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14 17:2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设计
课 题 数学广角集合
课时安排 1课 课前准备 课件、视频、实物道具
教材内容 分 析 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04页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增设的内容,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本单元是关于数学广角一集合的学习,其实是属于小学奥数的一个教学内容,但是现在要拿来面对班级学生进行教学,无疑是在内容上进行了简化,在教学上要进行细化,不然的话就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本单元的集合问题是关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重叠问题,结合生活中的问题,理解起来应该不难。集合思想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设计理念 信息技术是把电、光、形、声等多种媒体巧妙的组合起来。因此,它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对动画、声音,颜色和传播速度的控制,使得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其科学地主动记忆所学到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情分析 我们前面学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础,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验集合思想,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视频图像、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利用集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掌握利用集合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 方案一: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 方案二: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 (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取消表格。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 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1)活动表格(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捐款    计算板演(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方法一:5+6-2=9(人)   方法二:3+2+4=9(人)    方法三:5+4=9(人)    方法四:3+6=9(人)    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
教学反思 本课实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一次尝试,教师能够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网络技术的神奇之处,无论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是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