 关系 体会科学家的严谨的 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 怀,体会化学是推动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力量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利用科学家新研发的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的技术, 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在创造新物质,应对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及挑战中的 作用,彰显中国化学家在其中的贡献
作业5、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光耀世界,在开幕式点燃火炬环节最后一棒火炬 呈现在由参赛国家 (地区) 铭牌组成巨大雪花的中心,继续燃烧。你知道本届冬奥 会火炬用的是什么燃料吗?它与以往冬奥会用的燃料相比有什么优点?体现了本届 冬奥会什么理念?请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获得知识和小伙伴一起交流吧。
1、参考答案:北京冬奥会火炬用的是氢能源,与液化天然气或丙烷等气体做
燃料不同,氢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燃烧是产物只有水,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向世 界展示了中国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
2、时间要求:5分钟
3、评价设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结构
没有收集 资料、查 阅信息 知道氢能源 的优点 全面了解氢 能源 氢能源和传 统化石燃料 的对比 各种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及 对环境的影响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设计2022冬奥会火炬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燃料的发展及优缺点,关注燃料燃烧 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动手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 测评学生对新能源发展与利用及环境保护的认识。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作业1.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变化,下列对与燃烧有关的成语解释错误的是
( )
A. 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B. 煽风点火--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剧烈
C. 钻木取火--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
D. 众人拾柴火焰高--可燃物越多,物质的着火点越高,燃烧越剧烈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1分钟
3.评价设计:错选A,对灭火原理认识不清,错选B,不了解影响可燃物燃烧的 因素;错选C,不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4.作业分析及设计意图
通过我们所熟悉的成语,让学生知道一些成语的科学性,与化学的关系,同时 测评学生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以及影响燃烧的条件掌握程度
作业2 (引用) .从防火、灭火、 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时马上打开门窗
B、电器着火时用水浇灭
C、 开启电灯检查燃气是否泄漏
D、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1分钟
3、评价设计:错选A、B,不了解基本的防火措施以及基本的灭火方法,错选C 是不知道电火花也会引燃燃气
4、作业分析及设计意图:
强化这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防火、灭火、 自救知识,培养学 生的安全意识
作业3 (引用) 认识燃烧原理可以更好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工厂锅炉燃煤过程中,用风机鼓入空气,可使燃烧面积增大
C、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隔绝了空气
D、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1分钟
3、设计评价:错选A,没有全面认识燃烧的条件,错选B.不能了解增大物质间 接触面积的方法;错选D不了解可燃物着火点
4、作业分析及设计意图:
通过本题不同的情景,测评学生对影响燃烧的因素、灭火原理、着火点的认识
作业4 (引用) .如图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竹筒帽盖上时,内部可燃物 保留火星。使用时,只需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
A、竹筒要盖上盖子是为了减少与氧气接触
B、装在竹筒内的可燃物本身就发生氧化反应
C、 打开盖子,吹一吹,可燃物温度升高,使可燃物剧烈燃烧
D、 打开盖子,吹一吹,增大与氧气接触,使可燃物剧烈燃烧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1分钟
3、设计评价:错选A,B是没有仔细审题,错选D,不了解吹一吹的作用
4、作业分析及设计意图:
通过认识火折子,了解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能用化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5 (改编) .已知:氢氧化钙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如图所示装置,活塞连 接金属滑片,滑片能绕固定点O转动点,不计任何摩擦.试管内是空气和足量的白 磷,烧杯中盛放足量生石灰.闭合电键小灯泡发光,向烧杯中加入几滴含有酚酞试 液的水,试推测:烧杯中的液体将呈现______色;最终与刚闭合电键时相比,小灯 泡将______
A、无色 变亮 B、红色 变亮 C、红色 变暗 D、无色 变暗
1、答案:B
2、时间要求:2分钟
3、设计评价:错选A、D,不了解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错选C,没有了解白 磷燃烧导致试管内气压改变,进一步导致滑动变阻器电阻的改变。
4、作业分析及设计意图:
本题是化学学科和物理学科的综合运用题,通过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引发白 磷燃烧,氧气消耗,气压减小,导致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小,从而使灯泡变亮,主要 测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6 (原创) .下列环境问题不是煤、石油大量燃烧引起的是 ( ) A.酸雨 B.大气环流异常 C.臭氧空洞 D.极端天气频发 1、参考答案:C
2、时间要求:1分钟
3、设计评价:错选A、B、D,对温室效应引发的环境问题不了解,不能对与化 学有关的社会热点做出正确的判断
4、作业分析及设计意图
通过温室效应引起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发对自己行为的思考,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作业7 (原创) .下列使气球变大的原理与其它的不同的是 ( )
A、氧化钙与水 B、镁与稀硫酸
C、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 D、氢氧化钠与水
1、参考答案:D
2、时间要求:2分钟
3、设计评价:错选A、B、C,没清楚题意,不了解常见的放热反应,不知道氢 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是物理变化。
4、作业分析及设计意图
通过气球变大的原因分析,测评同学对化学变化中常见的放热反应的掌握程度 作业8 (原创) 填空题 当遇到如下情况时,请填上合理的处理方法
(1) 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 ;
(2) 家用插座着火 ;
(3) 《》中屁股着火 ;
(4) 煤田着火 ;
1、参考答案: (1) 用湿抹布盖灭或用灭火器或灭火毯 (合理即可)
(2) 先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用棉被毛毯等不透气物品包裹或土和沙 ( 合理即可)
(3) 打滚或跳进水池里 (合理即可)
(4) 用土埋 (合理即可)
2、时间要求:4分钟
3、设计评价: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空白或无意 义答案 能够知道某 种灭火方法 知道多种的 灭火方法 知道灭火的原理,并能根据 实际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测评学生对灭火原理的掌握 程度,以及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能力
作业9 (原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936年柏林奥运会,首次采用火炬接力,当时的火炬然料采用的是复合镁粉, 火炬手跑得时候,火炬会冒出浓郁的白烟,有时还有微小的光;
1948年伦敦奥运会选择了镁作为燃料,这样燃烧效果更好,而且即使在阳光明 媚的时间也能看的清楚;
1960年罗马奥运会,本届的火炬采用了天然松香作为燃料,松香是天然松树树 脂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得到的非挥发性的天然树脂,主要有树脂酸组成,另有少量 脂肪酸和中性物质;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首次采用了气体燃料,燃料为液化石油气;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改用橄榄油作为燃料,是历史上第一次采用液体燃料;
1984年之后的奥运会,都是选择丙烷 (C3H8 ) 和丁烷 (C4H10 ) 等的混合气体, 2008年北京奥运会,选择丙烷作为燃料,丙烷、丁烷都是有碳、氢元素组成,完全 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燃料选择是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只有水,是一种 清洁能源.
(1)松香的物质类别为: ,理由是 。
(2)金属镁燃烧的现象: 。
(3)写出丙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氢气作为清洁能源要被推广,你认为应该在等方面加强研究 。
(5) 氢气作为清洁能源备受关注,下列有关氢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氢气是由氢原子构成的 B.氢气能与氧化铜反应,体现氢气的氧化性
C.工业上可通过电解水获得氢气 D.氢气在点燃之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1、参考答案; (1)混合物;主要有树脂酸组成,另有少量脂肪酸和中性物质;
(2)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有白色固体生成
(3)
(4)降低氢气的制取成本 (合理即可) (5) CD
2、时间要求:5分钟
3、设计评价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 展结构
(1)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知道一些物质 所属的类别 知道常见物 质的类别 知道物质分类的标 准,并能准确确判 断物质的类别 物 组 构 并 确 物 物 解 的 和 ,准 断 的 类 (别) 了 质 成 成 能 判 质 质
(2)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知道镁燃烧现 象 的某一个方 面 知道镁燃烧 的现象 知道常见物质燃烧 的现象,并能归纳 物质燃烧的实质 判 质 能 燃 并 对 的 ,反 现 够 物 否 ,过 质 解 测 的 能 断 是 够 烧 通 物 了 预 应 象
(3)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能够正确 写 出 部分物质的化 学式 能够完整的 写出物质反 应的化学方 程式 知道书写化学方程 式的一般步骤 知 道 化 学 方 程 式 的 意 义 , 知 道 含 有 C 、 H 或 C 、H 、O 完 全 燃 烧 的 产 物
(4)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知道氢气作为 新 能源不 能被 推广存在 的某 一个方面 的 的 知道氢气作 为新能源不 能被推广存 在的各方面 知道氢气作为新能 源不能被推广存在 的各方面的问题, 并能提出解决问题 知 道 常 见 的 新 能 源 , 并 了 解
问题 的问题 的方案 各 种 能 源 的 优 缺点
(5) 无意义 或空白 答案 了解氢气的构 成或某一方面 的性质 知道氢气的 构成, 以及 氢气的性质 和用途 知道氢气的构成、 组成、性质、用途 以及各方面的练习 (
练习
)物 构 组 能 道 和 的 和 道 的 及 ,知 观 观 化 知 质 成 成 够 宏 微 转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历届奥运会火炬燃料的使用,明确化学的发展会朝着环境友好的方面发展, 测评学生对物质燃烧的认识以及知道常见物质的组成、构成以及性质
作业10.为综合利用煤炭资源,工业上常把煤进行气化和液化处理,使煤变成 清洁能源,煤气化和液化 的简易流程如图所示
(1) 煤的气化和液化属于 变化。
(2) 精炼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步骤①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 步骤②中为使水煤气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应控制CO和H2的质量比 (填最简整数比) 。
(4) 与直接用煤作燃料相比,“煤的气化和液化”有利于 。
1、参考答案: (1) 化学 (2)
(3) 7:1 (4) 减少空气污染;提高煤的综合利用率,实现煤的综合利用 (合理即可)
2、时间要求:6分钟
3、设计评价: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只能知道化 学变化和物 理变化, 能够正确的 理解流程, 明确相关反 应,并能正 确写出反应 的化学方程 式,并根据 化学方程式 进行计算 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明确 书写方法,同时可以根据化 学方式进行计算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通过煤的气化和液化流程为载体,让学生明确煤的综合利用常用的方法以 及煤综合利用的的重要性
作业11.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 大国担当。“碳中和”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生产生活中排放的 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1) “碳”排放
①化石燃料燃烧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化石燃料主要包 括煤石油和__________。
②请提出一条生活中通过节能减排助力“碳中和”的措施______________。
(2) “碳”吸收
二氧化碳不仅能被绿色植物吸收,也能被海洋中的水吸收,但温度升高,二氧 化碳还会进入大气进行循环,请解释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碳”捕捉
每年约1600万吨二氧化碳被“捕捉”并对其进行压缩封存。从微观角度解释二 氧化碳气体可被压缩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碳”利用
近年我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 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CH3 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1、参考答案: (1) ①天然气 ② 骑自行车上学等
(2)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所以可以海洋能够吸收;但碳酸不稳 定受热易分解 (且温度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 )
(
CH
3
OH
+
H
2
O
)
(3)分子间有间隔
(4)CO2 + 3H2
2、时间要求:6分钟
3、设计评价: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1)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知道化石燃 料是什么 知道天然气的 主要成分及相 关性质 知道化石燃料的使用、 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等 知识
(2)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知道二氧化 碳可以与水 反应 知道二氧化碳 的溶解性以及 二氧化碳与水 的反应及碳酸 的不稳定性 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及 应用,并能解释相关问 题
(3)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知道分子间 存在间隙 知道微粒的基 本特征 知道微粒的基本特征, 并能用于解释实际问题
(4)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能够正确写 出部分物质 的化学式 能够正确的写 出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能够知道化学方程式的 意义,并能根据信息正 确的书写物质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4、作业分析及设计意图
本题通过和“碳”有关的一系列操作,测评学生对化石燃料的认识,同时测评 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消除二氧化碳对环境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作业12.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 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 酒精、煤(含硫) 、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属于三者燃烧共有 现象的是 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放热
(2)写出酒精(C2 H5 OH)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及质量变化
(3)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
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组装装置,检查气密性,装入药品,称量装置总质 量为m1 g。
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 和K2 ,从K1 处缓慢通入约50mL氧气,再关闭K1 和K2 ,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2 g。
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称量装置总质量为m3 g。
①上述实验中,步骤4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 验步骤对照组是 ______。
②m1 、m2 、m3 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
【任务三】再探铁的燃烧
(4)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 化铁。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 ______(至少答出2点)。
②铁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铁的各种氧化物皆有可能。则在
一定条件下,5.6g的铁与氧气完全反应,所得固体的质量a的范围是 。
1、参考答案: (1 ) ACD (2) C2 H5 OH + 3O2 2CO2 + 3H2 O ; (3) .
①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 步骤2和步骤4 ② m1 > m2 = m3 4.① 铁的颗粒大
小;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②7.2g≤a≤8.0g
2、时间要求:8分钟
3、设计评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拓展结 构
(1) 无 意 义 或 空 白 答案 知道燃烧某个 方面的现象 知道燃烧的概念 ,知道个别物质 燃烧的现象 知道常见可燃 物以及其燃烧 的现象 ,能够 对燃烧现象进 行判断 知道常见的 燃烧、缓慢 氧化、爆炸 的区别和联 系
(2) 无 意 义 或 空 白 答案 能够正确写出 反应物和生成 物的化学式, 但没有配平 写出完整的化学 方程式 知道书写化学 方程式的步骤 及配平的一般 方法 了解化学方 程式的意义 ,明确配平 依据:质量 守恒定律
(3) ① 无 意 义 或 空 白 答案 知道白磷燃烧 的现象 知道常见物质燃 烧现象, 知道燃烧现象 ,能够准确找 出对照组 知道燃烧, 能够准确设 计对照实验
② 无 意 义 或 空 白 答案 知道其中两个 量之间的关系 知道三个量之间 的大小关系 知道质量和密 度、体积的关 系 ,能够正确 计算 知道物理学 科和化学学 科常见量之 间的关系, 并能够准确 应用
(4) ① 无 意 义 或 空 白 答案 知道个别因素 知道影响铁燃烧 的常见因素 知道影响因素 和物质燃烧剧 烈程度之间的 关系 知道影响物 质间反应速 率的因素, 以及改变这 些因素的具 体措施
② 无 意 义 或 空 白 答案 知道铁的氧化 物中的一种或 两种 知道铁的三种氧 化物 知道铁的氧化 物并能根据极 值法进行计算 知道化学计 算中常用的 方法,如差 量法、极值 法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通过本题任务式作业设计,测评学生对燃烧现象、燃烧条件的掌握程度,同时 测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知道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作业13、 (原创) 下图是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示意图
(1)上图实现了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电解水的过程是由电能转化为 _______ (填“化学能”或“热能”),其中能够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 (填化学 式)。
(2)2020年,我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对保护全球气候和环境具有重 大意义,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研究发现,H2与CO2可以在一定
条件下反应,可以表示为 ,经调查发现,2021年淮北市每
天大约排放4.29万吨二氧化碳,利用此反应大约生成多少甲醇燃料?
1、 1、参考答案: (1) 化学能 水
(2) 解:设排放4.29万吨二氧化碳,大约生成甲醇燃料的质量为X
44 32
4.29万吨 X
44 4.29万吨
=
32 X
X= 3.12万吨
答:排放4.29万吨二氧化碳,大约生成甲醇燃料的质量为3.12万吨。
2、时间要求:5-6分钟
3、评价设计:
(

结构
) (
单点结构
)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扩展 结构
(1)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知道能源的 种类,了解 催化剂的基 本概念,能 简单判断物 质在整个过 程中所起作 用。 了解能源的 种类和使用 ,认识化学 反应的本质 ,能够准确 的用化学语 言描述化学 反应 知道能源使 用的基本原 理和化学反 应之间的关 系,物质的 循环使用对 环境的意义 理解能源 的使用和 互相转化 及新能源 的开发利 用对生产 、生活中 的实际意 义。知道 绿色化学 对于人类 可持续发 展的意义
(2) 无意义或空 白答案 知道根据化 学方程式计 算的步骤, 不会用 能根据化学 方程式进行 简单计算 能够根据化 学方程式进 行计算,并 了解计算的 依据:质量 守恒定律 能够计算 ,并了解 实质。能 认识化学 计算对于 解决实际 问题的重 要意义, 进一步了 解化学定 量研究的 实际应用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通过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循环使用的考察引导 学生认识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及绿色环保的意义。通过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考察学 生能否利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测评学生解决计算题是否格式规范,是否熟 练掌握化学计算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定量研究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环境保 护的重要意义。
超越自我 选做
作业14、 (改编题) “蜡烛一吹就灭”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化学兴趣小 组同学根据灭火原理,针对蜡烛熄灭原因展开了探究。
探究一:
小明依据呼出气体成分认为: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 气体, 使蜡烛缺氧熄灭。小聪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否定了小 明的想法。从而认为蜡烛熄灭是因为产生的气流带走了 ,使温 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探究二:
小红依据灭火的原理经过进一步思考认为,也可能因为吹的气流移走了 可燃物一蜡蒸气,使蜡烛熄灭。为此她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1000℃: 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实验1:如图甲,把带柄金属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右端蜡烛火焰 立即熄灭。
实验2:如图乙,先将带柄金属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酒精灯,当温度 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端的蜡烛,把带柄金属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 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蜡烛一吹就灭的原因为 。 [实验分析、讨论]
(1)实验2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 。
(2) 小红为验证自己的想法,做了实验1和实验2两个实验,主要是应用了科 学探究方法中的 法。
[拓展应用]下列生产、生活中灭火方式与上述实验灭火原理一致的是 ( )
A.消防用大功率风力灭火机灭火
B.用干冰灭火
C.用锅盖盖灭油锅着火
D.用水灭火
1.参考答案:
二氧化碳;用扇子扇灭蜡烛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蜡烛燃烧产生的部分热量; 移走可燃物;增大加热面积,尽快达到着火点以上温度;对比实验; A 2.时间要求:4分钟
3.设计评计
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 关联结构 抽象拓展结构
探 究 一 无 意 义 或 空 白 答案 知道二氧化 碳 能 灭 火 ; 知道氧气能 助燃 了解二氧化 碳 能 灭 火 的 原理; 知道 一 些 常用的 、 具 体 的 灭 火方法 能够准确判断常 用方法所用灭火 原理,并能设计 简单实验证明 联系性质决定用 途 , 知道二氧化 碳可用来灭火 , 从 灭 火 的 原 理 出 发 , 明确不同情 境 下 , 具 体 的 灭 火原因。
探 究 二 无 意 义 或 空 白 答案 了解实验探 究的基本步 骤 知道实验探 究实验中各 步骤之间有 关联 能够根据问题设 计实验,或者根 据实验设计得出 实验结论 了解问题-实验- 结论之间的关联 , 不仅能设计实 验 , 还能对别人 设计的实验进行 评价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题难度不大,突显基础,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掌握灭火的原理 (清除或隔离 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物的着火点以下) 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 的关键.设计本题意在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彰显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的重要作用。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发散性,认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培养学生敢于 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号 类型 对应单元 作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时间
了解 理解 应用
1 选择题 1 √ 易 引用 50分钟
2 选择题 2 √ 易 引用
3 选择题 3 √ 中等 引用
4 选择题 3 √ 易 引用
5 选择题 4 √ 较难 改编
6 选择题 6 √ 易 原创
7 选择题 4 √ 中等 原创
8 填空题 2 √ 易 原创
9 短文阅读 7 √ 中等 原创
10 工业流程 图 5 √ 中等 改编
11 填空 6 √ 易 引用
12 思维导图 中等 原创
13 计算题 4、7 √ 中等 引用
14 探究题 6 √ 较难 引用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